传统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02 11:52:51

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范文第1篇

(卡兰顿戒指)它是以卡兰顿命名的,它是加尔淮(爱尔兰西部)的一个渔村,卡兰顿戒指一直是由母亲传给女儿,并可作订婚或结婚戒指。一个著名的爱尔兰芭蕾舞舞蹈赏曾这样写过:"这只旧的卡兰顿戒指是我的外婆的,她一生都在配戴着它,最后传给了我。"今天,它仍被用作婚戒。但是戒指若是买来的则很不合适,它必须作为礼物赠送。

奇怪的迷信

在18世纪和19世纪,爱尔兰人相信如果太阳的光照在新娘的身上就会给这对夫妇带来好运。同样,如果能够在婚礼的当天早上听到杜鹃的叫声或看喜鹊也代表着幸运。婚礼仪式结束后,必须首先有一位男士而不是女士向新娘夫妇祝福。

蜜月(honeymoon)

"honey"在爱尔兰语里是指"meala"而"honeymoon"是指"minameala"(蜂蜜之有),即是指新娘与新郎如何渡过那段时光。爱尔兰和尚发明了用发酵地蜂蜜酿制了蜂蜜酒,起先它是药用的,后来发现它能使身体健康的人身体更好。婚礼后,人们用特殊的高脚玻璃杯(无把)盛装足够多的蜂蜜送给新娘和新郎,这样他们就能在婚礼后的一个月里享用(月亮变化周胡正好是一个月),"honeymoon"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人们相信吃蜂蜜是预示婚姻好的开端的最好的一种方式。

令人惊异的传统:

既然爱尔兰男人以胆小著名,因而一旦新郎与新娘步入教堂,客人们会立刻将大门锁住以确保他能够参加整个婚礼仪式。

婚礼的祝酒词:

参加婚礼的人们聚集在新郎与新娘的周围,所有的杯中都盛装蜂蜜酒,而新婚夫妇则背诵爱尔兰的祝酒词:"朋友们,亲人们,非常你们能来到这里参加婚礼,许多年后,这种美好的情景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共饮一杯爱尔兰的蜂蜜酒,并向上帝祈福。"客人们也随之响应:"在这个特别的一天,有我们的祝福、上帝的祝福伴随你们。上帝会保佑你们这两个饮了蜂蜜酒的人,并满足你们所有的愿望。"

风笛与褶裙:

许多爱尔兰大家庭中的成员是管乐器乐队的一员,因而他们在婚礼演奏是很正常的事情。受人欢迎的曲子不但有苏格兰高地舞曲、巴勒舞曲,而且有利尔舞曲、基格舞曲和号管舞曲。这些曲子既好听,舞蹈也耐看。许多舞者是穿着克尔特的褶裙的,那是他们祖先在中世冗时期穿的,因而它似乎只能在特殊场合穿,也许为了找回旧日时光。

食物与饮料:

爱尔兰传统的菜谱是:爱尔兰苏达面包,腌牛肉和大白菜,也许这些并不是您想要的,但是如果烹饪得当,并用来作为盛大招待会的菜谱,会非常鲜美可口。

传统礼仪范文第2篇

1.选题背景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轴,更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法———这也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个课题的由来———选择这个课题并非出自我的学科,而是缘于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我校是北京市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放学时再发还。去年9月起,我担任高一的班主任,接班不久就发现,每天早上班内都有不少“低头族”。有一天早读前,我进班后发现一个女生正恋恋不舍地盯着手机屏幕,原来是在看韩剧。我就问这个学生“,你喜欢韩剧什么?”她毫不掩饰地说“老师您也看韩剧么?!都敏俊好帅啊———”另外有学生也凑过来说:“老师,他们的衣服都搭得好漂亮啊!”“里面还有很多美食啊!”……我又问他们“:那你们知道韩剧背后的文化原因么?”他们似乎就没那么津津乐道了,孩子们似乎开始陷入了思考之中。是啊,韩剧在中国热播多年,然而,有多少人只看到韩剧中注重搭配的服饰、诱人的美食、讲究的家居、令人向往的爱情……,又有几个人能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即使有,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的。因此,我希望身边这个对韩剧颇有兴趣的学生群体,通过自己的研究,不仅能看到韩剧表面的光鲜靓丽,也能感悟到深层次的传统礼仪文化,哪怕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意义的。其次,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校情。1955年建校(今年适逢建校6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建校最早的一批中学之一,秉承“勤奋、文雅、求实、创新”的校训,2005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学校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注重为新课程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近几年,拥有科技、高尔夫、话剧、思维车、红十字、模拟联合国、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书画等多个学生社团,学校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活动的亮点与品牌。2014年获批为“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特色学校”,且我校隶属北京市东城区,地处北二环附近,交通便利,社会资源丰富,这也能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设计思路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批喜欢看韩剧、吃韩食,于是,我选定了这一课题,希望学生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韩剧,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进而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影视剧文化,同时反思我国对传统礼仪的态度,研究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对于个人成长与人格魅力有益,对于当代中学生今后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会有较深层次的意义。

3.研究方法希望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其从动态的影视剧中捕捉和收集多媒体资源,发现韩剧中渗透的诸多方面的礼仪;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展开自己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过程方面

1.总目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古代服饰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三个角度研究韩剧,探究其中渗透的传统礼仪文化;二是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自觉维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该活动的具体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剧渗透出的古代韩服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之特点,并初探其规律;学会截屏、视频剪辑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方法,辅之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2)过程与方法观看韩剧,从动态的影视文化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有效反思和调整改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反思精神、实干精神和主动探究、合作意识;自觉成为生活中优秀传统礼仪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自觉拥有爱国主义情怀。

2.重点难点活动的重点是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其感悟韩剧中到底渗透了哪些优秀的传统礼仪,又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引导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情怀,能正确辨别不同国家的文明方式,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理性分析与吸纳,进而自觉维护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并坚定自己的信心,实践一条友好、和谐的共同发展道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我校学生以前曾经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但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只有相当于零起点的研究能力,对韩剧中多媒体资源的采集、编辑和提炼等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瓶颈,也正是此次活动的难点。

3.研究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6周,约四个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多月确定课题、两个多月深入研究、两周左右结题展示。其中,选择具体研究对象2周,初步观看韩剧2周,确定课题1周,(经过几番观看与筛选,学生最后选用的韩剧主要有九部),再详细研究韩剧并采集媒体资源4周,比较分析3周,进行访谈2周,结题展示2周。其间,学生子课题的确定就几经波折:来自不同班级的8位女生自愿组成了三个小组,初定的子课题分别为:《韩剧中古代女子服饰文化》、《韩剧殊节日的礼仪》、《韩剧中的饮食文化》,随着不断观看韩剧,从韩剧中采集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本组的子课题为:《韩剧中的古代服饰特点》、《韩剧中的饮食礼仪》、《韩剧中的交往礼仪》。在“北京市综合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的展示。课还是一节比较传统的三段式汇报交流课,但在导入环节,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量表进行科学评价———主要从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过程是否规范、研究方法是否有效、研究成果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小组合作是否默契六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是我们的“古代服饰组”。经过研究,她们发现:1.韩服属于宽衣结构;2.韩服擅长单色处理,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有文字有图示)。她们在汇报交流时,还特地租借了两套男女韩服,由本组女生当场试穿女士韩服(男士韩服则邀请现场听课教师试穿),并讲解服装特点,一下子让大家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第二组是我们的“饮食礼仪组”,她们发现韩剧中有很多涉及饮食方面的礼仪,比如她们从所观看的韩剧中截取了“吃饭和用餐具”的片段。这一组主要研究了餐具礼仪、传统餐桌的摆法与餐桌礼仪、以及个人吃韩餐的亲身体验,还特别做了相关内容的展板向大家介绍。在结题展示时,几位细心的女生还特意沏了传统的大麦茶请大家品尝,准备了精美的韩式筷子和汤匙供大家观赏、触摸,然后还为大家演示了斟酒、饮酒的具体动作并逐一讲解。我发现,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不得不赞叹啊!第三组是我们的“交往礼仪组”。这组女生比较理性,善于思考,她们经研究发现:中韩文化其实都还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比如:韩剧中的“孝悌之义”的思想核心是“仁”,“孝悌”为仁之本;韩剧中的“礼貌待人”其中“礼”乃立身之本;韩剧中的“天人合一”为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思想。其间,有小组内交流、有小组间质疑,还有听课教师参与现场互动与指导,学生获益匪浅。古代服饰组、饮食礼仪组、交往礼仪组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不同形式阐释本组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三、效果与反思方面

最后,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研究过程要注意规范性,尤其是研究目标与成果要相匹配,研究结果才能达成;第二,研究方法要注意有效性,这样,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目标服务,特别是这个课题,要从动态的韩剧中采集典型的片段来分析;第三,研究结果要注意条理性,符合语言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后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进行研究的深刻性还有待改进。

1.学生反思尽管各组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颇多,但不可避免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发现: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用文献法、问卷法;个别术语还是概念不清,如“赤古里”、“动襟”;今后要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礼仪,从身边做起。值得欣喜的是,虽然课题已经结题,但孩子们的研究并未终止,学生还自发地到东城区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的礼仪知识。

2.教师反思作为教师,感悟当然更多: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实践与创新。实践学习是学生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与思真正地结合,引导学生将知与行真正地统一,对学生的指导更要及时、有效。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但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还是有些遗憾与不足:研究能力有限、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社会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今后可以更深入地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来实施这一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成长、发展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感悟、体验、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而是在生活中,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水平,特别体会了从动态的韩剧中寻找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团体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跨学科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次活动从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汇报,整个实践过程,我和我的学生走过了一段快乐的求知路。我想,今后我们也还将继续走下去!虽然历时四个多月的这一课题已经结题,但师生的研究与反思还在进行中。不久前,就有个小组成员找到我,说“老师,我现在看韩剧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同样看到精美的服饰,我自然而然就会去思考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看到他们的言行我还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我也有个小小的设想,今后我们可以将中韩影视剧中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婆媳关系反映出的人际交往礼仪等等。作为一个社会人,人际交往礼仪对每个人的一生应该都是很重要的吧!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就是这种所有人都需要的、对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东西么!

传统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仪态礼仪 传统文化

现代礼仪规范了人们在仪态现象方面的行为举止,它是从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塑造每个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仪态形象,开放带来了东西方礼仪规范的趋同,但传统的文化不会因为开放兼容而消失,反而会在某些方面更显其独特精神。纵观历史,我们不难从现代礼仪规范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言之,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精神,传统是民族精神具体化的制度、习俗等。中华传统文化是内敛的文化,它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最突出的特质是要做“谦谦君子”,所谓“君子慎独”“仁爱”都是建立在内敛基础上精神层面的塑造完美人格的行为标准,这种内敛的文化在礼制原则上又表现出高度的自谦。“温、良、恭、俭、让”是君子之人的行为准则。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尊重。就如侠客交锋,出剑的侠客总是在对方出手后方才拔剑出鞘,以守为攻,不温不火方显侠义之气。

称呼之礼,首在尊人抑己。人与人交流,称呼对方是交流的第一步,称呼不当,会为进一步的交流造成阻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就能做到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尊”“贵”显而易见是抬高对方,“敝”“在下”则是把自己放低到再下一个层次,明明自己的家人颜值很高,却偏要谦称“拙妻”“犬子”“小女”,中国人的自谦可谓是到家了,但这并不影响自身的形象,抬高了对方也彰显了自己,双赢的策略。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又要彬彬有礼。一般性打招呼,传统上行拱手礼。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进门与落座时,主客互相客气行礼谦让,行的是揖礼,称之为“揖让”,揖让时要低头,上身略向前倾,我们的老祖宗同样倡导“揖要深”。身份再高的人也要回礼揖让。

入座之礼,不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座次都讲究井然有序,面门、居中、东向,尊卑自现、主次分明。诚然如此,所谓的西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席”,被推举为西席的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人拱手致意,感谢大家抬爱,方能入座,这叫“承让”入座。

行走之礼,尊者居中、前行,是通行的礼仪规范。西方人讲究挺胸抬头昂然阔步。我们的文化传统则内涵更加丰富。君子行路要四平八稳,取意在心性的平和,性格的健全。在长者、尊者面前,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首先要放低姿态,低眉垂手而立。古代有“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孔鲤过庭”这个历史典故大家都熟知,作为儿子,孔鲤每次经过父亲堂前,都是“趋庭而过”,在父亲大人面前,他必须表现出他的谦恭,;《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同样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有脚疾的触龙,面见太后之时“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这种传统,还体现在乡间民俗里,即便是寻常百姓之家,那小小的门槛,也不是随意能踩的,须是迈过方是正式的入门。这迈就意味着礼的存在。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仁者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者他人,以赢得他人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收到良好的时候效果。传统文化的浸染,又表现为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礼节性的表示,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者,是恭敬虔诚的,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时候仍然值得提倡,这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礼仪范文第4篇

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的话。古代帝王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以求天下归心、四方安宁。中国传统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凝合力。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礼”的力量依然博大而厚重。对于今天的公务员来说,可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中国的传统礼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敬”,并以敬为指导,贯穿于所有的礼仪中。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虚伪的谦恭正如通常所说的“礼节性”的微笑,虽有其形,却缺乏应有的诚意。同时,敬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民、自然规律、事业……前者可以称之为敬人,后者称之为敬业。脱离了敬,都不过是空头文件,表面文章,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礼者,自卑而尊人。”无论是敬人还是敬业,在抒发敬意的同时都必然包含对自我的克制,谦恭地降低身段,这就是“自卑而尊人”的含义。公务员礼仪也一样。所谓敬人,就是秉承“自卑而尊人”的思想,不计较身份上的差异,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面对的任何人,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每一种真诚的诉求都有值得倾听的理由。敬人是基础,敬业则是更明确的应用。面对工作或者事业,首先需要有诚敬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工作之中,是专注和责任感,体现在工作之外,则是言谈举止。

礼仪的“三紧七不”

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貌,礼也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古人对仪容体态的礼仪很有讲究。一是“三紧”。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二是“七不”。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此外,还应当“立必正方,常视毋诳”。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

临事而敬,好谋而成

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依据其所在单位的性质、自身的职务、级别、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但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论面对贵者还是贫贱者,都保持“敬”的态度是最基础的礼仪。公务员既是政府的雇员,也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谋福利、给百姓办实事,可以说是公务员的“天职”。但人民有穷富之分,事情有大小之别,这就要求公务员在处理事务时能够不分穷富,一视同仁,尽管面对的是干体力活、做小生意的“负贩者”,也不应该加以歧视。竖立起这样的态度,不仅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弊病可以消除,也有助于提升转型期社会最为需要的社会和谐。

见人下菜碟不可取,而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就更不可取。据说在先秦时期,马车前面一般都有一根横杆,称作“轼”,供乘车人手扶,以保持身体平衡。儒家依据轼的这种功能,相应地制定了“式”礼。当乘车者驾车返乡,或途中遇到尊者、贤者,都要凭轼垂首,点头示意,表示因车行迅疾,不便行礼,以此表达尊敬之意。当车子进入繁华的国都中,不敢疾驰,因为怕那样会惊扰百姓。回到自己的里巷家乡,则要向父老乡亲致意。《史记》中记载,魏文侯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每次经过贤士段干木的居所时,都要行式礼,以示尊贤之心。在当时传为美谈,结果魏国招揽了大批贤才俊士,成为强国。反观今日,很多人把车当作身份、财富、权势的象征,有炫耀之意,无敬人之心,横冲直撞,甚至凭借某些特殊的车牌无视交通法规,任意胡为。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之外,只会使人厌恶。长此以往,离“礼”之大义日远矣。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

公务活动应遵循的社交礼仪(部分)

如果是在所尊敬的人或者自己的上级旁边陪坐,一定要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彼此之间不要留空坐,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与尊者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回答他的提问,同时含有为后来者留下空位的意思。谈话中间如果有与自己辈分、级别相同的人来到,则不必为之起身,只有长辈或者上级来到才需要起身行礼。

与客人对坐,如果不是吃饭,就应该尽量靠后坐(即不要靠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吃饭,就应该靠近桌子坐。坐姿要稳,容颜要端庄。

在陪伴尊长饮酒时,如果尊长斟酒并亲自送过来,晚辈就要赶紧站起来,走到陈放酒具的地方,对尊长行礼后,双手接杯。如果尊长说不必如此,晚辈才可以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喝。尊长举杯但是还没有饮尽,晚辈就不应先喝。

参加宴会时,如果全桌的主食盛在同一个食器中,那么自己就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别人吃不饱。如果菜烧得不合自己口味,也应该尝一些,这是对主人劳动的尊重,而不应该当主人的面说出来,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陪同长辈去赴宴,虽然主人同时加以招待,但因为有长辈在场,自己就不需要辞谢。如果主人宴请贵客,自己被召为陪客,遇到主人敬酒的时候,自己也不需要辞谢,因为这个宴会本来就不是专为自己设的。

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与尊长握手,晚辈一定要用双手,以表示亲热和尊敬;单手相握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单手与尊长相握,是不懂礼貌的表现。长者的精力往往比较差,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因此,在尊长旁边陪坐时,要随时注意他的表情变化,如果尊长开始打哈欠,说明尊长已经感到疲倦;如果尊长已经拿起手杖、在找自己的鞋,或者在向左右的人问时间的早晚,说明他已经打算退席。这时,陪坐者应该主动告退,以便尽早让尊长休息。

听尊长说话,凡是尊长还没有提到的话题,不要抢先去谈,那样有炫耀自己比尊长博学之嫌。陪坐时,容貌要端正;听尊长说话时,神色一定要恭敬;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也不应总是说与他人雷同、毫无个性的话。

在长者面前,不能以“老”自称。如果自称“老”,就显得在场的长者更老,使他们伤感,而且有骄傲之嫌。

跟随师长或尊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那样是怠慢身边长者的表现。如果在路上遇见尊长,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尊长与你说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

向别人赠送礼物,或者从尊长手中接受礼物、证书等,都必须用双手捧持,决不可单手授受,捧持的高度要大致与心相平,这是郑重其事的表现。赠送礼物或递交物件给对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该亲手授受,而不能将礼物或物件扔给对方,更不可以让在场的第三者转送。如果接受的礼物体积比较大,无法捧持,只能提拎,那么,提拎的礼物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大致与腰带平齐,绝不能放在地上拖着走。

传统礼仪范文第5篇

喝酒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倒茶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离席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传统礼仪范文第6篇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即十分繁复,但是简言则包括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

十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十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十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十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二十六、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传统礼仪范文第7篇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传统礼仪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历史上便不乏大批优秀参政党成员,以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散发的人格魅力,博得社会广泛赞誉。作为现代参政党成员,理应成为礼仪精神的传承者,礼仪规范的践行者,以身作责去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无可置疑,在当今,一个注重礼仪的参政党组织,可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优势和有利地位。

传统礼仪范文第9篇

1.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问题

就我区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预期来看,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是课程实施者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从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来区分,课程的管理者应确定课程的性质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如果确定为分科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以传统礼仪为核心推进课程的实施。如果确定为综合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同样,如果从教育哲学取向的角度来划分,课程管理者就要确定传统礼仪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如果确定为学科课程,那么和分科课程的情况相似,就应当专注于传统礼仪的学习。如果是活动课程,就应当以学生经验为中心,以传统礼仪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从《中华传统礼仪教程》这套教材所构成的课程框架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教程》选用的材料中生僻字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需要教材编写者标注注释。其次,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组织范围和序列还需不断完善。课程组织的范围描述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需要花费的时间,《教程》将四到六年级统整为一册教科书,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调研。另外,课程组织的序列问题也是课程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序列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在有机联系中的表达次序,需要课程管理者综合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3.课程的评价问题

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是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程的评价包括对教科书的评价、施教的评价和学业的评价。传统礼仪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施教和学业的评价,科学、系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需要课程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同德育课程的评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采用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性评价主要采用材料性客观题,构建真实的情境和人物,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经典的记忆和初步应用。主观性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实践的参与情况和积极程度。

二、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从而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参考路易斯与朋蒂利的研究成果,采用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

(1)帮助教师注意来自校外的信息,利用这一点作为改革的诱因;

(2)鼓励教师带着改革和变化的观念,思考如何运用新信息;

(3)通过教师互相交流,提供机会,来促进新观念的广泛传播;

(4)通过向校内和校外的人宣传,促进新思想的普及、推广。综上所述,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在我区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纲要)

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课程管理者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来看,笔者认为传统礼仪课程标准(纲要)可以参照《完善中华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来起草制定,因为这两份文件已经将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和内容做了较为具体和科学的表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课程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研发投入。此外,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应逐步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课程管理者可录制传统礼仪的示范教学片段,提供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和学习。其次,课程管理者可建立课程的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传统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便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

2.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基地学校的建立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应当引起课程管理者的重视。课程管理者可选择一至两处文化基础较为深厚、传统文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学区,建立三至五所基地学校,并且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使其成为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重要阵地。考虑到基地学校的建立设计到校区的整体教育和教学规划,为降低实施的难度,课程实施者可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先在基地学校建立宣传传统礼仪的学生文化社团,培养学生骨干,配合教师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

3.鼓励学校和教师围绕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校本教研

从课程互动调适的取向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面对一项新的课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关于课程的改进与改革建议,通常这些建议比较零散,缺乏整合。但是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课程实施,团队内部通常会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并上升为教研组的整体意见,达成共识。因此,校本教研在学校如能广泛开展,将会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同时加速课程的完善。

4.积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

课程的实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课程管理者需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可在基础学校举办现场会,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搭建推广的平台。就目前区域课程推广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礼仪教育广泛开展将成为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一个创新点和发展点,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管理者最终应建立一套开放而有活力的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瞄准定位,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海淀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传统礼仪范文第10篇

一、从仪式崇拜到“德诚于中”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的理想国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让“哲学王”统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让品质优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来统治社会,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实验,柏拉图的政治设想遭到了失败,当发现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现实中行不通时,他改变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学家当王的最高理想,转而求其次,也就是转到追求“次优状态的国家”的主张,那就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乌托邦,也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法律是实现国家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3]柏拉图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表明他从推崇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像柏拉图设想的那样,西方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最终走向了分离和分裂。在个人行为方面,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为上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西方社会的与世俗政治最终也相互分离开来,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则通过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规范达成,二者不相互干涉。这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与中国崇尚德治、礼法并重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孔子也曾在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实验过他的崇尚道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孔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坚持着他的“德政”理念,这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礼治,而没有转向法治。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笔者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更倾向于德治,他所倡导的礼仪规范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和外是一体的,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他所强调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道德行为,道德与礼仪是贯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则有舍弃外在礼仪形式,追求内在“仁义”的倾向,把礼仪内化为心理情感的准则[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儒家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律,并强调内在的道德信仰要与外在的礼仪行为和谐统一。事实上只有内外合一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导致后来中国在治理社会上出现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张内外兼顾的,但是到了宋明时代,外来佛教主张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径,使儒家也开始追求内在的超越,这就使得传统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强调由内而外的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更强调个体的内在规范及内在修养,而非仅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仪式。

三、中国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现在所谓的“礼仪”,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现与礼貌行为,这是日常语言中“礼仪”的所指,是由传统的由内而外的礼仪行为发展演变而来,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惯性规范和准则,很多情况下省去了内在的道德性,有点接近于西方社会的外在行为规范。我们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应该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当然,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内在的修养品质要与外在的行为规范一致,并且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外在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及思想实质,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对道德品质的极高诉求,又要懂得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礼仪行为,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不能起到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有的作用。那么,学习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价值何在呢?从传统儒家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其价值和意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国现代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于丢失了传统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专门探讨过中国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伦理规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灵,因为在中国不具备的土壤,但是对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信条则特别看重。这即是说,中国人特别注重现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级、亲情、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信仰”,如果连这一点也丢了,就失去了中国传统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东西。第二,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人与人之间除了要具备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还应该通过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展现内在的道德情怀,不然的话,学习传统道德只能成为一种空谈。这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行为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学习和了解现代礼仪,比如商务礼仪、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等,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和交往法则。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不是简单地学习传统礼仪的具体仪式,而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外在的礼仪行为是内在德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够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稳定家庭秩序、维系家庭和谐、解决家庭纠纷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这需要在借鉴传统家庭道德和家庭礼仪的基础上,重建现代血缘亲情关系,解决现代家庭中出现的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现代家庭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只有靠每一个人的积极维护才能够实现。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在内心世界坚守礼仪道德准则,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只有坚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才能够形成互敬互爱、文明礼貌的和谐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内在道德和精神信仰与外在礼仪行为的和谐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义,特别是礼仪文化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现象,使得外在的繁琐仪式与内在的精神品质貌合神离。因此,传统礼仪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应重在强调社会个体的自律自省和内在道德修养,而不只是把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功夫用在学习外在礼仪形式上。另外还应注意到,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被意识形态化之后,逐步丧失了其道德性的内涵,而沦落为满足权力秩序的工具,这样的礼仪文化是应该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们应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态度看待和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

上一篇:贵族礼仪范文 下一篇:殡葬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