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礼仪范文

时间:2023-02-21 12:36:42

贵族礼仪

贵族礼仪范文第1篇

多年后我故地重游,童年记忆里的壮丽场面历历在目。无论你是什么来历或信仰,身为一名游客很难不为这里壮观的建筑与内饰所动容。这是一种内敛而细致的高贵,气势无与伦比。珍贵的塞夫勒瓷花瓶与古典名画无需任何标注,它们的存在足以说明一切。

时代在变,当下的信条渐渐挡住了昔日贵族阶层与贵族价值的光芒。张扬的华丽,傲慢的举止,糟糕的礼仪:在它们的甚嚣之下,品位与细致几近消失。“老派”的价值观念依然还在,但它仅对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人开放,也只有那些最最精英的人士才能获益。现在人普遍接受无限度的价值表现:钱财或与金钱相关的一切都该每时每刻得以彰显。我们能看到那些印满了设计师商标的服装:许多人的眼镜就连商店标签都不摘掉,唯独怕人不知这是某某大师设计的:女士们会在餐馆里多要一把椅子专门用来放包。说句实话,这些行为只会让真正的贵族捧腹。显然,不把眼镜上的店家商标摘掉是为了表明自己买得起奢侈品:但对贵族而言,包包碰了点污渍或是淋了点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单独用把椅子放包的女士并不是在说“我很有钱”,她们似乎在说:“这包花了我很多钱,所以我得好好保护它。”尽管这么想没什么不对,但这种信号也许并不是她们所期望的。

历史上的贵族是由皇室给予显赫社会地位的一个阶层,他们不是拥有可观的财产,就是为这个国家身负重任。他们对饮食与着装十分讲究,宅邸则以壮丽著称。在欧洲,许多贵族家庭之间都保持某种联姻关系。

早期的法国曾被看做为礼仪的中心,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本国贵族大量迁移至英国(另一部分则悲惨地上了断头台)。英国的礼仪与贵族从此闻名遐迩,甚至更有过之。而现在的不列颠人鲜有资格上升到贵族阶层,这是因为当时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早已通过法律将世袭贵族废除,这让人十分惋惜。早在1528年,一位叫卡斯蒂利奥内(Castiligone)的意大利人写了一本礼仪专著《侍臣论》(The Book of the Courtier)。该书认为教育比背景更加重要:一个人会因出生背景被视为高贵,但真正的贵族精神是一种思想状态,它可通过教育与学习获得。我最新的著作《社交初哥礼仪指南》(The Bluffer’s Guideto Etiguette for the Soccially Less Fortunate)2014年就要出版了。我用幽默的方式网罗那些容易让人有失身份的言语和举止,对于想成为文化精英的人士饶有益处。从最简单的一些措辞(比如客厅里带软席的巨型沙发该叫什么),到如何使用餐具:诸如怎么邀请婚宴宾客,怎么与英国皇室间交往等等。我一直在一所英式礼仪培训公司The English Manner内任教。这是一家全英最知名有关礼仪、礼节及私人管家咨询公司。而我的这本著作便是我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延伸。我们在中国与伙伴PEC(普蕾帝斯)紧密合作,旨在为人们提供提升社交礼仪与社交文化的课程。我们的课程遍布全球,而在非洲、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也十分普及。

日益频繁且便捷的旅行把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域不同的人有必要了解他人的文化。全球普遍可行的礼仪文化不仅有助于商业或社交沟通,同时也能让人找到自尊。

遥想贵族阶层全盛的时代里,无论在餐桌、运动场,还是在马厩或其他活动场所,上流社会始终仆人成群:而现在的英国贵族深居简出,少有随从。当然,现代科技发达,确实也没必要有那么多的帮手和佣人。尽管这种排场已成历史,但贵族的标准仍不会变――事实上,当今社会不拘小节的风尚只会更加凸显贵族的品质。现在招摇撞骗的人随处可见,而真正的文化精英却很难找到,我们也只能寻找他们内在的尊严和绅士气度,来挖掘今天的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一贯不变的是对户外的热爱。马匹、马球、马术、马车和赛马,这些都是极受热捧的活动。人们常开玩笑地说英国上流社会爱马甚于爱人。要识别这些绅士并不困难,只要留意鞋子即可:除了周五或周末,他们平时不会在城市中穿褐色鞋子。对于他们来说,褐色只针对乡村度假,周一至周四应当穿黑色皮鞋。也许你无法确信是否现在的绅士都会这么做,但这一修养有助于证明你是同类。所以当我们想买双褐色的粗皮鞋子时,我们须得三思:除非是在乡村工作,否则穿着它上班是否有待斟酌?

鞋子的颜色仅仅属于直观的一面,与陌生人握手时该说什么则进一步透露了一个人的社会层次。在英语中,初次见面所用的礼貌用语“How do you do?”是最正确的,这比“Pleased to meet you”高明得多。试问既然你和此人素未谋面,凭什么一碰上就说“很高兴遇见你”?这么说其实很不严谨。

而在用餐时,如何使用各种餐具是区分“穴居人”与“文明人”的主要依据。你是否知道调羹共有14个不同种类?比如怎么辨别柑橘调羹与五点钟调羹?(译者注:前者舀物部分较长,匙尖较尖,专门用来对付类似橙子这样的水果:而后者整体较短,长度在咖啡匙与茶匙之间,专门用于五点档的下午茶时间。)你又是否知道叉子也分13个种类?有没有听说过草莓叉子?在正式的用餐场合,这些细节都很重要。

这些通向礼仪的符号如今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使举止更为得体,让自己在职业及社交圈内更为闪耀,人们络绎不绝地来礼仪公司寻求出路。现代社会过于依赖科技,人类传统的一些技能则逐渐丢失。尤其是在近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礼仪、贵族意识及品味都有所下滑。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势头目前正在扭转,尽管速度缓慢。

贵族礼仪范文第2篇

这时,方总的手提电话响了起来,电话铃声使前面一组正在挥杆的人停住了动作。方总打开电话,热情地说:“你好,我在伦敦打高尔夫呢!这里好极了……” 前面一组人回头观望着方总,等待着他关机,以便再发球。方总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眼光背后的内容,继续聊天。开球处一位管理人员走过来对威利说:“先生,球场的规矩,你们了解吗?”威利尴尬地说:“对不起,我请他马上关机。”方总不高兴地关了手机。

开始打球了,方总的技术并不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高超,第一杆下去,他的球就落进了草丛。他毫不介意地说了声:“重来一次!”就再次发球。连发几次,他的球不是落在草丛中,就是落在沙坑里,他都要求重来,却不在自己的计分单上加杆数。

由于他常常要求重打不理想的球,影响了他们的速度。缓慢的速度使威利不得不两次按规矩让后面一组超越他们。每次打完球,方总都会把球杆递给威利,由威利替他放回包中,击球前又向威利发号施令――“3号木杆”或者“7号铁杆”。每当他的球打丢了,他就把手伸向威利:“再来一个球。”每当威利要找球,他都会豪爽地说:“别找了,别浪费时间。” 一场球下来,他丢了十几个球。尼奥非常不满地对威利讲:“你应该教他球场上的礼仪。难道他在中国也这么打球?”从此,威利发誓再也不陪同中国的代表打球了。

高尔夫在全世界拥有“贵族的运动”的美誉。美国作家艾丽斯・卢丽把高尔夫描述成“高级运动”,因为“一项高级别的运动项目,从定义上来说,就是要求大批昂贵的用具,或者昂贵的设施,或二者兼备。最理想的是,这项运动应该能够迅速消耗物品和各种服务。例如,高尔夫就要求许多亩未经耕种、建筑,未用于商业目的的宝贵土地。完善的高尔夫球场还需要经常除草、浇水、修剪,并且用价格昂贵的机器对草地滚轧。”在这样昂贵的运动中,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够出现在高尔夫球场上,他至少是个有产阶级,他一定能够支付得起昂贵的费用,他一定事业有成,他一定有品位和修养,他的举止应该和他的成就一样让我们敬佩。

但是,出现在高尔夫球场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所谓的贵族阶层,并不是能够挥杆就是绅士了。所谓的贵族,并不是有钱之族。它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品质和文明修养的。因此,“贵族的运动”的真正含义,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它昂贵的场地费及运动器械,更重要的是,进行这样的运动,需要运动者有一定的贵族品质。它要求运动者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及周密的策略、冷静的头脑,任何杂念和外界扰乱都会破坏运动者的心绪,而导致出杆失败。任何懂得高尔夫技术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的取胜在于稳定、平和、自信、沉着的心理,排除焦躁、好胜、争斗、恐惧、多变的情绪,能够从容镇定地处理不理想的状态。依靠体力、爆发力、激情、冲动和冒险,在高尔夫球场上并不能给你带来优势,相反,它可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正是打球者必须修炼的绅士品质,成为高尔夫被列入“贵族运动”的原因。只要焦躁,你的球一定进入草丛;只要你望着前方的水池时缺乏自信,祈祷“千万别落到水里”,你的球一定落入水中;只要你大脑不专注,距球洞半英尺的球也不会进洞。没有比这个小小的球再能够考验你的心理素质的了!没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就无法达到这种平静、祥和的境界,也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球手。

高尔夫在西方又被称做“绿色鸦片”,很多人接触它后,就情不自禁、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它。那挥杆的动作看起来简单,它却让你体会到了:我永远也达不到完美,我永远需要超越,我的不良心态是最大的敌人。但是,它又在不断地鼓励你,因为你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进步、提高,只要你努力,总能够战胜自己。这个一转身、一挥杆的动作,几乎包括了成功学所探讨的一切人生内容,它教会了你什么是领悟,什么是提高,什么是超越,什么是专注,什么是和谐,你深深地懂得了平和、松弛、自信的心态会如何回报你。就在这样的专注投入、静心领悟中,你修炼了平静,你成了贵族。

在现代商业交往中,很多商业的谈判、前期接触及保持客户关系,都在高尔夫球场进行,而不是在足球场、网球场进行,因为高尔夫球场为承受高压的商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但是,和餐桌礼仪一样,在球场上也是检验一个人的情绪、思想状态、性格、修养的最好时刻。公司和个人的形象,是通过你对高尔夫礼仪的遵循和球艺来表现的。这使得西方的金融、保险、高级销售界及客户关系的经理们花费大量时间在球场上,他们对高尔夫的精通,不亚于职业高尔夫球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风度、修养是保持客户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贵族运动意味着有钱人的运动,“贵族”是物质成就上的标志。“物质贵族”产生的时间,只有几年,甚至更短。许多贵族活动是暴发户们显示物质实力和身份的最好时刻,而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修养和内涵,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

然而在西方,“贵族”包含一个人的品行和对礼仪的精通。只有财富上的成就,没有优雅的举止,没有绅士或淑女般的风度,不能算是贵族。在英国人观念中,贵族是指不但有钱,而且深谙贵族礼仪的人。伦敦人称南肯辛顿区为“老贵族”区,因为在那里生活的是英国遗留下来的贵族、皇室,因为人们相信,那些高雅的举止是豪门家庭长期熏陶培养的结果,这种优雅和高尚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因此,那些非贵族出身的新贵族们会在成功之后或之前,为自己的举止、礼仪付出卓越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的新贵族们去英国学习礼仪,甚至出重金买“爵位”,以区别自己与众不同的高雅和高贵。

所谓“贵族运动”,也是文化的沉积。早年,这些运动用昂贵的消费及繁琐的礼仪把贵族与平民区分开来。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让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平等地参加贵族运动,然而,运动的精华――礼仪,依然保留着。

在英国,很多私立的高尔夫俱乐部都有严格的推荐和考试制度,想要入会,必须由了解他的3个会员推荐,并且通过沟通技能的面试和高尔夫球场上的礼仪考核才能入会,其目的是保持俱乐部人员绅士素质的纯度。对于一个真正的绅士而言,他参加贵族活动,能自觉地遵守球场的礼仪,不用在场地上设置“不许开手提电话”、“不许大声喧哗”的标牌。

经历过这种考验的英国阿比银行的比尔说:“这个俱乐部打球人的素质和行为让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设立考试入会制度。在那个球场上,人人都是绅士,他们彬彬有礼,友好而优雅,没有手提电话声,连说话的声音都很小。” 他曾在中国青岛打过一次球,领教了“贵族”们的喧哗和显赫。很多人参加所谓贵族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身份,把自己纳入高消费、有钱人的行列,为的是附庸风雅,假装精神贵族。不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养,只能够停滞在“土大款”的阶层,永远无法走进真正的贵族行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虽然无穷多的物质成功者早就摆脱了贫穷的威胁,但是,他们没有摆脱“心理贫穷”,长期形成的不安全、不自信,只有通过参加贵族运动来展示自己已经步入富豪之列, 这样,他们认为就会被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内在世界缺乏作为一个成功者应拥有的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产生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满意,对生活的信任,对他人的尊重。这些,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贵族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礼仪语言;文化内涵;民族个性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87-04

一、西方礼仪语言概念的历史

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它的发展和延续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礼仪语言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群体。中世纪的欧洲,城堡随处可见,生活在城堡中的贵族豢养了众多的青年人为他们守卫城堡,这些人便是所谓的“骑士”。这些骑士年轻、聪慧,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经常写一些诗歌送于城堡中的贵妇及小姐。在十四、十五世纪或更早一些的时候,在骑士群体中出现了大批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关于礼仪语言用法的诗歌以及如何运用礼仪语言表达爱情的文章,这些诗歌和文章或长或短,便于记忆。另外,中世纪时,书籍极少,且价格昂贵,所以,背诵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手段在当时极为流行,礼仪语言由此开始从萌芽发展到传播。但是,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骑士群体以十字军的名义多次发动宗教战争,这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礼仪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在当时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具备社会含义。

16―17世纪,随着封建骑士这一战争贵族的逐渐消亡和新的专制主义的宫廷贵族的兴起,礼仪语言作为文化概念在西方社会才有了意义。礼仪语言这一概念出于当时著名的文化倡导者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的《男孩的礼貌教育》这本书,随后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众所周知,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上,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是由个人所倡导的,不管埃拉斯穆斯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显然是在该书中说出了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语言,这个概念随后便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并在各种流行的语言中得以发展。这期间,由于商业和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就餐礼仪语言发展和传播得较为迅速,出现了大批的关于“就餐礼仪语言”的诗歌,其中以意大利和德国的就餐形体礼仪语言流传得最为广泛。例如:

1.就食之时,靠外用手。人坐尔右,用尔左手。须避须戒,用尔双手。

2.吐痰于桌,实非有礼。谦谦君子,恕不为此。尔欲吐痰,吐入痰盂。离桌避席,勿使人嫌。

3.就餐前应洗手:盥洗手爪,当在食前。

4.竖子若流涕,勿使手去鼻,手为持肉用,不为粗陋举。这些礼仪最先是在上流社会和宫廷圈子中流行的,随着各阶层的富有程度和相互间联系的增加,宫廷贵族和市民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这些最初在上流社会形成的礼仪开始世俗化,在社会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语言交往的普遍形式。例如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市井礼仪语言:

A:您身体觉得不舒服吗?(当发现对方有鼻涕流出时)

B:还好,稍感不适。(背过身躯用手帕擦掉鼻涕)。这两个例句的含义是:A想提醒对方脸上有鼻涕很不文明,但顾及到直说会使对方感到窘迫,所以采取了礼仪语言的表达方式。B或许身体并未感到不适,但是为了使A不认为自身的状态不文明,也采用礼仪语言敷衍过去,并及时背过身躯擦掉鼻涕。以后再遇见时,双方的感觉仍然是美好的。再如,一名出身于市井阶层的青年去参加一个贵族聚会,女主人问起他父亲的情况,青年人答道:

夫人,他是您卑微的仆人,许多人都知道,他一直病魔缠身。承蒙您恩泽倍加,经常派人前去探望他的健康状况。该例句中运用了“许多人知道”、“经常”、“病魔缠身”的字眼,这些词汇在当时属于过渡词汇,宫廷和上层社会不太使用,但在市井阶层还在使用,属于礼仪语言。这个例句说明,当时的上层社会与市井阶层的交往已经很普遍,交谈也基本使用礼仪语言,只是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在礼仪语言的运用上稍有差异。

西方礼仪语言这一概念的形成历史是西方社会的缩影,这一缩影作为一个阶段和一种模式,标志着一个囊括了各种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采用的礼仪语言,包括意大利语、英语、法语等均代替了以往刻板的拉丁语,在宫廷社会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中起到了稳固性的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欧洲社会逐步发展的文明基点。宫廷社会的状况以及自我意识的特点,在礼仪语言的概念中得到了表现。同时表明,礼仪语言也促使欧洲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_一个统一体。

二、礼仪语言与东西方民族个性

对东方民族个性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儒学。儒学思想对东方民族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是绝对的集体意识,它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不能有所异议。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制约下’国家或民族、村庄或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所以皇权制度和政治在东方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生活在家族结构上的群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非常有限,既定的生活模式构筑了既定的语言模式,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阻碍了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也制约了礼仪语言的发展和普及。

贵族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重要礼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

1 冠礼概要

众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称弱冠。这种称谓源于周朝的“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礼”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会的为“成丁礼”、“入社礼”,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为男子成年礼的定制。古时候,不论男女皆须蓄留长发,男行“冠礼”就是要把长了二十年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仪礼·士冠礼》是记载贵族男子成人礼的权威文献,该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的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冠礼意义重大,故《士冠礼》在《仪礼》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礼”的礼仪形式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主人”(一般是该男子的父亲,如父亡则代之以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庙门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确定和邀请宾客,包括“戒宾”、“筮宾”和“宿宾”三个步骤,“戒宾”就是由主人通知参加冠礼的所有见证宾客,“筮宾”则指从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宿宾”是迎请正宾提前来到宗庙。这前两个程序属于冠礼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三个程序是“设洗”和“陈服”,“设洗”是指当日凌晨在宗庙的堂前设置供大家洗礼的设施,“陈服”就是准备行加冠礼时所需的各种特制服装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种,首先,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宾入庙”,即恭请正宾和其他宾客进入庙门来到堂前。第五个程序“加冠礼”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仪式,由正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加冠礼”之后的程序是“礼宾”。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礼宾”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再后则是“取字”,即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第九个程序是“送宾”与“拜亲”,“拜亲”指拜见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3 冠礼礼仪的文化内涵

1.成人权利与职责的见证。如前文所述,加冠礼当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对加冠者变为成人的一种见证。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2.长者对加冠者的祝福。正宾在为冠者加冠时必须同时献上祝福语,第一次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时候说:“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第三次加爵冠的时候说:“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其实,这三次祝福语内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 端正容貌威仪”、“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寿吉祥”等。另外,正宾给加冠者取的“字”也蕴含了长辈对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冠礼之后在品尝祭品时,醴礼的致辞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这是在表达对祖先和父亲的感恩之情;醮礼的致辞说:“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这是在表达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正面报答的礼仪环节。

4.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愿望。冠礼最后的礼仪环节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可见,周代“士”这个阶层的贵族在成年后,一个重要的礼仪形式就是拜见自己的国君和乡里的大夫和先生,该仪式表达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建功立业愿望。

4 冠礼蕴含的文化习俗

1.礼让三先。我们都熟知三顾茅庐的故事,三请诸葛往往被解读为刘备的诚心和诸葛的矜持。但事实是,按照周代礼仪主人邀请和宾客辞让必须要三次才符合礼法,这在《仪礼·士冠礼》中多有表现。如冠礼当日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要相对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阶”),到达堂前阶下也要相互谦让三次后,主人和宾客才上堂。而冠礼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随即三行醮礼,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尝祭品并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

2.东主西宾。按照周代礼仪,建筑空间方位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主要表现为主人在东宾客在西的方位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主人在庙门的东边就位(“即位于门东”),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礼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门东”而面朝西方;加冠礼的当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阶下”,位置正对堂的东墙而面朝西方(“直东序西面”),而宾则对堂的西墙而面朝东方;上下台阶也是主人用堂南偏东的主阶,宾客用堂南偏西的宾阶。

3.以北为上。在服从东主西宾的原则下,周礼还有以北为上的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前来协助进行仪式的人们(“有司”)是面东而立的,而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贵一些;再如加冠礼的当天“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开,这些衣服衣领朝东,也是更尊贵的服装在北面;还有,“拜母”仪式是从西阶下来后到东壁拜见母亲,此时是母亲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见于母”)。

5 结语

《礼记·冠义》曾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可见,冠礼是古代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通过冠礼这种隆重的成人仪式,贵族成年男子明确了自己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必须承担责任、义务,这对于其人生的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将激励自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彭林.仪礼全译.贵州人民出版,1997;

贵族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唐顿庄园;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7-02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识、要求、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礼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饮食,同时又约束着饮食活动。由于地域、文化、餐桌礼仪、文明发展等文化差异,中西方食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究《红楼梦》和《唐顿庄园》中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的食礼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根性。

一、从红楼梦看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宴饮文化,至少在周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宴会中贯穿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还原了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具有极大的空间。

黛玉进贾府,是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繁复描写,贾府繁紊的餐桌礼节也一览无遗,在贾母吩咐过传饭后,王夫人带着黛玉进去,已有很多人在此伺候,但却为何“在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这是规矩。再而提到的是这侍膳的礼仪“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上桌的只有贾母、黛玉和三春而已”,在古代,根据满族重小姑的习俗,未出阁的女儿在家是姣客,身份是很尊贵的,所以女儿可以和父母一同吃饭,而媳妇则要在一旁伺候,待公婆和小姑吃罢才可以吃。最后吃饭的座次自然也值得一说,书中这样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贾母自然是坐在正面,又有左右相对,左为尊的规矩,所以熙凤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有王夫人、李纨等在场,黛玉自然是不肯,在知道她们不在这里吃饭后,方才坐了。此时“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也显示了古人以左为尊,尊者或长者坐上座,然后从左至右的吃饭座次的讲究,黛玉是客,所以礼让至左手一座,元春不在迎春居长,坐右手一座,接下去是探春惜春。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尽管这些封建礼仪十分繁缛,但表达了古人内心对长辈的尊敬及为人待客之道。

《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贾府中秋设家宴赏月的桥段。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阖家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一律都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时代不同,过去那一套礼仪制度当然不适用,但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现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文化传统,其中展现中华民族伦理美,形成美的一些细节,仍沿袭至今。现在虽然没有古代这么拘谨,但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特殊日子,人们依旧会以怀念的姿态去遵守这些古老的规定、规矩。当然平时的家庭饮食中,人们也会依旧以尊敬老人、师长、宾客为原则。

二、从唐顿庄园看西方餐桌礼仪

唐顿庄园讲述了发生在格兰瑟姆这个贵族家族的故事,主人公玛丽作为格兰瑟姆先生三个女儿中的老大,她的择婿决定着格兰瑟姆家族的财产将由谁继承,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围绕这个故事,各色贵族穿梭于唐顿庄园。那么,在这座庄园一切礼仪就是来点缀这个故事的。

餐桌礼仪恐怕是最能展示贵族礼仪的复杂。首先,餐桌的布置、餐具的排列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刀、叉、勺该以怎样的顺序排列,它们之间的间距又如何确定,椅子与桌沿的距离等齐,卡森管家会拿着木尺一个个测量,确保间距误差不大于1厘米。事实上,当时每一个管家手里都要有一把尺,测量杯子和盘子、盘子和桌子、桌子和椅子直接的距离。并且仆人们不会不戴手套就触摸餐具。崇尚繁复,为臻完美,餐桌的布置恐怕得花上几个小时。其次,侍餐的都是男仆,当主人们落座后,所有用餐人是不能靠在椅子背上的,椅子背不仅是个装饰作用,也是为了方便男仆拉椅子。在吃饭的整个过程中,管家和男仆们都要在旁侍奉。食物是根据每份菜品的分工一道道上的,首先要端给最年长、地位最高的老夫人。并且不同的餐点也会由不同等级的仆人端入,第一男仆端第一道荤菜,第二男仆只能端第二道菜,一般是素菜或者佐餐。《唐顿庄园》的餐桌上出现的所有的菜是不能放在餐桌上的,当两道或两道以上菜都正在被食用时,单手端菜的男仆需要同时弯下腰,由主人拿取。在用餐时,只有女主人开始动刀叉,其他人才可以动,还有在餐桌上交谈时,你必须跟随女主人的节奏,她的动作决定在座各位与哪一边的邻座交谈。

贵族礼仪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西周 组玉佩 礼制

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玉器?它的大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寸?使用的时候放置在什么位置?而臣子相应的规格和用途又有什么区别……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得有丝毫的越轨之举。

一、周代组玉佩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为“组佩”。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数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钻孔串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这些组玉佩大概多用为项饰。周代组玉佩,应是在这些类项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西周时期,较大型组佩开始兴盛。周代之前,人们对玉器带有某种原始性的崇拜,而到了周代,这种崇拜更多地变成了理性的崇敬。君王和贵族赋予了玉器更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使用的玉器成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物。在当年,贵族和君王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古籍中说,玉佩的组合和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直到三门峡虢国墓的发掘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周代王侯的玉佩应该是什么模样。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的一套组玉佩保留的非常完整,长87厘米,由玉、玛瑙、料珠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工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在整串玉璜的背面还有“朱组”痕迹存在,那么,什么是“朱组”呢?朱组就是红色丝带。据《礼记・玉藻》记载:只有周天子可以佩白色玉璜,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佩青玉,而用红色丝带系之。这件七璜组玉佩,全部用红色丝带串联,仅次于周天子,是为诸侯玉佩。由此可知,周朝的佩玉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

二、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

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它小件玉饰。组佩以玉璜为主体,必有道理。玉璜弯曲如彩虹,又如拱桥形,两端穿孔,或上端中央穿孔。拱桥形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穿孔,可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撑作用,使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所以,璜、衡二字音近,同在古音阳部;以璜求衡,于理可通。《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佩组佩者还可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玎玎玲玲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的效果。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论语》中有记载,当孔子手持玉圭的时候,是一幅躬身弯腰、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周代组玉佩在礼制中的体现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从墓葬中所出土的组佩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组佩所反映的是多样统一,形式有序,实质即是“礼”,也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是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卑尊有度,规范森严。可见,从西周起,周代用玉确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和礼仪化的轨道。大型组佩即包括这方面的文化特色。另外,西周时的“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如《逸周书・度训解》:“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过其结构中的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对玉器的崇尚加上森严的礼仪制度,在周代王室的贵族生活中,玉器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时,制作玉器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如何使用玉器也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玉器不能在市面上出售,它是贵族的专用品。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玉器必须始终佩戴在身上,而士大夫出境时,还必须解除身上的玉器,携带玉器出境在当时是需要严惩的重罪。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玉器主要在王公大臣、显赫贵族之间使用,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表示身份、礼仪、等级的一种工具。玉器成为王朝礼仪的象征,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当年,王公贵族不仅胸前佩戴长长的玉组佩,在颈部、手腕甚至小腿上,都要套上一串精美的玉串饰,它们的材质和组合方式因为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繁简之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礼仪文化和玉器完美结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精工细作,并承载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古代玉文化历史上,它被定格成了一个礼仪用玉的标志时期。由于对玉佩饰的喜爱和崇尚,使周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佩堪称这一时期精美的代表之作。玉佩共分16节,节与节之间用连体的套环相连,这是一种极高难的工艺,没有精确的设计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到今天,玉工艺人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这种工艺也有很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保证了套环的精确完美,还在相连的玉佩上雕刻出了精美细密的纹饰。在专家看来,这件玉佩几乎浓缩了当年玉器制作中所有最为尖端的工艺。

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愿意在身上系挂一件温润的碧玉,它不代表身份和等级,也没有礼仪的束缚,人们寄予其中的只是一种最普通的美好愿望,或许也有对久远玉文化的怀念……

参考文献:

[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张彦修.《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河南省文研所、三门峡文物队.《三门峡虢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

[4]孙 机.《周代的组玉佩》《文 物》,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轩,男,1981年11月,浙江萧山市,汉,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工作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贵族礼仪范文第7篇

我呆呆的看着这座建筑。。

“走吧。”叶阳昊看见我站在门外不动,,便转头对我说。“哦。.”我偏了偏头,又说“但是那个…。”“但是什么?”他问。我头脑稍微清醒了些,说:“这里是哪啊?你干嘛带我来这里?我进去干什么……”我一连串问了许多问题。。

“呃…”

“这里是贵族礼仪培训班,老爸老妈要我和雅茜来这里接受培训。。”叶阳昊解释道。。“哦,”我缓了一口气又问道,“你们学你们的,,干嘛把我拉来?”

“呃…。你能问少一句吗??”一直沉默的琉雅茜这时也说话了,“跟我们一起学吧。”“你能和我这个首富的儿子一起学习你不应该很荣幸吗?”叶阳昊说。

“晕,,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自恋的人…。”我嘀咕着。。“你敢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叶阳昊瞪着我恶恶的说。。“这家伙的听力真够好的……”

唉,算了,我就跟他们一起学咯,,我还赚到了,嘻嘻。。“好吧。。”我假装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你们好,,我是你们在这个培训班中的老师。。请你们叫我Meryge。”一个漂亮的女人很优雅的说。。我有些不适应这里紧张的环境,,望了望坐在我左边的叶阳昊和琉雅茜。。

“我们的第一课首先要了解贵族的基本礼仪…。”Meryge又说话了,“羽少爷,,请不要把腿翘起来,不要摇晃你的膝盖,这都是不礼貌的。。”“我们的贵族礼仪是要从各种细节做起的…”后面那句显然是针对那个叫羽的少年而说的。。“贵族礼仪要求很严格,,要是我对你们做的稍有不满意的话,,你们不用像从这里顺利毕业。”“看起来这么温柔,,其实是只母老虎啊。。”我暗暗地想。

“好了,,我先给你们讲讲要求。”Meryge清了清嗓子,说。“第一条,和别人在一起时,自己在言谈举止方面必须尊重他人。

第二条,在共众场合,不要随便把手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上,最好不要总是把手露在外面。

…………

第六条别人讲话时,不要打瞌睡;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应当沉默时,不要讲话;别人停下来后,不要自己径自走开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打瞌睡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

第八条,看演出或是坐在壁炉前时,有风度的表现是给后来的人让一个地方,并且低声说活

…………

第十一条,不要把自己置于众人的目光之下,也不要啃指甲。好了,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天,,她终于停下来了。。

“我找几个人复述一下。。”我们刚刚把悬着的心放下来,,Meryge的话又让我们提心吊胆。。“千万不要是我啊…。”我默默祈祷着。“慕容梦。”“为什么偏偏是我啊。。”我真是欲哭无泪了。还好有惊无险,,我顺利过关了。。“琉雅茜。”

她也过关了。。

贵族礼仪范文第8篇

“哎,你说,我们的活日还有几天呢?”艾德琳淡雅地随意问道。“小姐,在公爵大人回来之前,请您不要说这种话。”立在她身后的影子回答道。笼笼秀发,艾德琳回头死死地盯着身后的影子并大声地说,“听着,我才不会那么乐观,家族在父亲莫名的死亡之后一定会坠落的,最差的结果就是家族灭亡!”

影子耸耸肩膀,“小姐,随您怎么说,我们都要等到公爵大人回来再做决定。”“好啊!”艾德琳海蓝的眼眸几乎喷出愤怒的火焰,“我要迅速离开这里,你把我的东西全拿来!”没有回应,影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消失在她的身后,同时也消失在房间里。

走廊里,影子淡淡地,自言自语,“小姐,即使灭亡,这里,也是最安全的。公爵大人的谋略让安妮自叹不如…”

房间里,艾德琳的愤怒依然没有停止,贴身侍卫的消失让她火冒不已。天花板的下方,是一件接一件的价值连城的花瓶、油画等等的物件划着优美的弧度在空中做着飞翔的动作,画外音则是艾德琳小姐充满火药味的叫声。

忽然,影子出现在房间中。艾德琳并没有发现,仍然在发泄心中的怒火。冷冷地望了许久,影子才长喝一声,“够了!”艾德琳一惊,手上的靠枕落地。“小姐,不要再闹了,安妮认为您有必要去学学贵族礼仪。”影子安妮冷冰冰地建议。恶狠狠地回头,艾德琳指着安妮,“要你管!家族,迟早灭亡,学什么礼仪!?”“我不这样认为。”安妮不紧不慢地继续建议,“您是应当学学礼仪。”

“家族以后再坠落,也是家族。况且,这还是以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管怎样,现在您的家族还没坠落,还没落魄呢。”安妮慢悠悠地说,“说不定,家族以后没坠落呢。所以,您是该学学贵族礼仪,做一个举止优雅的贵族小姐。”

“算了吧,我…”艾德琳还想反讴,却看见安妮狠狠地盯着自己,也不敢说下去。

贵族礼仪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史上重要思潮之一,在促进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此后在英法两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在英国得以确立且表现出强烈的英国特色。17世纪,英国洛克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绅士教育思想推向高峰。三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社会依然延续了这种绅士教育的传统,且培养了大批人才。正确分析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绅士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英国的绅士教育离不开源远流长的绅士文化,这种文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贵族社会吸取了中间阶层的部分价值观,另一方面中间阶层普遍追求社会上层文化精神。这种向下吸取和向上学习的双向流动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英国社会全民的绅士文化。早期的“绅士”与封建贵族相联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贵族阶层衰落和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到17世纪,绅士不再与出身和血统有关,人们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举止优雅、谈吐不凡、风度翩翩的绅士。而这种努力的最好方式则是进入公学接受绅士教育。由于向上等人看齐的社会风尚,想要进入贵族圈子的人必须接受此种教育,而试图保持住贵族地位的家族,也让孩子接受这种教育,尽量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绅士。由于这种文化心理的导向,以及成为“上等人”门槛的降低,绅士的人数大大增加,反过来这也促进了绅士教育的发展。

在英国,贵族精神从未被否定过,也从未受到过任何真正的挑战。向上流社会看齐,不仅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取向,也是学校教育的一条隐性规则,这为绅士教育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像伊顿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这样的学校,其首要宗旨就是使学生成为谈吐不凡、举止优雅的绅士。大学教育更为如此,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上等人,课程设置也为此服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这种绅士文化必然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也通过教育得到延续和传承。

二、洛克及其绅士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一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前人相关的绅士教育思想,将其理论系统化,把绅士教育思想推向高峰。《教育漫话》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最好证明。洛克认为人的不同,十之八九由教育产生。他强调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成长,也关乎国家幸福和繁荣,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是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人。围绕这一教育目标,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以及礼仪教育系统的阐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体育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开篇谈到,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他反对父母娇生惯养,主张从幼年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锻炼,使孩子养成习惯。衣着方面,洛克主张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来锻炼儿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于女孩子的衣服,尤其应以宽松为主,不可过紧,使身体得到的发育;运动方面,多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学游泳,坚持冷水浴,磨练儿童的意志,形成健康的体魄;饮食方面,要按时用餐且有节制,清淡简单,不喝烈性饮料等。洛克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重视儿童身体的健康来从小锻炼绅士的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体质。

(二)德育

关于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洛克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这集中表现为具备完美的德行。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在培养青年人的德行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要培养儿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的指导,要及早训练儿童遵守约束,服从理智的习惯。为此,在教育方法上,要重视榜样的作用,选择优秀导师和伴侣,因为儿童极易模仿他人;要进行说理教育,合理奖惩,反对溺爱放纵子女等等。

(三)智育

在智育方面,洛克为培养未来绅士的才干和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提出了广泛的学科内容。他规定学习内容除阅读、书写、神学、算术、几何、天文、逻辑、修辞等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商业算学、年代学、法律、自然哲学以及骑马、击剑、音乐、舞蹈等,如“舞蹈可以使人终身终世具有一种优雅动作,而且能使儿童具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和合适的自信力”。此外,洛克提倡绅士们学习手工技艺,如雕刻、制陶等,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在教学方法上,洛克认为“次序和恒心是使两个人发生重大分别的原因”,因此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培养儿童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对于读书不要当做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学习,而要把它当做一种游戏消遣,用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来引导儿童学习;并且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洛克重视礼仪教育,认为良好的礼仪是人生的一切身份与事件中不可缺少的,既要看得起自己,也要看得起别人。洛克指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娇夸、自负、无用和愚蠢。在养成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礼仪方面,洛克鼓励儿童和青年绅士多和各种朋友交往接触,避免忸怩羞怯;同时反对礼仪太过频繁,每一个人在礼仪上应恰如其分地表示一种普通的礼节与尊重,借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善意,使对方感到舒畅,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婢膝。在礼仪教育方面,洛克特别强调导师的作用,导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使其逐渐娴于礼仪。

三、启示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绅士成为英国的代名词。可以说,洛克的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指出教育要培养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首次将体育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作明确区分并系统阐述,其中很多观点颇有价值,值得我们研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思想上保守妥协的一面,比如洛克主张家庭教育,极力反对学校教育,认为同伴的恶习会影响儿童或青年绅士的培养等。这些应当是我们所摈弃的。分析历史经验,对照现实,以期对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

1.注重幼儿教育,教育要趁早。儿童的天性很重要,少时的教育和经历就算是极其微小,也会对个人的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仍待加强。完善幼儿教育制度,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地了解儿童,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

2.加强体育和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学校教育以应试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有满分的智育,却又不及格的体育和德育。我们在给予儿童文化知识时,却把这两样都忽略了。知识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体才是基础,改变教育理念,注重从小培养儿童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德育,洛克曾指出,“教育上难于做到又极具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不是鲁莽冒失,也不是任何一点点混世的技能。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该退避,都应该让他一步。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导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谈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它供给心里,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在青年人对它发生真正的爱好,把它的力量、荣誉和快乐放在德行上面以前不要停止。”良好的德行是一个绅士必备的品质之一,我国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全社会的目标。教育是知识的积累,智力的提高,更德行的培养。积极实践素质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3.重视礼仪教育,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彰显了一个民族的风貌,反应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是促进人际沟通的桥梁。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礼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关键,我们应当重视礼仪教育,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使我国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

历史的脚步越走越远,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洛克绅士教育思想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妥协性,但就当时而言,他的教育思想是一大进步,其很多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我们自当反省借鉴,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英] 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 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英] 丽月塔著 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贵族礼仪范文第10篇

“夫人外交”可以追溯自欧洲贵族之间的外交传统。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于欧洲,而欧洲国际体系自有其文化特色。欧洲作为统一的文明,分治为许多国家,长期由王室和贵族家庭所统治。欧洲王室家庭之间的交往,是其外交关系的一部分,一场婚嫁丧娶决定了大块领土的分割转让,常常引发大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国家在最顶层由复杂的婚姻和血缘关系相连,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关系和联盟的组合变换。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室的配偶常常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联系的一条纽带,王后和贵妇人在外交场合的角色,又是外交礼仪的一部分。在欧洲经典的外交场合,不但有国家间的外交和政治关系,还有家族和亲缘关系。贵族家庭成员的对外联系,长期是其外交具有实质意义的一部分。

现代民主政治兴起以后,这一情况出现了变化。欧洲国家逐渐由王朝国家转向现代民族国家,国家的元首和重要官员不再由世袭贵族担任,国家利益取代王室利益成为了外交的主轴。但是欧洲的贵族关系传统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外交礼仪的方式保留下来。国家元首的出访,常常有夫人随行,这是在礼仪上对欧洲贵族传统的延续。随着欧洲的国际关系模式扩展到全世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效仿欧洲的外交礼仪传统。中国在民国时期国家元首夫人就开始成为重要的外交角色。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元首夫人随行出访也逐渐成为惯例。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国家元首夫人在外交上所扮演的角色多数是礼仪性的。只有在少数的特殊情况下,元首夫人会产生某种相对独立的外交作用。比如宋美龄在抗战时期的外交作用,或者希拉里・克林顿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美人权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这跟元首夫人特殊的个性和特定的形势有关系,是偶然的和不连续的。

今天我们再谈夫人外交,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其在近年来似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独立性。换句话说,夫人外交似乎在超越传统的礼仪性作用,逐渐具备某种特殊的功能。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访华,没有与奥巴马总统同行。更有趣的是,她是接受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邀请,这在外交上是罕见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如何解读?它是偶然的、个别的,还是反映出当代外交发展的某种趋势?

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恐怕还不宜形成定论。但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假设是,夫人外交可能随着当代外交内涵的扩展,出现新的形式和内容。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政治民主化带来了外交的民主化,也带来的外交的内政化和内政的外交化。国家政府作为外交的惟一权力主体的地位在削弱,社会和民众越来越参与到国际交往中,并影响到国家间关系。这导致近年来公共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发展方向。

那么,当代外交越来越凸显的公众、民间和文化的部分,由什么样的政府部门来推动呢?当然,政府的各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都可以担负功能性的角色。但是在国家最高层面上,也需要宏观战略性的外交角色。国家元首当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角,但是国家元首夫人似乎越来越承担起难以替代的角色。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国家元首的形象往往代表着国家强大的、坚定的、刚性的一面。但在大多数层面上,公共外交却是文化的、情感的、柔性的。在公共外交中要讲故事,要动之以情,要传递文化的价值和美感,那么在某些场合,元首夫人的形象天然更加合适。随着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发展,国家元首夫人越来越独立承担起某些文化和民间场合的外交功能。像米歇尔・奥巴马这样的“单飞”虽然罕见,但是元首夫人在随访中单独出现在某些外交场合、独立承担某些外交活动,却成为各国的常态,并且越来越频繁。

上一篇:酒店礼仪范文 下一篇:传统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