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4:17:13

创客教育论文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客文化;STEAM教育;创客教育;科技馆;非正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49-5

Discussion on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 Museum

Zhang Na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ways of STEAM education originated from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as well as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aker culture,this thesis makes a tentative declar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concept. It is proposed that maker education in the broad sense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makerspa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an exploration o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maker education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particularly in science museums’makerspaces is undertaken,aiming at introducing the core of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museums’makerspaces,and getting involved in STEAM scenarios.

Keywords:Maker Culture;STEAM education;Maker Education;Science museum;Informal Education

1 创客运动--STEM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是一场技术和创新的革命,实现了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创客运动与儿童天性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能力高度契合。在创客运动推动下形成的创客文化,强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创客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创客运动前奏的开源运动,促使3D打印、机器人、微处理器、可穿戴计算机、电子纺织品、智能材料和新的编程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工具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人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先进工具,甚至可以在线免费获取,并分享给他人。这种技术工具的普及促成了DIY文化的复兴,“随手可得”的新工具大大增强了创客的信心,在新工具的辅助下,创客跃跃欲试,将脑中的创意转化为手中的实物产品,满足感不言而喻。

目前创客教育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其实现路径有待探索。与创客教育概念最为接近的是堪称美国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教育,堪称美国的“素质教育”,与创客教育相同,STEAM教育也是在创客文化中形成的。STEAM教育的前身是STEM教育,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此后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1]。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周立大学G.Yakman将STEM教育扩充为STEAM教育,其中A包含美术、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领域,不仅将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更强调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STEM教育用课程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带入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工学或设计方法,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以数学和科学作为基础。STEAM教育在STEM课程的设计原则中融入了艺术,鼓励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2]。STEAM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与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框架,用以转变、维持、创造和发展教育元素、项目和机构,使其包含多学科实践,以使之适应全球社会经济世界。这种框架是参与式的动手做实践,以实物为基础,外延丰富,将教育、产业、政府和社区在发展更好的公民教育这一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科学和技术,通过工程和艺术得到诠释,且完全基于数学元素的基础上”。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同源,都是在创客文化的作用下兴起的新型教育模式。

鉴于创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开展新项目,计划在4年内在1 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旨在培养新一代系统设计师、生产创新者。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5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3]。可见,政府在学校正规教育引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决心。

2 正规教育中的“STEM教育+创客教育”

关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学者已做出相关探索。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于2014年合作创立了群体创新空间理论(Group Innovation Space-GIS,中文名“集思”),集思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物理化学习模型,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集思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创新者、负责的管理者和专业设备设施操作者等要素。该理论关注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提出二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在该理论关照下,又设计了GIS的五级创新者养成路径(初学者--消费者--制造者--创新者--导师)和面向STEM的创客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科技制作、3D打印和三维建模、开源硬件、多元模式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任友群教授在2015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辨析》主旨报告中对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并区分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创客培养)与狭义的(数字化)创客教育之区分,并分别与STEM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对比[4]。

上述研究均致力于探究如何在学校正规教育的STEM课程中融入创客教育元素,具有将创客教育课程化的趋势,且突出强调数字化教育,忽视了STEAM教育中的“A”,即人文学科这一要素。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冲击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广义的创客教育,即创新素养和创客精神的培养,属于科学素养的子范畴,不仅局限于正规教育,与强调跨学科性教育的STEAM教育相比,注重学习者自身素质养成的创客教育更趋近于非正规教育建构主义的内涵。因此,对创客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程教育,而应回归创客文化的规约,在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空间中探究创客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若将学校正规教育中上述新型教育模式表述为“STEM教育+创客教育”,那么在创客空间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则可对应地表述为“创客教育+STEAM教育”,后者是科技馆、图书馆、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环境中值得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

3 非正规教育中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

2012年美国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该计划致力于支持教育者和社区,特别是服务设施欠缺的地区,促进当地年轻人体验意义丰富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从成立以来,该计划卓有成效地为年轻人制造了机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创意能力,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以“每个孩子都是创客”为愿景,该计划以课程或项目的形式对美国青年人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麦穗创客教育(MESIS),以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自然、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创客的创新能力、数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探索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创客教学特征,开发匹配的教学模式、特色课程、教学工具以及配套服务系统。麦穗创客教育学年课程体系包括机械总动员、电子入门、软件入门、足球车、让小车动起来、智慧生活、音乐摄影、机械臂机器人等[5]。

可见,在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教育也常常伴随与之同源的STEAM教育,复合形成“创客教育+STEAM教育”模式。究其缘由,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式的学习思维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无法脱离基础知识的学习。创客教育可谓是一种基于基础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离开具体的学科背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创客教育应是基于STEAM情境的创客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创客教育培养促进计划会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李象益认为,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让学生创造自己的问题,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6]。

从2007年第一台开源桌面3D打印机RepRap问世开始,创客运动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3D打印机制造商MakerBot诞生,激励着整整一代的创客,为其打开了桌面制造的新时代,其影响力堪比30多年前第一台个人电脑带给人们的冲击[7]。3D打印机成了创客空间的标配设备,是世界各地制汇节(Maker Faire)的重头戏。不少科技馆也抓住了3D打印这一创客标志性设备,将3D打印引入展厅、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室等空间中进行展示或开展教育活动。

中科馆在展厅里引入了3D打印设备,开展“3D模型设计与打印”创客教育活动。利用科技馆现有的3D打印机,带领观众设计并打印出自己的创意模型。由于3D打印过程较慢,该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在30分钟左右。在辅导员介绍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后,主要的时间交给观众进行3D模型的设计与打印。主要是通过向观众介绍如何使用3D模型制作软件Meshmixer与3D打印软件UP,了解三维模型的设计过程与打印过程。最后让观众自己发挥创意,利用Meshmixer的模型库进行拼接、改进、设计属于自己的模型并最终打印出来[8]。

上海科技馆设计师摇篮展区的“3D打印世界”展项运用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最新3D打印、三维立体扫描、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技术,展现了从实物信息采集、3D模型设计到快速3D打印成型的全过程,让观众在近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神奇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纪念品制作所带来的乐趣。除了在打印区可清晰观看两台不同成型技术和材料的3D打印机打印过程外,还可以在三维扫描区通过工作人员对实物扫描的操作演示,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模型。“3D打印世界”分成三维扫描区、3D互动建模区、3D打印体验区和3D打印产品陈列区四个区域,在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各个方面,运用实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对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发展趋势及全新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9]。

4 创客教育概念探析

在创客运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千家创客空间,特别是在中国,从2011年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以来,创客空间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经过概念的升级,诞生了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整合了已有的创客空间和类创客空间。这些新成立的创客空间大多建立在高校、图书馆、科技馆等政府公益机构之中,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和聚合平台,开展创客活动。目前阶段这些创客空间虽已建立,但如何在其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客活动,建立健全的机制,激发创客的热情,促进创客作品的市场化输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在公益性机构中的创客空间中开展活动,要考虑到母体的教育职能,无论是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图书馆、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创客空间都需要与之协调,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些都促成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对创客教育的需求。

《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将创客分为了零―创客,创客―创客,和创客―市场三阶段。零―创客:创客的起点千差万别。但都有共通之处,他们受灵感的驱使,产生从购买产品到动手真正制作产品的冲动。从零到创客,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学习必要技能和获得生产制造的必要方法。创客―创客: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是相互协作和接触其他创客专家。在这一阶段,创客同样为现有平台做出了贡献。此阶段强大的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和自我表达和创造欲。创新和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催化了创客-创客的交流和知识技能的流动。创客―市场:从工作坊到数字化群体,发明创新的浪潮源源不断,知识由此流动并聚集。一些发明和创造可以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这些杰出的作品从众多创客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商机。尽管大部分创客创造产品的初衷并不含有商业动机,但少数转化为商品的创客作品影响力也不容小觑[10]。

本文认为广义的创客教育就是在创客发展的上述三环节中给创客以帮助与指导,开展创客培养工作,促成创客的自我养成:在零―创客这一阶段,培育潜在创客,开展创客挖掘,在创客―创客阶段,提供去中心化的创客交流平台,开展创客培养,在创客―市场阶段,在众创空间生态链中帮助创客产品从创客空间顺利进入下一加速器环节,对创客产品成果进行筛选和加速转化。由此可见,创客空间的内核是创客教育,要彻底、充分地实现上述三环节的创客教育目标,单一的创客空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更大的资源聚合平台,并将创客空间升级为包含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加速器的众创空间平台。

5 广东国际创客中心对广义创客教育的探索

2015年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首个省级国际创客中心――广东国际创客中心,落户广东科学中心,立足广州大学城的科技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区域产业需要,进一步延伸广东科学中心的平台服务功能,共同建设“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和“互联网+工程”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创客生态四大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与创业引导、创新与产业结合、加速成果转化[11]。

其中“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有力地展示了广义创客教育在零―创客,创客―创客,创客―市场三个成长阶段中给予创客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落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还践行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并且融入了STEAM的情境,形成了面向STEAM的广义创客教育格局,这三个子工程的内涵如下:

5.1 创客发掘工程

面向广州大学城的学生,通过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生态创客孵化基地,秉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采取教育、交流、支撑、孵化一体的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引导,使潜在创客建立学习兴趣,通过创客空间、创客课程教育,向广大学生普及创客知识,推广创客文化,并通过开源硬件等创客工具和产品的系列入门课程,使广大学生具备创客的基本技术技能,养成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最终激发创意实现,解决实际问题。

5.2 创客苗圃工程

对于怀揣创新思想、项目的创客们,通过“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全程孵化链条,打造成为集“创客服务、孵化器、产研对接”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创客服务平台。执行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项目路演、专家评审等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草根创业人士和创业团队进入,为其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工作设施和网络设施;提供项目的发展前景评估;为创业者提供从创客教育、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本融合、孵化加速服务等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

5.3 成果转化加速工程

创客中心计划与企业共同建设各类主题创客营,如:为充分推动创客创新思维、学习和实践,拟与英特尔等知名芯片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创客创新支持,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与英特尔公司完善的硬件生态以及国际影响力,共同在创客研发材料支持、创新课程、创业指导等方面为硬件创新创客提供完备的支撑,面向创客业界启动招生;为推进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向生活、艺术的转化,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拟与珠宝、艺术、礼品等产业,共同面向艺术领域的创客提供艺术辅导、创意交流、创业支持,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领域内科技与艺术结合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工作。与众筹平台合作,实现创客项目从创意期到孵化期、上市期的无缝结合,以网上网下市场销售、虚拟孵化和战略投资,推动相关创新产业的发展。

6 结论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学校正规教育,也适用于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把与创客教育同样诞生于创客文化的STEAM教育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创客教育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与辨析可见两种教育模式联系密切,且互为补充。“创客教育+STEAM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模式。广义的创客教育是科技馆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场馆已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尝试,广东科学中心建立的众创空间打破了科技馆通过展项和科普教育活动等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不仅局限于科技馆单一主体,更联合了具有创客教育经验的中国科学院创客学院,为科技馆的众创空间嵌入了创客教育的强大内核,其下设的三个子工程有力地印证了广义创客教育的内涵,并融入了STEAM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情境,对科技馆创客空间中的创客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侯威.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J].世界教育信息,2006(5):7-8、61.

[2] Jolly,Anne.“STEM vs.STEAM: Do the Arts Belong?”.Education Week: Teacher.March,2015.

[3]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0.

[4] 任友群.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A].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2015-10-16.

[5] 麦穗创客教育宣传[EB/OL].2015-7.

[6] 董鲁皖龙.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N].中国教育报,2015-12-15.

[7] 克里斯・安德森.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A].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6).

[9] 上海科技馆设“3D打印世界”[EB/OL].中国3D打印门户网http://.cn/news/show.php?itemid=1392013-09-18.

[10] Anderson,Chris. 20 Years of Wired: Maker Movement [J]. Wired Magazine. May 2, 2013.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创客”一词首度进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创客形式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蓬勃发展,建设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客空间,成立了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开展了全球创客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等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开出了“创业导引课一一与创业名家面对面”等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学校为使创客文化在清华获得更广的受益面和更深的受益度,从去年开始,已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清华创客日(Tsinghua Makers' Day)”,即清华创客们的节日。创客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三位一体,以学为主,通专融合,多样成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4月15日,清华大学倡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5年4月25日,响应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倡议,

由清华大学众创空间i.Center牵头的创客墩育基地联盟先期成立。

2015年年初,《现代教育技犬》杂志邀请我做专栏主持人,围绕“创客教育”这一议题策划一组文章,以期反映国内外创客教育领域的最新进展。经过与学校里热心创客教育的各位领军教师沟通,大家积极响应,分别从创客运动与科技教育、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发展、国内创客空间运行模式、清华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等选题成文。我们深信当创客运动与教育发展结合碰撞,一定会迸发出教育创新的火花。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实践与分享交流,能够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进高校创客教育实践,共同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转型。

摘要:全球创客运动的兴起使得众多人士开始将创意通过实践变成现实,这一过程在大学校园中更具有独特的内涵。该文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阐述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创客活动的内容和精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过程,介绍了挑战式系列教学活动及相关创客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探讨了开展个人实践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与制度保障,为高校开展创客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众创空间;清华i.Center;学科交叉融合;创客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0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1

一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相互借鉴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SRT项目、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挑战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科技兴趣团队、X-Lab、清华创客等,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创客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其核心内涵强调将想法变成现实。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校园中开展与创客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承担项目任务的独立意识、以目标为导向的契约精神以及对自身负责的企业家精神。

1996年,清华大学整合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和协调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其他实践教学工作。2008年11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转变为实体单位,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全校工程实践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2014年,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开始转型升级为i.Center,“i”的内涵包括工业级(Industry)、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创新型(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和以学生为主体(I)等。1.65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里配置着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供创客们使用。未来,清华i.Center还将有望向校外开放,汇聚北京乃至全国的创客。

二 清华i.Center开展的活动

2009年10月,i.Center建设机电工程创新实验室,全面向学生科技活动和科技赛事开放。

2010年9月,学生社团创新社入驻i.Center。经过几年的发展,产生了创客明星王昊及其创业公司幻腾智能。

2012年10月,校团委创业训练基地入驻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产生了创客明星王世栋及其创业公司紫晶立方。

2013年1月14日至17日,围绕创客活动,工业工程系顾学雍在i.Center开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学生组成团队后,围绕特定挑战任务主题,从提出方案、产业调研,到原型设计、宣传推广,最终进行项目展示。通过短时间高密度的挑战任务,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会接触到的大量实用工具和方法。课程中引入专利管理模式、市场交易模式、法律模式等,让刚刚接触项目开发的学生就能够体会创客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课程至今已举办四届,参加的学生来自工业工程系、精密仪器系、新闻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等20个不同院系。该课程已经成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必修课。

2013年9月初,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创客空间”开始开展创客活动,12月通过审批正式成立。该社团目前有近300名学生会员。

2013年11月4日,以“创客交叉融合空间的构建”为主题的“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分会一一创新实践教学研讨会”在i.Center举行,重点关注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和教育模式。“清华派・创客功夫”驻校创客项目同时启动,包括全球创客空间运动发起人米奇・奥特曼(Mitch Altman)在内的10余名国内外顶级创客入驻清华。

2013年11月8日,来自校内外22支创客团队的100余名学生汇聚由清华美术学院付志勇发起的全球创客马拉松大赛现场,连续54小时进行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产品开发,角逐3万美金创业大奖。

2014年3月26日晚,陈吉宁校长来到i.Center,与学生创客团队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2014年4月24日,i.Center获批并授牌“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市教委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4年5月6日,“共筑梦想一一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作为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增进中美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深化彼此友谊,推进中美人文交流的发展。清华大学作为本次大赛承办方,负责预赛、决赛相关活动开展,包括大赛整体策划与过程实施、赛制流程与规则制定、品牌形象设计与运营、活动网站与数字内容设计、团队选拔与培训等。

2014年8月,清华大学6名教师组团前往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地考察美国高校创新实验室及创客空间建设。考察团先后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帕森设计学院、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波士顿Artisan's Asylum创客空间、奥克兰The Crucible社区创客空间、Autodesk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等,与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详细了解了创客空间的建设理念、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物理空间等情况。

2014年10月22日,以“回馈母校助推创业”为宗旨的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成立大会暨创新创业论坛举办。会上举行了一系列签约仪式,其中之一为基金与i.Center共建创客咖啡和孵化空间项目。

2014年11月20日下午,国务委员王勇到访清华大学,并专程视察了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清华大学创客学生自主创业的3D打印公司,该公司系今年新《公司法》颁布后的首家注册企业,获得了北京市首张新版营业执照,编号为00000001。

2014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创客日”(Tsinghua Makers' Day)活动并决定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清华创客日”。首届清华创客日活动包括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国际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研讨会、创客马拉松启动仪式、创客空间体验、学生作品路演等内容,旨在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可持续的交叉学科创新、可重组的人才团队参与机制等问题的探讨,以及项目驱动的成果展示,探究创客运动如何创新教育实践,塑造大学未来,并进一步让创客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实践。

2015年1月,i.Center组织教师前往深圳,分别访问了清华深圳研究生院i.Space、柴火创客空间、Techspace、深圳DIY、前海大家咖啡、大疆公司等,对深圳的创客生态进行了详细调研。

2015年3月3日晚,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主楼东阶教室为清华300余位同学带来主题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创业”的讲座,这是全校性选修课《创业导引――与企业家面对面>的首次课程。课程开设的初衷是让学生与创业名家面对面,感受创业名家的魅力,激发创业热情,培养企业家精神和首创精神,为拥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创业通识教育。

2015年4月24日~27日,i.Center组织承办“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成立暨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高端论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60余所高校、10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创客教育基地联盟。

三 清华i.Center建设理念

i.Center实践教学基地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般创客空间无法比拟的制造加工场所,这些工业级的加工设备及相关技术支持让学生创客可以提前接触到高水平的制造技术。此外,i.Center所开设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制造实习系列课程,随着先进数字化制造设备的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当今最前沿、最主流的数控加工、3D打印、激光加工等,为日后规划设计产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团队进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便利。

i.Center通过聚合学校相关创新实践资源,联合美术学院、工业工程系等院系以及校团委,进一步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客交叉融合空间。清华i.Center正在形成的实践资源支撑平台和社区网络,已经从团队组建、设计思考、原型制作和产业资源对接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有力地支持了多学科背景团队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创客活动与我校已有学生“三创”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互补的特性,尤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空间的建设等方面,创客运动所提倡的创客空间建设模式与创客马拉松活动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其创造力具有明显的效用。

i.Center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融入创客文化、以创新方法结合项目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师注重在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实践加强学习效果。创客主题相关课程的设计,强调短时间、跨学科、重成果。活动主题通常选取机电类产品设计,例如自动化物料配送系统、低成本纳米显微镜、物联网产品等,学生围绕相应主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原型产品进行演示。

总结以往与创客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实施经验,探索将创客精神融入教学活动的i.Center建设。在理念上,致力于“让学生做梦想的实现家”,以志趣为导引,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学生巨大的创新潜力。在体系上,通过建设开放的创客活动服务平台和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孵化场地、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撑条件,让同学们了解并运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及创新方法,实现跨领域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同学进行思想碰撞,运用和发展现有的开源和学术研究成果将想法变成现实。在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客活动作为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在规模效益上,通过一系列的i.Center基础建设以及常态性的“三创”活动,让全校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直接参与符合创客精神的正式学习活动。这些正式的创客学习活动以创造实物、服务或内容系统为导向。在机制上,形成开放的建设机制,通过学校相关院系、教师、学生、国内外企业以及全球创客社群等的主动参与,激活清华校园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学习空间,让清华首创的创客教学模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仿效的对象。

四 清华i.Center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 课程和活动

创客教育围绕着创客空间展开,需要开发一系列创客教育导引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i.Center课程建设特点是综合化、跨学科和挑战性。综合化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宽阔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挑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主动获取新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在完成挑战性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培养沟通、合作和创新等能力,需要对全校学生开设以下四种风格独特但内容与形式互补的跨学科系列课程:

(1)短暂而密集的跨学科导引课:让不同学科的混合团队,以完成一个复杂而紧迫的共同目标为学习任务,体验交叉学科的工作方式。在过程中引入各种团队与社会协作的思维工具以及可支持跨学科、跨地域、跨时区的数字协同工具。

(2)挖掘具体知识内容的实验室探究课:让同学们依照个人或团队的兴趣,在校内外寻找可以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技术来源或学科专家,以访谈、参观等方式,探寻本学科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方法,用以拓展新的学习内容及合作对象。

(3)针对个人生涯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课:以个人为单位,从家庭、职业、社区、地域经济等周边机会逐步展开,带领同学们一起规划并调整个人的生涯发展战略。同时,组织跨学科的学生团队,以不同的视角解读时事新闻与产业战略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外,经由学科组织或专业网络平台,寻找合作伙伴。

(4)以产品为主轴的系统设计开发课:基于前述几门课程的知识与人脉累积,针对特定产品(可以是内容、服务或实体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可以在经过具有相应经验的社会人士或者学术领域专家的审核后立项。依照各项目的合理开发进程,同学们可以组成跨学科的项目团队,依照个人贡献程度,获取相应的学分或者能力认证。

创客教学活动将覆盖创客讲座、创意工作坊、团队研发项目等,主要举措包括:

(1)开设创客教育导引项目,大力宣传创客文化。目前,“创客”、“创客空间”的概念并未被大多数同学所熟知。通过展示各类创意产品和3D打印机、开展某些典型数字制造工具的入门培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和体验数字化设计、3D打印等高端技术,接受创客开放、分享、创新的理念,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享受i.Center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2)建立在线平台,鼓励创客交流。i.Center是技术、资源的分享地。为了鼓励同学们进行交流,i.Center不仅可以提供实体空间,还应该提供在线论坛这类虚拟空间,满足同学们的多元需求。在这个论坛上,同学们上传自己的设计原型与他人交流,通过深层次的互动,设计者不断受到启发,原型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构建在线平台,能保证这些宝贵创意的保存和开放获取。

2实体空间和在线平台

创客教育是学生在i.Center自制创意作品的学习活动中,在创意作品的制作、开源和分享、设计及产品化的过程中,通过跨年级、跨领域的学习,体会创造快乐的一个过程。i.Center可以被看作开源社区创客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实验室,任何同学都能成为i.Center的使用者,一般提供以下服务:提供各种工具和技术;方便小组交流、分享知识和资源;提供一个空间让个人做项目;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来表达创造力和创新力。

实体空间围绕创客主题所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是未来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融合创客文化与工程文化所设计的清华i.Center,将为未来创客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体现灵活、开放、促进交流、展现历史和可持续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

(l)“空”间:实践教学、挑战式学习、创客马拉松等创客类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此外,创客类活动主题往往瞄准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热点议题进行设计开发,每次活动都会融合独特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基于这些特点,创客交叉融合空间的主体即为完全可变的空余面积,可以快速重构,通过多样化地布置不同类别的家具,来满足不同活动格式的需求。

(2)创新制造坊:创客的核心精神是将想法变成现实,因此创客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加工制造环节。结合未来数字化制造平台的建设,包括全校师生在内的未来创客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访问各类先进制造加工资源。在空间举行的创客活动中,参与者可以进行诸如结合以制造为导向的制造资源设计等综合性开发,训练跨学科思维并培养企业实战经验。

(3)展示演示厅:不同内容的碰撞与交融,是创客社群内容产生并持续迭代演进的动力。尤其是在群体协同学习、创客马拉松等活动中,内容的展示与交流会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空间会向创客提供便捷的内容展示平台,为学生锻炼信息传达与表达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4)文化与交流区:清华创客活动不仅要强调内容的充实性、挑战性,还要突出文化氛围和团队可持续性。为此,i.Center将开辟专门区域,为创客进行人文交流提供条件。在技术内容开发之外,文化交流区可以促进提升团队文化品位,并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客跳脱学科专业的独立视角。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系统导入基础设施,打造在线业务平台,是构建智慧环境、建设智慧资源、实现智慧管理、提供智慧服务的必然选择。在线平台包括:

(1)创客课程在线平台:在挑战式课程、创客马拉松、创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中,积蓄了大量的过程模式、标准流程等内容。这些课程资源需要进行系统化的集成开发与整合,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不断演进能力的可持续课程体系。创客群体利用这些模块,结合具体项目内容,快速迭代开发出挑战式学习课程主题、创客项目主题或创业实践主题,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可持续课程内容生产体系。

(2)创客团队项目管理平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团队必修的技能包括一一设计思路形成初期需要进行已有知识产权的调查;中期资源外包需要签订合约进行交易,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后期产品推广需要媒体内容的生产与等。因此,i.Center在线平台将通过模板、标准作业流程等形式,结合先期创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技能,为项目逐渐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3)创客活动管理平台:清华校园内产生的由多师多生参与设计、筹备、执行的创客类学习活动,一部分将作为资源进行公开,并邀请校内外各层次人士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轻量化的讲座、工作坊,还可以包括课程系列、专题开发项目等。创客活动的、组织、反馈等过程,由在线管理平台引导进行,可以帮助组织方更为高效地工作,并为过程反馈提供便利。

3 创客教学活动运行机制

清华大学i.Center以“动手实现,奇思妙想,学科融合,乐于分享”为宗旨,采用课程导引、演讲讲座、创意周末、创客马拉松、项目产品化、参加校内外创客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的引导与释放学生创客们的创造热情,同时通过网络与海报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出“想法当实现”的创客氛围,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乐于创新与制造。

i.Center的运行模式将开放运行与统一管理相结合,遵循“交叉、实现、分享”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力求做到规范化、人性化管理,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保证满足学生创客社团的活动需求。学生社团作为创客内容生产者的主体,与空间运行团队协作,探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

i.Center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创客活动需要以下三类技艺精湛并且激情洋溢的教师来引导:

(1)驻校创客: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企业家担任驻校创客导师。按照学校的课程需要,让知名的创客在校园中以3-6个月的时间,在校园的创客空间中与同学们共同参与创造产品系统的各项工作,同学们可以在这些创客的指导下近距离观察国内外知名创客的工作方式。

(2)跨学科课程协调团队:鼓励学校各院系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组成交叉学科创客导师组。在校园中遴选愿意组织跨学科教学课程的教师,作为联系各种不同专业教师或是技术人才的课程协调与课程设计者。

(3)技术服务人才:学生在执行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各种技术服务,对特别复杂或是具有危险性的器材,现场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操作仪器。此类服务人才应依照相应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工作性质,长期聘任。

五 结语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广告教育 新媒体 国际化

从1983年开创至今,我国广告教育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这其间,广告学科从无到有,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且很有发展前景的系统学科,这与我国的广告业的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界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因而更好地促进了广告学科的发展。那么,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等,都成了我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国外学者也比较关心中国的广告教育,尝试通过了解国内学者对广告教育的研究来了解中国的广告教育进展情况。Maliszweski, Paul(1997)对广告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广告教育虽然在改变,但商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广告教育的改革应随着用人单位的期望而改变。[1]

Guohoa Wu(2000) 等人在通过研究中国学者对广告教育的研究后认为,中国学者对广告教育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强烈认为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广告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教育。[2]

尽管Kong Liang(1993)等人认为教育和研究是中国广告的关键,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广告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很缺乏,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期刊网2000年至2008年关于广告教育的论文为样本,以题名为“广告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查找到相关论文(包括重复发表的论文)101篇。这些文章主要涉及以下主题:当代广告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广告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发展趋势;国际化、全球化及新媒体技术对广告教育的影响;美、日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另外还有部分论文是对广告教育论坛的综述。[3-6]

一、 理论与实践并重,破解当代广告教育问题

(一)当代广告教育问题

中国广告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广告专业人才却相对匮乏,于是以培养专业化的广告人才为目的的高校广告专业应运而生。1983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广告专业――厦门大学广告专业,到目前,全国已经兴办广告专业的大专院校达300多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告教育热。目前,不仅有本、专科广告教育,还有研究生、函授广告教育,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广告教育培养体系。

急速扩张的广告专业也带来广告教育的大量问题。早在世纪初就有广告专业的毕业生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对中国广告教育的思考:基础课的薄弱使学生成为纸上谈兵者,落后的理论和低水平的教育质量也使得广告专业学生没有理论优势。归根结底是要把高校广告专业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7]

为中国广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丁俊杰,也认为中国广告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告教育质量的问题。“中国广告教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课题组1997年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广告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专业设置无序,培养目标模糊;师资堪忧,课程设置随意;经费不足,设备匮乏。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各个学校的广告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改革广告教育,提高广告教学质量,仍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另外开设广告专业的动因存在问题,学科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设备落后,操作设备能力差,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与操作能力,学术研究热情很高,但水平有待提高等。[8]

张祖健等学者对中国广告教育模式也表现出担忧,他们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出发,认为广告人才的培养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把以艺术为导向的“A”和以营销为导向的“P”看作是内线,而把以沟通为导向的“C”作为外线,那么,高校广告教育的培养目的大多是只注重内线,忽视外线,很难达到两者的均衡,从而导致广告教育出现较大的问题,也就是内线式广告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单一方面突出,但缺乏整体运作经验,其封闭式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广告人才。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广告教育工作中,传统知识结构对现代科技反应迟钝,使得广告教育对广告业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正规院校教育与职业教育混淆不清,导致广告专业学生缺乏厚实的营销传播知识;内地广告公司的低水平运作与广告教育的双向互动,阻碍广告教育向高层次发展;过分注重广告实务轻学术科研和理论创新,导致浅表层和重复性研究成果泛滥。[9]

20多年来,我国广告教育从零散、无序逐步走向系统、规范,广告学科建设也日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广告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那么时至今日,中国高校广告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广告教育还是出现了一些缺失和偏差,比如用非所学,广告实践不充分,不能适应广告业发展的需要等。广告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学不致用、用非所学;关门办学,学校和社会、广告企业、广告市场缺乏必要交流与沟通,广告实践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与心理素质较差;广告学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急需提高等。

综上所述,所有的问题无非是来自这些方面: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模式、师资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主要归结为学校开设广告专业的观念、广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出现偏差。

(二)当代广告教育改革创新建议

有学者认为首先要转变广告教育理念,确立创造性、沟通型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广告教育理念存在着两个误区,以艺术院校或艺术系为基础建立的广告专业过分注重各种广告技能的培养;以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为背景建立的广告专业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要性。我认为,广告教育应该以“创造性、实践性”为核心理念,提高学生运用广告原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放在广告环境中去培养。以“创造性、实践性”为核心理念,调整广告课程体系;营造发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的课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动手能力。这与中国广告教育应采取内线与外线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提法是一致的。

明确了培养目标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到底哪个更重要,这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显然,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并重的,而如何达到两者的平衡,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提出这个问题的较多,但着力于解决此问题的较少。

二、全球化及新媒体技术对广告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广告教育只能沿着“量的发展――质的提升――国际接轨”的路子发展。广告教育的开拓者陈培爱在说到国际化对广告教育的影响时,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广告教育已由一张白纸走向规模的扩大,又由“量”的扩大走向“质”的提高,现在是到了由质的提高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时候了。[10]

在前面的问题中,很多学者都提到广告教育中存在课堂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广告教育和用人单位的目的不同而很难一下子得到解决。而新技术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此类问题。比如威客技术的出现,就给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实际操练的机会。具体操作是将课堂上的要求与网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教师在威客网站上进行搜索,搜寻接近课程目标要求的内容,然后在学生中展开竞标,最后再提交到威客网上参与竞标。[11]

国际化及新媒体技术对广告教育造成了冲击,但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日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的广告理论发达,而日本则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但是关于美、日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五篇相关论文。

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广告专业,广告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其学科归属也非常明确,基本上归属于“新闻/大众传播学”和“市场学/商学”这两大学科类,[12]与我国情形相类似。但在培养观念上,美国广告教育更强化素质教育,淡化专业概念。其表现是,专业课学分在学位学分中的比例比较低,只要占到学位学分的25%左右就符合毕业要求,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把广告实习作为必修学分。从整体上看,美国更注重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

由于在观念上更注重理论素养,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比如课程内容广泛、课程选择具有高度的自由度、注重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等。

相比中国高校广告专业的快速膨胀,日本大学里是不设广告专业的。但在大学里涉及广告方面的讲座却很多。讲座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关于广告概论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侧重于广告综合理论方面的知识(40%教师都是来自广告实践一线的客座教师);侧重于综合实践方面的内容,授课内容进行课堂演习和练习;广告各个单独领域的讲座,侧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授课。因为大学里没有广告学科,那么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基于此,我建议,可结束学校单方面培养学生的模式,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广告教育终身化;加大广告学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比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修养。

四、关于广告教育研究的特点及研究趋势

(一)广告教育研究特点及不足

纵观广告教育的研究,虽然对目前广告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探讨较多,但总体来看,研究领域比较狭窄,涉及面不够宽。除了以上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外,关于广告的创新及改革研究不够深入,结合现实社会环境方面显得不足,对中国的广告教育到底走何种路线还没有达成共识。

另外,收录这些研究成果的权威期刊不够多。尽管关于广告教育的论文有将近百篇,但去掉重复文章及十余篇论坛、会议综述的文章后,也就所剩无几了。被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文章就更少了。据我统计,除了《新闻界》上有2篇,《现代传播》及《国际新闻界》上各1篇外,另有20篇发表在《广告大观》上,16篇发表在《中国广告》上,各类学刊学报上也有24篇,其它均与新闻传播类期刊关系不大。这一方面与广告专业的实务性较强的特殊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对广告教育的不够重视,以及研究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二)研究趋势

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对广告教育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手段,更新教学模式和内容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而在目前的广告教育研究中这一块明显处于弱势,相关论文不足五篇。应该说一些国际国内研讨会带动了广告教育的研究,这些会议主题也设计得很好,比如新媒介新营销时代下的广告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教育、新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广告教育革新等。但每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到最后只是以会议论文集及综述的形式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得不到很好的传播。

另外,国内本科广告教育的扩张,就业压力的加大,促使广告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不断上升,国内很多大学现在均招收广告专业研究生,甚至广告专业的博士生比例也在加大。对于广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何设定,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有何异同,如何满足社会对广告不同人才的需要等问题成了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但根据检索到的文章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只是在《美国大学广告教育现状综述》里提及到美国的广告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Maliszweski,Paul,Evolution of advertising education suggests changes in what employers expect,Business Journal Serving Southern Tier,10/27/97,Vol.11,Issue 22.

[2]Guohoa Wu,La Ferle,Carrie Wei-Na Lee;Advertising education in China:what do the professionals thin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0,Vol.19 Issue1,p95-116,22p.

[3]Kong Liang、Jacobs,Laurence;China’s Advertising: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the K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3,Vol.12 Issue 2,p181-185.

[4]Lee,Wei-Na,Chen,Chia-Lin;Katz,Helen,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Preliminary Study and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7,Vol.16Issue 1,p1-26,26p.

[5]Hunt,Shelby D.Chonko,Lawrence B.Wood,Van R,Advertisingeducation and successful advertising careers: are they related?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Apr/May

87,Vol.27Issue 2,p43-52.

[6]Dunn,S.Watson,Early Days of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Education in the U.S,Journal of Advertising;Mar94,Vol.23 Issue 1,p111-113.

[7]郑言.一个广告专业毕业生的自白――对中国广告专业现状的思考.广告大观综合版,2001/1.

[8]丁俊杰.我国广告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大市场.广告导报,2002/8.

[9]廖秉宜.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发展的瓶颈与突破.中国广告,2004/3.

[10]陈培爱.面向全球化是中国广告教育的出路.新闻与写作,2006/2.

[11]晏菁.威客技术对广告教育的影响.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5.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校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培育、选拔并表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能力竞赛等成果,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目前每年50万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团委、教务处负责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规定(试行)》,设立本科生论文版面费,用于全日制本科生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的报销,进一步调动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进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对优秀论文、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鼓励各单位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会、校友、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等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学院师资和已经购置的“尔雅通识课平台”,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充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创业者解决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板块”,使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获得相关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探索以任选课方式推行专业学术社团、实行科研课题开放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并邀请我校主管教学校长、主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落实工作的团委书记、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作为主讲人,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的方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剖析以及我国、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为我校学生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整合院校两级资源,促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的不断涌现,启动了“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学术节开展期间,我校先后组织了“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天中大讲堂”、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基金等相关活动,人文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围绕“天中科技杯”学术节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月活动。(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部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我校“天梦”众创空间坚持“服务与指导”双项并举,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已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资源,发挥流动工位的作用,提供办公、培训、考核、洽谈等指导和服务。积极通过“”网站,以及“天中就创业”“天中SC-DA”“创客在天中”“众创空间团队”等微信平台、QQ群,定期创业政策推广、创业活动分享、创业资源整合等信息。将优秀创业团队的事迹推荐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天津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创业者说》栏目及“北方网”“滨海高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以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讲解国家、天津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传授创业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近300人参加并取得了创业培训证书。举办网络模拟经营公司实训课、“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等专题培训辅导等培训辅导、实训实践类讲座。依托“天梦”众创空间,依托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等突出专业服务特色,为学生提供创业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打造了“岐承”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优秀学生项目成果转化。2014级硕士研究生邓忆伏创建的“恒益堂”,将中医药专业特长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接。2012级本科生马亚乐相继注册成立了“天津绿印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绿印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天津市、吉林省等20余所高校校区开设直营和加盟分店。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一)师资队伍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结合。学校要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学术带头人为主。此外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导师、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专家为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邀请智联招聘经理、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特邀嘉宾,福能集团CEO等企业负责人为创业企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导航。初步建成稳定的、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二)积极开展师资培训以及联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绩效考核。为激发教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鼓励在职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教师年底绩效考核以及教学综合测评结果参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或创新研究等成果,并将教学综合测评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联动。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予以认可,能够量化的工作,纳入教师教学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无法量化的工作,作为年度奖励性绩效评定依据之一。

五、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与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宣传载体的建设,做好政策引导和创业交流的平台建设。建立“创客在天中”创业交流QQ群、“天中创客微部落”创业交流微信群和校团委官方微信,并依托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创业专栏,及时向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且引导大家交流创业想法,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帮助我校大学生提升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市场,提高创业能力,促进我校学生创成业、创好业。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邀请企业兼职导师来院做讲座,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定期举行讲座、论坛、见面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二)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重点扶持,旨在通过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创新。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医疗法进社区”等一些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并将创新创业实践结果进一步普及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四个一”工程(即一次活动、一次研讨会、一次评比、一次展示)。注重典型宣传效果,涌现出多项典型项目,如:我校岐黄学子的公益青春暨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览华夏———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进行公益创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中医药文化。撰写《品成语学中医》书稿,编写《四季之味》儿童药膳植物绘本等。项目组利用网站、“医览杏林”微信公众号,普及有关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名家故事等。同时,开展面向儿童、留学生、社区民众的宣讲活动,反响热烈。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逐年递增,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2],天津中医药大学要建成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势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这条道路上稳扎稳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使得更多的创新人才孕育而生。[3]

作者:李增艳 阚湘苓 李佳恒 王帅英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务院办公厅,2015.

[2]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43,47.

[3]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4-30.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正经历着由小众到大众、由概念到具体、由展示性到实操性的转变。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高低关乎创业成败,通过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新育人体系,将创业法治素养纳入创业竞赛评价体系,构建“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机制,最终实现“以创业带就业”,创新创业事业方能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绽放异彩。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

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是以塑造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法治意识和法律实践运用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使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主动了解、掌握、遵守和运用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业政策;具备法治思维和法律理性,提升法律维权意识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及研究现状

1.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虽然现阶段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比如高校广泛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课及相关课程。但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大学生创业者关注更多的是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培育,很少向学生讲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常识和专业法律程序,就算有所涉及也只是浅尝辄止。由此,导致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失基本的创业法治素养,更有部分创业者挺而走险,迈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此外,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基本的法律维权意识,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现行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大挫伤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国家层面来看,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规范多集中在政策规定层面,令出多门、杂乱、层次低且实操性有限,缺失立法位阶高、系统化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同时也间接地削弱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塑造。

2.“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状况。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系统、专项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以“创业者”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有2558篇,以“大学生创业者”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只有41篇,占所有创业教育论文的1.6%,检索到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仅有6篇;而以“大学生创业者”和“法治素养”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为0篇。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我国在现阶段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研究偏重于对创业者的创业策略分析,对创业者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基本创业素质的研究,对创业者管理能力的研究和创业者部分个体特征的探索等。比如,李幼平(2011年)指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个体因素为自身能力、性格及学识……大学生创业特征直接对创业绩效发生作用。”[1]李海东(2013年)指出,“大学生创业者素质不仅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熟练的专门技能,更重要的是指有关的社会知识、经验以及处理社会关系、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大学生创业者应当克服自己的弱点,将其转变为优势。”[2]此外,部分课题组也对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但研究层面大多停留在创业机制、创业路径和创业者个体创业素质的探索上,对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现状及培育问题较少涉及,课题研究的片面性可见一斑。故此,系统研究“创客”时代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是“法治中国梦”的应有之意。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基本方向,勾画出了法治中国的美好蓝图。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法治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创业者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是推动“法治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2.利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功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各领域倡导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培育主要阵地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目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主动探索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现状及培育路径,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刀阔斧地推进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主动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3.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3]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4]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唯有积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紧密衔接融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科学路径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超前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改革目标。

4.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绩效、实现以创业促就业。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针对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开出的一剂良方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情况异常严酷,大学生创业意愿高、践行少、成功率低。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问题,凝练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培育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科学路径、培育大学生创业者法治思维,从而避免出现因不懂法、不守法或过失违法犯罪最终导致创业失败,对于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

1.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新育人体系。第一,统筹全局、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高校层面出发,对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并非某个院系一家之事,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应当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高校应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在具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淡化专业界限,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强化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促进教师和学生协同创新创业,这也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结的需要。此外,创业法治教育还应具有针对性,与创业相关的部分核心法律课程应考虑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对与创业相关的次要法律课程可考虑作为任选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对有实际创业需求的学生,可考虑设置专题选修课或开设双学位课程。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现有的通识课程中,适当进行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的教育,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适度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的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强调大学生劳动法律知识教育等,从而保证教育的连续性、覆盖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时间段。

第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合力打造全新就业创业育人体系。对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并非某一教学单位或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作战就能完成的,应形成在学校统一协调下的教学单位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携手推进的育人体系。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层面来看,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应关注创业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实践运用能力的培育。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依据企业创办、经营、管理的时间轴线将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市场主体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破产法等;二是与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相关的法律,如民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物权法、财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知识;三是与市场主体管理行为相关的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四是与市场主体维权相关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调解法等。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应打造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案,应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2.将创业法治素养纳入创业竞赛评价体系。目前,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牛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YBD)、哈佛大学“中国大智慧”(HSEC)、AWS全球创业大赛等赛事。统观以上赛事,国内竞赛多由政府主导,重点关注的是育人目标,旨在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文化,竞赛性和展示性明显多于创业实操性。而国外赛事则多由学会、企业、高校主办,政府参与极少,重点关注项目的后续转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兼顾创业竞赛的教育性和实操性,提高创业竞赛的专业性和仿真性,实现由教育导向至实战导向的转型是当前我国创业竞赛及创业教育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创业者因缺失基本的法治素养而承担不利法律后果或遭受他人非法侵害,应在改良创业竞赛评价体系时,将基本的创业法治素养凝练成具体的考核内容,科学合理地纳入创业竞赛评价体系。比如,可通过构建创业法律实训测试系统,来测试竞赛参与者处理创业相关法律事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模拟企业创办登记文件的填写、模拟经营性法律文书的签定、模拟法务事件的处理流程等等。

3.构建“国家、高校、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法治培育机制。尽管大学生创业者在主观上具备法治思维、法律意识对提高创业绩效影响深远,但若只有主观意识而无具体实践行动,法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为使大学生创业者法治实践和谐健康运行,应积极构建“国家、高校、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法治培育机制。在此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国家主要负责优化创业法治环境,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法治实践环境,包括可考虑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专项法律援助等;高校应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培养、创业法治常识教育普及和创业法治文化宣传的责任;行业协会则应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关行业法治实践的培训、咨询和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幼平.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体特征研究[J].学术论坛,2011,(6).

[2]李海东.大学生创业者素质分析与培养[J].商业经济,2013,(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校长,课程领导

1.前言

课程领导,顾名思义是以课程理论和领导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当今中国内地,由于学校并未设有课程发展主任一职,因此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个案概况

(1)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提出构建以“体育”与“艺术”为特色,多元全面发展的想法,并了《告家长书》,将学校的愿景向学生家长做了详细说明。

(2)布置校园特色环境,包括“英语角”、“科技之窗”、“创客工作室”等,并开展活动――“如果我是校长,我的学校将是这样的”,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布置方案。全校范围内征集校歌方案,并邀请学生自行设计并举办“体育节”、“艺术节”。

(3)完善拓展课制度。拓展课的科目根据学生需求而设,同时鼓励学生成立学生社团,第一期成立的社团有“京剧社”、“环保社”、“足球社”等。

(4)成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

3.个案分析

3.1优势(Strengths)

3.1.1设立明确的愿景

Peter(1990)首先提出了共同设立愿景的概念。之后设立愿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陈学贤(2006)认为设立建设学校愿景非常必要,只有预先设立了学校的愿景,才能更好地追求学校的目标与发展,在设立学校的愿景时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历史、特色等因素量身打造。学校的愿景应让学校相关成员都能清楚了解,这样有利于激励与学校相关的成员为学校的愿景而共同努力(吴清山和林天佑,2002)。该愿景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提出,并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了学生家长,所以师生以及家长很快就清楚了解了学校的愿景,这也会多方配合学校去达到愿景埋下伏笔。

3.1.2建立特色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Heckman(1993)认为学校文化应该是具备学校特色的,同时又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并认可的信念。不被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只会是一句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校文化需要关注学生对之的认可程度,同时学校文化和领导还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丁钢,2004)。

这实际上就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过程。在学校中,学生并不只是单单学习课程本身,学生还会学到课程之外的东西(钟启全和张华,2010)。而校长的上述举动也让教师与学生清楚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师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3.1.3提升师生参与课程领导积极性

罗生全(2008)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创造人,在学校的课程领导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领导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大了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了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郑先俐和靳玉,2004)。该学校校长制定了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发展。教师也是平常人,也具有物质和精神需求(刘晓红,2007)。因此,良好的绩效制度更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

该学校校长还要求学科教研组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师成为开发课程的主体,这也有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此外,该学校校长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领导的主人。徐国栋教授(2010)指出: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虽然校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教师才是课程决策以及校本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2劣势(Weakness)

3.2.1愿景设立缺乏事先沟通,愿景实施无具体期限

Conley,Dunlap & Goldman(1992)认为设立愿景可以分为两类方式:一类为领导者强势推行自身想法,以期通过个人魅力将其转化为学校共有愿景,适用于成员较少的私人组织,在学校中较难成功;另一类则是组织成员共同设立愿景并实施,适用于学校中设立共有愿景。学校在设立了良好的共同愿景之后,还需要根据愿景制定相应的学校长中短期发展计划(陈学贤,2006)。领导一门言的学校的愿景会与所有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相违背(帅婷,2004)。仅仅是校长个人所认可的愿景,这个愿景很可能是不被师生所认可的。由于学校的愿景会直接影响着学校之后的发展,所以在制定学校愿景之前,理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克服学校的劣势,制定发展的重点以及优先级别,并创造出学校自有的特色。

3.2.2校本教材编写分工不明,对教师关心不够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方面的工作,更是一种情感态度方面的工作(Hargreaves,et al,200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往往会陷入情感困境,并产生负面情绪,课程领导者应加大对教师的关注,帮助鼓励教师真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包燕,2007)。

本案例中,该学校校长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由于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共同编写,却又没有明确规定分工,教师间权责不分明,工作事项更是混乱不清,而且还导致了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均有所增大,学校里出现了教师抱怨的声音。此外,由于校本教材是该校长要求教师所编写,校长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并未从实质上去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校本教材完成质量不高,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编写。只有校长以协调人或是合作者的身份给予教师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以真正的支持,教师才能更好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课程领导者(徐京魁,2013)。

3.3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

内地基础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的风风雨雨,而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也在这十数年中伴随着种种新课程改革的洗礼而逐渐成长。近年来,随着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设计方面的自,中小学校长对于课程改革的热情也与日俱增。由于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与课程领导有密切相关性,这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导的广泛重视(陈伯璋,2003;黄旭均,2003;欧用生,2003a)。

当然,课程领导并不仅仅需要校长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校长自身专业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值得称赞的是,在当前环境下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近年来已经参加了非常之多的新课程培训,能很好的理解课程变革,也具备良好的课程领导理论基础。有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内地中小学校长都具备非常良好的课程领导观念(鲍东明,于泽元,2014)。可见,近几年新课程的培训对于内地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方面的提高的效果非常良好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包括本个案中该校的校长对与学校的教育愿景、校本课程的意义、课程领导的目标的认识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也为内地中小学成功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然而,课程领导发展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欧用生(2003b)指出,课程领导的最大问题在于仍然沿用之前的课程管理的标准。当前这样的问题也依旧存在。部分校长迫于社会的压力、舆论的导向以及现有的一些体制,不能很好的将课程领导的理论基础都落实到实际的课程改革行动中。包括本人在与本个案中校长的交流中,该校长也提到,他非常认可在学校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如果要涉及改变国家课程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许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作为学校的校长,他可能承担不起太多的负面后果。其实,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社会舆论或是学生家长对中高考的过分关注等等,都可能成为威胁内地中小学校长课程改革的因素,但这些同样给予了各位中小学校长在逆境中求发展的课程领导实战机会。中小学校长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化威胁为机会,也将成为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4.结语

相对而言,本个案中的校长还是具有一定大刀阔斧的实干能力,然而目前仍有较多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仍将课程领导的理念仅仅停滞在头脑意识层面。可见,在未来这几年中,如何将内地中小学校长心中的课程领导意识直接转化为能够实施的课程领导能力,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Hargreaves,A,Earl,L,Moore,S,& Manning,S.(2001).Learningto change:Teachingbeyond subjects and standard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2]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o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2(3),263-272.

[3] Hord,S.M,& Hall,G.E.(1983).Three images:What principals do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4] Snyder,J,Bolin,F,& Zumwalt,K.(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402-435).New York:Macmillan.

[5]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Crown Business.

[6] 包燕(2007):《学校课程领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陈学贤(2006):高雄市国小校长转型领导、学校愿景发展与教师组织承诺关系之研究,《台东大学教育学报》,17(1),页77-106。

[8] 陈伯璋(2003,10月):《实践智慧与校长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学术研讨会。大陆,兰州。

[9] 丁钢(2004):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33,页7-11。

[10] 黄旭均(2003):《课程领导:理论与实际》,中国台北:心理出版社,2,页5。

[11] 刘晓红(2007):教师行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辩护,《现代教育论丛》,页8。

[12] 罗生全(2008):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发展趋向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8(7),页28-33。

[13] 欧用生(2003a,10月):《课程慎思与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研讨会。大陆,兰州。

[14] 帅婷(2004):《论学习型教师组织的创建》,北京:石油教育出版社,1,页65-68。

[15] 吴清山、林天右(2002)。教育名词:愿景领导,《教育研究月刊》,101,页130。

[16] 徐国栋(2010):课程领导与学校发展:回顾与展望,《教育曙光》,58(2),页83-92。

[17] 徐京魁(2013):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实践与探索――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页6。

[18] 郑先俐和靳玉(2004):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课教育理念回归生活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他的著名的教育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反对“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的传统教学法,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并不断探索的。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德育课向学生传授的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法律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理论性较强,所以显得比较严肃、枯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情绪陷于低谷。这是无益于教学的。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投人是主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目的,转变教学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运用知识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当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成为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助动器,使学生这一“主体”自觉地生成主体意识,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在教育中成人,在生活中做人,在地球村当“主人”。同时,教师应以主人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教师主要从事传知、授法、助学、育能活动,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提供条件。而这种新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不畏艰难,不为外界的影响所左右,从而通过明确教师职责来转变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尝试,建立课堂学习新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这种方式主要传授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将知识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让学生回答问题、记课堂笔记、练习和背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导致学生的厌烦、回避。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从前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上来,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具体来说,可表现为:

1.放手自学,独立思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前德育课教学中注人式、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成了“讲堂”,教师成了“讲师”,学生则成为听客。这种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学,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做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因此,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教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能够了解本课所授内容,理清观点,并能找到教材的上下联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内容体系。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讲清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生在记忆时,也自然会顺着理论的体系进一步加深,改变原来那种“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

2.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人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人教学活动,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新思维。

例如,我在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分析“应聘、应试技巧”这一内容时,设置了一个模拟面试现场的情境。挑选一部分同学事先准备好个人资料前去应聘,另一部分同学担任“主考官”。整个过程包括自我介绍、考官提问、求职者咨询提问等。面试结束后,“主考官”点评,公布录取名单。对“上榜”和“落选”原因大家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知道作为一名应聘者在面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是什么等,从而使同学掌握所需的一些技巧。这种情境的设计,既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使同学们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搜集一些直观画面,根据教材内容来制作课件,并配置问题情境、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期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哲学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播放了一首歌曲“说句心里话”,在同学们欣赏完后,请同学们根据歌词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要想家?”“既然想家,为什么要去当兵”等问题。从回答问题中,一步一步推出结论:有国才有家。在国与家、母与子、丈夫与妻子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中,引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使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那堵“墙”被推倒了。

3.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而这个“现代人”就是“创造自己、创造新中国、创造新世界”的开创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德育课教学要做到知、行教育的统一,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导之以行。例如,我在讲授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课时,聘请本校一些毕业生来校作讲座,并与同学位进行对话。这样,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也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同学们在这种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验中心;试验基地;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74-03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园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成为农业产业支柱之一,而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应该在新形势下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为重点,以创业成功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使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和就业,实现以创新创业促教、以创新创业促学,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优质园艺人才。各大高校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政策保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园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园艺产业正向互联网+园艺的方向发展。因此,更需要为园艺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园艺专业学科面广,基本内容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在目前教育资源尚不充足的条件下,真正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还有一定难度。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探索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一、园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及方法陈旧。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办学思想及教学方式方面仍然沿袭高中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全国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趋同,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缺乏“特色化”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更新滞后于社会产业发展实际;课程体系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经常以试卷的方式作为考核,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思维,造成学生很难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对创业的实践,并不是进行实地实践学习,而重点在对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上,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创业实践可行性不足,很快流产。

2.实验中心和基地利用率低。园艺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示范中心、开放性实验室以及10个科研团队的专业实验室,这些条件既能满足日常教学任务,也能满足重大科研项目,能够满足科研型学生的一切科研实验条件。

实验室总面积为4857.44O,5个贮藏冷库。实验中心有学校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1个、校外产学研结合推广示范站(基地)12个。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及科技服务推广工作。

目前这些实验基地及试验示范中心只是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由于管理和协调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进实验中心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和到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很少。因此,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基地和实验中心利用率低。

3.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率低且面窄。我校每年都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申报项目,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保研或出国的学生为了加分才参与,覆盖面较窄。主要是对老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措施不完善;创业比赛的学生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知识正是积累阶段,大多是老师指定项目,对项目不了解,可能也不喜欢,比赛成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创新创业比赛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科学研究项目上,对于创业实践项目不重视,获批几率少,而且限定在自己所学专业内,造成大多数学生参与率低。

4.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化需求脱节,依然沿袭“象牙塔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科式”专业人才,采取像程序化一样的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学生本科毕业后保研或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专业知识缺乏使得导师不满意;直接就业的学生因专业技能缺乏使得用人单位不满意。

5.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通过对一年级三个班100名学生听课调查发现:认真听课的77%,睡觉的2%,玩手机的12%,干其他事情的4%,间断性听课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说明高中与大学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无所适从,加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创新创业的教育,学生入校后对于专业发展情况、就业形势认识模糊,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强化哪些方面、做些什么都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因此一些人迷恋网络,荒废专业。另外,教学管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的精力放在课堂上,限制了他们直接面向社会、走进企业,造成了封闭式的教学体制,教师的知识和视野被局限,脱离了社会实际,学生的培养自然失去了创新。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1.加强对创业理念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要在课程学习中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信心。课程可以更加多样化,学生选课范围更广泛,课程考核多元化

2.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向学生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在开放课程和纳入学分管理的在线必修课和选修课。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各个试验示范基地提供实训、实践机会,并让基地专家进行专项指导,为今后走向社会增加实战经验。

3.教学机制创新。首先进行广泛调研、回访,建立用人单位对园艺专业的需求档案,依照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指导学生设计个人生涯规划。其次完成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指导,制定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的实践内容和方法,落实指导教师,联系不同实习实践单位,完成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推广、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均可以折算为学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一种内容丰富、手段灵活、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使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自行创业实践体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将学生修业年限放宽,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同时通过实行指导教师和试验站技术人员“双导师制”,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等途径,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认知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探索培养园艺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学校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项目,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培养

目前,虽然学院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完备,承担本科生指导的教师与企业有着广泛的业务往来同事具有多年的学生指导经验,完全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还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历及创业成功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提供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业。

四、充分发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各级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

培养现代农业和园艺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实验教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走“学术与创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院企合作办学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形式,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较高针对性和较广适应性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利用学院所具备的12个试验示范站为有意愿的学子提供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五、开展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学院应鼓励学生成立创客空间,举办创业讲座、论坛、竞赛及以学院实验基地为依托的创业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通过到实验示范基地的实习、实践活动,并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创业活动,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利用实验基地优势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融合,实现传授向学习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完成创新创业人才综合培养的目标。以项目形式资助本科学生开展创业实验研究。学院在开展科研、学术交流、竞赛、社会实践、科技推广服务等部分投入经费,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积累一定的兴趣和能力。开展“挑战杯”、“互联网+园艺”等各项创新创业比赛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鼓励他们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学院也会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机制,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中探索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园艺产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仕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其现实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6,(4):27-30.

[2-5]肖艳晖.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14).

[6]王军,李明,毛会琼,牛小玲.依托机器人创新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32,57.

[7]史作安,王秀峰,李宪利,彭福田,董进波,刘世琦.园艺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5):48-50.

[8]贾芳.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I人才培养探究[J].内江科技,2014,(9):18-19.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步骤

总理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他都频频提出这一观点。在国内考察中他更是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创客们会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民族的创业精神。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谈及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知识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了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让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管理队伍人人都认识到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我认为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A].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9.

[3]郑解,刘冰峰.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文本 生活体验 自学 合作 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47-05

一、 阅读 、生活、写作三结合,让阅读、生活的树上结出写作的硕果

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把这些活动呈现给儿童。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十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事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的讽刺。

基于教学文本和生活活动两者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写作的重要作用,我就始终想努力从那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们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额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生活体验与作文教学的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将要学的课是三篇人物传记(《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基于人物传记的散文鉴赏的形象在人物,而刻画人物形象,使之传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细节描写。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很好的训练写作能力,我思考再三,我决定尝试将"阅读 、生活、写作三结合"的方式,作了如下设计:1、每天利用早读时间中的十分钟按顺序组织五位同学轮流进行自我展示--诵读自己最拿手的一首是一段人物形象描写语段,并请同学们细心观察诵读同学的一举一动,告诉他们将作为写作素材来用2、留下去一篇命题作文――"好人就在身边"在开三篇人物传记之前交上来3、开三篇人物传记,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时,把细节描法作为重点。《项羽之死》项羽的"勇"( 通过如下细节塑造: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大呼驰下、遂斩汉一将、目而叱之、笑曰、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方山子传》方山子的"异"(通过如下细节塑造:方耸而高、俯而不答、仰而笑呼、环堵萧然、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大铁椎传》大铁锤的"奇"(通过如下细节塑造:"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言讫不见"、 "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客则鼾睡炕上矣"、"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4、续写训练(吴非《不跪着教书》中的片段)5、写作片段训练同学朗诵中①给我印象最深的男同学②给我印象最深的女同学6、作文写完后收上来统一由课代表管理,并由小组长督促组内成员每人读其他人的作文最少五篇,并下一句批改建议的批语,然后每位同学自己找时间修改自己的文章一遍,小组成员推举出本组公认的优秀作品,教师批阅,然后和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好文字成功之处何在。7、三篇人物传记学习完后,我又留一篇作文《我们321班的好人》,如上步骤:①写作②赏读③互批④自改⑤共赏。8、再加一条⑥比较――学生们与开始留的第一篇作文《好人就在身边》进行比较。9、第一次修改。我认为作文是改出来的。六人小组,交流、研读小组内部文章,发现别人的长处,修改自己的文章。10、第二次修改。小组间读我教的另一个班的六篇文章,交流、研读别人的文章,自己修改。11、第三次修改。小组长发动组内成员,利用媒体、资料找两篇"好人就在身边"的例文,进行小组交流、研读、自己修改。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好课" 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②一堂课的语文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我要努力使自己的课上的更好。

这样设计的用意与效果是:

设计1用意:让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设计2用意:在没集中训练"细节描写"的情况下摸一下底,看看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水平。

设计3用意:学习三篇人物传记,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种重要方法――传神的细节描写。

设计4用意: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写出盛赞美好人性的文章,在心中种下一棵永不凋谢的玫瑰――爱这个世界。这个创意的由来是源于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的一段文字,我深有感触。吴非老师这样说: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乌克兰巴普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大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他看,看过我就把它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这样的美好。

5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心底厌恶。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使我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有美丽的幻想,在应试教育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我也不再指望有谁能给我惊喜,我想我只有更多地讲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

我看了我的130个学生的作文120个作文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我深深感受到了吴非老师当时--看到学生们作文的深痛!我给我的学生讲了吴非老师的文章、无非老师的痛。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写出盛赞美好人性的文章,在心中种下一棵永不凋谢的玫瑰――爱这个世界。同时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设计5用意:片段练习短小、集中,文章是由片段构成的,片段与片段的组合就是一篇文章。前边不是刚训练过续写结尾吗?

片段练习,学生作文示例:

给我影响做深刻的男同学是姚鹏飞。他平时在班里很逗人。那一个画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先是站起来,面朝大家,给大家一个笑脸,随着脸刷的一下红的象成熟的石榴一样,又用手推了推眼镜,然后奶声奶气地读起来,有几个学生忍不住发出哧哧的笑声,这时他也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就是这样一个很逗趣的年轻人。(321班张宏伟)

王洋顶着一头小卷发从他的座位上不紧不慢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他的朗诵。他朗诵的是《将进酒的前一小段。还没开始朗诵时,他的小眉毛就不自然的挑动着。显然是在酝酿感情呢!在朗诵高潮时,他左手一挥,右手一摆。真的是可爱极了。最令人惊讶的是,小小身个的他,竟然能发出如此浑厚有力的声音。真是意想不到啊!他朗诵完有一段时间了,可同学们依然眯着眼睛回味着,连我这个"木头人"也被他折服了。(321班王彪)

"以力服人者,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他就是让我心悦诚服的宋杰。他长着伟人邓小平的身高,挂着弥勒佛似的笑容;长着为人成功前的大脑。不时会迸出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平时的他总是嘻嘻哈哈的,但当他上台朗诵时他便会变得十分认真。寥寥数字的一段他会在座位前反复诵读数十遍,然后缓步走到台上,拉拉衣角以缓解内心的紧张;读的时候专注认真,不时低头看看书,生怕有什么漏洞出现,一张笑脸也紧张得通红。我欣赏到了他的朗诵,更感受到了他的专注与认真。(321班曹景瑞)

他,拥有强壮的身体,鼓鼓的肚子,一双大而有神的桃花眼上架着一副黑色框的眼镜……(322班曹宇宇)

留下的5、写作片段训练同学朗诵中①给我印象最深的男同学②给我印象最深的女同学。但我的学生中的好几个读写了我,这让我的心很难平静。有什么能比被学生理解、敬爱而更幸福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将用怎样的心来回赠我的学生,才不枉他们给予我的爱啊?!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2014年3月15日星期六 322班 贺文青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想知道她是谁呢?她身材苗条,在女的里算是鹤立鸡群,长发飘飘,成熟的脸庞,一口正宗的普通话,踩着高跟鞋来回穿梭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穿梭在我们班的行与行之间。远远地看像仙女一般,近处看更是愈加漂亮,往那一站,呦!真有气质!大概描述就是这样,你猜出是谁了吗?告诉你好了,她就是我现在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孙,天津人。老师在这儿教书也算是独在异乡吧!有时候看见老师为同学们生气、着急,真是于心不忍,总算老师在这有家,心灵有依靠。我在这学校念书除了爱上体育课就数语文排第一,因为孙老师讲课有针对性,课文内容分析透彻,讲课方式灵活、易懂。其实,我最爱上语文课另有一个原因,我喜欢老师讲课时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有时还讲一些她的亲身经历来协助学生们读懂课文主旨或者明白一个道理。现在学校安排的课程真是繁琐无味,所以就喜欢听听小故事尤其是启迪性的故事来放松一下平常被理化生勒紧的神经。

老师做人做事都很低调,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教我们学知识,学做人。还好有她说的一句话:"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我们既然不漂亮,那就多读书吧,从书里可以学到很多,通过这些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自己有气质。"哦,孙老师是我从小到大遇见到的最有气质,教书最好,知识最多的老师。

拥有这样的好老师,就应该珍惜。我喜欢孙老师!

(贺文青同学是刚上高二时,文理分班从外班分进的学生)

设计6用意:学习最终还是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作文是自己修改出的。生活(包括观察,读书、读别人的文章借鉴,思索)--写作--修改,再生活(包括观察,读书、读别人的文章借鉴,思索)--写作--修改……

设计7、设计8用意:学后反馈提升,巩固学生所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9、设计10、设计11用意:我坚信文章是改出来的--自己改出来的。

总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活动训练,我感受到阅读教学、生活体验和写作训练相结合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1、阅读课教学改变了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极思考素材,从思维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体上的独创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范本,加强对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2、在写作技术方面,强化文本意识,强化表达意识,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3、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平板、结构单一的现状,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写出的作文既无章法又无文采。

4、通过阅读文本,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随时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写作实践,加强阅读中的理解,深化对阅读对象所蕴含的微妙精湛的体会,并将理解和体会再渗透于个人的写作实践中,从而形成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5、阅读文本、生活体验与写作相结合,会让学生形成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得眼睛。写作素材就在我们源源不断的生活中。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作文教学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搞好阅读教学、生活体验与写作指导相结合,阅读和生活相结合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定会结出写作的累累硕果。

二、自学、合作、辅导三结合,让自学、辅导的雨露润出智慧的奇葩

《爱的教育》中这样说,人无论学什么,可有三种方法:一是从书本去学,二是从他人的经验去学,三是从自己的经验上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提出和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动态局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教学框架。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运用"自学――合作――辅导式"阅读教学法,必然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必然能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一、改变阅读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被专业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统治,以老师为中心,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讲解分析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上的普遍现象。在这种理念和行为的统治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了,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创造力被扼杀,他们没有自信、没有自尊没有生气、没有快乐。

针对如此现状,我们要想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以尊重学生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负责人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强制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让学生自主构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第二、以教学中文本为例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为例:

课堂活动设计三个环节:

1、 自学(20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渎文本,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情感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目前我们要重视的是感知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着学生转。因为每个具体心里流程不同,感知中产生的疑惑也不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心里流程代替学生的心里流程,如果不摆正这一关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权。要让学生阅读感知和阅读理解。让学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叶圣陶),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然纸上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感知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与文本作者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例如:我教学《过大孤山小孤山》。第一步,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步,通过默读、朗读,让学生独立自主感知大孤山、小孤山是什么样的?第三步,再读,按照自己的心理流程去自然发展,培养主动意识,写了什么?第四步,学生自己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孤山、小孤山的?第五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把大孤山、小孤山的美完全写出来了?第六步,迁移写作《过天镇盘山》,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创新意识。这样就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欣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阅读。

2、合作(15分钟):①各小组成员间的问难解疑。②跨老师(我是孩子们中的一员)、小组间的探究解疑。

以教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例,小组合作1、两人小组进行逐句口译;2、每位学生编写习题:归纳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用法、通假字现象等,六人小组合作交流;3、六人合作研究文章是单纯些写郭橐驼种树吗?这样写用意是什么?4、合作交流读文本的其他感受。

3、辅导(10分钟):教师有针对性的解疑辅导共性的问题。

以教学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为例,我把重点放在了讲解"而"、"之"的用法上。我采用对话形式和步步追问(穷追不舍)的方式来与学生共同沟通、交流、研究。第一组"今画着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而:表修饰关系)第二组"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而不能然者"(而:表转折关系,却)第三组"与可之教予如此"、"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第四组"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而读书者与之"。我是这样进行的,"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之"的用法是怎样的。采用对话式、层层追问法教学:根据语境看看"之"的词性是什么?(学生答:代词)看看"之"代替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答:不知道)在语境中找,看看在这句中,还是在前句中?(学生答:在此句中)那究竟指代什么呢?(学生答:有见于中)。

设计意图与效果评析:

1、培养自治、自学、自辅能力。

严元章 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中这样说 ,我坚决主张师生易位,肯定教师必须把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而退居于客体的地位。我积极提倡辅导的教育方法,正好是方法论对主体论的照应。只有辅导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教人的方法是辅导,教人读书的方法还是辅导。教是辅导,管还是辅导;到了教师对学生真正辅导的时候,才是管教有方的时候--妙手回春的名师,便不难到处涌现了。

今后多少年内的学生自治,要靠学校自己从头做起了。这主要是把教师的客体身份肯定下来,辅导方法要坚持到底;由此,耐心细致地去帮助学生推行自治,迟早一定收到效果。

这里有自治辅导说到自学辅导。一般人才以至大人才的成功,主要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到来的;基本上他们都是好学,好自学――不好自学不能成人才,唯有好自学才能成人才,要成为大人才,要得终身自学。孔子为人有那么了不起的成就,成为开办私学的大教育家,成为开创儒家的大学者,并不是由于常师的辅导,而是凭自己的好学。其实,世界上的大人才,全都是靠自己好学而成功成名的。孔子自己重学,教人也都是重学。《论语》的第一个字是"学",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学字在《论语》里出现六十多次。而中国第一篇教育论文,不以"教记"为题,却称为"学记";也都说的是,教育以学为主,不以教为主。这在精神上,便可说是重学不重教,重自学不重施教。

重教不重学,教出来的好学生,多半是只会抄写,却不会讲话;只会背书,却不会思想;只会记忆,却不会判断;只会受教,却不会自学。

我们不会忘记提倡教育改革的先进陶行知先生,主张把教授法改称教学法,竟然不能通过……

1930年,夏丐尊先生进而提倡"自学。""自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知识,不是由被"注入"而得来的,而是由"自学"而得来。

教学方法的一个总则,应该是"自学辅导"。学生在老师的画龙点睛的指导下……去进行自学、自练、自改作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的进程可以自我调节,符合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符合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教"应该是"辅导",是对自学的"辅导"。要自学,靠自己学。自学能力不仅对毕业后独立工作的人十分重要,对于青少年学生也要及早培养。强调要教学生会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理论,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摆在教学活动的的首要地位;在这种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学生是学生的主人。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注意启发引导。改革"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自学辅导,教学法是自学辅导法。

魏书生老师在《好学生 好学法》中讲了也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诱导、辅导。中国留学生高刚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到一所小学。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儿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而最让人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是就背回一大包的书来。家长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儿子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敲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这位家长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家长自己也有点发蒙,一是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位家长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法,那是,他已30岁。

这位家长的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以前,他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儿子的变化促使这位家长重新去看美国小学教育。他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他们却想方设法把孩子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正如史金霞老师在《重建师生关系》中所说的,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

2、合作。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自主互动,平等互助"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质疑探讨。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构建"自主合作"的阅读教学方式。

学生交流,讨论所得信息,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在学生独立自主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收集、捕捉文本信息中传递的多方向信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时学生把各自所得的信息相互交换,互为补充、修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信息。交流、讨论中,教师的参与主要是提出讨论要求、提供讨论方法,解答个别疑问。同时,教师巡视,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调节课堂气氛,引导讨论方向。

3、辅导。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质疑、探究、揣摩所得信息,以便获得更深更广的内涵和外延。此环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可直接简答,可留到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通过探讨信息所蕴藏的内涵,拓展知识外延形成能力。

严元章 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中这样说 ,教师既然是要教人的,那就必须问清楚;教人应该怎样教?刚才曾经简单介绍过孔子教人的方法,是善诱人,就是诱人;做简单的说法,便是一个"诱"字。这里可以说,孔子的教法,是引诱学生好学,而不停地进步。诱就是诱导,辅就是辅导;而在精神上,诱导、辅导,固然是大异于讲颂、灌输、注入,大异于施教、施令、施刑,同时又大异于支配,监管、控制之类。道家老子有这样的思想源流:"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对事物发展的正确处理,是让事物顺其自然地自我成长。在教育方法上,就不是放纵,放任,放弃;又不是指导,领导,主导;而是辅导,也只是辅导。

在言教的四个方式中,以前多用的演讲式,以后要尽量少用;反而答问式、讨论式乃至雄辩式要多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多发问,多讨论,多辩驳;同时触发他们的思考,栽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坚决主张师生易位,肯定教师必须把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而退居于客体的地位。我积极提倡辅导的教育方法,正好是方法论对主体论的照应。只有辅导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教人的方法是辅导,教人读书的方法还是辅导。教是辅导,管还是辅导;到了教师对学生真正辅导的时候,才是管教有方的时候――妙手回春的名师,便不难到处涌现了。今后多少年内的学生自治,要靠学校自己从头做起了。这主要是把教师的客体身份肯定下来,辅导方法要坚持到底;由此,耐心细致地去帮助学生推行自治,迟早一定收到效果。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自学辅导,教学法是自学辅导法。

严元章 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中又这样说,主体论――孔子推崇人道,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照顾,师生关系是柔性的师生兼顾。董仲舒高谈天道,划清尊卑贵贱界限,发展出刚性上的上尊下卑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以孔子为师,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为教育的客体。学生是求教育者,不是被教育者,是求学者,不是受教者。教师不是施教育者,是助学者,不是教授者,是辅导者。

方法论――在我们的教育遗产中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教育方法,第一位老师孔子早就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了,比如,启发,善诱、答问、论学等。这种着重辅导的教育方法,正好是方法论对学生主体论的照应。我们应积极倡导辅导的教育方法,废除惩罚,废除体罚,采用言教、物教身教等方式。辅导学生自治,帮助他们成人,辅导学生自学,帮助他们成才。

严元章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中又这样说, 教的人,家长也好、师长也好,并不是要来治人的:学的人,子女也好、学生也好,并不是要来治于人的。教的人既不可以强迫学的人盲从;也不可以盲动。正确的方法,在学校是教师辅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这便是让学生自治。前面材料里,我们说过,道德教育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性,以辅导学生自治为道德活动的中心,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全面。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去把学生自治,全面落实到学校生活?自治辅导可能可能做出来的成绩是什么?简单一句话,便是可能达到前面教育宗旨的首要任务成人――养成道德的人。道德的人的基本品质,也是最高品质,就是自治,也就是自律。只有能够自治自律的人,才实在是道德的人;才能够成为守正不阿的正人。长期以来,缺德的人那么多,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在教育方面的诸多失误,当然难辞其咎。在教育方法上,学生自小到大,老是在被治的状态中,惟命是从――在家在校,从父从师,从来从去。基本上没有多大机会,去学习自己管自己;很少得到长辈的辅导,去自己管自己。这样的学生,除了少数能够自觉自爱,自立自强;多数都是依赖成性易于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难得自治自律。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握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合作、辅导式阅读,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景必将春光无限。

参考文献

[1] 吴非 .《不跪着教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2] 魏书生. 《好学生 好学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6

[3] 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 严元章. 《中国教育思想源流》.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4

[5]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选》.

[6]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夏丐尊译. 《爱的教育》.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9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范文 下一篇:施工工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