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03-08 11:45:28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绩效评估;主成分分析法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逐步增长到2015年的10.5%。面对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养老保险制度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2015年,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和社会保险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1.2%和16.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占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50.23%。由此看来,在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绩效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养老保险总体绩效来说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公平和效率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核心理念———综合评定养老保险政策的投入、过程和产出来体现政策效率,并在其中融入覆盖率、赡养比、社会化发放率等指标以体现政策公平。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结余率、结余可支付时间等指标以突出财务可持续的重要性,由此构建包括投入、过程和产出3个层面共10个绩效评估指标。在投入层面包含政府养老保险负担率、企业养老保险负担率、个人养老保险负担率三个指标。企业、个人和政府是各地区实施养老保险政策的三大资金投入主体,也是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三大主要来源,因此,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养老保险负担率可以体现出各地区在养老保险投入环节的实施效果。在过程层面,包括老年人赡养比、当年养老金收支结余率、基金累计结余率、社会化发放率四个指标,它们都是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后的运行过程中所反映的绩效,涵盖了社会、经济和行政三个方面,可以系统地反映出当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当养老保险基金经过收入和支出等一系列环节后,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产出绩效,因而产出层面包括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率、养老金对商品服务的购买力、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时间(月),它们分别能反映出养老保险的政策效果、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状况。此外,指标的可测量性和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绩效评估结果的真实程度,因此,结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将选取尽可能少的指标以期反映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和数据预处理出于对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考虑,本文选取了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15)、各地区统计年鉴(2015)、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以及各地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公告。本文所运用的数据都是对上述数据来源进行的直接引用或间接计算。在指标体系中,首先要采取线性变换的正向化处理方法:y=max(x)-x,以对表中的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接着还需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本文的研究样本都为客观数值,因此本文采用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中的均值化方法2.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绩效的主成分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和均值化处理后,接着对数据进行降维,可以计算出经过预处理的数据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负载系数。分析过程中共有三个主成分被提取,累积贡献率达79.423%。因此,可以用被提取出的3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表达出79.423%的指标信息,并且这三个成分互不关联,从而简化了数据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根据表2提供的信息,运用主成分得分公式可以分别得出三个主成分的计算表达式,依据这三个主成分的计算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在这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在计算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时,则需要把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再乘以相应的主成分得分计算出各省、市、自治区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绩效的综合得分后,可以进一步得出各省、市、自治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绩效最终排名(详见表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养老保险政策绩效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综合得分上,绩效排名最后的黑龙江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相差甚远。从最终排名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均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东、北京、浙江、福建、江苏),排在后列的多为经济发展较为一般或落后的地区(黑龙江、青海、吉林、内蒙古、甘肃等),这说明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事业的发展。然而也有一些欠发达地区(云南、贵州、山西)的绩效排名在前十以内,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促进社会发展。同样,也有一些发达地区的绩效排名并不靠前,如天津、上海只分别排在第23位和第13位,甚至不及新疆。这反映出并不是经济发展越好,社会事业就发展得越好,一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能并不协调。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一方面,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尚处于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政策绩效总体上要高于中、西部等经济水平较为一般或偏弱的地区。这反映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不断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让各个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相对公平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决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程度。发展养老保险事业、提高养老保险政策绩效还需从市场、社会和政府本身等多个渠道同时入手来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以在平稳运行的经济、活跃发展的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科学的执政理念下合理分配公共资源、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民生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春淑.基于AHP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绩效评价———以天津为例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06).

[2]黎民,王翠琴.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一项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07).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2篇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今年起可跨省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研究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真的惠及农民工了吗? 浅议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模式的探讨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进建议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成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效应的研究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探讨 城镇职工就业对养老保险促进作用效果分析 河南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划算吗?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忧思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忧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从中国的负担能力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基本”功能也算是实现了,但制度的可持续性却令人担忧。

1997年在改革原有退休金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建立起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有三个原则,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

到2014年,这个制度的参保人口为3.4亿,其中在职职工为2.5亿人,8500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制度的赡养比为2.9∶1。应该看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能覆盖城镇就业人口的70%左右,已经是很好的了。

制度建立时,政府希望人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替代率能达到58%。但事实是这一指标在1997年时为76%,从1999年后便开始迅速下降,到2003年降为57%,已经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以下。

此后,政府通过连续11年调整待遇来防止养老金替代率的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由于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养老金的调待,替代率还是下降的,直到近两年才稳定在42%。

从中国的负担能力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基本”功能也算是实现了,但制度的可持续性却令人担忧。 财务制度的近虑远忧

说一说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形,就知道我们的问题了。美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8.8岁,用于养老部分的费率只有10%,雇主雇员各出一半。美国的退休金替代率一直在40%左右,除了退休者本人以外,没有退休金的配偶可以终生拿其一半的养老金,残疾人可以从中拿终生的年金,退休者的未成年子女可以拿年金至成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天天说自己的养老制度要破产,90年代说到2032年养老制度要破产了,现在又说养老制度到2042年要收不抵支。而事实上从1983年美国将保费提高到目前的水平后,年年都是收大于支的,养老金结余由1997年的390亿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2.8万亿美元,政府的补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3.8岁,比美国年轻,可制度赡养却同美国一样,费率则比美国高太多(企业缴费20%,进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8%进入个人账户)。中国的养老金替代水平与美国相仿,可养老保险的收支状况却是让人忧虑。

许多人很乐观,说养老保险有滚存结余,所以近期财务状况良好。可是却忽视了制度希望积累起来的个人账户资金却被挪用去发放当期养老金。

个人账户的负债,即所谓“空账”,在2013年为3.1万亿元,当年全国累计结余仅为2.8万亿元,制度整体为负债。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口袋里有10元钱, 可他还有一张11元的欠条在别人口袋里。

2014年,不考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已经有22个省市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2014年保费征收2.03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而当年养老金支出达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即期收支缺口达1500多亿元。

长期看问题更严重。最近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不对养老制度作任何变革,2015年至2050年,全国养老金收入将从2.03万亿元逐步增加到24.31万亿元,年均增长7.36%,支出从2.18万亿元增加至45.07万亿元,年均增长9.04%,年度收支缺口将从1536亿元扩大到20.76万亿元。至2023年后,不再有滚存结余,到2050年,积累征收与支出缺口将达到当年GDP的31.21%。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财务困境的内外成因

只有了解了养老保险财务困境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先说外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原因,是政府没有承担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完全的代际转移支付向部分积累制度转型的成本,这些成本都由目前的参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来承担了。

当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数以千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以较少的义务进入新制度并获得保障,虽然财政对新制度给予了一部分补贴,但却远远不足,所以当下正在工作的一代人承担了这一转制成本。政府对“老人”和“中人”的责任边界不清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却由养老保险这个共有产品的主体在负担,这是问题的部分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退休金制度其实是企业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制度,而现行的制度是部分积累制度,即希望目前的工作人口既赡养已经退休的老人,同时又为自己的老去做部分的准备。

这种转型是有成本的,而成本本应该由政府承担,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制度安排,当缴费不够支付已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时,预期积累的个人缴费被用于当期支付,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个人账户没有资金,所以只能记入一个很低的利息率(一年期银行利息率),从制度建立以来,社会平均工资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个人账户记息率只有不到3%,个人账户的资产相对社会其他资产越来越少,这是退休金下降的另一部分原因。

虽然财政从2000年就开始由少到多补贴养老保险制度, 2013年,财政的补贴达到当年制度收入的13%,但是上述的两个转制成本已然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说得清这笔补贴是不是足够履行政府的义务。

再说制度的内因。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我们既想要公平,又想要效率,就将具有共有产品性质的社会统筹和具有个人所有制性质的两个账户绑在一起,谓之“制度创新”。个人账户记息率过低,导致养老金水平下降,社会总福利也在下降,即有人受损,无人获利。

这种混合制度模糊了政府和个人责任的边界,当退休人口早逝,账户还有资金时,子女可以继承,相反,当人还活着,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完后,社会统筹将继续补齐这部分养老金,公平和效率尽失。

另外,制度设计设置了高费率,同时却降低了其他门槛,强调一致性而忽视了中国初次分配存在较大的差距;忽视了城镇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收入在数量和稳定性上存在差异性,希望用一个制度覆盖全部就业甚至是非就业人口。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原本是为有雇主的职工设计的。1997年时雇主雇员共缴费为工资的20%,但因收不抵支,2005年费率被提升到28%。同时为了“广覆盖”,鼓励自雇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另为他们设计一个费用为20%。

除了费率之外,其他进入和获取养老金的条件都很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年限为15年,退休年龄还是一如既往的女性50岁、男性60岁(在计划经济下的退休金工作年限要求是30年,更不用说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外一般要求缴费年限为30年-40年,退休年龄男女多为65岁)。这引发的问题是部分参保人义务太轻,与养老金权益严重不匹配,导致部分人主动或者被动以低门槛参保,道德风险产生并影响了公平性。

由于管理水平不够,费率是透明的,但费基是不透明的,高费率引致人们在费基上逃避,因为存在两个费率标准,一部分小微企业的雇员雇主合谋以20%的费率而不是28%的费率参保,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保费收入,也增加了制度的不公平性,老老实实缴费的人是吃亏的,“搭便车”的人是占便宜的。所以政策费率很高,实际缴纳的保费与工资基数比,大约只有18%左右。由于工资收入的不透明,非正式部门的参保人可以选择最低的费基,当然还可以选择最低的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

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当有太多的人在缴费环节有机会选择较少义务,而在支付环节倾向于向上看时,制度的收不抵支是必然的。

在发达国家,道德风险相对较少,在中国,劳动收入的非工资化和非正式部门劳动收入的现金化,则使得这种道德风险成为普遍现象。

比如,北京是市级统筹(相当于省级统筹),为了照顾郊县的覆盖率,其最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一个郊区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4年的退休人员中,60%以上的人是以40%以下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90%的人员缴费基数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这显然不符合收入的实际情况。

同样一批人,2006年那年退休的,平均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为28年,2014年退休的人这一指标下降为24年。太多的人以过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最早的退休年龄获得养老金,是在职一代负担过重,退休一代养老金水平和财务不可持续的原因。 现有改革难治本

多年来,社会和政府意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提出了种种解决之道,全国统筹、扩大覆盖面、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等已经实施,有些涉及“分蛋糕”的政策,如延长退休年龄、科学规划待遇调整机制,经过几年的观点碰撞,也慢慢达成共识,将会形成公共政策,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将发生正面作用。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将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进行全国统筹,也就是将事权提高到中央政府层面。全国统筹有诸多好处,但从财务角度看,只能解决地区间余缺不均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制度收支总量不平衡的问题。而且长期看来,这会使制度的收支状况恶化,原因是地方政府也会参加到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来。

扩大覆盖面是舒缓当下财务压力的有效办法,但对制度的长期负债形成巨大的压力。扩大覆盖率就参保的公平性而言,绝对是正确的,但就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从2005年开始,通过较低的费率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或者通过补缴、趸缴等措施,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当期保费收入也明显改善。但这部分参保人员通常是以最低费率、最短交费年限参保,一旦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对制度的保费贡献在3年-5年内就可以通过养老金拿回。在剩下的二三十年的生命余岁中,他们领取的养老金全部来自于在职人员的贡献,加剧了代际间的再分配不平衡。

刚刚公布的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全民参保的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强调,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解决以农民工为主体的1亿多城镇就业人口的参保问题。如果他们参加同一制度,制度又不做改变,未来的压力可以想见。

国有股减持充实全国社保基金一直在做,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政策。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全国社保基金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准备金,它的资金来源于国有企业股权的划转和一般财政,与养老保险基金不是一回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用。目前该基金只有1.5万亿元,即使做到6万亿元,也解决不了养老保险的缺口问题。更何况有一个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用全体人民的资金来补贴该制度是有理论障碍的。

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增收节支,加强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年长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上世纪50年代规定退休年龄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到改革开放之初时,劳动保险法下的退休制度是37个人工作,一个人退休,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根本不是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达到73.8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为3∶1,但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改变。基于养老保险的财务恶化,延迟退休年龄被提出讨论,因为涉及群众利益,一时间争论激烈。直到最近,相关部门才宣布将适时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从增加保费收入和减少退休金支出,可双向正面影响制度的财务状况,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一举多得。

但是细想一下,延迟退休年龄对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作用可能没有想像中大,原因是它只能约束体制内的雇员,而对体制外的参保者约束力较小或者根本没有约束力。比如私营企业完全可以不雇年长的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完全可以选择45岁或者更年长才参保,只要满足15年缴费要求即可。

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减少制度的支出也是一个办法。为了满足“保基本”的目标,在“分享”的理念下,过去11年每年都大幅提高养老金待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趋势稳定了,退休老人高兴了,制度的财务状况却日益恶化。批评调待是非理论的声音多了起来,目前各界正在讨论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可以预期未来的调待水平会有所下降。 更多改革需提上日程

仅有上述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多的改革才能保证制度的长期可持续。

首先是通过立法关注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保险法通过已经五年了,在法律指导下,政府在广覆盖和保基本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现在是时候通过完善立法关注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了。

其次是明确政府对经济体制转型引起的养老成本的责任,计算政府责任总量并建立偿付的机制,“明债明还”。养老保险是参保成员的共有产品,政府与保险制度应该有清楚的责任边界,参保成员不应替政府承担经济体制转轨成本,政府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成为无限责任人。

再次是建立二元制度达成多个目标。以上的分析说明,在同一个制度里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不可兼得,要想同时获得这三个目标,我们可能需要建立健全两个制度,一个是现行的为正规部门提供保障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让该制度回归它最初的本意即“保职工”,提高各项参量,实现“高进高出”,平滑职工终生收入,并保证制度可持续。另行建立一个国民养老金制度,放宽进入和获取养老金的条件,政府适当给予贴补,实现“低进低出”,平滑低收入者的终生收入。客观来看,制度二元或者“碎片”的负面影响比“保不住基本”和“制度不可持续”来得小。

再有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离,个人账户变成自愿性养老制度。这一建议不是直接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对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却是有利的。这个办法一则可以消除个人账户的效率损失,增加社会总福利;二则可以降低养老保险的费率,有利于发展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三则降低费率有利于减少规避费基的道德风险,有利于扩大费基并增加缴费的公平性;四则有利于减轻正规部门中等收入者的缴费负担。

另外,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的交费年限,增加缴费人的义务,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延迟退休年龄只对部分人起作用,而提高缴费年限则对所有人起作用。目前,缴费年限对制度的收入以及对个人养老金水平的影响还没有受到应有关注。事实上,提高缴费年限不只是对制度的财务有正面的影响,由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缴费年限的因素是重要的,所以提高缴费年限直接与个人的养老金水平有关,同时提高缴费年限可以避免部分“搭便车”的问题,提高制度的公平性。

最后是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如果制度是二元的,我们不必为了迁就低收入劳动者而制定一个较低的缴费基数。因为中国的劳动收入是不透明的,管理手段跟不上,只要政策给予了选择的余地,许多“聪明人”就会有办法选择少尽义务。提高缴费基数同样作用于制度的收入和个人的养老金水平,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利用工资不透明的道德风险,还诚实缴费人一个公道。

总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堪忧,惟有多管齐下才能增加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3篇

(一)补缴问题。有的人员在参加了养老保险后,但之后没有缴费,而且在国家所规定的劳动年龄内没有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针对这些人员,补交养老保险费的单位、个人(补2011年6月30日以前),基数则以相应年份全省在岗平均工资的60%、100%,单位与个人各按20%、8%比例,补交养老保险费。灵活的就业人员根据20%的比例,补缴年度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且还需要交纳不得减免的滞纳金(由欠费之日算起,日加万分之五)。这一些法律开展后,个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费费处理,补完后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个人缴费基数8%为缴费人员补记。根据选择实际补缴基数,明确其年份工作指数的0.6或1.0,在个人账户信息中,作好标记。(二)一次纳。符合参保的人员,办理的基础的养老保险,按时、足额缴纳了基本的养老保险。新参保人员不可向中之前追补缴费方式来增加其年限。已参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到了法宝退休后,累计缴费不满十五年可继续拓展至缴费到十五年。如果延续了五年后仍未足十五年可一次性缴费满十五年,并且之后按月来领取基本的养老金。一次性缴费办法,以一次性缴费时上年的全省职工平均的工作60%或是100%为基数,根据比例来计算出一年的额度,之后再乘上一次性的缴费的年限。(三)完善操作。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要不断拓展,传统城镇养老保险未涵盖了所有劳动者,制度的设计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初始目标相矛盾...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全民集体企业中的计划外编制的职工,都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制度。所以在城镇内,三大社会体系组织中,三类人群养老保险制度是不一样的。机关公务员、全额财政拔款事业单位的,其养老保险由国家财政全包。差额拔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虽然是社会统筹+个人补缴,但具体在操作方面,却仍有极大的差异。

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政策,做好宣传工作。为了更好关注民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中断缴费的人员,要有调度的责任心及重视度,组织好并严格执行统一的补缴政策规定,督促有欠费和断保的单位和个人补齐欠费。(二)提高经办管理能力,完善制度。一些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流动性大且收入不稳定。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不高且制度间未能有完善的连接制度,参加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容易中断,在转移的连接上契合度不足,劳动者未能在预期参保,也无法得到养老收益情况会逃避参保。因此,需要提升基本保险的统筹层次并且完善制度间的连接,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在制度、地区间,开展分段计算、启示。这样可提升劳动人员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三)开放补缴政策。在不造成基金压力下,补缴金额是缴费的两倍。可增加基金,完成扩面征收任务,并且也可以很好解决一部分人的养老待遇问题,是具有可行性的。(四)加大基金征缴力量,鼓励正常补缴。对现有的补贴方案、惩罚方案都不断完善,拟定各式的措施激励,监督正常的缴费。让中断缴费的现象不再发生,强化其补缴的连续性。大力激发用人单位、个人去主动、积极缴费,减少中断的情况。

三、结束语

养老保险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总之,每一个职工的利益关系到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成效,所以,要尽快加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制度。让中国人民真正感受到幸福,安全,让到达退休年龄的老人不再担忧,让养老保险正常缴费。

作者:王彦 单位:潞安集团矿区社会保险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3,(4):48-56

[2]张延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4(12):59-60、68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7月上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7年进行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的工资效应。文中我们使用了最新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单位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存在替代效应,即养老保险作为企业用工的成本,会直接或者间接的转嫁给城镇职工,从而参加养老保险会在短期内降低城镇职工的工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加大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公共财政支持,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的同时,有助于短期内提升城镇职工收入水平,进而刺激国内消费。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效应”;倾向得分匹配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关注国内居民社会保障问题,逐步颁布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一系列关于养老保险政策相继出台。企业单位是否将养老保险的成本转嫁给城镇职工,即养老保险是否存在替代效应?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对于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是存在替代效应还是溢价效应?国内学术研究上仍存在争议。黎志刚和吴明琴(2014)认为西方国家总结出来的养老保险对工资具有替代效应。郑纬仁则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工伤保险参与率与养老保险支出成正比,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与养老保险支出成反比。这对本文讨论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工资效应的影响有参考意义。本文使用2007年CHIPS数据中城镇职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用工企业提供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CHIPS是目前衡量全国家庭住户收入情况最好的指标之一。本文最终选择6065个样本量。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共有4869个,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有1196个。参保率高达80%。

本文估计收入的经典模型为明瑟工资方程,将此方程作如下变换:

yj=Aj+αDj+βXj+Ej(1)

式(1)中y是第j个城镇职工的月工资,D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即养老保险。X是影响城镇职工工资的其他控制变量,α和β是待估计参数,E是随机误差项。我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个体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变量,选择性偏差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首先,我们根据将城镇职工分为两个群体,“参加养老保险”为参与组,“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为控制组。ATT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使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得到倾向指数,其次,在匹配的基础上计算ATT值,公式如式(2)所示:

ATT=E[Y1i-Y0i|Di=1]

={E[Y1i|Di=1]-E[Y0i|Di=1]}

=E[{E[Y1i|Xi,Di=1]-E[Y0i|Xi,Di=0]}|Di=1](2)

四、实证结果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匹配前与匹配后,养老保险的参与组和控制组的平均月工资,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表1中匹配前的参与组平均工资是2387元,控制组平均工资是2103元,匹配之前的ATT值是283元。显然,匹配前的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是溢价效应。但是,匹配之后的控制组工资上升为2553元,而且控制组工资高于参与组工资,城镇职工工资和参加养老保险之间是存在替代效应的。

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对工资影响效果的准确性,接下来本文分别使用半径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重新估计,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表2是分别使用一对一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计算的ATT值,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总结

由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具有替代效应,企业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时,会将其作为用工城镇转嫁给城镇职工,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城镇职工工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社会保障部门在实施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了保障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首先,在指定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应该让城镇职工群体和企业都应该少缴纳养老金,而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补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黎志刚,吴明琴.中国企业养老保险支出挤出了员工工资吗?[J].Journal of Transiation from Foreign Literature of Economics.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限制;制度改进

中图分类号:F2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67-02

一、引言

农民工①作为拥有农村户口而进城务工的社会流动群体,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却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难以享受因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过去,由于这一群体的流动性较强,社会保险特别是需要长期在同地区缴费的养老保险,对这一群体的覆盖面非常低。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每年各地农民工退保潮屡见不鲜。2009年12月《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得转移接续问题从制度上已经得到解决。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是否真的得到调动却还有待商榷。基于我们在珠三角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尽管转移接续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考虑到农民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其参保意愿依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现期消费不足、收入较低,对养老金未来保障效果的质疑以及现阶段与新农保转移接续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从农民工自身角度出发,分析其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限制性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二、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收入水平与支出负担的矛盾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属于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不光自己需要花费,还承担着赡养、抚养等责任。农民工工资中可用于个人灵活消费的比例很低,多为刚性支出。受到收入的限制,现期养老意愿受到限制。此外,据《广州日报》的报道,2010年仍有16%的农民工工资未达到省级最低工资标准,收入限制成为制约他们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重要因素。

2010年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为1917 元左右,而当年广东省社会平均工资为3363 元,前者所占比例不足60 %。②这意味着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若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半以上的农民工需要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费用,尽管他们的工资水平并没到达到这一缴费基准。这无疑给低收入群体增加了负担,处于平均工资水平线下的群体,特别是最低工资水平的群体缴费压力非常大。因此,在目前阶段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缴费水平从支付能力差异上来说并不十分合适。

(二)预期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矛盾

制约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养老金保障效果的质疑。实际领取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这两部分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相当复杂,难以理解,且年限较长,使得农民工无法了解确切的未来利益。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增大,而社保基金的收益率过低,未来养老金保障效果的不确定性更加显著。

以2010 年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工资1917元为例,③假定男性务工人员在15 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累计缴费15年,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和社会平均工资涨幅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 ×缴费年限×1%=(3 363+3363*0.6)/ 2*15*1%=267.36元。而其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为3363*60%*8%=161.42元(因其平均工资未达到社平工资的60%,故按照最低缴费限社平工资的60 %为核定基础处理)。按6%的年利率计算,15年后,个人账户共累计4 6943.96元,则其6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为46943.96/139+267.36=605.09元。以目前的情况来看,600多元的养老金尚且不足以满足每月基本生活需要,15年后能起多少作用也确实值得怀疑。

而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和社会平均工资涨幅,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农民工近几年工资虽然有了一些上涨,特别在珠三角地区结构性上涨明显,但还是很难逆转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此外,农民工还面临工资拖欠、福利待遇低等问题。近几年CPI的涨幅一路走高,购买力的下降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他们对于未来养老金的预期更加消极。

(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农保转移接续的矛盾

2010 年开始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解决了农民工在城镇之间流动打工时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困境,但针对农民工最终返乡养老后的情形仍然缺少明确的规定。对于缴费不满15 年的农民工,按照城镇与城镇之间转接的《暂行办法》来看,未来的转接办法更可能的还是只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但由于城镇和农村养老金发放水平差距过大,农民工返乡后,很有可能面临“高付出、低回报”的局面。

如果农民工选择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直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但缴费数额低,年缴周期还更适合农民工领薪方式。尽管直接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水平偏低,但如果采取上文所提到的可能转接办法,转续后的养老金发放水平又如何呢?

采用目前的计算方法,在不考虑通胀因素和政策变更的情况下,一个月收入为1917元左右的20 岁男性在岗农民工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每月应缴费3 3 6 3*60%*8%=161.42元,那么他缴满10 年返乡时个人账户中有161.42*12*10=19370.4元。如果这位30岁的农民工返乡后继续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缴1000元,那么他还将缴费1000*30=30000元。这位农民工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为5 5 +(19370.4+30000 )/139=410.18元。

而如果我们假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非强制参加,农民工只参加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年缴费选择1000元,连续缴费40年到退休,每月可领取养老金5 5+1000*40/139=342.77元,与前者领取数额相差并不大,但前者却比后者多缴了161.42*12*10-10*1000=9370.4元。这中间的差额需要参保人领取养老金十几年的时间才能领回补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采取按月缴费制度,每月缴费的161元对于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相比之下,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年缴费制度对于占农民工很大比例的建筑工等群体来说则更为适合。因此,按照现在可能的转接办法来看,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显然并不划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水平。然而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实行全覆盖,全面提升养老金水平至与城镇接轨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抛开观念、意识以及企业不愿为农民工缴费等客观因素,农民工的低参保率和高退保率恰恰表明了农民工对养老保险风险的预期并不看好,是针对不合理制度的理。由于目前政策对农民工的保障仍存在缺陷,因此强制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不合理的。

三、推动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性建议

(一)平稳过渡,对于低收入群体以鼓励参保代替强制参保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在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对于长期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强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使一部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生活开支大及长时间的缴费压力对于收入水平低、稳定性差的农民工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明确的付出与非确定的保障,对于这些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既然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善,在这个过渡时期,可以先实行鼓励性质的参保政策。对收入水平较高的则强制参加,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理念的推广和深化;对收入水平尚不足以负担养老保险费的人群可允许其不参加,节省的保费可用于改善其基本生活。在其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后,再引导其参与养老保险。

(二)缴费机制灵活化,改善缴费基数

就目前的制度规定而言,尽管一个收入为1917 元(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工资)的农民工每月仅需缴纳161.42元,但对于生活负担沉重的农民工来讲,这也是不可忽视的支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根据省社会平均工资和个人工资确定,因为涉及人数、行业种类较多,短期内想要整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升相对困难,而调整缴费基数则相对容易得多。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但只有《暂行办法》实施。根据解读,颁布的暂行办法为原两个拟定办法的整合。可是不难发现,《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中提及的“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至8%,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并全部计入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规定并没有在《暂行办法》中体现出来。对于收入水平低的农民工来讲,固定缴费比例为8% 确实不尽合理,如果可以根据自身境况自选缴费比例的话,在一定程度可以鼓励农民工自愿参保。同时,为了避免企业省事而统一按照8%从工资中扣减,也可以根据收入水平设定不同的缴费比例来收取保费,并允许愿意多缴费的农民工申请按较高一层的缴费比例。这将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三)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程序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来说,除了缴费数额,最关心的便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我国个人账户处于虚实结合的状态,很大比例是空账,在转接过程中除了转移实际积累的资金外,空账部分则需要由地方的基金来承担。出于对地方基金的保护,地方政府会有故意使转接过程复杂化以迫使部分农民工放弃转接养老保险关系的倾向。如若如此,缴费多年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后未能起到保障作用,将严重影响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增强转接程序的标准化和简单化,加强对地方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转接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统一筹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困难的问题。完善转接过程,排除地方保护性的政策,化强制参保为鼓励参保,最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本文所指农民工为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② 数据来源: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网站公告.

参考文献:

[1] 管永吉、赵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M].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A].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2008.

[2] 任宝宣.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解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J]. 劳动保障世界, 2010,(03):12-13.

[3] 张娜.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J]. 劳动保障世界2011,(02):31-33.

[4] 黄国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新思考――基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1,(07)53-55.

[5] 郭平稳.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10问答[J].农民文摘,2010,(02):6-11.

[6] 李朝晖.“短暂返乡型”与“永久返乡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方案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10,(03):46-49.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6篇

CHIPS是目前衡量全国家庭住户收入情况最好的指标之一。本文最终选择6065个样本量。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共有4869个,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有1196个。参保率高达80%。本文估计收入的经典模型为明瑟工资方程,将此方程作如下变换:yj=Aj+αDj+βXj+Ej(1)式(1)中y是第j个城镇职工的月工资,D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即养老保险。X是影响城镇职工工资的其他控制变量,α和β是待估计参数,E是随机误差项。我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个体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变量,选择性偏差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首先,我们根据将城镇职工分为两个群体,“参加养老保险”为参与组,“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为控制组。ATT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使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得到倾向指数,其次,在匹配的基础上计算ATT值,公式如式(2)所示:ATT=E[Y1i-Y0i|Di=1]={E[Y1i|Di=1]-E[Y0i|Di=1]}=E[{E[Y1i|Xi,Di=1]-E[Y0i|Xi,Di=0]}|Di=1](2)

二、实证结果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匹配前与匹配后,养老保险的参与组和控制组的平均月工资,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表1中匹配前的参与组平均工资是2387元,控制组平均工资是2103元,匹配之前的ATT值是283元。显然,匹配前的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是溢价效应。但是,匹配之后的控制组工资上升为2553元,而且控制组工资高于参与组工资,城镇职工工资和参加养老保险之间是存在替代效应的。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对工资影响效果的准确性,接下来本文分别使用半径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重新估计,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表2是分别使用一对一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计算的ATT值,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总结

由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具有替代效应,企业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时,会将其作为用工城镇转嫁给城镇职工,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城镇职工工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社会保障部门在实施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了保障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首先,在指定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应该让城镇职工群体和企业都应该少缴纳养老金,而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补贴。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7篇

【关键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企业年金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适应不同群体但又相互衔接的制度平台。其中由基本养老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构成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主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主体共同负担。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

自国务院2005年底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称《规定》)以来,我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做实个人账户。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覆盖范围。随着《决定》的出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都逐渐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来。2006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6%,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1417万人,占全部参保人员7.5%;企业参保人数为16857万人,比上年增长7%,占全部参保人数的90%。截止到2011年末,制度覆盖率增长到79%,农民工参保人数上升到所有参保人员的14.6%,比2006年提高了近七个百分点,上升趋势明显。

2.基金收支以及结余状况。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随着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征缴力度的加大,征缴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基金积累迅速增长。如图2和表1所示,200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为5093亿元,基金支出为4040亿元,当年累计结余为4041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基金收入比2005年增长231%,基金支出比2005年增长215%,基金结余更是增长382%。

3.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进展情况。我国自1993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长期以名义账户的的形式运行,引致“空账”问题,严重影响制度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做实个人账户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首先在辽宁、吉林、山西等11个省试点,后逐渐在全国31个省份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二)企业年金发展状况

作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自2006年下半年开展市场化投资运作以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2012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可知,2007年-2012年之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8.35%,其中2007年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41%,上证综指达到6124点巅峰。截止2012年底,有5.47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惠及1847万职工,基金累计结存达到4821亿元。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态势良好,覆盖率提高,基金收支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享受到了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1.覆盖面窄,参保率不高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扩大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使得更多劳动者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截止到2011年底,制度覆盖率只达到达到79%,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个人参保率低,到2011年底,其仅占全国28391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的7.4%。由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不足,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要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困难。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国家财政和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养老压力,养老基金收支缺口每年呈扩大之势。其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从社会统筹账户向个人账户透支的方式来弥补基金缺口,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形成大量转制成本。另外我国还存在资渠道单一、收益不高、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决定了其应该按照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顺序进行投资,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国家对其投资运营实施了较为严格、谨慎的数量监管,绝大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二)企业年金方面

企业年金制度在国外发展相对比较成型,而在中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需求和城市就业人口而言,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基金积累和参与人数,行业、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矛盾仍然存在,多数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和沿海地区。其主要是受我国市场竞争环境缺少公平,国有大中型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绝对优势等宏观环境因素制约,大大削弱了很多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面

由于我国国商业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居民的风险和保障意识还不够强,而且我国国的税收政策属于先征后免模式,不利于激励劳动者参与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

参考文献:

[1]赵少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J].科教文汇.2008

[2]尹建设.浅议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监管体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及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日益严峻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探索解决基金缺口对策,对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营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现状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的相关报告,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性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性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势已经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预计2025——2030年将延长至76.3岁,2045——2050年延长至90岁。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而且是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与缴纳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在法定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直接导致了养老金领取年限的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扩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持续。

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

1.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群体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如果不对退休年龄及计划生育的相应政策进行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2.转制成本问题。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新人。“新人”在其工作期间内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人账户基金;而“老人”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在其工作年限中也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中人”的个人账户是不完整的,1997年后个人账户的积累不足以满足以后养老的需要。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明确转制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偿还计划,于是“统账结合”在实践中变成了“混账管理”,试图用社会统筹基金来偿还隐性债务,当社会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就直接使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偿还。3.覆盖面窄,收缴率低。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私营、个体工商户户和灵活就业等)就业人员大量游离于制度之外。覆盖面窄导致了基金增幅不明显,支付压力沉重,职工未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短期内收入降低,共济性减弱。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报告显示,2014年,企业缴费人员19431亿,占参保职工的比例为81.2%,比2013年的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6.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基金收缴率低必然导致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从而对基金缺口造成影响。4.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是领取养老金的资格限制之一,是养老金支付条件的重要构成指标,它影响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方面。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年限,减轻社会养老负担;退休年龄低,则增加养老金领取年限,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则不容易实现。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我国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职工为50岁。在当时看来,这一规定是合理的,然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偏低的退休年龄将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影响基金收支平衡。5.基金投资管理不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够成熟,为了确保基金安全,我国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严格限制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结余的快速增长,基金保值增值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挤占、挪用养老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基金征缴过程中少缴或漏缴的情况频发。这也对基金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对策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形成原因,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化解转制成本,明确政府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产生的一大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消除部分隐性债务,缩小基金缺口。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企业对职工养老的反哺作用。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收缴率。通过立法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然而扩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覆盖率越高,基金收入越多,但同时基金支出也会增加。因此在扩面的同时,必须提高基金收缴率。加大拖欠、逃费等问题的处罚力度,强化社会保障部门的征缴责任,以做到应收尽收。3.延迟退休年龄。根据测算,退休年龄每推迟1年,全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基金缺口就能缩小200亿元。基于我国经济、人口、就业等现状,过快提高退休年龄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选择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提前退休现象。4.完善基金投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现在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一系列过程中。因此,一要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二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方案,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三要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机制,确保养老金支付水平同经济发展及物价等水平相适应。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确保基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赵应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原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3(3).

[3]祁恒珺.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胡秋明.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乔玲.我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天津大学,2006.

[7]郑波.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6.

[8]苏晓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06(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未来发展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它对于我国的国民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稳定国家经济和居民安定的重要手段。但是因为我国人口较多基数大,而城镇职工的经济起点又低,进而导致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本文将立足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对于目前经济体系而言,养老保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的体系以及水平。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主要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个人账户的保险费用主要是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的20%,这些部分都会被纳入统筹账户。从我国养老金水平发展上来看,从2002年至今一直都处于稳定上升阶段,基本增长率为12%左右。相比较同期的工资涨幅比例而言,平均每年增加约23%左右。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式逐渐到来,老年人口的系数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也就越多。通过调查数据发现,2010年我国城镇中退休员工与在职员工的比例为1:3.9,到了2011年则变为1:3.1,之后运用大数据分析预计2030年这个数量将达到1:2.4。同时根据现如今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预计到2032年左右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基金将出现收不抵支,因此必须及时的对其进行改变。

二、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养老保险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以及国家经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会直接关系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公平性的问题近几年,社会的公平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可以确保其相关工作的效率,而养老保险则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公平首先要实现的。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够最直接的反映社会与我国经济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国家安全,但是其中不应当存在过大的差距。然而实际上却会存在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参保人数不高的现象所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类型的单位养老待遇方面差异巨大。2.养老保险覆盖性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社会上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而言以及农民工都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当这些人到了老年之后又得不到社会保障,不然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2)覆盖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个人的参保意识淡薄,核心问题为缴费过高。过高的缴费会提高单位的人工成本,对于单位而言也是间接的降低了其盈利水平。许多单位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会以各种形式逃避拒保。3.退休制度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平均寿命与之前相比较会得到延长。而退休年龄却未发生改变,这就会造成人们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变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同时一些地区还将提前退休作为降低失业率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1.建立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统账结合的制度,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但是因为此项改革未成熟,许多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得到统一,企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根据国家在此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深化改革,统一制定标准。这样可以打破户籍的界限,进一步的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原则。养老保险应当是没有身份之间差异的,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企业工作人员,亦或者是农民工只要在同一地区工作都应承担相同的缴费比例,到期之后享受平等的养老标准。统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够推进城镇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工作,同时能过做到人人有保障,这样做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发展。2.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是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方法。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长期覆盖的主要有国有企业,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人数的降低,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应当积极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积极制定改革城镇内小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当其相关制度成熟之后可以向全国进行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对于我国的稳定以及发展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发展并不乐观,受益人群并不广泛,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因此我国必须健全城镇养老保险相关制度,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积极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三林.浅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设计缺陷[J].经营管理者,2012,(10):150.

[2]邓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精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刘蕾.浅谈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J].经济与管理,2004,(3):57-58.

[4]宋学良.浅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2,(2):71-75.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是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流动性逐渐加大,因此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诚征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对于城镇职工来说至关重要。该项政策不仅能够保障城镇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退休之后仍然能够有相应的生活保障,同时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国家能够稳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人口流动性增加无疑是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为此也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正常进行不断地完善,解决实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使得城镇职工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使国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制度不完善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来说,城镇工都是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的,而且城镇职工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理应受到更高的待遇。对于城镇职工来说,对其最好的保障除了高额的工资之外,还需要有养老保险制度的保证,制定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当地执行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是很多,但是当涉及到跨地区进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时所出现的问题就逐渐增多了,而且难度也在加大。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完善却是当今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了解与分析,掌握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众所周知,对于一项政策能够执行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首先就要求该项政策本身是完善的,但是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并不完善,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具体的落实阶段,为此,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全国各地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金额制定并不相同,所以导致一些城镇职工在跨越地区工作时所享受到的养老保险金额存在出入,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就会造成矛盾的出现,城镇职工大量涌向待遇更高的地区,致使劳动力堆积,但是落后地区却缺少劳动力,落后地区无法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另外,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因此缺乏强制力,没有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该项政策的成功落实,使得许多地区的养老保险落实工作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城镇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妥善的解决。

1.2 网络管理系统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数量非常多,而且跨越的省市也比较多,所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任务量非常巨大,仅仅依靠传统的人为统计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够完成该项工作了。互联网的使用给许多企业各方面的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在一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方面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互联网毕竟是近些年来才被广泛应用的一项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使用上还不是十分完善,存在很多漏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实行效果。

1.3 工作人员能力存在不足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来说,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都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就需要这些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水平以及责任意识。由于该项工作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基本每天都是在重复同样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渐渐出现问题。除此之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手续非常复杂,这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工作过程的失败,由此可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对于国家综合发展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对于缩短我国贫富之间的差距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对我国当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行完善。完善的政策是保障该项政策顺利实施以及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保证,但是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地区之间的制度差异使得大量人口涌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进行,因此需要统筹好各地的制度措施,使全国各地都能够同时发展,避免出现部分地区劳动力堆积,其他部分地区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避免出现不按照规章制度而进行政策实施的情况,最大限度保障我国城镇职工享受到合法的养老保险权益。

2.2 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互联网是一个能够为诸多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带来巨大帮助的重要工具,面对人口流动性加大、城镇职工数量增多,国家又十分重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实行效果的情况,就更加应当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工具,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除了建立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相关制度之外,还需要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各地区之间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衔接的更加紧密,降低各种失误现象的发生频率,既能够为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又能够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所以,加强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更好的完善与实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的,相关人员及部门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正是由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复杂性,才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首先使其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重要意义,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失误情况的发生几率。另外,工作人员对待工作要有足够的热情,不能因为工作量大且单调就不认真工作,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相关领导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当通过养老保险来为城镇职工的基本生活进行物质保障。但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以及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使得现阶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影响到了城镇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的工作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林玉.浅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及接续[J].中国科技博览,2013(27):455.

[2]周维涛,毕俊娜.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5(6):361.

上一篇:城镇居民医保范文 下一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