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2:28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养老金水平

本文系2015年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我国北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与区域比较――基于山东、河南、甘肃三地的县域城镇调研数据”研究成果(201511149013)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2011年6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解决城镇居民养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3]13号)和市政府《关于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济政发)[2014]7号)两个文件的要求,决定将金乡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了适合城乡居民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其他资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标准划分为每年100元、3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这12个档次,其中,100元档次只适用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的最低选择。集体补助由有条件的村(居)集体对本村(居)居民参保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民主确定。政府补贴分为基础养老金,缴费补贴以及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的补贴这三类。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

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咨询相关人员,以及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该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情况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对策。

一、实证调查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参与问卷调查居民基本情况。参与问卷调查的男女人数比例相差不大,而接受问卷的人群中,婚姻状况的分化较为明显,其中已婚占比86%,未婚占比14%。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此类问卷感兴趣的人多为已婚人群,未婚人群参与问卷的积极性较低。

2、了解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方式。调查显示,通过当地政府宣传了解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分别在对未领取养老金人群问卷调查中和在对已领取养老金人群调查中占比40%、64%,都是在了解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方式中占比最高的。可知,山东省金乡县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很是重视,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山东省金乡县城镇居民养老收支现状

(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据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山东省金乡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8元。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占比最高为38%,其次是2,000~3,000元和1,000元以下,分别占比24%、20%,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只有18%。由此可知,山东省金乡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著名的大蒜之乡,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农业领域,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表1)

(2)城镇居民每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需养老金情况。在对已经领取养老金人群进行调查中发现,34%被调查者反映每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需要养老金401~600元,其次是每月需要养老金201~400元和101~200元之间的各占比26%、22%。需要养老金600元以上者只占10%。这是由于山东省金乡县属于北方县域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价也比较低,所以老人每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需养老金水平主要在401~600元之间。(表2)

2、金乡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状况

(1)参保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山东省金乡县人口数为65万。而至2014年12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县已有38.3万人参保,约占总人口数的58.92%。在对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调查中,52%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原因是想等年龄大些再参加,有29%的被调查者是由于费用太高,缴不起费,还有19%的被调查者是觉得养老金太少,作用不大,所以没有参保。根据以上调查可知,大多数尚未参保者还是打算将来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只是考虑到现在还年轻,想等到年龄大一些再参保。

(2)缴费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每年缴费标准在100~300元之间,这部分人群占比38%,其次是选择301~500元的缴费标准,占比21%。(表3)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达到了315元。另外,对选择居民养老保险投保档次主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考虑自身经济情况,31%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考虑政府补贴标准,其次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考虑将来养老金数额。由此可见,虽然政府建立了多缴多得的缴费补助政策,但是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大多数居民在考虑自身经济情况下,仍是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标准。

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山东省金乡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城居保”制度的实施使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使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并解决。

(一)缺乏激励机制,居民缴费水平低。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取自愿参保的方式,所以通过制度激励来引导居民参保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激励政策的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起到鼓励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作用。

1、在制度设计时应注意鼓励和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参保对象。按《金乡县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规定,年满60周岁,缴费满15年即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对连续缴费年限满16年不满20年、满20年不满25年、满25年及以上(不包括补缴年限)的参保人员,到60周岁领取养老金时,每人每月分别增发基础养老金20元、30元、40元。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这一补助水平太低,对中青年居民吸引力不强。而且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过早养老的意识,认为有闲置资金可以做理财投资,收益会更高于缴纳养老保险金。只要到了59周岁一次性补缴,即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益。另外,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同样的钱,晚年再补缴明显比每年按时缴费获得微薄的政府对连续缴费的居民的补贴更“划算”。

2、地方政府补贴较少,并未达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已知县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缴费即补。参保人员选择500~1,500元5个缴费档次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增加不低于3元的缴费补贴;选择1,500元以上缴费档次的,按照1,500元缴费档次给予缴费补贴。但是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为这些微薄的补贴会因物价上涨、利率调整等影响而削弱了保障力度,使得参保者选择高档缴费的动力不足,普遍选择财政补贴比率高的低档缴费。所以,政府补贴并不能达到激励居民选择高缴费标准的目的,正如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选择100~500元缴费标准的占比59%。

(二)养老金水平偏低,保障作用弱。问卷调查显示,64%的已经领取养老金者反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养老金待遇低。另外,52%的未领取养老金者表示担心物价上涨,养老金贬值。根据山东省金乡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测算办法,一位参保人按照3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15年,他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为 (按照现时银行1年期利率3.25%计算,每年结算一次):75+(15×300+15×30+1183.05)÷139=119.12元。如果是按1,000元的年缴费标准计算,可得每月可领取养老金215.82元。而问卷调查显示,60%的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需养老金为201~600元之间,只有22%的在101~200元之间。也就是说至少缴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即每月领取215.82元以上的养老金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山东省金乡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达到了315元。问卷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居民在考虑自身经济情况下,选择每年缴费标准为100~300元之间,这部分人群占比38%,选择301~500元的缴费标准的占比21%,选择501~1000元缴费标准的仅占17%。所以大多数居民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金额是119.12元左右。而且在个案访谈中,居民普遍反映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再加上老年人有可能出现重大疾病等状况,这些养老金是远远不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

(三)险种之间的衔接不配套。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复参保现象难以避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不同制度的实施强度以及参保缴费的具体规定都有所不同;二是跨省转移接续不便利。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山东省金乡县每年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且多为跨省务工,每年也有很多人从外省转回社保。由于我国各省市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保障水平不一致,当在外务工并在当地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返乡办理省外养老保险转移时,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金额,不能转移统筹基金,从而影响了其待遇的发放水平。

三、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参保激励机制,提升缴费档次。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山东省金乡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达到了315元。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有5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0~500元的缴费档次。由此可知,山东省金乡县城镇居民普遍倾向于选择较低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档次。对于低缴费档次的存在,从短期看,可能会减少政府财政的补贴支出,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看,城乡居民缴费水平过低,则其年老后领取的养老保险金额同样较低,较低的养老金若不能保障其基本的养老需求,仍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需要政府财政进行埋单支付。所以,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舆论宣传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居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多缴费,以便参保人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能保障其基本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可加大对“多缴多补”、“长缴多补”政策的实施,目前山东省金乡县已经实施了这两种政策,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反映补贴太少,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补作用。因此,这样的补助力度还应该加大,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多缴费,从而实现参保人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能基本满足其基本养老需求。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监管,提高支付水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核心,而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则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基金资金来源方面,山东省金乡县可以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良好衔接以后,引导社会资金、商业资金注入到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基金中,让个人账户基金组成多元化,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运行,应该在保证基金收入在通货膨胀率以上的情况下,最大化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二是基金监督方面,可以以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形式从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资金进入个人账户―资金操作运营―养老基金发放等各方面多环节的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基金的正常运行;三是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方面,可以有规划、多层次的管理,一方面以社会招标的方式竞选基金管理公司,让基金公司帮忙管理一部分的养老资金,一部分资金交由专业的投资公司操作,进而保证基金增值;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发行与城镇居民养老基金相关的债券,供地方养老保险购买,也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稳健的股票。以多个方式将养老资金分流,通过多种渠道保证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

(三)做好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一是要做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具体来说是城镇居保转为职工险时,可以将“城居保”人员个人账户里的本息额按当地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的最低缴费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再按照职工保险的规定和缴费标准继续缴费,等到符合职工保险规定的条件时享受相应的职工保险待遇;当职工保险转为城镇居保时,可以将职工保险个人缴费及利息部分并入城镇居保个人账户,按相应的城镇居民缴费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并按城镇居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的城镇居保待遇;二是要做好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全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联网共享平台,把各地区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统一共享在该网络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高效迅速连接、分享,达到解决现在跨区域养老保险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嘉儒.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理论学习,2014.7.

[2]王伟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化县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5.2.

[3]韦林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现状及对策――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J].青春岁月,2013.6.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2篇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进步以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目标的具体要求。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样,中央政府免费提供基础养老金,地方政府对缴费参保居民进行财政补贴,然而利益驱导的制度机制能否激发城镇居民参保的热情,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效果和推广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经济学家对有居民参保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考察自身的条件对居民参保的影响;2、考察制度对居民参保的影响。

三、调研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4年7月对“张家界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问卷抽样调查。在抽样方法上采用选点随机抽样,资料收集采用入户问卷访谈方式。在调查中共放问卷400份,获取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87.45%。

(二)变量的测量

本文选择城镇居民是否参保作为因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我们选择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自评、心理自评、经济状况、儿女孝顺程度、老年活动状况、社会关系作为考察影响居民参保的自变量。

四、湘西地区城镇居民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居民参保现状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339名居民中,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有227人,占67.4%;没有参保的有112人,占32.6%。由此可见,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没有参保。

(二)影响老年人幸福感因素分析

将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了解和政策信任情况等自变量分别与居民是否参保进行交互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1、性别和年龄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男性的参保比例比女性要高,并且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从年龄方面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大,居民的参保意愿也随之增高。

2、经济状况

随着个人月收入的提高,居民参保的比例也越大,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居民参保的比例分别比月收入为2001-3000、1001-2000和1000元以下居民的参保率高出3.8、25.9和26.9个百分点。

3、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好的居民其参保率(72.1%)比身体健康差的居民参保率(47.7%)要高,身体差的居民认为医疗保险比养老保险更重要些。4、政策了解情况从分析结果我们可知,对政策了解的居民其参保意愿更强(82.1%),不了解这项政策的居民其参保率仅为36.9%,因此加强政策的宣传是提高居民参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居民参保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性别和年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了解情况、制度信任情况等因素对居民参保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以及具体的影响程度。笔者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Forwardconditional(LikelihoodRatio)的方法。

1、经济状况对回归模型贡献了25.5%的解释力。这说明经济状况是影响参保的最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往往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居民是否参保的意愿。

2、政策了解情况对回归模型贡献了10.2%的解释力。居民是否了解这项政策,是否了解这项制度所带来的好处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保行为。

3、制度信任对回归模型贡献了3.6%的解释力。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居民对这项制度的实际效果还存在比较大的疑虑,他们担心即使参加了这项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带来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毕竟领老保险金是要达到退休年龄后才能领取的。

五、有效提升居民参保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应该努力推进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果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有效提高支付比例,居民获得更多的优惠和帮助。第二,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家庭式养老仍然是目前我省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因此,逐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同时,适当加强子女在经济上给予老年人的帮助和在精神上给予的慰籍,大力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孝文化”。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公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工以及农民,但有城市户口而非就业无收入来源的城镇居民尚无统一的制度安排。我国于2011年7月1日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养老保险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应更加注重公平,本文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权利公平

权利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第一要义,是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基础和起点。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公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要求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公民不能被排除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之外。其次,权利公平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超然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而是一切权利主体享有相同或相等的权利。最后,权利公平既要维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又要保障所有公民不会受到歧视,法律能够无差别地给予救济与保障,每个劳动者都有享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带来福利的公平权利。那么实现真正的公平,就是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自尊心。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理念是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理论基石,其基本立足点是养老保险的受益者不应有群体的社会歧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尽量覆盖到养老保险体系的盲点,这些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未参保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

经营状况较差、无生产经营能力、破产清算,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且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

(二)城镇企业部分收入较低、无力承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人员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现行制度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累退的缴费机制,即越是低收入行业的职工,其真实缴费率越高,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越重;越是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其真实缴费率越低,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越轻。对于收入较低的职工将难以承受养老保险缴费负担,从而“被迫” 逃离养老保险体系,此类人员可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三)灵活就业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未与用人单位存在正式和稳定的劳动关系且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就业方式,其以法律允许的灵活就业方式获取劳动报酬,实现就业的劳动者。

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有两大群体:一是企业下岗、离岗职工以及部分城镇新增劳动力,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作;二是部分知识阶层和高校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

(四)无工作的城镇居民

在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城镇户口、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围,但由于无就业单位无劳动关系,不具备缴费能力,不包含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的城镇居民。

二、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必要保障,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则或制度来实现。没有规则或制度保证的公平,只能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参与竞争的各方,在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一旦制定,任何人都应自觉遵守。同时,在公平规则面前,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无论是胜者和败者都应自觉维护。因为规则是公平的,不能因为结果的不同而否认规则的公平性。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行动,体现着制度的公平。

(一)个人缴费――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多档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面向缴费能力较低的没有养老保障的居民,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缴费标准。遵循“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标准低的基础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设定弹性标准,设置多档,参保人员可根据经济承受能力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变动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另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标准既不能高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又不能低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二)政府补贴――政府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补贴标准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支出,注重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建立财政支持的制度保障,保持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应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加快制定公共财政支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办法,建立省市级财政补贴补助机制,确保资金及时、按量到位,减轻居民的参保缴费负担。

(三)基金监管――加强监督,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应逐步健全对养老保险的社会监督,逐步实现多层次的基金监管模式,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规范、合法地运行。首先,政府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必不可少,包括劳动保障部门的基金监督机构以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银监会等对于养老保险管理运营机构的监督。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督机构的监督处于枢纽地位,它同时负责对管理运营机构的监督检查、处理来自社会的投诉,与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进行信息交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银监会等等分别提供基金管理运营专门领域的监督。其次,必须强化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包括社会专业组织、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等多个社会主体的监督。

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分配公平

公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相对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有没有差距,而取决于这种差距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合乎民生发展。养老保险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条件

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应到达制度规定年龄,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制度规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这充分体现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职责。

与此同时,要引导城镇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引导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的子女按规定参保缴费。

(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中央应根据社会成员老龄风险保障的基本需要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城镇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完善我国社会公平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应该以公平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证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 何文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增强公平性和科学性[J].经济纵横,2010(9)

[2] 魏芳.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学术纵横,2011(1)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统一;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养老保险种类,根据资金来源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国家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第二类是单位和个人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它分成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第三类是国家补贴和个人缴纳,它主要针对农村老人和城镇无业居民。第三类就是所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居保),我国现在合并的就是这两种。

新农保制度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简称,它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建立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09年开始试点,只要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计3.58亿人参加新农保。[1]

而城居保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居保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缴费外,还有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的补贴,个人缴费越多,政府补贴也越多,而且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 二是城居保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由账户储存额,也就是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总额来决定;基础养老金则由政府全额支付。从2011年开始试点,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缴费方式包括居民缴费和政府补贴。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已年满60周岁、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2]

对于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将前面说的两种制度合二为一,它是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只要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3]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是碎片化。什么叫养老碎片化?就是社会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他们的养老政策都不一样,就是一个人一个样。有人机关退的三千多,有人企业退的一千多块钱,至于那些城镇的职工或者说干脆就没有工作的,他们的养老这方面,那和刚才的哪个阶层就更加千差万别了。

当前,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实际问题,不仅困扰着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保持3倍左右的差距。社科院近期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呈上升趋势,其中,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相差24倍之多。[4]

养老制度的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很多地方没有统一的文件,所以各地养老保险制度都因地而异,所以出现了碎片化现象。由于养老制度不统一,各地在缴费补贴以及享受待遇的标准上也就存在差异,从长远来看,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安排确实缺乏合理性,因此养老制度并轨势在必行。

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要着手解决养老碎片化问题,就是解决城乡不统一、各地区不统一、各阶层不统一问题,以前是有正式职业的有养老保险,没正式职业的没有。

社会保障必须向农村倾斜,才能照顾到更多困难群众,并使全体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在完善农村社保方面付出了持续而有效的努力,譬如建立健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但实际上保险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较低等难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针对这个难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

无论城居保还是新农保,它的总额度都没那么大。农村根本没有多少老人指望这个过日子,城居保管的是生活无着落的残障人士和没儿女管的老年人,没正式就业单位,可见在城镇覆盖率很低,新农保有三亿多人,只要你满60岁就能领钱,城居保照顾的是残障人士和极端弱势群体,他两个在人员规模上不对等但发放方式基本一样就是国家补贴加上个人账户,所以在技术环节对接上没有任何障碍,两个基本就是一回事,所以说把两制度合一块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

(一)现有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整合的可能。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与新农保合并实施。这就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具体来说,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的阻力较小。同时,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在很多方面极具相似性,制度的吻合为制度的整合统一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地方城市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

城镇居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前后,已有不少城市进行了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尝试。2008 年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和《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根据这两个规定,北京市城乡居民均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在缴费区间内选择缴费档次,个人缴费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助计入个人账户,居民达到法定条件后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共物品属性。

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由政府提供,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整体上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不但不会出现居民个人在养老保险待遇的减损,反而使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还可以实现养老基金更大范围的统筹,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从而维护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二)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三)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

[2]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1.

[3]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14.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

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整合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政策。近年来,江苏省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在此过程中,江苏省针对一直以来发展存在差异和差距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其制度整合,根据自身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实践,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人口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推动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 江苏省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消除影响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项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准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城乡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城乡统筹,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 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加大等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江苏省“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偏低,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安全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来看,城市约为252.99万人,镇约为177.88万人,城镇总和为430.86万人,乡村约为424.98万人。城镇和乡村相比,老年人口绝对数已经大体相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城镇和乡村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来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乡村,因此乡村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占江苏省总人数的相对比重来看,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2%,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9.56%;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26%,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0.78%;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9.66%。可见,乡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也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老年人都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均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直接惠及城乡老人,也惠及众多家庭,可以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让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 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历程

1. 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江苏省的“新农保”试点起步于2003 年,省内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末,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2007年起所有省辖市都了进行“新农保”试点。到2007年末,累计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建设试点,参保农民达194万人。

2008年12月17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08105号),明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09]155号),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1年末江苏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 5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8万人。

2. 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未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7月1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11]144号),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城居保”,将所有城镇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到2011年底,江苏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3. 江苏省“新农保”与“城居保”的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苏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因此,江苏省“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13个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级标准即将推出,这意味着江苏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趋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2013年第144号文件(苏政发〔2013〕144号),正式颁布《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新农保”自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参保人数分别为591.37万人、1 514.56万人、1 557.4万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0.06亿元、140.9亿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别为76.45亿元、100.5亿元。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开始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 479.4万人、1 445.4万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别为153.5亿元、187.2亿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别为109.7亿元、147.7亿元。

三、 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较

1. 主要的相同点。三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筹资模式均为完全积累;缴费模式均为缴费确定型;账户管理方式均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条件均为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

2. 主要的不同点。覆盖群体不同:“新农保”覆盖农村居民;“城居保”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基金筹集来源:“城居保”为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新农保”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个人缴费标准:“新农保”为100元~600元6个档次, “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致,为100元~1 200元12个档次。

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保”和“城居保”均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统筹层次:“新农保”为县级统筹,“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市、县(市、区)级统筹。

四、 整合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 易于做到制度覆盖,难以实现人群覆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农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经考虑了两项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预先准备。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参保”方式。因此,当前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盖,却难以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要想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人群,还需要就现有制度做进一步的调整。

2. 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差异和差距较大。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缴费标准统一整合为100元~1 200元12个档次,个人账户终身有效。这使城乡居民缴费有了同等的机会和自主选择权,无论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标准中选择参保,并享受对应的待遇。

但是,统一制度所带来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乡差异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间的差异较大,以及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等原因,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以江苏省苏南的JY市为例,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6 000元左右;部分参加“城职保”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3 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农民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每月仅有约500元左右的养老金。此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由于主观选择缴费档次不同,以及各地区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有高有低,也导致了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苏北的SN县,90%以上的人都选择缴费100元档次,缴费额偏低,目前月领养老金为100元左右,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 统筹层次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提升统筹层次一直是一个难题。江苏省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统筹层次低带来的是转移接续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服务职能分散、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人员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

4. 衔接方式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人员流动过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新农保”和“城居保”在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结合江苏省实际,2014年7月7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转移接续,涉及的统筹地区、资金来源、给付标准等均不相同,因此,当前还面临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这一关键问题。

5.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都有了明确的政策,当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重点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处,也会为今后实现全国统筹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均大力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网络互通,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个人账户建帐率接近100%。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后,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登记和管理,养老金的计发和领取,以及不同险种间的转移接续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挑战。

五、 对策建议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江苏省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应对老龄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针对以上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江苏省目前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由于参保方式为“自愿参保”,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未参保群体游离在外。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有100元至1 200元12个缴费档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缴费。因此,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不仅可行,还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真正实现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2. 缩小城乡差异和差距。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异和差距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职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需要多管齐下。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长缴多得;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让参保者享受到切实的养老金待遇。

3. 提升统筹层次。目前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将得到有效落实,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促进人员在城乡间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4. 有效落实衔接方式。江苏省已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除了提升统筹层次以外,还应该有效整合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构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方面,建议将原来的“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统一成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规范投资运营方式。

5. 健全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整合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由市、县(市、区)一级到省一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角度出发,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要做到一体化、一卡通,推行全国统一社会保障卡的使用,同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更高层次的统筹管理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邵文娟,刘晓梅.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整合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370-1378.

2. 颜令帅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究.劳动保障世界,2012,(11):49-52.

3. 蔡国春等.浙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与研究.中国劳动,2013,(4):4-9.

4. 张祖平,马碧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保障水平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8-61.

5. 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社会保障研究,2013,(3):29-35.

6. 李可欣.关于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43-44.

7. 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45-51.

8. 施建祥,葛志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及效果的调查分析,2013,(5):59-6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项目号:11GLD017)。

作者简介:黄健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际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6篇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是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和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高效运行,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亟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将农村居民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011年,我国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中没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群体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014年,我国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此建立。经过近十年的稳步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48237万人发展到2022年的54952万人,实际领取待遇人数达到16464万人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辽宁省作为典型的老龄化省份,早于全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位居全国第一,养老保障任务巨大。同时,辽宁也是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最早的省份,其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历程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辽宁为分析样本,梳理辽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历程,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重点剖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运行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二、辽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一)辽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没有设立专门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人民公社时期,规定了在生产队可分配的总收入中设置公益金,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险和集体事业福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1983年开始,人民公社逐步被乡(镇)政府所取代,农民养老等福利也由集体保障变为家庭承担。1986年,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辽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起步于1986年。从1991年开始,国家探索在有条件的县进行试点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时期的农村养老金制度被称为“老农保”。1995年“老农保”政策大范围推广,但是该制度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1999年“老农保”制度暂停施行。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工作由此正式启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辽宁省政府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实施意见,在锦州市义县、阜新市彰武县等8个贫困县开展“新农保”试点。试点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本人户籍地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为100-500元5个档次,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财政承担。到2011年末,辽宁全省各县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年参保人数达到900万人,有289.4万名农村老年居民按月领取了养老金,辽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辽宁正式建立。

2011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决定从7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辽宁实施意见,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行,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辽宁了实施意见,规定到2014年末全面完成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的合并实施。至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辽宁正式建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城镇企业职工等体制内人员,1997年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将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启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开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自此我国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城乡所有居民都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2014年,因为“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社会保险制度在缴费档次、给付水平等各项制度上十分相似,国务院将两项制度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来讲,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广泛覆盖于农村及城镇领域的养老保障制度,它的主要保障对象是广大农村群众以及城镇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群体。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让亿万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对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辽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现状

自2014年辽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了稳定运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4年的1032万人增长至2022年的1041.3万人,领取待遇人数由315.2万人增长至459.4万人,基金收入由45.8亿元增长至84.4亿元,基金支出由37.4亿元增长至79.3亿元(见表1、2)。

从参保人数来看,2014年至2022年间,辽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最多的一年是2020年,参保人数达到了1058.4万人,2021、2022两年有所下降,2022年参保为1041.3万人,与最高峰的2020年相比,减少了17.1万人。总体上,参保人数占辽宁省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24.3%-25.4%之间。与此同时,领取待遇人数占参保人数比重由30.5%增长至44.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根据自身国情以及城乡居民就业与收入的基本特点进行的制度设计,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我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居民收入水平低,政府财力尚不充裕,建立统一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难度非常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面对的是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城乡居民,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且收入来源不稳定,无法像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样具有明确的缴费主体,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在个人缴费上,设置多个缴费档次供选择,政府鼓励参保人员“多缴多得”,这一政策设计是为了适应居民收入的特点。同时,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也是考虑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财力保障能力不平衡等状况。在改革策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水平质量的问题,从而实现低水平起步、全面覆盖的目标。经过多年的运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得到了广大城乡居民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空白,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对全面实现老有所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制度建立时间短、覆盖人群收入低且分化严重等因素,同时叠加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又遭遇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整体保障水平较低,可持续运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一)年轻人参保率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体是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年轻人参保积极性差,风险意识不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退休的事情比较遥远,在面对参保选择时,更加关注当前的短期收益,认为参保时间长、回报低,因而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低;还有的年轻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养老待遇的条件是缴费年限满15年,可以将参保年龄延后,或者在退休之前补缴。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离村外出务工,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和缴费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导致了养老保险费出现断缴的现象。

(二)参保人员缴费档次偏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之初,考虑了比较宽泛的筹资来源,即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社会捐助,其中个人缴费标准大体分为12个档次(100-2000元之间),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农村居民趋向于较低的缴费档次。缴费档次低,缴费金额就少,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难以扩大,社会保险“互助共济”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发展形势严峻。总体而言,在农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断保、弃保和停保等现象经常发生。

(三)待遇水平低

与城乡低保标准相比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待遇水平偏低,其平均待遇与城乡低保标准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如表3所示,2015年辽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5688.3元/人·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领取额为1186.5元/人·年,二者相差4501.8元;到2022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提升至8487.6元/人·年,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领取额为1785.8元/人·年,二者差距扩大至6701.8元。与此同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与城乡居保人均领取额的差距也从2184.4元扩大到了4282.7元,二者差距同样在逐步拉大。养老保障水平低于低保水平,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距离制度设定的保障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理论上讲,构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制度,如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面向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应当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层次差异。低保制度属于社会救助范畴,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对社会风险防范具有基础作用。从制度设定上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应高于低保标准,才能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晚、保障水平低,在实际的制度执行中更是低于城乡低保标准,其基本养老保障的作用难以发挥,极易引起参保人员对制度待遇的负面预期,影响居民参保的积极性,进而对制度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基金贬值风险加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养老基金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基金的总规模也在扩大,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了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国发〔2014〕8号文件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因为没有具体投资细则的指导和支撑,基金的投资运营缺乏能够遵循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加之城乡居保基金统筹层次低,地方政府在基金管理上过于谨慎保守。为保证基金的安全,城乡居保基金目前主要是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导致城乡居保基金收益低,保值增值难度大,基金贬值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如果存在相对较为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极易出现由于管理制度导致的贬值风险。

(五)制度衔接不畅

2014年,人社部就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以下简称“衔接办法”),但是由于这两项制度,无论制度规定还是待遇水平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衔接办法”难以弥补制度差异,而且“衔接办法”本身也不尽合理。首先,缴费年限衔接不合理。“衔接办法”规定,如果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缴费年限不累积计算。通俗来讲就是,农民进城打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他之前参保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不能累计合并。其次,统筹基金的转移衔接不合理。“衔接办法”规定,个人账户资金可以转移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但是对应于参保者“统筹账户”资金并不能同时转移。这两个方面规定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总体来看,由于两种养老制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公平的问题。这种不公平导致农村居民对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降低。

四、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切实建立“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转移接续制度。

(一)建立“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尤其是广大农村年轻人的积极性,需要回应这个群体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诉求和未来预期,切实建立“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一是提高居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回报率。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方法,鼓励多缴多得,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和缴费档次,如参考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方法计息。也可以对不同缴费水平的个人账户设定不同的计息标准,个人账户缴费每增加一定额度,计息利率可按一定比例相应提高。二是提高政府对中间档次标准个人缴费的补贴。为鼓励较高档次缴费,政府补贴可按照同等幅度相应提高。为了更好激励缴费,可由低到高实施累进补贴,补贴到中间档次之后再累退补贴。三是通过设定不同养老金待遇水平,引导居民长缴多缴。将缴费年限与养老金待遇相关联,做到缴费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就越高。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对缴费满15年参保群众增发的缴费年限养老金,按照缴费满15年、20年、25年、30年、35年的年限区分,对缴费时间长且缴费档次高的参保人员给予更高的养老金,吸引尚未参保的人员早参保、多缴费。

(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

为应对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制度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制度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常规化制度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可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GDP增长情况、物价变化情况、居民收入情况等因素纳入待遇调整机制中。设定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时间周期,保证基础养老金的增长速度能够跑赢通货膨胀速度,让基础养老金增速与经济发展同步,切实提高制度保障能力,增进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三)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和未来的长期支付压力,需要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通过将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缓解老龄化人口背景下巨大的财政压力。首先,积极落实相关措施促进基金增值,尽快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其次,通过合理配置投资方式以及投资产品占比,在保证资产稳健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可以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管理,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金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制度,并及时研究应对风险的策略。总而言之,要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运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通过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增长,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增强基金本身的支付能力,助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四)优化两项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移接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是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能实现互相融通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比较低,而且缺少就业单位缴纳的保险费,这种缴费差距导致的“鸿沟”短期内无法弥补。除了通过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之外,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途径实现制度之间的融合或统一。在这种背景下,可以在技术层面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两项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过程中,实现参保人权益保障的最大程度的便利化和可携带。例如,可以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充分记录留存参保者的相关信息,通过量化方法计算参保人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缴费所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以量化的技术性方法再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下的养老待遇,避免在不同养老保险制度转移中的权益损失。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7篇

1.1相关概念界定

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城镇居民是指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的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保险参与态度是指城镇居民对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取向三个方面。

1.2测量指标

本研究选取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取向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具体指标如下:认知方面,从了解程度、了解途径进行测量;情感评价方面,从认可程度、参保意愿、满意度进行测量;行为取向方面,从参保的外显行为和行为倾向进行测量。2.3资料来源及特征描述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2012年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一方面采取概率抽样的方法,向城镇非从业居民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7%;另一方面也做了部分个案访谈。样本的基本情况:年龄构成方面,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78岁,其中各年龄阶段均有分布,以中年人为主,占47.8%;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40.4%,女性占59.6%;在学历构成方面,低学历者(初中及以下)占58.5%,中等学历者(高中或中专)占30.1%,高等学历者(大专及以上)占11.4%;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状况好者(非常宽裕或比较宽裕)的占24.3%,一般者占56.6%,状况差者(比较紧张或非常紧张)占19.1%。

2统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下面从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性分析。

2.1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态度

2.1.1城镇居民对参与养老保险的认知

(1)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但其中仅有10.5%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另外16.8%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这表明,即使是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还普遍偏低。个案访谈的资料也表明,多数居民只是知道有这项制度,但是对制度的主要内容都不甚了解,特别是关于缴费标准和计发标准更是知之甚少。(2)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的途径。当问及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的途径时,54.8%的人表示是亲友告知,24.6%是从电视、互联网、报纸等了解,11%是从相关部门的通知了解,9.6%是从基层干部宣讲了解。可见居民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新闻媒体的宣传则是当前城镇居民了解该制度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相关部门的通知和基层干部宣讲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这表明政府在宣传推广工作方面的力度还很不够。

2.1.2城镇居民对参与养老保险的情感评价

(1)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在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的问题上,8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政府、社会主要来负责,仅有9.4%认为应由家庭主要负责,4.6%认为由个人负责。同时,9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是对老年生活的一种很好的保障。这表明,随着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城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养老问题日趋社会化,人们更愿意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寻求养老问题的解决。(2)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在问及参保意愿时,63.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参保意愿,其中97.8%的人都是出于养老考虑,仅有2.2%是出于投资考虑。这说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方面给人的信心比较充足,但是作为保值增值方式还不被认可。另外36.8%的没有参保意愿的被调查者,其原因分别是:养老保险缴费过高(62%)、对政策不了解(23%)、缴费年限过长(9%)、对养老保险不信任(3%)、已参加其他保险(3%)。(3)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可以用来描述居民共享价值观和养老保险制度化之间的差距。数据表明,仅有14.7%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制度发挥的作用比较好,36%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他们的评价主要是从保险费中政府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的比例、个人缴费标准、养老金金额、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等方面来考虑的:在缴费比例方面,90.4%的人认为个人承担缴费比例高,66.9%的人认为政府财政补贴的比例低;在关于养老保险金是否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开销方面,93.4%的人认为不太能满足或完全不能满足;只有在养老金的领取年龄方面,56%的人认为是比较适中的。这表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比例和计发标准上与居民的理想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希望这项制度能够以低费用获得高保障,但这种共享价值观与目前的制度化的养老保险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居民的满意度比较低。

2.1.3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取向

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取向主要是通过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外显行为以及在一定情况下是否有参保的行为倾向来显示。(1)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是指已经采取的实际行为,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居民是否已经实际参保。调查显示,仅有31.6%的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比例非常低。69.4%的人未参保,其原因如下:资金不充足(59.4%)、认为待遇太低(22.9%)、对政策不了解(15.3%)、已购买其他保险(1.4%)。在访谈中还发现部分年轻人认为考虑养老问题过早而未参保。(2)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是针对外显行为而言的。调查显示,仅有14%的人近期有参保打算,在86%的没有参保打算的被调查者中,37.6%表示若资金充足则有参保打算,21.7%表示若政策宣传更清楚则有参保打算,14.4%表示若养老保险待遇有所提高则有参保打算。这表明资金短缺、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养老保险待遇不如人意都可能制约居民参保行为倾向。

2.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与态度的影响因素

勒温的场论思想认为,人类行为取向是个体和环境二者的函数。根据这一观点,城镇居民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其参与态度不仅与其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个人特征有关,同时又受到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态度的影响。

2.2.1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认知的因素

城镇居民在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在认知途径上差异较小。在10.5%的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该项制度的被调查者中,67.4%为女性,47.8%年龄在41—60岁之间。这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接触、交谈的可能性比较大,了解的信息量大,对该制度认知的程度高。有子女的被调查者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没有子女的被调查者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城镇居民子女数量维持在1~2个之间,子女为了减轻赡养老人的负担,鼓励老人参加养老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对该制度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被调查者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经济状况好和差的被调查者都高,这部分居民有意愿参保并有一定能力负担养老保险的费用,所以他们会积极去了解相关政策。通过相关部门通知和基层干部宣讲了解该保险制度的居民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通过亲友告知了解的居民更高,这表明规范全面的政策信息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制度认知程度。

2.2.2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情感评价的因素

以“是否愿意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为因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运用向后条件法将自变量纳入模型,建立的模型卡方值为23.747,对其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解释变量全体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表明模型可以建立,模型中有三个变量(性别、学历、家庭经济状况)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为:logit(p)=-1.013×性别-0.475×学历+0.571×家庭经济状况+2.473比较三者的Wald统计量(Wals)发现,性别的Wald统计量更大,说明性别的作用更加显著。通过发生比率Exp(B)可以具体解释自变量对参保意愿的影响:女性的参保意愿是男性的2.75倍;低学历的居民的参保意愿是高学历居民的1.6倍;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居民的参保意愿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的1.77倍。这些居民因为劳动能力比较差或收入比较少,没有或很少有积蓄,难以靠自身的能力抵御年迈、疾病等风险,为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们更希望以一种有政府支持的养老方式来度过老年期。在这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明显,居民的参保意愿作为心理层面的取向,受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

2.2.3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取向的因素

以“是否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为因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运用向后条件法将自变量纳入模型,建立的模型卡方值为9.198,对其检验的P值为0.010,小于0.05,解释变量全体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表明模型可以建立,模型中有两个变量(家庭经济状况、对制度的了解程度)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检验(见表2)。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为:logit(p)=-0.306×家庭经济状况+0.539×对制度的了解程度-0.199比较二者的Wald统计量(Wals)发现,了解程度的Wald统计量更大,说明居民对政策了解程度的影响更加显著。通过发生比率Exp(B)可以具体解释自变量对参保行为取向的影响:对制度了解程度高的居民的参保行为取向是了解程度低的居民的1.72倍;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的参保行为取向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居民的1.36倍。对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高的居民,对相关的制度内容了解得更多,包括缴费比例、计发标准等,这就加深了他们对制度的信任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其参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在制度认知程度上不是最深的,在参保意愿上不是最强的,但他们的经济能力强,完全可以支付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以微小的代价换取稳定的养老保险收入,而参保意愿强烈但经济状况差的那部分居民却因为资金限制,无法参保。

3结论与政策启示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缓解了居民“老无所养”的忧患意识,但目前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较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并不高,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取向不明显。因此,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普惠性”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实证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1)以政策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以城镇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3)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城镇居民的疑问和顾虑。(4)公开基金监督管理、提高保值增值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信任程度。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影响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可以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有效的分析,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否实现全覆盖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考核标准则是由宏观问题转向微观问题的重要标志,那么现阶段提升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以及真正的实现全覆盖则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简析

现代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组成,这一制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九一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随后在企业中进行试推,在一九九七年我国又对其进行了更新和修改,随后又颁布了《关于建议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法规是面向企业的职工而推行的。而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由民政部牵头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零零九年在农村居民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后又在二零一一年将城镇居民归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直至今日,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形成了全覆盖的趋势,并且依旧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1]。

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推行接近一致,所以我国在基于实践发展形式的情况下,在二零一二年对其逐渐的进行合并,而后在二零一四年我国又颁布了相关条例《P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合并进行了明确,由于二者在衔接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通过这一条例的推行使得二者的衔接矛盾得以充分的解决。现阶段对于我国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实现真正全覆盖则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实现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全覆盖可以使得养老保险的制度运行资金大大的降低,也会对养老金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不断的增强,但是当前我国将二者合并后的“城乡居保”的形式仍旧存在养老金替代率、缴费形式、以及养老金领取金额方面的切实问题,以至于我国整体的保障水准仍旧处于较低的层面。由此可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真正全覆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2]。

二、城镇化对于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

(一)可提升人们对于养老保险优势认识间接实现全覆盖

现阶段在养老保险真正实现全覆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众依旧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养老保险的优势,从而直接的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落实到实践发展过程中,而城镇化的发展脚步可以使得这一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城乡居民人员在流动,政府通过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夯实基础数据,为全覆盖奠定基础,也可通过政府的力量对养老保险的优势进行积极的宣传,通过切实的宣传手段提升政府的信誉并塑造一个良好的正面形象,通过这样的途径降低公众对于政府的负面情绪,从而可逐渐的提升公众对于养老保险优势的认识,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相关参保政策进行充分的、透明的、有效的解读,这样就会使得公众对养老保险认识误区实现良好的消除,从而间接地促进我国养老保险的真正全覆盖,最终实现“一箭双雕”“其乐融融”的大好形势[3]。

(二)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切实的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的有效发展可以为“城乡居保”的养老保险真正的实现全覆盖提供切实的保障,而且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但是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诸多的发展水平的限制,比如农业现代化水平、政策导向、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格局等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都在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所以城镇化可以对这一问题实现良好的解决,可以通过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优势对当地的产业结构格局实现调整,并且将旧式的“放养式”的经济结构转化为各个因素配合式的精细化调控方式,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调控和引导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缩小,最终为养老保险真正实现全覆盖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可加快全国统筹养老保险的发展进程

实现养老保险的资金保障,可以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优势――政府财政的优势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可靠性,从而对养老基金的集中调配、集中运营,促进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实现,另外,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不断地实现衔接,所以可以通过养老保险的统筹作用,避免养老保险金的风险因素,逐渐地消除公众对于养老保险的顾虑,从而使得养老保险的发展进程实现统一的构筑。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落实,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逐步的实现全覆盖,而现阶段的更为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全覆盖”真正的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就要重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并通过政府的途径对养老保险进行切实的宣传,也可以通过养老保险的统筹,从而为养老保险真正实现全覆盖提供充足的保障,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及借鉴[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王晓洁,王丽.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于中国200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5,12(11):75-87.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在我国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覆盖城镇企业绝大部分职工。为做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政策目标。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开始在我国农村建立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农保制度;2011年,又《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开始在我国城镇建立针对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上述指导意见的出台,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为建立覆盖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笔者在工作中也看到,国务院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统称城乡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还停留在较低的立法层次上,不能完全解决各地具体政策规定不一、政出多门、地区分割管理的现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还缺乏衔接等问题,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法律问题如下: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法律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滞后

纵观国外的农民养老金计划,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颇为典型的事实就是立法先行,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参保农民双方的责、权、利,并予以强制实施,确保养老保障制度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立法中,有为农村养老保险单独立法的,也有把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法》中统一规定的。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均以法律形式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但我国立法滞后,涉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立法只有3个,分别是《宪法》、《老年人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宪法》、《老年人保障法》不是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专门法,仅笼统提到国家要保障老人的养老权益。《社会保险法》第20条、第21条、第22条虽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对参保范围、缴费流程、待遇领取条件、待遇支付方式、政府补贴拨付等缺乏具体规定,其中的社会保险征缴、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和监督等内容明显针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设立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属于法律层次较低、法律意义并不完善的政策性制度,仅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做了原则性规定,法律约束力不强,法律制裁表现为空白。由于立法滞后,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贯彻实施中,部分地方经办部门公共服务不到位,甚至出现损害参保农民利益的行为。

(二)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制度规定政出多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具有政出多门的特点,有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制度,有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的规章,还有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就显现中央立法欠缺、地方立法畸形繁荣的问题。国务院指导意见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具体操作办法,造成各省制定不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模式。如浙江省、山东省、吉林省制定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如何经办有不同的规定,补贴标准和养老金方法水平也不统一,不同的操作办法,造成立法混乱,形成新的地区分割管理体制。

(三)农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缺乏衔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近年来,进城打工的农村居民逐年增多,城市居民也有先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后就业的情况。[ 阳俊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载自《调研世界》,2004年05期,第3页,载自中国知网。]农民进城打工后,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上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保障水平、补贴方式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从待遇水平和政府责任较低的农村养老保险转移至待遇水平和政府责任较高的城镇养老保险,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成为地方政府消极对待处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受政出多门因素的影响,立法主体多元化,地方立法数量过多,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衔接的难度。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但确定两个有较大差异的试点方案,允许各地、市级以上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主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统筹。结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择不同的方案,同时又有不同的实施方案,造成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形成2000多个统筹区。[ 韦樟清:《中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第101页,载自中国知网。]上述问题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损害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权益。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力

从法理学角度来看,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无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缺陷的系统,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无法律责任的问题,一方违反责任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制裁措施,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另一方的权利。如新农保基金筹集中,对参保人每年未及时缴费的行为,无明确的制裁措施,地方政府如果停保,也没有法律依据,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成本;反过来,法律对地方政府拨付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到位、经办机构养老金发放不及时等政府责任不到位问题,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和救济渠道,将容易损害参保人的应得利益。这种现象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政府与参保农民之间将互相失去信任,制度难以继续运行下去。

二、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接触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等工作实践经验,借鉴国际上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同时进行了法理思考;在立法时遵循生存权原则、社会平等原则、参保人风险分担原则、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原则、法律体系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

(一)立法层次

我国人大应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法》,补充《社会保险法》,还要修改完善《宪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明确居民的养老权益,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国家在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基础上,国务院还应专门出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对主要方针、地方政府责任、保障对象及范围、基金筹集、参保人个人账户的建立、基金的管理、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和待遇享受标准、经办管理制度、违法责任的处理处罚等进一步细化。除做好上述细化规定外,条例还要保证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协调统一,解决因“政出多门”造成养老保险立法混乱的问题,做好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内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内容应包括立法目的、方针、保障对象及范围、资金负担、国家责任、与相关制度衔接、政府补贴拨付和业务经办等。立法目的是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方针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做到人人有保障,充分体现社会平等。保险主体及范围应规定参保人资格为年满16周岁、具有居民户籍且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资金负担分为参保人缴费、村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进行补贴,地方政府也对参保人缴费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国家责任应体现在全国人大讨论建立该法,将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应:一是以前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老农保的衔接,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与农村独女户养老保险的衔接,以及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府补贴的拨付应明确拨付的范围和标准、资金拨付程序及拨付时间要求,补贴资金使用等方面。经办管理应明确管理内容,可分为参保登记与缴费、待遇支付方式、基金管理、养老关系的转移接续等。

(三)其他相关法律的完善

一是增加《宪法》中关于公民承担养老保障义务的规定。宪法中只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对公民应承担的义务缺乏明确规定;在以后宪法修正时,增加关于公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时应承担缴纳保险费等义务的规定。

二是完善《刑法》中第273条规定。目前刑法对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参保人涉嫌骗取、套取社会保障基金和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等缺乏具体的罪名,第273条“挪用特定款物罪”不包括社会保障基金,应加上社会保障资金。

三是完善《行政诉讼法》。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县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上述规定有两个方面不适应新农保法律制度的要求:一是仅规定了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扩展到代为行使行政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在新农保实施中,社保经办机构虽不是行政机关,但代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诉讼法中应加上代为行使行政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二是未规定由于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导致公民应享受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赔偿。对新农保来说,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拨付政府补贴资金不到位、业务经办不及时等不作为影响农民享受权益的行为,应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渠道,明确对农民的赔偿方式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广彬.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9.

[4]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徐锡叶,张海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思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城乡一体化 改革路径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此前我国三类养老保险:覆盖城镇职工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覆盖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覆盖16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金体系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试点{1},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2011年开始试点{2},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750万人,比2012年底增加1381万人;基金收入2154亿元,同比增长17.8%;基金支出1453.7亿元,同比增长26.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有15个省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3}。在已基本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多地开展的一体化试点积累了经验,为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2013年11月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战略部署,而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之一。

同志在《关于的说明》中第四点着重强调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4}。文章认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中,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经济发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一)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是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

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次,基本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可以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问题,有助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机构服务水平,给城乡居民缴纳和领取养老金提供便利,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化潜力,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乡-城流动,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预计在未来城市化还将纵深发展。人口流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许多在城市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社保携带困难,使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服务,称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保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第一步,这一重大举措及其政策指引,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此外,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实现老有所养,缓解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养老模式的经济压力。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且不断提高养老金支付标准,减少了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是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而通过建立广泛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到养老保障积累中,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非凡。

四、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实施的有利条件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改革举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并在三中全会之后迅速落实,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可见一斑。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状况和养老保险的特性来看,目前正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有利时间点,此时抓住改革机遇,选取统筹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突破口,有许多有利条件。

上一篇:城镇人口范文 下一篇:城镇住户调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