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9 02:01:36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范文第1篇

第一阶段,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但是,往往不被人所重视,通常人们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料、工、资的消耗控制上面,忽视产品设计的经济核算及成本计算。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相互渗透,要求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同时还要求注意设计中的经济核算,使技术经济指标同成本计算结合起来,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双赢专家。

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的视角应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购买者的要求愿望和市场竞争对象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经济力量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对象;

(二)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中,要求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最经济的加工工艺,保证新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从可靠、耐用、高效出发,提高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还必须保证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合理。这就要求设计既要决策先进的技术内容,又要预测合理的成年水平。在设计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协作配套件、工资和费用的技术消耗定额时,对原材料、配套件品种和数量,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价材料,以达到低成本、价格便宜,同时,既要注意发挥材料本身应有的功能效率,又要避免重复功能和多余功能;

(三)对间接费用消耗定额的预算一般应就低不就高,对于变动性费用应分摊合理;

(四)对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的设定,应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微利目标。

总之根据上述四项内容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及其投放市场后的价格,测算目标利润。

第二阶段,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成本是企业商品生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补偿的价值。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一种生产消耗和费用要素的动态过程,是控制成本消耗偏离定额(标准)的过程,是挖掘生产潜力的关键阶段。产品成本价格是外部市场竞争的重点,把市场上价格竞争要求引导到企业内部,则是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成本水平是一个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果的综合表现,是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效绩的重要标准。生产阶段成本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等有如下几方面。

(一)范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基础,对产品的投产、制造、完工入库进行全面的、有组织有系统预测、计划、决策、控制、核算、计算。分析和考核的科学管理,也就是对生产全过程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和费用开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分析及考核;

(二)内容:(1)以产品设计目标成本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以技术定额为标准,严格实行定额下料,定额发料和定额消耗;(2)抓好进货管理的核算,要做到材料质量符合技术标准,采购时要价比三家,组织进货时要做到小批量,多批次,以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减少仓储费用,并尽量消灭和减少库存物资积压、变质和霉烂等造成的经济损失;(3)对半变动费用(电、气、水等动能)要建立健全计量仪表、仪器,严格流量管理,防止遗漏和厂外偷用等的损失;(4)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用,应合理计算使用年限和维修期,按产量或台时合理分摊该产品负担的费用;(5)对间接费用,应严格费用开支标准,并实行预算制,按预算控制支出。花费用预算确定后,应对各专业部门下达相关的费用开支限额,同时与部门的经济责任制相结合,进行周期内预、决算检查考核、评绩,有奖有罚;(6)对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应按产品设计技术要求,严把质量关,把因质量可能造成的废品损失和赔偿损失等费用消灭在事前,尽量减少或消灭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成本负担。与此同时,还应强调人人树立质量观念,确保本部门、本岗位不出现质量问题。(7)成本会计部门在对一切费用开支审查时,应区分资本性开支和收益性开支,不能把资本性开支列入当期成本,也不能将收益性开支列入资本性开支。同时还应区分当期成本负担的开支和延期应负担的费用开支,做到正确计算当期成本和后期成本。

(三)方法:(1)成本管理应是全员的工作,在主管领导、专家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活动,使降成本、增效益深入人心,并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使全体员工每个人都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成本而出力,保证企业长远经营目标的实现;(2)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和战略性的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进行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再学习,创新观念,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智能水平,达到经济管理人员懂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懂经济管理和成本管理。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管理的一体化,是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根本保证。

第三阶段,完工产品入库后成本会计计算实际成本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应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及时正确计算实际成本,只有及时算出成本数据,才能不失时机地给产品市场价格提供竞争信息。只有正确真实的实际成本,才能正确地导向下一步的经营方向和经营决策;

(二)正确地分析脱离定额(或标准)的成本差异,从而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借以改进工作,降低消耗,同时作为修改定额的依据,如此循环往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反馈。实际成本计算出来以后应及时转告有关经办部门,报告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作为微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参考,同时作为同行业相互比较,互相学习,从而制定各自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产品销售费用(成本)控制阶段。

产品销售费用是整个企业费用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应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产品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吸引购买者,扩大产品销路,占领产品市场。合理的广告宣传,召开联谊会和公关等费用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在实际的开支中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甚至于失去控制.更值得提出的是一些经营者和经销工作人员还认为“为扩销路”是应该的。笔者认为从加强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领导者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监管,并实行严格预决算制度,一切开支均应确定标准,按标准列入年度预算,经有关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批准后执行,年终送审决算,以杜绝浪费。

上述四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各有重点。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第二阶段是严格按定额(标准)控制生产成本。第三阶段及时正确的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第四阶段实行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在四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中,均应实行有计划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评,并进行奖优罚劣,像邯郸钢铁集团公司那样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使效率转化为企业的效益。

成本管理范文第2篇

在新经济环境下,生产条件的变化、高技术的运用,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带来很大震动,特别是对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影响至深。本文将透视笔者所在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探讨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一、新经济条件下煤炭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之互动的煤炭经济运行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具备以下特征:

(一)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煤炭企业近几年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者的自动化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安全监控技术投入,技术含量高的采掘机械广泛使用,在产量规模扩大的前提下,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

(二)产品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煤炭企业一直被认为是单一产品企业,地质赋存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每个客户对煤炭产品的性质要求不尽相同,企业根据客户对煤炭产品的特殊要求,经过采、洗、储后,进行资源的配置,量体裁衣,最终达到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近几年配煤技术不断发展,煤炭产品个性化特征变得很明显。

(三)销售市场化范围越来越宽广

煤炭市场从单一计划经济走出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跨行业、跨地区扩大销售范围,一户一策的销售策略,依据成本制订的多样价格等诸多市场要素,要求我们利用成本的优势合理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四)经营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

由于经济资源在一定区域中的流动和组合,资源的配置不再受体制、地区的限制。企业的重组实现了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企业的资本、人力、技术的流动化,使生产经营活动突破了空间的一定限制,可以使同样的资金投入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也使成本要素得到最佳配置。

(五)管理信息化交流越来越便捷

网络技术和数字计算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相互结合,形成了有效的信息群。信息的生成、使用、交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很快将信息尽在掌握中,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适时决策。

二、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新的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经营运作特征,必将影响煤炭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观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它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发生过程的成本。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事后核算,作一些简单的成本分析,因而导致成本管理模式单一,管理目标狭窄、管理手段落后。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煤炭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实现战略成本管理,企业全体成员参与成本管理,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意识,改变过去只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参与的成本专业管理。

成本管理涉及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煤炭市场预测、调研到煤炭产品定位设计与开采洗选,及生产工艺控制,材料物资采购,产品销储运、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成本管理;改变过去只侧重生产成本管理的状况,企业应对产品设计成本、物资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使用成本和综合管理成本等进行管理,使成本降到最低。

(二)煤炭成本预测的公正和合理

按照成本要素,在较长时期和较稳定的产品条件下,由财务部门在计划、生产、劳资、设备等部门的配合下,分别确定各所属生产单位完成产量所需的物耗、人员数量、生产岗位等技术参数,由此产生成本的分项计划,再同下属单位进行沟通,最终汇总确立“计划成本”,作为各下属单位的经营考核指标。在执行过程根据生产条件变化以计划成本为基础进行客观性因素调整。

计划成本保持相对稳定,不再以上年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进行调整,避免鞭打快牛,并由财务部门进行动态运行,改变了一贯将计划成本作为静态指标的做法,实现了动态管理,使成本更切合实际工作。因此,以“计划成本”

为基础,可保持成本预测的稳定性,因素动态调整又兼顾了实际工作的变化性,成本管理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三)煤炭成本控制的重点前移

从注重煤炭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事前成本控制。煤炭产品计划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成本水平的高低。在新经济环境下,煤炭产品个性化和市场化要求在煤炭产品市场定位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应是现时成本控制的重点。

为使煤炭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煤炭的生产过程,而应延伸到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的趋势、产品的定位、客户的使用等。某一煤炭产品的形成,不仅表现在常规业务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外部智能化信息的综合管理。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实际煤炭成本对产品业务全过程先进行模拟运行,并在测定阶段确定目标成本,再采用倒挤式方法进行成本定位。即:从事物最初起点开始实施充分透明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将原材料、部件、人工等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将成本也一并技术组合进去。在模拟运行中,除应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产品信息的来源成本、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质量成本、处置成本等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更应重视煤炭产品预测阶段价值和投入产出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因素进入产品价值,与之相适应,成本预测和控制的内涵亦应扩展到非物质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亦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成本考核更赋予人性化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以重奖重罚为主,只强调管理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的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成本考核体系仍很重要。成本考核必须明确成本责任,并给予比例奖罚,但奖罚必须联系人的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管理成本积极性;提高职工成本管理的能力;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煤炭企业执行“成本否决,工资负亏”就是将成本同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企业效益同职工利益的关系,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五)成本管理手段更加先进

成本管理范文第3篇

1.无法适应企业人本管理的要求。人本管理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要更多地尊重人、了解人和关心人。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主要基于“经济人”假定,主张用经济手段刺激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认为管理者必须严格控制下级的行为,以保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制定各种成本目标或成本标准时,缺乏员工的积极参与,形成硬性指标,并在企业强制执行。上级管理者定期检察指标的完成情况,把短期的成本升降与职工的收入直接挂钩。这种作法过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约束,不可避免地在员工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促使企业目标与员工的目标相对立。这与人本管理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2.必然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构成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这些内容通常所考虑的时间跨度都不超过一年。几乎一切都围绕如何使计划期的利润最大化。当不利于计划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发生时,有关当事人通常就会受到惩罚。这就经常导致下级管理者为了谋求即时业绩,而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这在许多非生产性支出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各类成本计划指标的高低。上级管理者通常以过去的成本水平为主要依据来为下属确定成本计划指标,或者通过与下属的协商来确定。由于上级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的存在,上级管理者所掌握的情况远不如其下属,所以下属最终往往能争得一个容易实现的成本计划指标,而上级管理者并不知晓。尽管表面上看,在成本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方面的措施较为完善,但是企业很难获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下周之所以采取这种对策,原因在于(l)上级管理者对下属采取监督与约束的对立态度使得下属的积极性受到压制;(2)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即便努力也未必能完成成本计划指标而受到惩罚。

二、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是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的系统方法。其基本思想是:(1)企业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是人支配的,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2)管理者不能将员工单纯地视为受约束和监督的对象,而应该把每位员工作为有意志、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人格来把握,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3)成本管理必需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

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有利于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从而为获得产品成本优势提供必要保证;拥有高水平的生产工人有利于提高产品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压缩开支,减少铺张浪费;有利于拥有高水平的成本管理人员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以便对成本实施有效管理。总之,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才能获得成本优势。

2.以激励为核心手段。国外心理学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时计酬的员工只要运用他们的20%-30%能力即可保住职业,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能发挥出80%-90%,提高效能3-4倍。其实很多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大,只是由于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所以企业未能将这种潜力充分开发出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3.以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为支柱。通过创建良好的成本文化,企业可以产生某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或共同的价值准则。这种群体规范或价值准则虽然没有强制员工执行的性质,但它在员工个体心里上所产生的影响能起到“软约束”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反而会比命令的作用大得多,更能改变个人行为,使之与群体行为一致起来,朝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方向发展。此外,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也具有导向作用,能引导员工积极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克服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

4.以获取长期有效成本管理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还是激励机制与企业成本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对企业成本管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企业不仅仅是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有效管理成本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企业可以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始终能将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5.是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并非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而是要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仍需要采用某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例如制定目标成本,划分责任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监测成本预算的实施过程,并进行成本业绩评价。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从根本上转变了管理的指导思想,将企业广大员工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改励机制

1.实行成本目标激励。(1)加强成本目标的协调性。责任中心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成本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不解决这种目标冲突,员工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可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目标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减轻不同方面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员工通过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能将个人的目标和预期融入于企业的有关目标中,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趋于一致。(2)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成本目标。为使成本目标能够产生激励效果,企业所制定的成本计划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员工需要积极努力才能完成。企业应该将目标激励与业绩评价系统有机结合。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员工有可能在投入百分之百努力的情况下未能实现目标。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也应该给予一定形式的肯定和奖励。否则,富有挑战性成本目标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员工会对这类成本指标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实行参与激励。成本管理遍及企业的每个角落,每位员工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总体成本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可以产生两方面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高层管理者所掌握的信息远远逊色于其下属所掌握的信息。以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往往主观性太强,容易脱离实际。有时上级认为富有挑战性的指标,在下级看来可能不切实际,难于达到,因此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相反,有时上级根据以往下级成本的历史水平所确定的成本指标,认为是富有挑战性的指标,而下属看来却轻易实现。由于员工更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以他们的估计制定的成本指标更接近实际,对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更大。(2)员工参与成本计划制定过程,有助于改变他们对成本计划的认识。员工亲自参与制订本部门或本人负责执行的成本计划,可以得到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并有利于员工深刻理解和自觉接受他们亲自制定的有关成本计划,从而把成本计划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领导行为激励与榜样激励。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对职工行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努力工作,如同无声的命令,有力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带头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能感染广大员工厉行节约精神,从而有利降低企业总体成本水平。另外,在企业各层次的责任中心中选择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业绩突出的个人,将他们树立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让他们总结成本管理中的先进经验与事迹,使得员工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4.实行危机激励。在成本方面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在当今的激烈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管理者经常将本企业的成本水平与行业成本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成本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差距,以便在全体员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危机感。当员工有这种危机感时往往容易激发他们发愤精神,有利于将其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在与对手进行的成本竞争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此外,还可以配合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奖罚激励、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归宿激励等措施,以便使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得以完善。

四、企业成本文化的培育及其作用

成本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成本文化是企业的传统、风气和价值观在成本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需要通过长期自觉培养才能形成,它体现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意志和愿意。为培养良好的成本文化,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将员工置于成本管理的主人翁地位,让每位员工参与整个成本管理全部过程。高层管理者耐心倾听下属的各种意见,充分吸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当员工视自己为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2)经常宣传降低成本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意义,以便不断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使员工时刻不忘勤俭节约,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精神方面的有利保证;(3)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常向职工宣传企业的优良传统,使每位员工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良好风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这种优良传统不断流传下去。

成本管理范文第4篇

1.1成本规划

成本规划是指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的降低成本活动,也叫新产品目标成本控制。精益生产之所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首先放在产品开发阶段,并把它看成是企业竞争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是因为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80%。在成本的结构上,开发费用只占整个产品成本的5%;在成本控制的效果上,开发阶段占70%,其它阶段只占30%。二是因为传统成本管理工作把重点放在产品制造过程的各种消耗和费用控制上,对新产品目标成本几乎无人问津。三是因为目前企业内部组织层次多、分工细造成设计部门只管设计不过问成本,设计人员往往只注重产品的性能指标,不关心成本的多少、售价高低,认为这是计划、财务和销售部门的事,因此造成产品投产后不久就要进行设计改进,至使企业为了确保产品性能和经济性再作第二次生产准备,不仅给组织生产带来了困难,也会给企业造成新的浪费。因此,精益成本管理提倡使用好成本中5%的开发费用,控制住80%的成本,确保产品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和先进性。

1.2成本抑减

企业成本抑减是企业运用计划或预算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消除浪费、挖掘潜力、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有效支出代替无效支出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企业成本抑减的目的是减少损失,消除浪费,运用建设性方法,在指定范围内不断地改进目前成本费用支出标准来降低成本。企业成本抑减的范围遍及企业各项策划、作业管理、服务管理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为企业的长期持续盈利提供根据。精益成本管理以长期成本削减为目标,通过与技术、人力资源和管理策略的融合,为企业提供一条长期削减成本的途径。

1.3成本改善

精益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中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四个过程做了改进,把低于实际水平的成本降低活动称之为成本改善。成本改善通过彻底排除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浪费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浪费.可以分为几个等级,一级浪费是指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要素,如过多的人、设备和库存,它引发出过多的工资、折旧和利息支出;二级浪费,是指制造过多或过多的提前(精益生产不提倡超倾完成任务,而强调适时适量);三级浪费是在制品过多;四级浪费是指多余的搬运、多余的仓库管理,多余的质量维持等。从这四级看,每一级都比下一级更加综合更加重要。控制住第二级生产过多或过于提前,就可以减少第三级、第四级浪费。

1.4精益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的主要区别

与现行成本管理相比,精益成本管理的特征体现在“全面”上,因此又被称为全面成本管理。具体来说,精益成本管理有以下特征:一是成本概念的全面性——总成本管理系统中包含有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二是成本目标的全局性——现行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局部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而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三是成本构成的全动因性——现行成本管理仅把料、工、费看成是成本的构成要素,而精益成本管理不仅包括料、工、费而且还把时问、资源都考虑进去;四是成本形成的全关系性——现行成本管理把成本、质量、时间看成是相互对立的因素。而精益成本管理则认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递进关系;五是成本计算的全方法——现行成本计算采用的是单一的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的成本核算程序,而精益成本管理则基于多目标,利用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多种计算程序和口径进行计算;六是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性——现行成本管理系统实质是一种只注重结果的信息管理,而精益成本管理则强调过程管理。

2精益成本管理的概念

精益成本管理(LeanCostingManagement,LCM)是一个履行控制能力的责任系统和价值创造系统,该系统融合了环境、组织和文化等因素,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促使成本管理向着预测、决策和控制方面深化。对业务过程

实施有效的分层控制,以超越于传统的视野有针对性地采用以维持、改善与革新为根本特征的控制方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精益成本管理是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是由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改善三大支柱所构成的。与生产过程管理一样,也是在逆向思维指导下,形成独特的精益的成本管理思想。加法变减法的成本管理思想。精益成本管理把成本加利润等于售价的公式变成为:售价一利润=成本。意即以用户市场上能接受的售价减去确保企业必要的利润等于只能用这些成本去制造。这样就把售价这个与用户的外在矛盾转化成降低成本的企业内部矛盾。这就是通过内部挖潜经营的主导方式,也是集约经营的方向。从成本决定售价到售价决定成本的转变,可以派生出一系列思维方法与管理体系的变革。

3宝钢精益成本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宝钢的精益成本管理改变了过于偏重“现场制造成本”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从产品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顾客使用、环境等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从业务长河的下游移到了上游或者说是源头。故在管理职能上,应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在管理内容上,应包括标准

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企划。在管理范围上,应跨越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跨越单一的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注重对企业内外、对产品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管理重心上,应将成本控制转向成本预测,尤其是要加强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思想上,不能只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而要从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中寻求总体效益最优,正确处理成本与环境、成本与竞争、成本与发展的关系。

宝钢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是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先进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标准成本管理为核心,计划值管理为基础,全面预算管理为基本法,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通过成本对标,挖掘成本潜力,大力推进现场成本基础管理建设及全员成本意识的培训提高。推进成本的持续改善,对成本实行全过程控制,以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实现面向市场、面向流程、持续价值增值的成本管理目标。

3.1宝钢简介

宝钢是中国唯一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钢铁企业,其主体业务为钢铁产品的冶炼、N-r.和销售,并电力、煤炭、工业气体生产,码头、仓储、运输等与钢铁相关的业务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咨询等业务。长期以来,公司致力于生产高档钢材,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不断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钢材的需求。经过一二三期高起点的建设,形成冷轧板卷、热轧板卷、无缝钢管、高速线材等几大类钢铁精品系列,成为国内汽车、家电、集装箱、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压力容器等行业最大的钢铁供应商之一,并远销Et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美国和欧洲等地区。

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和建设,宝钢已在国内拥有一批稳定的直供用户群和覆盖各地的营销网络,在薄板研发、制造及营销方面已初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经过一、二、三期建设,宝钢总体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明显优势。质量体系有效性不断提高,公司质量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执行,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工序能力改进明显,产品质量稳定性逐年提高。公司的现金盈利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撑。在成本方面,宝钢的高档钢材产品成本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低成本是宝钢的优势之一。值得指出的是,宝钢目前的优势不仅来自于低成本,而且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的价值链,将低成本优势和创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宝钢初步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3.2宝钢精益成本管理的设想

在已有标准成本制度的基础上,宝钢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持续竞争力,融合现代在国际上成功实施的先进生产经验,设计出精益成本管理系统。精益成本管理融合了以“6”为特征的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质量管理、ERP和供应链管理的精髓,把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目的是营造一种精益成本管理的组织经营模式,以达到成本最优,期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宝钢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不同管理方法互相之间有联系有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系统,将不断增加利润作为最高层次的目标。宝钢精益成本管理以作业动因为切入点,以提升基于速度和满意度的综合竞争能力,运用ERP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达到理想的成本管理目标。

3.3宝钢精益成本管理定位

随着中国加入WTO,宝钢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前所未有地要求宝钢加强精益成本管理、提升精益成本管理价值创造的能力。根据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宝钢现代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判断,从增强宝钢核心竞争力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宝钢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定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要将精益成本管理的视角渗透到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以标准成本制度为基础,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本法,以价值增值管理为目标,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管理着力追求成本、效益的最佳和谐与长期统一,培育持续降本增效能力。

因此,宝钢的精益成本管理工作不仅注重短期利益,更要追求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内部建立价值导向,探索和推进价值管理体系;深入分析价值驱动因素,通过标杆管理,发现价值增值潜力;建立边际贡献、价格贡献、物化成本、质量成本、事故成本、资产占用等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衡量和分析各业务单元、各流程、各工序、各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逐步建立基于价值创造的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各部门从追求局部成本降低向追求系统成本降低转变,从追求个别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向追求价值最大化转变。

宝钢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精益成本管理”就是通过运用不断完善的精益成本管理信息化手段,吸收作业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发展标准成本制度,将面向价值创造的精益成本管理视角延展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管理,追求成本、效益的最佳和谐与长期统一。

3.4精益成本管理与宝钢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宝钢的高档钢材产品成本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低成本是宝钢的优势之一,主要表现在:(1)人工成本优势:宝钢劳动生产率位于国际同行先进水平,人工成本具有领先优势。(2)规模效益显著:宝钢除初轧外,各工序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出规模效益。(3)能源成本低:宝钢能源的回收利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炼钢为负能炼钢、世界首台燃汽轮机发电)、厂房设置科学合理、能源介质基本自产等形成宝钢低能源成本优势。(4)消耗成本低:宝钢良好的资金信誉、稳定的供货渠道、临海的地理位置等,大大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与先进的消耗指标相结合,形成宝钢低消耗成本优势。

进入新世纪,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相应地精益成本管理的特征也转化为:建立和维持创新能力,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提高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宝钢及其他中国企业正在寻求和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本竞争战略。

最近的研究表明,把低成本和差异化统一起来,是宝钢为适应动态环境而超越传统竞争框架所提供的竞争方式的结果。

从上述对基本竞争战略的分析,结合宝钢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与成本控制有关的竞争力的基本结论:(1)宝钢获得各种成本优势的战略措施构成了成本控制战略的主要方面。宝钢战略中的成本方面就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实施其他战略过程中的成本战略,它服从于、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战略就是在不影响企业基本战略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成本。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尽管它们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降低成本的战略是宝钢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宝钢各种降低成本的战略措施的选择,首先要受到宝钢所实施的基本战略的制约。(3)降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实施各种基本战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降低成本,实施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不仅不排除降低成本的战略,而且还需要借助成本战略来予以强化。(4)成本降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应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从宝钢的战略过程来看,降低成本以不影响宝钢基本战略的实施为前提,不能因为成本降低的需要而牺牲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从企业的业务过程来看,降低成本是在保证既定的质量标准和时间进度前提下的成本降低,不应当损害既定标准,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做出抉择。

以价值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企业成本经营资源的计划价值和潜在价值分析,挖掘成本经营资源的潜在价值,不断提升公司价值,实现宝钢价值最大化。概括地说,精益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外著名公司的认同。例如,全球知名的日本索尼公司把“以提高索尼集团的企业价值作为经营的根本”;新兴的中国TCL集团有限公司认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价值创造是企业立业之本。宝钢提出了驱动公司进入2l世纪的三项重要发展战略,即:价值管理、革新、通过地区化实行全球化。该公司认为“顾客价值”战略意味着以人为本,包括三类人:(1)购买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就是公司应以结果为导向,达到为社会和用户所认定而使购买者愿意为此而付费。(2)为公司工作的员工,这是公司价值的源泉;也就是公司应发挥员工的创造潜力,尤其是管理人员在价值和管理上乐于接受进取,并为员工营造责任和回报密切相关的良好工作氛围。(3)公司投资者,使他们能取得良好的回报;也就是公司应高度重视股东价值,否则公司就会经营不下去。可见,宝钢公司不仅把以人为本的精益成本管理全面扩展到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三方面的人,而且实质上包含了企业的市场价值、创造价值、资本运作价值等企业价值系统的诸多方面。

3.5宝钢精益成本管理成效评价方法

为了客观地评价精益成本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成本评价系统,即精益成本评价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必须围绕财务、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业绩评价主要由财务、时间、数量、差错和人的反应(满意度)构成;顾客满意体现在服务、质量、生产率三个指标上;竞争优势以价格、市场表现等反映;财务价值具体由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指标体现。

4结束语

成本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

目前,在理论界对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非常模糊,甚至在概念使用上也比较混乱,这主要因为对成本、成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系统内涵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这种局面严重地影响着成本管理系统理论研究的规范和进展,因此,对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的内涵进行扫描和诠释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又必要。

一、成本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一)国外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1925年,劳伦斯(W·B·Lawrence)在《劳氏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一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时所发生之一切费用总数。”

2.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指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3.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对成本概念修订为“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的一定量价值。”

4.195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指出“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股票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5.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把成本解释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

6.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切尔·马赫(MichaelMaher)教授在《成本会计》中认为“成本是资源的一种损失,是资源的一种牺牲。”

7.1986年,美国查尔斯·T·霍恩格论在《高级成本管理会计》中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

8.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成本计算标准》中指出:“成本是指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果而消费的物质资料或劳务价值。”

(二)我国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1951年,娄尔行等学者认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为时,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为,中间、直接、间接因作为而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成本——在会计意义上是生产‘产品’或供给‘劳务’(如蒸汽、风力等是)所发生的一切支出。”

2.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业会计核算》教材将成本表述为“产品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支出……从价值方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

3.1988年,中国成本研究会编写的《成本管理文集》中有人认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目标)而付出的(或可能将要付出的)可用货测定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4.1988年,曲晓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文“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认为:“成本既不是牺牲的价值,也不是放弃的价值,因为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动机,因此,确切的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支出的价值。”

5.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会计研究》第9期撰文“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认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认为“成”者完成,实现之意,“本”者资本之本,本钱之本。

6.2001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7.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没有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分别作了界定:(1)历史成本是指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是指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学所指的成本概念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财务会计受制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将成本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二、成本管理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目前对成本管理涵义的认识还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5种:

一是日本《会计学大辞典》对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在日本,一般所谓成本管理,历来被理解为‘成本控制’,它是指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经营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特别是就生产成本而言,成本管理应理解为:要对其基本发生根源即生产作业活动,规定标准作业条件,规定产品生产中应该发生的成本的标准(标准成本),并发动职工管理好作业活动,使实际成本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成本。这就要把标准成本作为责任成本传达给各部门管理作业活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完成作业活动的计划。”

二是日本《成本计算准则》所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成本管理是指,制定标准成本,记录计算实际成本的发生额,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向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有关资料以采取措施,提高成本效率。”

三是成本管理这一概念过去在美国的成本会计文献中很少见到。近几年来,成本管理这个名词在美国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目前对此仍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查尔斯·T·亨格瑞(Charles·T·Hangmen)等学者所著的《成本会计》(第八版)中,认为成本管理是“经理人员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

四是我国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指出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

五是我国《成本管理大辞典》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大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以上定义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定义的外延过于狭窄,第5种定义虽然强调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只限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没有从企业的整个范围和过程去考虑,更不用说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了。定义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其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所以,成本管理是在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的行为,该行为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该定义明确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是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战术目标是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通过对成本管理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界定,说明成本管理不仅是战术性的,而且也是战略性的。定义明确指出,成本管理目标是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等行为来实现的。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定义还指出了成本管理行为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定义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对象进行特别限定,说明成本管理对象是广泛的,包括企业与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一)西方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JohnsonandKaplan(1987)认为,成本系统是为了期间财务报表目标进行成本分配、过程控制和计算产品成本。

2.KaplanandCooper(1990,2005)认为,成本和绩效管理系统是为了经理和员工利益最大化、业务流程改进、整合作业成本系统和营运反馈提信息的系统。

3.Hilton.MaherandSelto(2003)认为,成本管理是寻求以低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哲学;成本来源于管理决策;成本管理是一系列可以增加价值并降低成本的技术集合。其目标是计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是管理者制定影响组织业绩和成功的决策。

4.Horngren.DatarandFoster(2003,

2000)认为,成本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来制定决策,具体是指在短、长期计划和控制决策中,管理人员为增加对消费者的价值、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所采取的手段和行为。目标是技术产品、服务和其它成本对象的成本,从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中获得信息,识别制定决策所需相关信息。

5.HansenandMowen(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三个主要目标是:计算产品、服务以及其它目标的成本、计划和控制、决策制定。

6.Blocher.ChenandLin(1999)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为管理者提供有关成本和收益的财务信息,以及有关生产、质量以及其它关键成功要素的非财务方面的信息。成本管理应该在四项管理职能中应用,即战略管理、计划和决策、编制财务报告、经营控制和管理控制。

7.BarfieldKinney(2003)认为,成本会计就是为了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它包括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两个子系统。

8.Hilton(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管理规划和控制系统,其目标是计量进行组织主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辨认并消除无增值成本,确定企业所有重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

9.Nicolapu(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化为基础的系统,其目的是为战略决策以及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西方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系统等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但无论采用哪一概念,均默认或宣称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符合系统的整合、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二是研究者大都是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对成本管理进行概念界定,这一点无论是其在概念界定和职能方面均可以明显看出;三是研究者大都认为成本管理的存在服务于一定的管理职能,但对具体的管理职能见解并不统一;四是研究者对系统的定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信息系统,另外一类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五是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一般是以KaPlan(1987)所说的成本管理系统的三项目标为准,其中过程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最重要的目标;六是就系统的内涵来看,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

(二)国内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1980—1981年间和1983年左右曾经掀起两次成本问题讨论的高潮,其讨论对1984年《成本管理条例》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邯钢经验乃至国外成本管理经验,包括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多成本管理等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且对实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成本管理系统界定具有代

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余绪缨、王怡心(2004)认为,成本管理由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构成。

2.陈胜群(1998)认为,成本管理系统定性为包含两个基本部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

3.王立彦、刘志远(2000)认为,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分为成本战略、成本规划和控制、成本管理决策。

4.石新武(2001)认为,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职能来看,可以按照成本管理的任务加以划分,包括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和成本决策信息系统。

5.陈柯(2001)认为,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有组织的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

6.胡玉明(2002)认为,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轴来构建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并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7.李定安(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构成。

8.孙茂竹、姚岳(2003)认为,任何成本管理系统都是由成本会计子系统和成本控制子系统构成,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

9.万寿义(2004)认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费用的责任制度、成本费用的考核制度。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国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是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和西方的研究一样,大都是从管理职能出发,来探讨成本管理的构成要素,但学术界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不相一致的迹象。在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是认为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成本计算和成本决策是否属于成本管理系统内容方面则存在差异。二是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大都是以规范研究的形式体现,实证研究形式很少,缺少对成本管理经济后果和影响要素方面的研究。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综合以上分析,矛盾的焦点在于:成本管理系统是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还是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或者二者兼有?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一方面要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另一方面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并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既是一个提供成本信息的系统,又是一个进行成本管理的系统。它包括成本战略规划、成本战术策划、成本运营控制、成本决策信息支持四个子系统,主要职能包括成本规划、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信息反馈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参考文献]

[1]胡国强,吴树畅.成本管理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葛家澍.会计大典(第四卷,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38-39.

[3]胡国强.成本工程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6.

[4]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金马工作室译.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32.

[5]罗伯特·S·卡普兰,罗宾·库泊,张初愚,张倩译.成本与效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7.

[6]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2):93-95.

[7]余绪缨,王怡心.当代成本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5-40.

[8]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18.

[9]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59-276.

[10]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4-54.

[11]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17.

[12]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430-444.

[13]李定安.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9-41.

[14]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20.

[15]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0-53.

[16]Hilton.MaherandSelto.CostManagement.McGrewHill,2003.7-33.

[17]Horngren.Datar,Foster.CostAccount-

ing:AManagerialEmphasis.PearsonEducation,lnc.2001.3-14.

[18]Hansen,Mowen.CostAccountingandControl.4the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31.

[19]EdwardBlocher,KungH.Chen,Thomas

W.Lin.CostManagement:AStrategicEmphasis.McGrewHill,1999.2-26.

[20]BarfieldRaibornKinney.CostAccounting:Traditionsandinnovations,2003.40-52.

[21]Hilton.CostManagement.McGrewHill,2002.20-50.

[22]AndyeasI.Nicolapu.ManufactuyingStra-

成本管理范文第6篇

一、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定位

首先,成本管理应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所需的信息。任何长足发展的企业都有其长期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仅有财务信息是不够的,因为它倾向于关注短期因素。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首先关注长期因素,如新产品开发、质量、顾客关系等,只有这些关键因素成功了,企业才能维持其竞争优势,因此,成本管理的作用便是可靠、定时地识别、收集、计量和报告关键成功因素的信息,其中许多关键成功因素是非财务指标,如送货速度、周转时间和顾客满意度等,由此可见,成本管理不仅提供财务信息,也要提供非财务信息。

其次,根据不同的企业竞争战略确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确定可持续性的竞争定位时,每一个企业都会自觉地接受市场的影响,采取以下三种战略之一——成本领先、差异性和目标集聚性。根据不同的企业竞争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例如,如果企业整体战略是成本领先,那么成本系统便应该记录和报告有助于成本控制的精确量化信息;如果企业采取差异性战略,成本管理便应该关注产品设计和如何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以及管理层的协调与业绩评价;如果企业实行目标集聚战略,集聚企业要么成本领先,要么具有差异性或二者兼具,因此成本管理则要关注成本领先和差异性战略要素本身的变化。

二、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

1.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

现代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应该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还应该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以及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尽管设计成本比较昂贵,但却能带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节约。同样,处于下游的销售、服务成本也是生命周期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成本管理必须对生产成本以及上、下游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2.运用价值链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价值链”。因此,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应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还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具体而言:(1)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内部不增值作业和成本与价值不匹配的作业而予以删除或改进从而降低成本。(2)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确定本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劣势,找出占据价值链的那一部分或哪些部分最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价值。(3)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战略选择,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3.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健全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满30年,而西方的市场经济机制已有30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其中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预测、成本决策、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在国外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适当地加以借鉴和运用,能极大地丰富和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三、分析成本动因的基础上改善成本核算方法

按照库泊和卡普兰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是导致总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按照影响成本变化的方式,成本动因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作业动因、数量动因、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

成本管理范文第7篇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成本管理概念的理解及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三、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的优越性;

四、ERP中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无效成本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这无疑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具体的竞争表现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产品的质量及创新是一个商品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的最有竞争力的就主要表现在商品的价格优势上。而决定价格高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产品的成本,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盈利的命运。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取得更好、更及时、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才能配合管理决策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论文百事通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可见,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

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反而加大了库存成本。企业往往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没有加强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企业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传统的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不合理现象。

成本信息主要是通过核算产生,那么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及不合理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为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成本计算的要求,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便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又称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区分为若干个作业的基础上,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通过一系列费用归集与分配,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精确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准确详细,不仅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成本可追溯性,使产销决策和产品定价更加合理,而且该法有利于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生产企业通过假定生产产量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而简化了成本的计算过程。但是一旦产品种类增多、或者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生产多品种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金额,甚至机器小时数则是通常被用做单位数的替代品;自动化意味着更高的折旧费用、动力费用和其他同机器有关的费用,大多数制造成本均落入制造费用范围。很显然若仍假定人工“驱动”制造费用,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如果将数量动因扩展到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成本动因,是生产成本各组成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不同的动因,则无疑会改善制造费用的分配,从而使产品成本计算更准确。将作业成本法的思想融入到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通过界定增值和非增值作业、实际作业成本和标准作业成本,以增加企业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借鉴作业成本法中的“作业是成本的基础,作业是成本管理的重点”的思想,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产品成本实质上是产品形成达到客户手中所需全部作业耗费的全部资源总和。先要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消耗,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例如设立人工类成本集合点,机器类成本集合点,材料点收分类集合点,然后确认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通常情况下,应该对企业自身重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划分出主要的作业中心。固定资产消耗所带来的间接成本消耗(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具体的作业中心。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在成本计算中,各资源库价值应根据成本动因一项一项分配到特定范围内各作业成本库中,将每个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各项资源价值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价值。最后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务成本。该成本计算步骤应遵循的作业成本计算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消耗量。在把成本库成本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以后,如何得出完工产品成本是一个简单问题。新晨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更为明确,传统成本法忽略了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其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贷差——“有利差异”并非是真正企业的价值增值,这样就引导企业一味追求贷差,产生目光短浅的问题。作业成本法实现了成本控制的总观,把重点放到了无效成本动因及责任的揭示上。为了做好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工作,可以设置“无效成本”账户以归集作业成本差异。我们所指的“无效成本”是指由于作业质量、作业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的非增值的资源消耗,包括非增值作业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成本和增值作业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价差和量差三部分。

成本管理范文第8篇

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必然性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因而它的建立是必然的。

1.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成本会计系统,引入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成本管理的目的则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厉行节约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中的成本管理是局部的,是执行性的,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尚不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重视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2)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4)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5)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的、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包括:(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化。随着金融、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所需资本和人才。(2)经营多元化。当前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集团,使企业经营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顾客消费个性化。当今的消费者追求差异,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从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转而“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生产模式也不再完全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逐步由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取代。(4)企业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交通运输的发达便利,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生产经营立足于国际市场。(5)管理信息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决策离不开信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提高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成为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竞争。有效地改善企业成本将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就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企业中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成本的管理成本的理念开始形成。面对竞争,管理者不仅关心企业的历史成本和利润,而且开始重视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与未来收益有关的各种管理成本概念。例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等;用于预计的目标成本;用于确立责任的成本,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用于控制质量的成本,包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等。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建立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八个方面:

1.成本意识(CostAttitude)。所谓成本意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企业中应消除那种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想法,将成本意识作为企业理念的一部分、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全企业的成本降低意识,挖掘成本降低潜力。

2.成本避免(CostAvoidance)。成本避免,又称为成本免除,指企业应尽可能地避免成本的发生。如设计产品时降低设计成本,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又如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预算编制中的“零基预算”方法近年来较为普及,它是对任何一项支出在预算时,不考虑现有费用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重新考虑支出的必要性和数额大小,避免不合理费用的继续存在,充分体现了“成本免除”的思想。可以说,成本避免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3.成本控制(CostControl)。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定目标成本。通常目标成本制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然后由下级各部门据以实施;二是由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目标,然后据以实施,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成本潜力。

目标成本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生产者的目标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目标成本。生产者的目标成本,如生产成本目标和销售成本目标;消费者的目标成本,如使用成本目标、维修成本目标和处置成本目标。

4.成本节省(CostReduction)。所谓成本节省,就是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成本。节省成本的途径有:(1)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规模生产改善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2)降低采购成本,如对大项目的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竞争方式降低成本;又如不同采购点的原材料,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选择较近距离的以降低运输支出;(3)节约费用开支,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废品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兴的“零库存”管理和适时生产系统(JIT—JustInTime)都能有效节省企业的库存成本,充分体现出“成本节省”思想。

5.成本效益(CostBenefit/Cost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理念认为企业中某些成本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一种较新颖的成本思想,类似于“花钱即是为了省钱”的消费观念。如引进新设备来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又如进行技术革新、推广合理化建议等,虽然要“花钱”,但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6.成本责任(CostResponsibility)。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7.成本分析(CostAnalysis)。所谓成本分析,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改进决策,提高企业效益。所以这种分析,是与改善决策密切相关的。

8.成本反馈(CostFeedback)。成本反馈是成本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直接体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可用以改善决策,而企业决策实施后,其效果能由年终成本分析反映出来,并可再用以改进决策。

以上构成了成本管理的八个要素,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地位,并在竞争中获胜。

三、现代成本管理的动向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化企业已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及管理,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这是现代产业的一个主导方向。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把“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特点是:(1)生产弹性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CIMS中弹性制造系统(FMS)主要包括机械弹性、产品弹性、工程弹性、作业弹性、产量弹性和扩大规模弹性。(2)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快速处理,都将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要求。(3)企业的组织结构需重新设计。CIMS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企业大量需求的是高层次的、多才能的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组织,而以作业组(WorkTeam)为中心组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成本管理将会受到冲击。这主要体现在:(1)成本结构会有所变化。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CIMS的实施,成本的构成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因为生产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进行控制和操作,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必然下降;同时,因CIMS下的设备投资扩大,导致折旧费也增加,因而制造费用比例会上升。另外,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开支会有大幅度的增加。(2)成本控制方法发生变化。其一是成本控制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其二是由于生产批量变小,难以确定标准成本,因而失去了由标准成本差异控制成本的效果;其三是ABC成本计算法的普及应用,所谓ABC(ActivityBasedCosting—一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作业组的工作作为成本计算基础,这个基础是对不同作业组所发生的费用及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动因(CostDriver)来分配费用、计算成本;其四是CIMS下有条件采用适时生产系统(JIT),这样就可有效地降低存货,减少储存费用。

成本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传统的成本管理一开始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事后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在工业革命以前,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到来,企业为了降低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一方面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生成,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记录型成本会计,另一方面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及生产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接着,是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从此,标准成本会计就脱离了实验阶段而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发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考虑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的成本管理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企业战略管理极不适应。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仅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更加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创新和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辐射能扩展,既是战略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为此,必须对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参与形成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两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势”,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成本的管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断言,成本管理是—种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从整体出发,能动地处理经营战略与经营战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会计时空,2004(6):14-15.

成本管理范文第10篇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功能拓展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轲.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

2.孙学军.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财会通讯.2001(11).13~14

上一篇: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学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