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范文

时间:2023-02-22 09:05:09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范文第1篇

一、医院成本分析意义

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认识成本的变动规律,寻找成本控制点,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分析医疗成本与医疗收费的关系及差异,寻求降低病人负担的方法,提供领导和上级部门决策与参考,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医院进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成本分析提供执行结果的评价指标 成本分析可以为医院领导提供可靠的信息,有助于政策制定和经营决策;可以为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成本依据;可以为医学研究课题提供基础数据;可以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直观的评价指标。

(二)通过成本分析建立成本控制的可靠目标 成本分析是根据有关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进行成本分析可以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为编制下期成本计划提供依据,给未来的成本管理指出努力的方向。

(三)通过成本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成本分析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降低成本。因此,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性,结合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找出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为医院节约开支,以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通过成本分析发现管理过程产生的差异 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经常会进行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方法,可以更加直接的找到异常的数据或比率,这些异常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管理工作的疏漏和不良的习惯方式造成的,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二、医院成本分析的原则

成本分析的原则是以目标成本和定额为标准,以健全的成本信息系统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全面、系统、及时地对医疗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规范。成本分析的原则是发挥成本分析职能作用,完成成本分析任务和成本分析方法的准绳。成本分析的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分析是指对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所进行的分析,它应从整个医院的范围来进行。重点分析则是对影响成本的异常因素所进行的分析。成本分析要树立整体观念,防止片面性,正确区分和认识成绩和缺点、经验和问题、主流和支流。同时,要以成本费用归集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医疗服务各阶段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行成本分析。

(二)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分析要求全员参与、上下结合,把专业分析建立在群众分析的基础上,使成本分析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专业分析是指由专门从事成本管理的有关人员所进行的分析,如成本会计人员、医院管理人员等。群众分析是指由医院全员参与所进行的分析。专业分析是进行成本分析的主要方面,专业人员利用在成本核算中所取得的成本资料,采用专门的技术分析方法,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但是,成本分析涉及到医疗机构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只有发动职工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使成本分析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真正达到成本分析的目的。

(三)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分析是指医院内部范围内纵向对比分析,它包括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期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比较,本期实际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较等,观察各个不同时期成本升降的幅度,总结出成本升降的规律。纵向对比可以观察医院成本的变化趋势,并能找出变化趋势的原因所在。横向分析是指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对比分析,横向对比有助于医院找出差距,不断创新,增强竞争力,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四)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这三个阶段的成本分析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作用,在进行成本分析时,重点是进行事后的成本分析。事前分析在成本发生之前就要开展预测分析,事中分析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就要实行控制分析,事后分析在成本形成之后就要搞好考核分析,把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使成本分析贯穿于医院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三、医院成本分析内容

成本分析是医院成本管理体系的子系统,它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成本分析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成本核算中的各种报表和各项指标,医院成本分析主要由院级成本分析和科级成本分析构成。

(一)院级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1)收入分析。收入分析中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当期数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的差异,运用趋势分析的方法找出连续会计期间收入的变动规律。收入分析中的数据和比率包括当期总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门诊医疗收入、门诊药品收入、住院医疗收入、住院药品收入及各类收入率、收入增长率、每门诊人次病人平均负担、每床/日病人平均负担等。

(2)成本状况分析。成本状况的分析是成本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成本分析不仅要对医院的全成本状况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对直接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在全成本状况分析的数据和指标包括总成本、医疗、药品、门诊、住院、门诊医疗、门诊药品、住院医疗及住院药品成本额和成本率、成本节约率、每门诊人次成本、每住院床/日成本等等。在全成本分析中还可以从可控与不可控、直接与间接、固定与变动等几个角度对全院的成本分类状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医院可控成本及不可控成本率、直接与间接成本率、固定及变动成本率等。

直接成本是可直接归属到某科室的成本,与此相对的概念是间接成本,即不能直接归属与某个科室而是由其他科室分摊而来的成本。直接成本相比较能真实地反映科室的成本,易被科室接受。分析直接成本可以从固定及变动、可控与不可控、人力、材料、药品、折旧和其他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

(3)收支结余分析。收支结余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分析收支结余数要和其他一些财务数据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结余数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时将本期结余数与基期结余数的差异分解到收入差异、成本差异,由成本差异再逐级向下分解,就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分析收支结余数。

(4)医疗、药品结余分析。医疗、药品结余分析的数据和指标包括医疗、药品、门诊医疗、门诊药品、住院医疗、住院药品的收益额及收益率、每门诊人次平均收益、每床平均收益、各类收益增长率等。在月度分析中这些绝对及相对数可以和上年同期数、上期数、行业平均数等进行比较分析。在年度分析中可以将本年各月的指标数绘制成折线图,以便对当年收益水平进行趋势分析。

(二)科级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科技成本分析主要包括:结余额、收入额、全成本额、直接成本额、每门诊人次收益、每住院床日收益等。其中在分析直接成本额时应按固定与变动成本、可控与不可控成本、人力、材料、折旧、药品及其他成本进行绝对额和相对额的分析。在科级成本分析中不仅要披露当期数而且要反映本年累计数,以便与上年同期数及预算完成数进行对比分析。

四、医院成本分析方法

医院成本分析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有很多,医院可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自身管理的需要和主管部门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分析成本形成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措施,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四种。

(一)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是医院成本、工作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指医院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工作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以便为医院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医院研究成本与工作量的依存关系,可以从数量上探索和掌握成本和工作量之间带有规律性的联系,以便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运用本量利的关系,可以确定科室的保本工作量和实现一定目标收益前提下的工作量,计算公式为:

目标工作量(保本)=

(二)成本差异分析法 成本差异分析是反映医院实际成本脱离预定目标成本的信息,为了消除这种偏差,对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分清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差异对症下药,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的分析过程。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目标成本如:历史最好水平、历史同期水平、同类医院平均水平、预算目标水平等。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目标成本

成本差异分析可采用因素分析法,对成本构成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使医院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成本构成、降低费用、提高效益。

(三)成本构成分析法 成本构成分析是对医院成本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成本项目构成分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分析、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构成分析、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构成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成本项目构成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药品、专属卫生材料、修购费等占成本构成比的分析。

(2)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构成分析。包括管理费用、辅助费用占成本构成比的分析。

(3)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构成分析。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不受业务量变化影响的成本项目。如: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的修购基金、人员经费等;变动成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呈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如:药品费、材料费、业务费等。

(4)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构成分析。可控成本指某一会计期内,某个成本核算单元或某个人的责任范围内能够直接确定和控制的成本(如:药品费、卫生材料费等,对诊疗科室来说是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指某一特定核算单元无法直接掌握,或不受某一特定部门服务量直接影响的成本(如:上级分摊的管理费用;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折旧)等)。

(四)成本系数分析法 成本系数分析法是把选定的各项成本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医院和科室的成本状况做出评价。医院和科室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必须保持适度规模,医院和科室规模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成本系数来评价。

成本系数(EC)=

=×

当EC 10%,此时,短期平均成本处于下降阶段,规模收益递增。

当EC=1时,表示规模收益不变,此时平均成本最小,规模处于最佳阶段。

当EC>1时,表示规模收益递减。

参考文献:

[1]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刘素萍:《医院成本分析的原则》,《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4期。

[3]王璐、李科:《浅析会计工作中的成本分析》,《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7期。

成本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以长庆石油钻井市场面临成本费用不断上升为背景,分析了石油钻井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分析的重要意义、现代成本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在具体钻井成本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阶段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钻井成本分析 成本管理 成本效益

一、钻井成本分析概述

钻井成本分析是钻井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钻井公司通过分析成本控制结果,查找形成不利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钻井公司在钻井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钻井公司能更快地适应钻井市场变化,以实现不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钻井成本的构成

钻井成本是以单井为对象,完成单井施工任务所需支出的全部费用。目前钻井公司核算钻井成本主要包括七大部分: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QHSE费、科技费、制造费等,月度终了时以单井钻井进尺(米)为依据将各项期间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分摊到单井中,并据以反映单井成本的相关信息。

(二)钻井成本分析的概念

成本分析是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利用成本计划、成本核算和其相关资料,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揭示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成本效应最大化的目的。就钻井公司而言,依据年初成本预算与月度或年度的执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三)钻井成本分析的内容

对全部完成井和施工井的成本消耗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钻井成本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执行过程,提高钻井公司和全体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第二,揭示钻井成本升降的原因,深入地查明影响钻井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钻井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寻求降低钻井成本的途径和方法。钻井成本分析可以结合钻井公司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正确选定适应新情况的单井成本水平。

二、加强钻井成本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钻井成本分析是钻井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钻井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钻井公司必须发挥自己的规模优势,加强钻井成本的控制,进一步降低成本,以质优价廉的品质赢得市场。因此钻井成本分析是决定钻井公司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是钻井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二)加强钻井成本分析是钻井公司发展的基础

钻井成本降低,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增加技术投入和扩大基础建设,经营基础更加巩固,才有力量去提高单井质量,提高单井技术水平,寻求新的发展。因此,加强成本分析是钻井公司发展的基础,是钻井公司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出发点。

(三)加强钻井成本分析是钻井公司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钻井公司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产受到威胁,也难以适应长庆钻井市场的需要,更不能在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国家石油战略的稳定,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钻井成本分析的方法

第一,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对钻井成本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的对比,来揭露矛盾的一种方法,钻井成本指标的对比,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若是不同井型、不同区块其成本是没有可比性的。比较形式主要有:绝对数比较,增减数比较,和指数比较。

第二,连环替代法,它是确定相关因素变动对某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一种分析方法。该法适用于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某一指标的情况。若分析某一因素对某一区块单井成本的影响程度,假定只有该因素在变动而其它因素不变;先确定各个相关因素替代顺序,再按照这一顺序替代计算;把与该因素替代前后的指标相比较,确定该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影响。例如某年钻井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材料涨价、服务价格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那么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用三个因素的影响因子去替代上年数值,分别计算各因素对钻井成本的影响程度。

第三,相关分析法,影响钻井成本的各种经济指标,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指标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经济指标。例如:丛式井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成本的相应变化,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有关经济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即为相关分析法。

四、现阶段钻井公司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维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钻井企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钻井企业应依靠技术投入和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而在实际运行中,生产技术、市场开发等成本消耗的执行部门与成本控制的监督部门相互脱节,成本控制往往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成本分析的目标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消极的成本管理工作。生产部门只负责组织生产,技术部门只管技术应用,而财务部门则只是被动地执行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钻井企业不能仅仅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从资源配置优化和资本产出角度出发,加强整个钻井周期的成本控制。

第二,钻井成本的分析没有包含全部的成本消耗。当前在钻井成本分析中往往只注重钻井现场生产成本的分析,而对物资采购等影响钻井成本的环节考虑不多,至于公司外部的价值链就更没有引起注意了,这种只考察单井的直接成本行为会引起钻井公司管理层在投资、生产决策上的严重失误,使钻井企业可控成本的范围越来越小。成本分析的内涵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应树立成本的系统控制观念,将钻井公司的成本分析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对钻井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地分析与研究。

第三,钻井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不能完全满足钻井公司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提升,但是钻井成本在消耗和归集过程中仍然相互脱节,信息反映严重滞后,往往到每年的11月份,当年的钻井成本还有60%的变动部分没有及时归集,使得钻井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钻井公司的耗费水平,造成成本信息与企业经济责任制脱节。钻井公司也不能依据成本信息来评价内部各单位的工作业绩。加之某些专业公司、部门领导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随意粉饰经营利润,使成本信息更无参考价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协调费用增加等不可控因素使钻井公司对成本的上升失去控制能力,导致成本管理人员对加强成本控制信心不足。

五、钻井公司今后加强成本分析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全体员工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分析的作用及降低成本的意义。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强钻井成本控制不是指单纯的成本绝对额的减少,而是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提高单井所得与所费的比率,即成本产出率。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成本控制意识。只有树立现代成本分析观念,才能使钻井公司更具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将钻井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大到钻井公司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在钻井市场目前面临的经营环境下,钻井公司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注重成本节约,单井的成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转化为效益。相应地节约钻井成本应贯穿单井从决策、投资到施工的整个过程。成本控制应从整个钻井周期考虑,只有根据钻井公司具体情况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同时,只有钻井公司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三,要将时间作为钻井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钻井服务相关的其他行业的技术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同样,钻井施工过程也在不断技术进步中速度更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尽快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提高速度和更新技术。另外,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甲方对完成井的质量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钻井公司除需及时将完成井交到甲方手中外,更重要的是对甲方的意见采取及时的回馈措施,使单井的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第四,实施从紧预算政策,挖掘成本控制潜力。从紧预算,把单项变动成本预算到工作量上;从紧定额,可控成本定额要在保证安全、提速的前提下,控制好主要材料消耗,制定主要材料的定额标准。以单位为整体分块编制年度成本费用预算;机关各业务部门按业务范围分条编制专项成本预算;按块给各专业公司下达经营指标,按业务分调给机关各部门相应的专项成本指标,将机关部门和专业公司的成本控制目标统一纳入其年度经营指标进行考核。

为充分调动机关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动性,按照直线管理的思路,将专项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分解到机关各职能部门,并严格考核兑现,从政策上拉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降本创效能动性。

坚持成本控制与监督制约并重,双管齐下,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经营管理的政策、举措得以真正落实,确保管理责任能切实履行。

第五,生产经营各项措施共同促进成本节约。积极应对市场,加强市场开发力度。加强与甲方项目组的沟通与联系,密切双方合作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钻机等停;认真做好区块效益评价,做到生产部署与经营管理同步运行;加强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减少生产干扰。

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优化生产运行方式。加强材料采购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收缩内部器材供应网点,增加厂商的直达供料;改变钻前公司专业队站设置,将线路安装、井架拆装等业务分流到钻井队;积极探索打水源井、工作量外包等供水方式,降低供水成本和用工风险;压缩运行车辆,实现车辆运行效用最大化,实现车辆专业化管理。

综上所述,随着石油钻井市场的逐步放开,钻井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钻井公司需要通过合理调配生产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因此,钻井公司必须主动地加强成本分析,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钻井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贾际,周成风,李丽.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商业经济.2004(9).

成本分析范文第3篇

1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的所谓全面分析并非完全指分析内容的全面性,而是说成本分析要着眼于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切忌片面性,必须以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医疗机构成本效益要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对成绩和缺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流和支流,加以区分和正确认识,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此外,要以成本费用归集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医疗服务各阶段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行成本分析。

2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分析涉及到医疗机构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了使成本分析能够做到经常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成本分析的目的,必须发动职工积极参与进来,使成本分析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成本分析上下结合,专业技术人员与一般人员相结合,充分发挥每个科室和广大职工分析成本、降低成本的积极性,要把专业分析建立在群众分析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揭露矛盾,深挖提高成本效益的潜力,把成本分析搞得有声有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医疗成本的高低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医疗技术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技术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成本分析如果只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进行分析,而不深入技术领域,结合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就不能达到其目的。为此,必须要求分析人员通晓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并注意发动技术人员参加成本分析,把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结合起来。所谓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就是通过经济分析为技术分析提课题,增强技术分析的目的性:而技术分析又可能反过来提高经济分析的深度,并从经济效果角度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加以评价,从而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经济效果。只有这两方面分析相结合,才能防止片面性,防止出现错误的成本分析结论,才能根据技术等因素查明成本指标变动的真实原因,从而全面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分析是指医疗机构内部的纵向对比分析,包括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期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比较。本期实际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较,本期实际与有关典型意义的时期比较等等。这种纵向对比,可以观察医疗机构成本的变化趋势,并能找出变化趋势的原因所在,继而保留积极因素,剔除消极因素,以使成本指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这是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机构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所以,要收集和掌握省内外、国内外同类型医疗机构医疗成本的先进水平资料,广泛开展横向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对比分析。这种横向对比。有助于医疗机构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促使医疗机构产生紧迫感,增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没有竞争就不会前进,就不会有创新。竞争是残酷的,但是竞争又能激发向上和取胜的力量。

5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成本分析不能局限于事后分析,还应包括事中分析,特别是要开展事前分析。这三个阶段的分析,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作用,不可偏废和忽视任何一种分析。只有在成本发生之前就开展预测分析(事前分析),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实行控制分析(事中分析),在成本形成之后,搞好考核分析(事后分析),把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结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的分析体系。才能将成本分析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做到事前预测事中发生的问题:在事中及时发现差异,提出整改措施;事后正确评价业绩,总结经验,发扬长处。纠正缺陷。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把影响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对搞好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6利用成本核算数据与搞好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分析必须系统掌握和充分利用核算数据,这是做好分析工作的基础。但是要完整了解实际情况,真正弄清问题的实质,从复杂因素中找出关键所在,得出全面的分析结论,单凭核算数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实践,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把核算数据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加深认识,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质量。

成本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 成本控制 油耗 费用支出 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强烈。产品成本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本分析,查找企业管理漏洞,为企业领导提供各项成本信息,从而睹塞漏洞降低成本,制定改进措施,做出正确决策。混凝土的成本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原材料的成本控制,二是公司内部的管理费用控制。

1 产品成本组成的内容

①混凝土的主要材料。②混凝土的辅助材料。③各项费用支出。

1.1 原材料的成本控制 ①原材料进厂。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水、掺合料、泵送剂及外加剂。对于各原材料进厂的要求:原材料的进厂要通过公司的检斤房进行检斤。入厂后的原材料如:水泥、矿粉、粉煤灰要打入到搅拌站下的搅拌仓内,供微机员搅料。进厂时检斤房开出的检斤单,要在次日早八点交到统计室,统计员进行材料分类统计。为使月末的成本分析方便,要做好日积月累的工作,要掌握原材料单价的随时变动。每月定期与原材料的供货商,进行材料供应量的核对,如有差量,及时查找,尽量不要等到材料结算的时候核对,为自己带来不便。②原材料消耗。每天早上八点,试验室技术员交班的时候都会按当日生产计划内容和原材料情况下发一个新的配合比调整通知单,调度室在客户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技术要求条件下,进行调度和指挥,搅拌员按调度室的指令及当日的配合比调整通知单进行搅料。为了了解原材料的消耗情况,统计员要在次日早上取得配合比,根据配合比上各材料的用量,计算出材料的消耗情况。当然,这种人工计算的误差很大,搅拌时经常出现材料品种供应不足互补调剂的情况,各个商混站都存在这种问题,解决办法是安装一套商混站管理系统软件,采用电脑指挥监控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③原材料选购。a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的胶凝材料,在水泥进厂时,要控制好水泥的进厂数量并加强保管措施。水泥属于水硬性胶凝材料,潮湿易结块变质。所以,应根据生产量,在满足生产连续的情况下保证仓位,根据需要随用随进,先进厂的先用。水泥生产厂家较多,主要由试验室先行调查试配,选用质量稳定可靠,价格经济合理,又能保证供应的厂家。b砂子。砂子在混凝土中起骨料填充作用,砂子的好坏对混凝土强度及操作性有一定影响,一般采用中砂,主要因为中砂的级配好。粗砂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混凝土的可泵送性,若满足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加入细粉料,常用增加水泥的用量的办法,浪费水泥。细砂、粗砂对混凝土的强度不利,一般都不允许使用。所以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成本方面进行考虑,都应使用含泥量符合要求的中砂。大部分商混站对砂子的要求都是混砂,一是成本较低,二是可以从中分离出河石,在较低型号的混凝土中作为骨料应用。c石子。石子在混凝土应用中起骨架作用,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起重要作用。石子又分为河石与碎石。河石表面光滑增强了混凝土的和易性,所以在混凝土中常常把河石也作为骨料。但是由于河石的级配不好,强度较低,不适合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所以在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如:C10、C15、C2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都采用河石作为骨料。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如:C25经常是两掺来用。碎石是经过人工破碎的骨料,骨料强度较卵石高,都用于C30以上混凝土。一般混凝土中用的碎石粒径为0.5~2.5cm利于泵送。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所用的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d掺合料。混凝土的掺合料主要是指粉煤灰和矿粉。粉煤灰和矿粉能使混凝土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并且能减少混凝土拌合物泌水和离析的性能。粉煤灰对大体积混凝土能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有利于控制温度裂缝。因矿粉自身有一定活性作用,矿粉的掺入可以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同时可置换部分水泥,节约水泥用量。以上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日消耗几十吨至数百吨。也是商品混凝土公司主要消耗的材料。加强对原材料进厂和消耗的监控,是控制和降低成本重要的管理手段。④材料成本分析程序与方法 由于材料成本分析要在生产经营月报中提取数据,因此材料的成本分析要在每月的生产经营报表上报之后才能进行编制。首先要掌握当月材料进厂的情况,要分出材料的种类、厂家、当月进厂数量;其次要掌握材料的消耗情况,同样也要分出所消耗材料的种类、数量。每日所消耗的材料要根据当日销售日报及配合比调整通知单进行计算,得出当日的不同混凝土型号、不同材料种类的材料消耗数量。再根据“原材料采购合同”签定的单价,进行混凝土分型号、分材料种类的消耗金额计算。之后从当月的生产经营月报中提取各型号混凝土的销售量,从而计算出不同型号混凝土所消耗不同种类的材料的成本。⑤降低成本的关键项目 混凝土的成本分析包括主要材料成本、辅助材料成本及各项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材料成本占混凝土成本50%~60%左右,辅助材料占15%~25%左右,各项费用占20%~30% 左右。而主要材料成本中,各材料所占的比重均不相同,其中水泥占40%~50%左右是主导材料、砂子占15%~20%、石子占25%~35%左右。因此,我们看出要想降低混凝土的销售成本就要合理的搭配混凝土中的各种原材料,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情况下合理的使用辅助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代替水泥用量。

1.2 油料的消耗管理 油料是商混站仅次于混凝土原材料消耗的主要材料,由于生产运输主要靠车辆(罐车、泵车及其它生产设备)进行,日油耗量数十吨计,相当之大。因此加强对油耗管理,降低油耗,是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站内采用加油卡的形式进行罐车、泵车的耗油管理。每天罐车司机加油时要将加油数量、公里表显示数写清楚以便月末时进行罐车的油料考核。对于泵车加油,由于泵车经常要在工地加油,所以公司有专给泵车送油的小货车,给泵车送油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小货车在公司提油的数量与泵车加油的数量不符合,这是企业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促使小货为泵车加油的时候一定要有手续,为了准确,需有调度室、油管、送油人及泵车司机的签字。以便确认油料的使用数量。

1.3 各项费用支出 各项费用大概分为固定资产折旧费、税费、配件及修理费、车辆营运费、养路费、保险费、小车油料费、工资、办公管理费、电费、水费等。其中可控制的有配件及修理费、小车油料费、办公管理费、电费、水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按照月份摊销在各月的成本分析内。税费、工资都是与公司月销售混凝土量变动的。每月各管理费用由财务室在次月的8日前提供(当月的成本分析报表上交的日期不应超过次月10日)。

2 原始资料(数据)收集、整理及成本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平时材料消耗的积累,为了计算方便,应做混凝土日材料消耗台账,将每天材料消耗的数量分材料种类和混凝土型号逐一累加,到月末时就可以用来做成本分析的资料了。各种材料单价的变动应根据公司购销合同,由公司总经理告知。各项费用由财务整理好。成本分析中混凝土原材料的成本是根据配合比及当月混凝土各型号的销售产量来确定的,而各项费用是按照公司当月的混凝土销售量平均摊销在各型号混凝土中的。在统计好各材料消耗的数量后,根据原材料的单价及各型号混凝土的数量,将各型号混凝土消耗的原材料数量进行计算,得出的是分型号混凝土的各种-材料消耗金额,再分别摊入到混凝土销售量中。如C10混凝土销售数量是10m3,水泥消耗是2t,水泥单价是300元/t,所以C10混凝土水泥的消耗金额为600元,那么1m3C10混凝土水泥的成本就是60元/m3。其他的材料也是同样的计算方法。

3 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企业影响成本因素有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①原材料的品种与价格。②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选定 根据工程对象,采取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指在合理选用材料,节约材料成本。③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 a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和精密性。b有较完善的各项制度,防止损失浪费。④正确及时收集有关材料进厂、消耗等原始数据 通过整理分析,使成本分析更加完善,为公司提供正确成本信息。要想做好成本分析,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重要的是公司的管理,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进厂数量及消耗要做到日清月结。不要给自己攒活,更不要认为自己的时间很充足。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商品混凝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混凝土网.

成本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成本分析;保本点

酒店,是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及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组织。

1. 酒店业务的特点及成本分析的意义

1.1酒店业务呈周期性变化

酒店行业业务呈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点直接影响到星级酒店的运作和经营管理。客房出租率常随季节大幅度波动,如在经营旺季,酒店的入住率很高,而到了淡季,客人只有旺季的一般甚至更少。人们对酒店业收入的周期性和波动无能为力,所以控制成本就成为酒店工作的重中之重。

1.2酒店提供的是无形服务

服务的评判是完全主观性的。餐厅服务员的品质和服务技术会在客人接受服务时产生作用。另外,服务是否快捷,人与人的看法不同;服务是否热情,人与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即使对同样的服务,针对不同的客人,也会因为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不同经历,产生不同的评价。不仅酒店的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对酒店的感受也是无形的。

1.3酒店业务量的不可预知性

酒店很难预测出当天将要入住和离开的客人人数,这使得酒店的管理变得不可预测。如果住店的人数估得过高,雇佣的员工就可能过剩,造成人工成本增加,反过来,如果是估得低了,一旦员工人手不足,服务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这两种情况都会使酒店利润降低,最终导致经营困难。

由于酒店经营具有周期性、服务的无形性和业务量的不可预知性,就造成了酒店成本控制的复杂性。

2. 酒店的成本控制项目

2.1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是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一旦采购成本确定下来,各种生产资料的成本就确定下来了。控制采购成本并不意味着总是采购价格最低的原料和产品,价格低往往又不能满足经营的要求。最好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采购产品的价格。

2.2生产成本控制

酒店的生产加工,即根据顾客需求,运用专门的生产加工方法,把酒店采购到的用于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生产成本控制不是无限制地降低餐饮成本率,而是要在保证餐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出成率,减少浪费。

2.3人工成本分析

酒店为及时满足顾客得需要,随时拥有一支庞大而高效的员工队伍。在我国,一般酒店的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的30%~40%。人工成本控制对于酒店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酒店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和设施向客人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无论哪一环节,都是人力劳动来完成的。

2.4客房成本分析

客房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常经营条件下与客房出租间数无关,即使出租间数为零也必须照常支付的费用,这部分叫固定成本,如客房的能耗、物耗、维修消耗、人工消耗等,一类是随客房出租间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如直接管理费和水、电等费用,员工的工资,这部分叫变动成本。对于酒店的客房成本控制,就应该从这两方面下手。

3. 酒店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3.1采购成本控制措施

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杜绝部门之间的浪费和偷窃现象,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人员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的时机,为酒店节约资金。将多家供应商进行比较,在价格上牵制他们,在价格的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条件允许的话,向直接供应商订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对于一些必要设备,要求在售后服务上给予更好的优惠。当然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需要培养优秀的采购人员。从采购人员的控制入手,培养他们的成本意识与价格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预测能力及其他相关的专业能力。

3.2生产成本控制措施

在控制成本时,应牢记任何在采购中节约下来的钱都直接成为了盈利。第一,原料的成本控制除了对采购环节进行控制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生产加工过程。餐饮食品的加工,要求每位厨师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菜式的设计方面要下功夫,合理投料,提高各种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并能做到减少边角料的浪费,力求少出废品。第二,管理者必须善于聘用员工,在酒店的餐饮部,技能多样的员工是更受欢迎的。如果管理者能在顾客减少时用一个多技能的员工,会使得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

3.3人工成本控制措施

人工成本并不意味着将员工工资减少到最低点。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销售收入下降,甚至造成经营失败。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使酒店能够在获得一定经营业绩的同时,使人工成本最低。人工成本控制首先要做好岗位分工与人员配备,做到人尽其才。在一定工作时期之后,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检查其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奖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总额,实施薪酬控制。通过恰当的、有效的激励,可以使酒店员工完成目标的行为总是处于高度的激活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去实现酒店的目标。

3.4酒店客房成本控制措施

酒店的客房质量是客源多寡的重要因素,是带动酒店其他部门的枢纽。对酒店客房而言,我们可以将客房收入与客房成本总额相等时的客房出租数用保本点来表示。在这一点上,客房的利润为零,既不亏损,也不盈利。

客房出租数

如图所示,在营业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保本点的位置取决于总成本的大小。总成本增加,利润区便缩小,亏损区相应增大。所以,酒店应通过对固定成本的控制,改变保本点的位置,缩小亏损区扩大利润区。对于固定成本,酒店可以提高客房出租率,通过出租数的增加来降低每间客房分摊的固定成本费用。消费品定额是对可变成本进行控制的依据,要按酒店的档次和正常磨损的要求确定耗用量,尽量减少使用不当造成的损耗,贯彻增收节支有奖,超控浪费多罚的管理制度。

4.结论

酒店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涉及酒店的每名员工、每个部门和每项业务。就在酒店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使经营的酒店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有效地强化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伟.客房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宿春礼.星级酒店成本控制手册.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酒店, baike.省略/view/128810.htm.

作者简介:

成本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营养治疗;成本分析;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074-02

药物经济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成本,效果优劣,揭示特定疾病,特定人群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步骤,是制定临床标准治疗程序的重要参考。例如1975年,Neuhauser所做的一项关于筛选结肠癌的方案,就推荐了合理的便检试验次数应该在5次而非之前推荐的6次。

在2007年由王梅撰写的 《临床营养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一文中,2001年国内肠内、肠外营养药品

费用的比例为1U30,而国外同期的的ENUPN费用比例为

8U2,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引入临床营养领域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促进临床营养治疗的合理使用。而在目前的临床营养治疗成本的测量中,几乎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测量方法、测量项目等。而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中,只有进行合理的成本测量,其研究结果才能客观的反映事实。因此,本文将主要通过成本的测量和分析为提高临床营养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一、成本的概念

针对疾病来说,某项疾病的治疗成本,是指从疾病治疗措施出发,不仅包括治疗某项疾病时使用的药品的费用,还包括检查、手术、护理、理疗等多方面的成本消耗。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才能够反映真正的临床治疗成本。

二、临床营养中的成本类型

按照药物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分类,临床营养治疗中的成本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治疗成本

即在临床营养治疗中消耗的医疗资源的成本,包括药品的费用、相关的医疗辅助用品费用、检测费用、护理费用、床位费等,该部分成本还应包括营养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费用。

(二)无形成本

即治疗措施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满意等。例如在进行鼻肠管进行营养喂养时,在治疗期间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但该部分的成本往往很难衡量。

三、临床营养中的成本的测量

由于临床营养治疗主要是由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的,而且从临床营养数据的搜集来说也更易操作。因此,本文中的临床营养治疗成本主要是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角度进行测量的,归纳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养药品的成本及相关医疗辅助用品的采购成本

由于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各个医院的相关采购成本不尽相同,数据也难以获得,所以,这部分的采购成本可以以药品及辅助用品的市场平均价格进行替代,同时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如国内不同病种PN治疗的日均药品费用范围为273.33~692.86元,EN对应的日均药品费用为113.81~381.4元。而对于相关的医疗的辅助用品的费用衡量国内研究大多没有提及,这部分费用主要是指与药品搭配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如肠内营养治疗时使用的鼻胃管、输液泵与输液增温器等。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市售的鼻胃管价格主要在158~198元之间,空肠造口管价格在580~890元之间。而这部分的医疗辅助用品的成本在国内目前的大多成本研究中并未反应,从成本的测量和比较来看,有欠合理。

(二)营养治疗的服务费用

在营养治疗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医生对于患者营养治疗的诊疗费,如营养手术治疗费,还包括药师对于营养药品的药事服务费、护士的护理费用、住院病床费用的服务费用。国外Pichand C等对TPN不同输注方式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腔袋隔膜袋组的平均费用为98.8±4.5瑞士法郎,全合一为148±0.7瑞士法郎,单瓶串输为119.05±20.85瑞士法郎.其中全合一主要是增加了药师配制的药事服务费,单凭串输主要是增加了护士的护理费用。国内王梅、刘洋对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治疗成本的测量中也涉及了相关的治疗服务费用,主要是测量了营养的手术治疗费,其中EN组日均费用为10.96元,PN组为9.36元。因此,在今后的营养治疗费用中应逐步纳入该部分费用的测量。

(三)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费用

对于营养治疗成本中的不良反应,在临床营养治疗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治疗费用的文献并不多,国内陈强谱等在20例腹部手术病人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了EN组2例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为48.6元/日,明显低于PN组2例并发症的治疗费用280.4元/日。如内镜下经皮胃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给药时,就容易发生伤口感染,胃造口不愈等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也十分常见,但是这些并发症所发生的费用,在临床营养治疗的成本的测算中是被忽视的。

(四)成本的贴现

根据Mushkin在其1962年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中的思想,可以把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投资,而其投入的成本可以计算为一定的货币量。营养不良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相对应的营养治疗也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这些投入的成本以货币来衡量同样具有时间价值,因此要考虑贴现率,同时在测定未来的结果和成本应使用同样的贴现率,并对贴现率应进行敏感度分析。推荐的贴现率各国目前尚不统一,在各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贴现率变动一般在在3%~6%之间。

四、结语

国内临床营养治疗的成本分析多数只是在临床研究中附带了部分的成本测算,主要是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角度进行衡量的,并且成本测算也仅仅局限于营养药品费用,少数涉及营养治疗的服务费用和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费用。同时,大多数文献均缺少治疗成本的细目说明及其相应的结构分析和成本的贴现计算。因此,在缺乏治疗成本测算细目及其结构分析,贴现考虑下,即使是针对同种疾病,在进行相关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也难以进行较为客观的比较。对目前的临床营养治疗进行客观的成本测量,我们必须给定具体的测量细目和结构,全面考察临床营养治疗中的成本,同时引入贴现率将成本回归到同一个时间点进行考察,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对于从经济性角度上促进临床营养的合理利用才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洁.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梅,刘洋.临床营养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卫生经济学,2007,9(2).

[4]刘洋,王梅.胃癌术后患者的不同营养治疗费用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6,(5).

[5]毛汉.食道癌术后不同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

[6]吴文川,靳大勇.胰十二指肠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5).

[7] Pichard C,Schwarz G,Frel A,et al. Econom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three-compartment nutrition delivered to hospitalized patients through either subclavian or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Clinical Nutrition,2000,19(4).

[8]陈强谱,边风国,等.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4,l3(6).

成本分析范文第7篇

1.1数据采集和统计在华北某地(两个乡镇)随机挑选免疫池塘,每选择一个免疫池塘即在其周围选择3个条件类似(水源、苗种来源、放养密度、搭配模式、饲料品牌)的未免疫池塘作为对照,共选择15个免疫池塘和45个未免疫池塘作为研究对象,免疫池塘接种疫苗种类均包括草鱼出血病活疫苗(892株)和草鱼败血、肠炎、烂鳃三联灭活疫苗。从苗种放养阶段开始,由养殖户记录每日草鱼死亡和饲料投喂等养殖信息。同时通过对养殖户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草鱼放养阶段、免疫阶段、捕捞上市阶段的经济数据。以Excel2007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1.2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参考Lillehaug等[6]和Thorarinsson等[7]构建的数学模型,结合我国草鱼养殖特点,对该数学模型稍做修改,主要改动包括:一是增加了计算死鱼消耗饲料成本的公式;二是加入了鱼的初始重量(Wstart)这一参数,因为我国草鱼养殖属于分阶段的分工养殖,如苗种养殖、成鱼养殖等;三是去除了清理死鱼的劳动成本和因预计到病害发生而多投入鱼苗产生的经济效益两个因素。根据调查,在我国草鱼养殖模式下,这两个因素并未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入与支出,因此在构建的模型中去除了这两个因素。数学模型的构建思路基于选择成本(alternativecost),总成本包括疫苗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其他成本是指除疫苗和人工以外的免疫成本,如注射器、针头、麻醉剂、消毒剂等;总效益包括3部分,分别是因免疫多存活下来的鱼减去饲料成本后的价值(收益1)、因不免疫而多死亡的鱼消耗的饲料成本(即免疫后增加的收益,收益2)和接种疫苗后因减少药物成本而产生的效益(收益3)。根据草鱼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各构成要素,构建计算公式,其中接种疫苗总成本计算公式表述如下:总成本=(Cvac+Clab+Cadd)×N。

(1)草鱼疫苗接种的总效益分为3部分进行计算,其中第1部分是指由于疫苗保护作用而多存活下来的鱼的市场价值减去这些鱼消耗的饲料成本后产生的效益,其计算公式表述如下:收益1=N×Mn×RPS×[Wend×Pfish-(Wend-Wstart)(FCR×Pfeed)]。

(2)式中,RPS(relativepercentsurvival)为相对存活率或称为免疫保护率,RPS=(未免疫鱼死亡率-免疫鱼死亡率)/未免疫鱼死亡率;FCR=总投饵量/[(草鱼捕捞时平均重量-入塘时平均重量)×捕捞鱼的数量+(死亡鱼平均重量-入塘时平均重量)×死亡鱼的数量]。第2部分效益是指因未接种疫苗而多死亡的那部分鱼所消耗的饲料成本,这部分鱼消耗了饲料却未产生价值,但由于免疫池塘减少了这部分成本,所以可将其看做是因免疫而增加的效益,这部分效益可总结为如下公式:收益2=N×Mn×RPS×(Wdied-Wstart)×FCR×Pfeed。

(3)第3部分效益是指接种疫苗后因降低了死亡率而减少的药物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收益3=(Cn-Cy)×N(4)实际生产中,用药量和疫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为了分析其规律,在采集的数据中,以死亡率为自变量,与死亡率对应的每条鱼的平均药物费用(元)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所得方程为C=0.889M+0.084(C为药物费用,M为死亡率),显著性分析得F=170.87>F0.05(1,59),P=0.001,表明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药物费用和死亡率成正比。

(4)可变形为:收益3=0.889×RPS×Mn×N在对华北当地免疫池塘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时,采用公式,当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因需改变死亡率和RPS的数值,以检测这些参数对疫苗经济效益的影响,所以采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得到总效益、效益成本比、净效益等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分别表述如下:总效益=收益1+收益2+收益3效益成本比=总效益/总成本净效益=总效益-总成本。

2结果与分析

2.1草鱼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在接种了疫苗的21.2万尾草鱼中,共死亡1965尾,死亡率为0.9%;而在未接种疫苗的65.2万尾草鱼中,死亡70350尾,死亡率为10.8%。免疫池塘和未免疫池塘的草鱼死亡率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免疫保护率为91.7%,疫苗免疫效果非常显著。

2.2草鱼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分析使用构建的数学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可知15个免疫池塘免疫总成本为19900元,总效益为138000元,效益成本比为7∶1,净效益为118000元,平均每公顷水面增加净效益14500元。

2.3盈亏平衡点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年份,疫病压力(未免疫鱼死亡率)差异较大,且不同疫苗间其品质(免疫保护率)也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都会对疫苗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养殖户的疫苗投资总是会带来利润,可进行盈亏平衡点(Break-evenpoint,BEP)分析,即总成本=总效益。在构建的模型中,疫病压力越高,疫苗品质越好,疫苗的净效益就越高。BEP分析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免疫鱼死亡率为1.8%,或者疫苗免疫保护率达15.3%是草鱼疫苗接种的盈亏平衡点。

2.4敏感性分析改变草鱼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或参数,考察他们对疫苗净效益或效益成本比的影响,为养殖户的疫苗决策提供依据。生产中,养殖户或企业会遇到如何选择品质好但价格高的疫苗和品质差但价格低廉的疫苗的难题。本研究为了分析方便,假设存在甲、乙两种疫苗,甲疫苗品质好(RPS=90%),但免疫成本高(每条鱼0.09元),乙疫苗品质差(RPS=70%),但免疫成本低(每条鱼0.04元)。对甲、乙两种疫苗在不同疫病压力(Mn)下可能产生的净效益进行对比,其中除免疫成本和RPS外,免疫鱼的数量按1万尾计算,计算方法如模型所示。图1中,RPS决定了线条的斜率,而免疫成本则决定了线条的起始位置,当Y=0时,表示使用疫苗后处于盈亏平衡点。当Mn<4%时,乙疫苗的净收入高于甲疫苗,此后随着疫病压力的升高,乙疫苗的净收入开始低于甲疫苗,且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可知,在疫病压力较大时,疫苗品质是疫苗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3结论

与讨论本研究以动物卫生经济学思路构建了草鱼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分析数学模型,并对华北两乡镇草鱼养殖中疫苗接种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鱼接种疫苗后为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BEP分析显示,草鱼疫苗接种的经济收益可承受较大幅度疫病压力和疫苗免疫保护率的变化。该模型可用于草鱼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分析,为政府、企业、养殖户等选择草鱼疫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模型也可应用于其他和草鱼具有相同养殖特点鱼类的疫苗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分析中包含一个假设,即所有疫苗的质量、免疫过程均符合规范,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仅由疫苗本身和疫病压力所决定。已有研究报道,疫苗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使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发生的概率小于1%)[8]、刺激炎症反应(注射免疫)[9]、黑色素沉积(大西洋鲑)[10]等。Drangsholt等[11]报道了相比于未免疫鱼,接种疫苗的鱼具有更快的生长、更低的饲料转化系数等优势。而Koskela等[12]则认为免疫力强的鱼种比免疫力弱的鱼种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系数低,因为免疫力强的鱼种需要将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抗体。疫苗的有利作用或副作用和疫苗的免疫方式、疫苗剂型、鱼的种类、品系等有关[11-13],为了简化分析,本研究的模型中并未考虑上述因素。

此外,在实施效益-成本分析时,效益的出现要晚于成本的实施,因此需要考虑到利率和通货膨胀,将成本发生时的价格贴现至获得效益时年份的价格[14],在本研究中,由于从养殖开始到结束都在同一年内完成,所以并未进行相关转化。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外,疫苗还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潜在效益。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滥用已导致病原菌的严重耐药,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5]。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价格严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并且更容易遭遇贸易纠纷和技术壁垒[16-17],如我国生产的牡蛎因产品质量差,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30[17]。疫苗作为一种无毒无害的病害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化学药物使用量,如在挪威由于鲑鱼疫苗的推广使用,抗生素用量不断减少,而鲑鱼产量却不断提高[18]。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上升,通过使用疫苗生产更健康、环保的水产品,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还可因此提高水产品价值,从而提高疫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此外,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会对病原起到净化作用,从而对周边的非免疫池塘以至整个地区带来利益[19]。

成本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房屋造价、成本分析

按照经济性质,建设工程成本包括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所需的所有费用,包括以下费用:项目前期费用、建筑及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预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国家规定应当计入工程成本的其他费用等。项目前期费用由可行性研究费、勘察设计费和其他费用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构成建筑产品实体的土建工程、建筑物附属设施安装工程和装饰工程等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是建设单位购置的各种直接使用并能够独立计价的资产发生的费用,它包括设备购置费、房屋购置费、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购置费、其他购置费等;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用地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招标费用、工程建设监理费用、工程质量监督费、其他费用等。通常我们很多人理解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只是构成建筑产品实体的建筑工程费和安装工程费,这部分的费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概(预、结)算时,依据工程所在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定额及相关造价信息进行编制,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费用。

以上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成本由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单价是多少,在整个造价成本中他们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这样才有助于了解实际的房屋建筑成本是多少。

1、项目前期费用(含前期设计概念期间费用),设计费的取费是按《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2002】10号文规定执行,可行性研究费等前期费用依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执行。摊入房屋建筑工程单价内每平方米15-100元左右。

2、建筑及安装工程费,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各省根据建筑企业的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合理的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劳动组织为基础编制的定额做为各地建筑及安装工程的计价及取费基础;根据各地定额及各地的造价信息基础上编制的建筑及安装工程费,毛坯房一般造价约为1000-2000元/平方米,高档小区可达3500元以上,精装修造价每平方米增加500-1500元,这要看档次的高低,有增加每平方米300元的简装修,更有增加每平方米3000-10000元的超高档装修。

3、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分为建设用地费用和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费用。

(1)建设用地费用是建设项目要取得其所需土地的使用权而支付的征地补偿费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费用,其内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地动迁费、其他税费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一般二线城市市区(老郊区地带)为70-100万/亩,容积率一般为1.0-2.0,折算到每平方米房价上为525-1051元/平方米,市区中心地带一般为200万元/亩,折算到房价上为1500-3000元/平方米,核心区域可达300万元/亩以上,单方土地造价折算到每平方米房价上将会更高;一线城市甚至有高达2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土地单方造价;三线城市、县城等土地单方造价较低,一般为100-500元/平方米,也有高达2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情况。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房屋所处地段不一样,小区的容积率不一样,相应的房价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远远高于郊区,一线城市的房价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容积率不一样的小区房价也不一样的主要原因。

(2)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招标费用、监理费用及广告、策划、销售费等其他费用。

A、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项目从立项、筹建、建设、联合试运转、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及后评价等全过程管理所需的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的多少和工程从立项开始到备案结束为止的时间有关,如果按国家有关规定5亿元左右的小区建设单位管理费为433万元,如果时间拖长的化,可能达到1680万元左右,平摊到房价上每平方米为20-72元左右。

B招标费用执行国家《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问)。

C监理费按《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执行》,平摊到房价上3-30元/平方米。

D广告、策划、销售费一般每平方米占到30-200元,高者可达500元/平方米以上。

E各种税费及国家规定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各地标准等不一样,以二线城市为列,平摊到房屋工程成本上每平米约为100-500元。

成本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政府统计工作成本 三维分类 时间成本 空间成本 项目成本 成本控制

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节约资源、节约成本不仅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更是政府部门高效管理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管理所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持久的任务。政府统计部门产品的“非市场产出”特性,决定了其统计工作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和应有的经济理性,因此,在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加强资源节约、有效控制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是提高政府统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建设“节约型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国内外学者一直也没有停止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关于多维成本控制这种新模式,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学者查尔斯・T・霍恩格伦将成本管理的范畴扩展到企业职能价值链。Johnson和Busbin认为十年前企业可以通过如价格、质量一个产品或市场变量就可获得竞争优势,当今竞争优势则需要满足多个维度的特征变量,并且已经开展到诸如时间等无形资产上。莫文、汉森认为质量就是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可以用质量维度来描述,质量好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在几个维度上至少一个要优于竞争对手,而在其它维度上的业绩相当。实践层面,美国国防部提出生命周期成本,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范畴延伸到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酝酿、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奠定了时间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国内文献 陈良华指出成本计量模式应是三层结构、突破账户约束、开放型、多维成本计量、突破会计账户框架的开放系统。杨立勋认为政府统计成本核算硬约束取决于两条途径,一是建立以及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二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将企业化管理的政府统计成本核算置于四大监督主体之下,实施有效监督。王爱华认为企业为控制物流成本,应树立“三维成本观”,即支付维度的资源投入观、运作维度的资源耗费观、功能维度的时间消耗观。陈虎等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三维成本管理系统,分别从成本的管理层级维、空间维和时间维三个角度构建了成本管理体系。不仅阐述了各个维度、管理的重点,而且分析了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单石奇认为企业的综合性,成本管理方法单一性亟待引进目标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的三维成本管理网络。张曾莲认为预算控制是一个封闭式环型循环系统,其控制过程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组织;下达控制指标;提供预算控制信息;衡量工作、评价业绩;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纠偏措施;改进控制模型七环节。隋淑兰、张莉认为三维成本核算模式,是以制造成本为基础,合理借鉴变动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控制的原理建立三维一体的成本核算体系。王立明认为中小企业必须切实强化成本观念,大力推行三层次成本控制,即覆盖生产、设计与决策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综合以上理论界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到:在成本控制方面,多维成本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系统;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仍然比较少,特别是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三维(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项目维度)分析与控制的直接研究更是非常薄弱。在现实中的实务界,也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往往注重于从统计工作的业务面、而忽略从多个维度以及多个维度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去思考问题。毫无疑问,本文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进行三维(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项目维度)分析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具有创新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实务界进行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全方位、深入、有效地降低政府统计工作成本。

二、政府统计成本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三维成本控制理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研究并没有脱离成本控制这一不断发展、日渐弥新的永恒课题,仍需从成本控制的新发展――三维成本控制理论中汲取理论依据。传统的成本控制理论仅局限于产品生产到出售过程的管理,使得成本控制只注重生产成本。而三维成本控制理论,时间上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整个时间链条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空间上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管理决策上将视野拓展到战略的高度。三维成本控制理论在理论方面,结合会计时空观、价值链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系统全面;在控制方法方面,综合运用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来控制成本。陈虎和杨诚等国内学者撰文构建三维成本管理模式,指出企业成本控制可从三个维度入手:时间维度根据成本控制活动与成本发生的前后,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控制成本;空间维度基于价值链的角度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交货、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整体控制成本;管理维度从战略层、技术层及项目层控制成本。王爱华和李芳等则针对政府统计部门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三维成本控制理论,指出政府统计部门成本控制可从一下三个维度入手:时间维度上,基于统计工作时间链,贯穿于整个统计过程进行横向时间成本控制;空间维度上,基于统计工作空间链,贯穿于政府统计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统计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进行纵向组织成本控制。作业维度上基于统计工作作业链,对政府统计部门具体统计工作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在三维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三个维度种类的选择有所差异。但考虑到政府统计机构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在相似之处的同时又有所差异,为了动态、系统和前瞻的从时空范围和项目维度的视角去考虑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控制,本文对上述学者的理论观点都有所借鉴。

(二)目标成本控制理论 1959年,丰田公司提出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阶段,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达成目标成本。推出的“成本企画”理论是目标成本控制理论的起源。目标成本控制理论最初应用于新产品设计开发和老产品设计改型过程上,现在已经拓展到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目标成本控制是一种以目标成本为对象,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阶段在内的系统性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方法。即用目标成本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藉以达到降低成本耗费,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的目的。目标成本控制要经历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和目标成本实现的流程,如(图1)所示。显然,政府统计工作中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成本分析与控制,都可以进行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与控制。

(三)定额成本控制理论 定额成本控制理论,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前苏联引入。定额成本控制理论是事前通过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或定额成本做为目标成本,事中核算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事后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并寻找原因,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控制,以达到成本控制目的的一种成本控制理论。其前提是定额成本的制定,定额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根据各成本项目耗费定额、当期费用预算和其他有关资料计算的。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虽然均依据消耗定额和计划价格确定,然而,首先,消耗定额的确定不同。前者的消耗定额是现行定额,不同于后者将计划期内均值做为消耗定额的做法;其次,用途不同上,前者用于企业自我控制和考核,不同于后者用于上级考核企业。定额成本控制理论不仅注重产品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为成本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而且注重产品成本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但定额成本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时的工作量较大,且仅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消耗定额准确稳定的企业,局限性较大。笔者认为,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项目维度中统计项目的通讯费、印刷费、会议费等可以选择定额成本做为目标,借鉴定额成本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与控制。

(四)标准成本控制理论 标准成本控制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管理会计应用于成本预算控制并结合泰罗制的产物。标准成本控制理论是事前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做为目标成本,事中比对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做为成本控制情况的信息,事后以差异为线索,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成本有效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理论。其前提是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有效经营条件(正常或高效率)下生产产品应该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企业制定标准成本时有三种原则可供选择:一是以现有条件下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为标准成本;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为标准成本;三是以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为标准成本。虽然,标准成本控制理论和定额成本控制理论都以制定目标成本为前提,都将实际耗用水平与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比对,但两者理论在制定目标成本的依据、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成本差异的设置程度及分配方法等方面不同。标准成本控制理论的提出,使成本控制从事后提前到了事前,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然而,通常制定的标准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但是当企业组织机构、市场、产品等因素变化较大时,不利于对差异的分析。笔者认为,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项目维度中统计项目的事后调查费,可以选择标准成本做为目标,借鉴标准成本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与控制。总之,三维成本的每个维度,都可以对其成本进行或目标、或定额、或标准的设定,从而对每个维度进行或目标成本、或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的分解、分析与控制。

三、政府统计成本的构成分析

(一)政府统计时间成本 目前理论界有关时间成本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企业时间成本的探讨。贝克尔认为时间的价值就是时间的“机会成本”,浪费时间即时间价值损失构成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即时间成本。有效的时间成本控制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或浪费获得最佳的期望结果。Stalk&Hout探讨了时间与成本的关系,认为在大多数组织内部,时间越少则花费的成本也越少。杨颖等认为时间成本属于企业的一项费用支出,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非必要时间浪费而引起的价值损失。胡蓓、陈建安认为时间成本是一种由于非必要时间浪费而引起的机会成本或损失。崔松等鉴于上述研究缺乏整体系统视角和时间成本的界定不全面的问题,提出时间成本是与企业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合理支出,是为满足客户或市场时间要求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未能满足其时间要求所发生的损失。并将时间成本划分为时间控制成本和时间控制失效成本两大类。但直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政府统计时间成本的研究仍较少。Dalenius、Onate等认为统计数据的取得应当考虑经济性,即统计数据的成本问题。自此,国内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研究也逐步出现,吴志强提出统计工作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而隐性成本就包括由于时间因素而引起的统计信息资料过期失效造成的损失等难以计量的成本。笔者认为,对政府统计时间成本的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统计设计或数据分析等某个具体环节,而应着眼于统计工作全流程的所有内部和外部时间费用加以处理,并进行分析、控制,将时间成本减小到一定限度以实现政府统计部门效益最优。此外,应借鉴广义成本观,不仅包括机会成本,还包括实际发生的成本;不仅包括成本的支出,还应包括成本的节约。据此,政府统计时间成本可定义为:它是所有与政府统计部门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和合理支出,是为实现用户时间要求而额外增加的费用,及未能满足时间要求而发生的损失。具体来说,包括事前时间成本、事中时间成本和事后时间成本。其中:事前时间成本,是政府统计部门在生产“统计数据”或提供“统计服务”之前工作没有做好所导致的时间成本,主要包括统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不强导致的时间浪费;事中时间成本,是政府统计部门在实施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时间压缩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时间浪费;事后时间成本,由内部损失时间成本和外部损失时间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是指由于统计数据产品或服务未能及时交付用户而发生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的损失,主要包括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产品及服务不能交付的调查费用及数据不合格返工,重新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引发的成本。后者是由指于统计数据产品或服务交付后而发生与政府统计部门外部相关时间的损失,主要包括向用户提供数据后,由于数据不合格、用户不满意或是数据批露不规范等造成的用来处理用户投诉、退货、数据信息产品召回等外部损失时间成本。

(二)政府统计空间成本 目前,有关空间成本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成本和组织间成本的探讨。组织成本方面,科斯曾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了组织成本的概念,认为企业是为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而组织成本是相对市场外部交易费用而言的,是企业组织对市场替代而形成的内部化市场交易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组织成本指的是集团内部组织上的失真失控造成的损失的货币化。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组织成本的内容做了有益的拓展,李元旭提出企业组织的管理成本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内部组织成本、委托成本、外部交易成本、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组织间成本管理方面,Cooper、Slagmulder认为组织间成本管理是基于不同组织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成本管理活动,其突破原有的组织边界,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各类中间组织。Gold Bach在通过组织结构安排降低组织间成本方面,指出供应链上游成员是人,下游成员是委托人,而距离最终客户最近的企业做为市场目标价格决定者通常是供应链中最优质的伙伴。Newman、McKellar认为信息传递障碍是组织间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信息共享是减少这一成本的重要途径。此外,成本结构分解、建立成本数据库、分享成本数据可有效的控制组织间成本。国内学者中阎达五、于富生和张敏、程宏伟等认为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作业层次、通过组织内和组织间作业链改进、消除不增值作业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但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政府统计空间成本的直接研究仍很少。《统计行政管理公务成本》课题组提出可按照重新划分的机构和工作流程分解机关费用数据以加强统计行政成本管理,这里涉及到了政府统计空间成本控制的措施。李芳、王爱华首次从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作业成本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统计工作的整体成本。其中空间维度统计工作成本是指统计部门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等原因,在统计数据形成及管理中形成的统计成本总和。但其对政府统计空间成本定义还不够全面,对问题及措施的研究还不够详尽。笔者认为,政府统计空间成本可定义为:它是政府统计部门因空间方面组织不协调、空间委托关系未理顺、空间信息交易平台缺乏及统计人员队伍空间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成本。统计空间成本包括因统计部门内及上下级间的不协调使得统计信息处理低效而发生的内部组织成本;因统计部门空间上客观存在的委托关系未理顺而发生的委托成本;因政府统计空间上缺乏为各类用户服务的平台而发生的空间信息交易成本和因统计人员队伍空间配置不合理引发的人员空间配置成本。

(三)政府统计项目成本 目前有关项目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探讨。Spooner将成本项目分为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两个分项目。黄戬认为项目成本可分为直接工程费(人工、材料、机械使用费、技术措施费)、管理费、临设费用等。张建忠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分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进行核算。而专门针对对政府统计项目成本的研究相对较少。陈博东认为统计部门的统计项目成本可划分为人员成本、资源占用成本及消耗性材料成本三大类。笔者借鉴上述观点认为,政府统计项目成本是一定时期内,政府统计主体为实现特定目的,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所牺牲或放弃的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在内的全部资源代价,也可称其为政府统计调查项目成本。政府统计项目成本既包括消耗在统计项目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又包括期间费用。其中:直接材料,包括执行统计项目直接消耗的办公用品、印刷费、房屋修缮费、项目调查运输费等;直接人工,包括执行统计项目人员的工资、福利、补贴等;制造费用,包括通讯费、执行统计项目人员办公用房地产折旧和执行统计项目用设备折旧三部分。期间费用,是为组织和管理调查项目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公共固定资产支出、组织和管理调查项目而共同发生的耗费,其中公共固定资产支出包括管理用房地产折旧和管理用设备折旧两部分,管理用房地产折旧包括综合办公用房、车库、普查资料库房、资料室、会议室、计算机房等公共服务用房的折旧,管理用设备折旧包括管理人员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所提折旧。综上所述可见,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框架体系,可构建如(图2)所示。

(四)三维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析 笔者认为,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个维度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时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三个方面。(1)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叉,具体如(表1)所示。(2)时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同一统计项目的不同环节中,在成本发生的不同时点对成本的控制也不相同,具体如(表2)所示。(3)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交叉。建立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体系的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对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项目维度的相互影响,实现对政府统计工作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空间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时间成本的高低,如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增加空间成本的同时,必然会使得统计时间延长进而增加了时间成本。导致时间成本增加的因素也会增加空间成本。时间成本与空间成本的增加都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相反若统计项目成本增加只要引起时间成本或空间成本中任意一者增加,也会影响另一者。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体系中三维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四、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得如下启示:(1)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应该从时间、空间和项目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由此可得出具体的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策略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2)政府统计工作成本的三个维度控制是相互影响的。空间维度成本控制的实施在降低组织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统计工作的时间成本;时间维度成本控制的实施在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成本;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成本控制的共同实施同样会降低政府统计工作具体项目上的成本。(3)政府统计工作成本三维以及三维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分析,有助于政府统计部门确立统计工作三维成本控制意识;明确统计工作成本三维控制、节约思路;其最终目的是,在保证政府统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全方位、更深入、更有效地降低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提高统计信息的产出效益。

*本文系2008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关于统计工作成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LY059)及200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节约型政府行政成本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09CJGZ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查尔斯・T・恩格伦著,王立彦等译:《成本会计(以管理为重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汉森、莫文著,王光远等译:《管理会计(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良华:《企业成本计量模式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4]李芳、王爱华:《基于价值链的政府统计部门三维成本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5期。

[5]崔松、胡蓓等:《企业时间成本涵义探讨》,《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

[6]李元旭:《管理成本问题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6期。

[7]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8]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9]程宏伟、张永海、李想:《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0]《统计行政管理公务成本》课题组:《统计行政的成本》,《中国统计》2005年第10期。

[11]陈博东:《统计项目应实施成本核算》,《中国统计》2002年第10期。

[12]SeuringS,Goldbach M:《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G.S.Becker. 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Economic Journal, 1965.

[14]G.stalk,&M.Hout. Redesign Organization for Time- based Management,Planning Review, 1990.

[15]Ronald 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1937.

[16]Cooper R, Slagmulder R.Interorganizational Costing,Cost Management, 2003.

[17]Newman R.G&S.M Mckeller. Target Costing: A Challenge for Purcha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 Management, 1995.

成本分析范文第10篇

显性成本

首先,WiMAX的全IP技术架构是其获得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事实上,WiMAX

网络架构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并未被完整定义,也尚未在实践中得以证明,而3GPP和3GPP2对于连接核心网络的多级IP服务(通过IMS)都有完整的定义。从这方面来看WiMAX阵营也许还有待努力。

其次,移动WiMAX是一个全新的标准,对于运营商来说,兴建一个网络需要“平地起高楼”,投入大,周期长,相关的风险也要大得多。同时,对于运营商而言,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而去“另起炉灶”建设新的网络,显然不利于投资保护。TechNewsWorld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说,把WiMAX与HSDPA和EV-DO版本A相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这对于大部分现有的蜂窝运营商来说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对于已经在运营3G的运营商来说,从WCDMA到HSDPA、以及从EV-DO到EV-DO版本A的演进是相当平滑和经济的,无需建设整个全新的网络。从2G到3G、从3G向其下一代无线宽带网络的演进可以实现“复用”,能充分保护运营商的投资。目前,全球通信市场的覆盖率已经很高,特别是在大部分城市中,全球3G CDMA用户已逾4.7亿,其中包括3.52亿CDMA2000用户和1.19亿WCDMA用户,而正在提供商用3G服务的运营商也有约330个。在这样的基础上升级到支持更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无线网络,对于运营商来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而不必高昂的部署成本。

第三,移动WiMAX在覆盖和频谱效率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这可能造成WiMAX要覆盖同一面积所需基站数量高于现有3G技术,自然导致更高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覆盖的角度来说,专业研究显示802.16e在7~10 dB(链路余量用分贝)的链路预算比起3G系统来大得多――这就意味着移动WiMAX可能需要2~6倍于HSPA或EV-DO所需的基站数量来覆盖同样的面积。从频谱效率的角度来看,一些专家指出,由于802.16e的频谱效率略低于LTE、AIE,因此移动WiMAX所需的基站数量要多一些。而在话音业务上,目前802.16e的VoIP的频谱效率还不及电路交换的WCDMA R99和CDMA2000 1x――也就是说,如果移动WiMAX要在大规模商用化的条件下提供话音业务,它所需要的基站数量比3G还多。美国Arthur D. Little管理咨询公司(ADL)的报告也提出类似分析:移动WiMAX基站的覆盖区域半径却只相当于HSPA的1/4到1/2,这意味着移动WiMAX要建立更多的基站,使其成本要高出5~10倍。

此外,ADL作为第三方调查机构还在一项研究结果中对WiMAX的运营成本进行了分析。该报告指出,从运营成本支出(CAPEX)的角度看,WiMAX的成本要比HSPA高出20%~50%。而要实现WiMAX的理论速度,其CAPEX可能要高出5~10倍。

隐性成本

移动WiMAX部署和运营中,还存在一些隐性成本也不容忽视:

知识产权

WiMAX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高度分散,未来在知识产权方面可能会产生争议,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成本因素。

频谱

在WiMAX投入大规模应用时,管理机构可能会要求运营商为现在免费的频谱支付费用。另外,如果WiMAX的全球频率不能得以协调,可能也会带来一些隐性成本。

基站部署

除去基站等设备自身的成本,获得足够的发射站来部署广泛的移动网络也是一个挑战。统计显示过去五年来全球商业地产有40%~50%的升幅,这些商业地产实际上意味着更高的基站购买、租赁成本,因此整个部署成本也会水涨船高。

上市速度

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使成本下降,也是一个关键。

终端

终端的丰富程度对于用户接受某项技术也至关重要。有国外分析人士就把韩国两大移动运营商KT与SK电讯的WiBro市场反应不及预期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终端设备的缺乏及价格过于昂贵,以及来自同样拥有高速数据下载能力的HSDPA的压力。

上一篇:成本核算范文 下一篇:风险地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