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4 11:21:46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一)评议内容:

1、是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规划,明确年度建设目标,制定推进方案,落实推进措施。

2、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运行经费的投入和争取上级部门政策资金及使用情况。

3、市及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情况,是否建立并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作制度。

4、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和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核心,以切实履行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为根本,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为手段,把接受市人大代表专项评议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良好契机,扎实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突破年”主题活动,不断强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通过认真组织自查自纠,坚持边查边改、边评边改,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取得实效。

(三)总体目标:

1、全年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年内在重点乡镇、“三品”基地和企业示范确保建成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并全部投入使用;

3、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示范创建,计划建设10个试点镇、20个试点基地,探索经验,逐步推开;

4、年内确保新增“三品一标”申请获证数达到22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

二、重点措施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根据人大评议内容,我委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落实工作措施。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以省颁布与实施即将出台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为契机,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以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质量安全知识,营造全社会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保障农业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依法完善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之间明确监管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农委系统上下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业务工作出发,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乡镇政府和基层农业部门针对不同产业状况,从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出发,与“三品”基地或企业、规模经营户、区域组织等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或落实安全生产自律承诺书。

3、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市一级、整合完善县一级、提高乡镇和基层(市场、基地和企业)的建设原则,逐步建成上下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分析结合、重点防御与区域监控结合、面上抽检与企业内检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质检体系。一是重点加强市级检测中心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确保市级检测中心设备到位、场所到位、人员到位、技术到位,通过省级认证并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二是加快县级质检站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东台市农产品检测站认证,尽快形成实际检测能力。督促其他县(市、区)检测站建设的机构人员到位、资金配套、资源整合和仪器设备添置等工作,力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增强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三是推进农业重点乡镇检测室建设。结合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乡镇和试点基地建设,推进10个农业重点乡镇农产品检测室和20个农产品基地检测点建设示范工作,增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自检能力。四是引导自律性检测站(点)建设。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重点督促亭湖区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促进其同步施工建设、同步完工、同步通过验收使用。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要健全完善县级监管机制。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各县(市、区)农委均应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监管队伍,同时给予必要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经费保障。对县级农、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要做到不搞多中心重复建设,做到分工不分家、目标一致、资源共享、齐抓共管、提高效能。二是要实现乡镇监管无死角。督促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必须要设置农业安全员岗位,并明确专职监管人员,提供必要的监管条件和手段,确保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并加强考核,落实目标奖惩制度。三是提高综合监管的合力。落实好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以构建政府监管、部门协作、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四是逐步形成全社会监管机制。要积极发挥全社会力量,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新闻媒体监督、设立社会监督员等形式,逐步形成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机制。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通报制度。建立检测数据库,加强监测结果的汇总、比较、分析,充分利用检测结果,开展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并加大检测评估结果的通报和问题产品责任单位、责任人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最小范围的控制安全隐患。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制定和履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坚持执行对进场的农产品“有标验证确认进场,无标检验合格进场”,把无标识、不可溯源的农产品检验作为日常的重要工作来狠抓落实,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四是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按照“依法科学、准确全面、客观公正、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通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

6、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将“三品一标”基地管理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三品”建设数量与建设质量并重,提高获证单位的年检率和续展率。二是积极动员和组织申报,年新增“三品”申报和获证数220个以上,争取新增一个县域申报或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争取一个规模达10万亩以上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通过认证,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覆盖率比去年增加2-3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上。三是着重推进“三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按照“有标准、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镇和示范基地建设,以探索不同类型的“三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实现“三品”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

7、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一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入手,建设20个试点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真正把好安全生产第一关。二是探索“全镇域、整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管理,开展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乡镇建设工作。三是着力推进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园区创建活动。以此来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促进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规范化使用和管理,从而实现提高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建设,争取市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以推动示范工作。

三、工作计划: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委专项工作评议工作的部署,市农委接受评议的时间为年3月至9月。为了确保本次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农委工作实际,评议分为宣传动员、自查自纠、接受评议、整改落实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召开农委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市人大专项评议工作部署安排及工作要求,统一思想,确定工作重点,研究迎评工作事宜。

2、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

3、召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迎评工作。

4、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将迎评工作责任分解到各相关处室、单位,签订责任书。

5、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召开动员会,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到人。

(二)自查自纠和调查阶段

1、对照检查。根据评议的内容和分解的责任,各处室、各直属单位深入开展自查,主要是履行职责、工作推进方案、工作措施、工作成效等情况。

2、征求意见。由农委通过电子邮箱、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县乡、基层、“三品”基地(企业)等措施,广泛征求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3、剖析原因。针对各种途径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原因,查找根源,确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科处和责任人,在查中改、在查中纠。

4、自查自纠。适时向评议小组提交自查自纠报告,说明自查出的问题及落实的整改措施。

(三)接受评议阶段

1、积极主动配合市人大评议工作小组做好评议工作。在接受评议时,以诚恳谦虚的态度听取市人大评议工作小组、人大代表、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对待,落实整改。

2、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3、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回答参评人员提出的问题。

4、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项工作测。

5、对评议组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分解,查找原因,落实整改。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就专项评议工作情况做表态发言。

(四)整改阶段

及时整改存在问题、促进被评议工作上水平,是本次人大评议的主要任务,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要针对自查自评出来的问题和人大代表评议的问题或意见,对照各自职责,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

1、制定整改方案。对存在问题逐条对照检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2、落实整改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将整改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目标和要求分解到具体的处室、单位和人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职责和期限,抓好整改的落实。市农委接受人大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的跟踪督促、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3、完善规章制度。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规章制度缺位的,迅速制定相应制度;制度不健全的,迅速进行修改完善。

4、提交整改报告。整改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整改报告,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如未能在整改阶段落实整改的,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原因,制定全面整改到位实施计划,直到全面完成。

四、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摆上重要位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专项评议,这既是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促进和推动,也是对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主管部门的鞭策和激励。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农业系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人大评议活动,要把专项评议作为推动全面工作的机遇和动力,要变被动查纠为主动查纠整改,变“要我评”为“我要评”。

2、加强领导,责任到位到人。为了确保人大对农委专项工作评议的有序进行,市农委成立接受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同志任组长,任副组长,农产品质量监管处、法规处、农业处、科教处、市场处、办公室、财审处、人事处、兽医处、畜牧处、综合处、监察室,农环站(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植保站、执法支队、信息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农委接受评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正兰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具体负责接受评议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农委也要加强接受评议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以确保评议顺利进行,整改落实到位,工作推动有实效。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问题 自主报告免责 风险点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20-01

为实现对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吸取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在产品研制质量管理上需要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参与产品研制人员主动、如实地报告所看到和经历的各种产品质量隐患,并将报告的问题信息作为保证产品研制质量的重要资源;报告的问题不作为任何检查、评比和处罚的依据。通过对这些产品质量隐患的的统计分析,追求准确掌握产品研制过程容易发生危及产品质量的关键点、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对产品质量隐患的预先管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工作人员主动纠正问题,有利于将“个人教训”转化为“集体经验”。

1 意义与作用

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的意义在于:作为产品质量奖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为标靶,激励员工预先发现、报告质量隐患,主动改进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对免责质量问题信息的收集积累,系统剖析研制管理薄弱环节,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从而持续提升产品研制质量安全水平。

统计数据表明,产品质量隐患存在于产品研制过程各个阶段,所占产品质量问题的比例大,但由于人员认识上的问题,很多产品质量隐患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员工自身错误造成的产品质量隐患容易被隐瞒,即使反映也是将不利于自我的许多关键细节隐瞒或拼凑事实。因此,在员工中存在质量隐患不是事故,报告质量隐患害怕受处罚、担心影响自身经济收入和未来发展等种种顾虑。尤其是认为原因导致的产品质量隐患。长期以往,直接影响对产品质量隐患的管理和预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风险点分析预控和人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实现产品研制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就是要消除员工因为怕受到处罚而隐瞒质量隐患的行为,使得尚未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质量隐患能够得到正确反映,对于正确掌握产品研制质量状况、分析质量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对产品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是对产品质量隐患管理的补充和完善。

2 基本原则

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遵循自主性和非处罚性的基本原则。自主性体现在:由责任人主动报告航空产品设计、试验、试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采取措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非处罚性体现在:报告的问题不应作为责任人在企业内评奖、晋升和先进评比的依据;其他人员及时、主动报告型号研制工作中的质量隐患,应按照企业内部质量奖惩制度予以奖励。

3 实施要求

实施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与“业务谁主管、质量谁主抓”的企业质量责任机制有机结合。企业一把手应对制度的落实、问题的整改工作负全责,确保有关的组织、协调和资源到位;技术负责人负责主持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工作,对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内容进行确认;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质量审核,组织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质量主管人员参与企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的制定,对免责质量问题进行具体质量审查,跟踪和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核实归零状态,对免责报告中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内部警示。免责报告问题涉及部门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初步审查和技术内容确认,组织落实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

在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落实、执行流程和程序上,应由责任人填报在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隐患。质量问题免责报告经责任部门负责人初步审查、确认问题性质后,由企业内部质量主管人员、质量负责人分级进行质量审查。质量问题免责报告通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并最终确认后,启动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由技术负责人主持,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制定纠正措施和计划,落实问题整改,在问题整改过程中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楚不放过,责任不清楚不放过和员工没有收到教育不放过,确保在造成质量事故发生和经济损失前问题整改归零。企业质量部门要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进展,督促问题及时归零,对归零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企业内部落实免责报告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汇总,进行系统分析,查找产品研制中存在的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形成免责质量问题分析简报,在企业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安全警示培训教育,促进员工加强质量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避免类似问题在其他产品研制过程中重复出现。

4 结语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为使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产品获证企业等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后续监管规定》和《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切实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研究,我局决定在全区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获证企业等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中实行预约检查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行预约检查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行对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预约检查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企业自律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预约检查前,通过企业的自查自纠、自我完善、自我规范,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质监部门实行预约检查制度,可以强化“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做到依法管理与服务企业并重。通过实施预约检查,能够更好的尊重企业特点和个性,突出诊断性检查,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解决企业被动应付检查的现象。通过企业自查和实施检查,能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现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预约检查制度可以督促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重视质量安全,加强自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更好的保障质量安全。可以提高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消除被检单位与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矛盾,减少检查工作对生产加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预约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后续监管规定》及有关细则、标准。

(二)检查对象

城区辖区范围内的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产品的生产企业。

(三)检点

1、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各级政府、部门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政策情况;

2、企业有关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资质保持情况;

3、原辅材料进货验收情况;

4、产品出厂检验情况;

5、产品执行标准情况;

6、产品包装标识、标注情况;

7、获证后生产条件保持情况;

8、售后服务、产品召回制度落实情况;

9、委托加工备案情况;

10、产业政策执行情况;

11、产品监督检查情况;

12、其他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事项。

(四)检查方法

1、检查次数。每家企业每年一次。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生产企业管理水平,可适当增加一至两次。

2、预约。由我局向企业发出预约检查通知书。预约检查通知书主要由依据的法律法规、检查的时间范围、地点、方式、应准备的相关资料、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相关人员等方面内容组成。

3、企业自查。企业在预约检查的时间范围内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并按照规定时间向下达预约检查通知书的质检部门提交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

4、检查。我局根据预约检查通知书的内容制定检查方案、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到企业现场检查。检查对照企业提交的自查报告对企业自查情况进行核实。现场检查组不少两人,由组长负责,相关人员分工检查。

5、整改。对预约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要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对企业整改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复查。对发现提交虚假报告以及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监督办案程序要求进行立案查处。

6、文书归档。预约检查组要将检查记录、处理意见、整改复查情况整理归档,由我局有关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室管理,并作为考核企业及企业年审、换证和诚信档案建立的主要内容。

三、预约检查的要求

1、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预约检查是落实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加工主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措施,是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相关监管科室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人员,认真组织落实。

2、相关监管科室要向重要工业生产企业广泛宣传产品质量安全预约检查的意义,通过预约检查,督查企业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质量控制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3、预约检查不代替日常巡查和上级部署的监督检查等其他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下简称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根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必须遵守本办法。对出口商品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家监督抽查是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组织有关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生产、销售的产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国家监督抽查是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四条国家监督抽查分为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抽查和不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两种。

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抽查每季度开展一次,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根据产品质量状况不定期组织开展。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并国家监督抽查通报;有关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接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负责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样品的抽样工作;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负责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样品的检验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监督抽查相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地方组织的产品质量抽查活动,不得以国家监督抽查的名义进行,质量抽查通报不得冠以“国家监督抽查”字样。

第七条国家监督抽查的质量判定依据是被检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企业明示的企业标准或者质量承诺。

当企业明示采用的企业标准或者质量承诺中的安全、卫生等指标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质量判定依据。除强制性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之外的指标,可以将企业明示采用的标准或者质量承诺作为质量判定依据。

没有相应强制性标准、企业明示的企业标准和质量承诺的,以相应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质量判定依据。

第八条国家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单位无偿提供,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第九条被抽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对不便携带的样品必须由被抽查企业负责寄、送至检验机构。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国家监督抽查和拒绝寄、送被封样品。

第十条国家监督抽查不向企业收取检验费用,国家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解决。财政部门专项拨付的国家监督抽查经费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使用。

第十一条凡已经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自抽样之日起六个月内,各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部门对该企业的该种产品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确定抽查计划和抽查方案

第十二条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主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制定《国家监督抽点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根据产品发展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

第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根据《目录》,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并向有关单位下达国家监督抽查任务。

第十四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接受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后应当制订抽查方案。

抽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抽样。说明抽样依据的标准,抽样数量和样本基数,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数量。

(二)检验依据。检验依据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原则。

(三)检验项目。检验项目应当突出重点,主要选择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项目及主要的性能、理化指标等。

(四)判定规则。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中有判定规则的,原则上按标准的规定进行判定。标准中没有综合判定的,可以由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的检验机构提出方案,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并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后施行;

(五)提出被抽查企业名单。确定抽查企业时,应当突出重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中、小型企业应当各占一定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的跟踪抽查企业的数量。必要时,可以专门指定被抽查企业的范围;

(六)抽查经费预算。抽查经费预算应当按照不盈利的原则制定,主要包括检验费、差旅费、样品运输费、公告费等。

国家监督抽查方案中的抽样、检验依据、检验项目、判定规则等内容应当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第十五条抽查方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后,向承检机构开具《国家监督抽查任务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反馈单》。

第十六条检验机构接受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后,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监督抽查有关规定,并对抽样及检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各有关单位对国家监督抽查中确定的产品和被抽查企业的名单必须严格保密,禁止以任何名义和形式事先泄露和通知被抽查企业。

第三章抽样

第十七条国家监督抽查抽样人员应当由被抽查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派的人员、承检单位的人员组成。到企业进行抽样时,至少应当有2名以上(含2名)抽样人员参加。严禁抽样人员事先通知被抽查企业,严禁被抽查企业或者与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企业参与接待工作。

抽样人员抽样前,应当出示国家质检总局开具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和工作证),向企业介绍国家监督抽查的性质和抽样方法、检验依据、判定规则等,再进行抽样。

第十八条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抽取,并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抽取的样品应当是经过企业检验合格近期生产的产品。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企业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所列产品的;

(二)产品未经企业检验合格的;

(三)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为企业自产自用且非用于销售的;

(四)产品为按有效合同约定而加工、生产的;

(五)抽样时有充分证据证明该产品用于出口,并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的;

(六)产品标有“试制”或者“处理”字样的;

(七)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

第十九条被抽查企业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拒绝接受抽查:

(一)抽样人员少于2人的;

(二)抽样人员姓名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不符的;

(三)抽样人员应当携带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和工作证)等材料不齐全的;

(四)被抽查企业和产品名称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不一致的;

(五)抽样人员事先通知该企业的。

第二十条抽样人员封样时,应当有防拆封措施,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第二十一条抽样工作结束后,抽样人员应当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中有关企业名称、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抽样日期、抽样基数、抽样数量、执行标准、检验依据、是否为合格待销产品、是否为出口产品、该批产品是否有合同、生产许可证和认证的情况等内容必须逐项填写清楚。企业需要特别陈述的情况,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抽样单必须有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对特殊情况,可由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确认。

抽样单一式四份,分别留存检验机构和企业,寄送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报送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十三条对因转产、停产等原因导致无样品可抽的,企业必须出具书面证明材料;抽样人员应当查阅有关台账予以确认,并在证明材料上签字。

第二十四条被抽查企业拒绝依法进行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耐心做工作,并阐明拒检后果和处理措施;必要时可以由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协调。如企业仍不接受抽查,抽样人员应当及时向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家质检总局报告情况,并对该企业按照拒绝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下简称拒检)论处。

第二十五条抽样工作完成后,抽样人员负责及时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第二联、抽样单及抽查方案报送被抽查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需要企业协助寄、送样品的,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样品寄、送指定的检验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寄、送样品的,按拒检论处。

第二十六条抽样之后,在市场上抽取的样品,检验机构还应当以特快专递书面通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并由该生产企业确认样品的真伪。企业接到书面通知15日内无任何书面回复的,视为确认该产品为该企业所生产。

第二十七条抽样的样品应当在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后继续保留三个月。到期后,样品退还被抽查企业。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样品可以不退还,但应当向被抽查企业说明情况。企业要求样品不退还的,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

检验机构应当妥善保存备用样品。

第四章检验

第二十八条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符合法定要求,并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授权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国家监督抽查的检验工作一般委托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部级或者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经国家实验室认可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优先选用。

国家监督抽查工作禁止分包。检验机构在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过程中,对抽查涉及的所有检验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分包。

第二十九条检验机构应当严格制定有关样品的接收、入库、领用、检验、保存及处理的程序规定,并严格按程序执行。

第三十条接收样品应当有专人负责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测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测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必要时,在不影响样品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可以将样品进行分装或者重新包装编号,以保证不会发生因其他原因导致不公正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样品的领用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领用程序,有专人负责,检验过程中,样品的传递应当有详细的记录。

第三十二条检验仪器设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检定周期内保证正常运行。

第三十三条检验机构在检验前应当组织所有参加检验的人员学习检验方法、检验条件等,并确保按规定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进行检验工作。

第三十四条现场检验要制定现场检验规程,并确保对同一产品的所有现场检验遵守相同的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保证真实、准确、清楚,不得随意涂改,并妥善保留备查。

第三十六条检验过程中遇有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时,必须如实记录即时情况,并有充分的证实材料。

第三十七条检验结束后,在生产企业抽样的,应当及时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寄送该生产企业,抄送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除按前款规定寄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应当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抄送其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三十八条检验报告内容必须齐全,检验依据和检验项目必须清楚并与抽查方案相一致,检验数据必须准确,结论明确。

第三十九条在生产企业抽样的检验报告应当打印一式三份。一份由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的检验机构留存,其余分别寄送该生产企业和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应当打印一式四份。除按前款规定寄送检验报告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三份,分别寄送该生产企业和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四份。除按前款规定寄送检验报告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三份,分别寄送经销和经销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检验报告必须于上报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之前以特快专递寄出。

第五章异议的处理与汇总

第四十条被抽查企业或者经过确认了样品的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的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书面报告,并抄送检验机构。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十一条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

检验机构收到企业书面报告,需要复验时,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应当按抽查方案采用备用样品检验,并应当在10日之内作出书面答复。复验结果抄报国家质检总局,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四十二条复验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经费。

特殊情况下,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与抽查结果不一致的,复验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第四十三条检验机构在抽查工作完成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将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报告及有关附件报送国家质检总局。

第六章监督抽查结果的处理

第四十四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汇总抽查结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报,并向社会国家监督抽查公告;对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环保的不合格产品,影响国计民生并且质量问题严重的不合格产品,以及拒检企业,予以公开曝光。

第四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转发国家监督抽查通报,并根据情况,可以通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举办不合格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

对于某一地区被抽查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必要时可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向地方政府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通报质量问题。

第四十六条对于抽查中反映出有倾向性的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抽样合格率较低的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组织行业协会、检验机构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

第四十七条凡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督促和检查企业整改工作。

第四十八条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整改:

(一)质量问题严重的,必须立即停止该种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向全体职工通报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

(三)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对有关责任者进行处理;

(四)对在制产品、库存产品进行全面清理,不合格产品不准继续出厂,对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产品,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规定监督销毁或者作必要的技术处理;

(五)根据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部门整改要求,在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积极参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不合格企业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和产品质量分析会;

(七)按期提交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

(八)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整改复查和产品质量的复查检验。

第四十九条不合格产品销售企业必须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整改:

(一)立即对在销产品的库存产品进行清理,对直接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或者存在致命缺陷或者失去使用价值的产品,必须立即撤下柜台,严禁继续销售,对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退回生产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或者标明处理品后方可继续销售;

(二)针对质量问题,查清质量责任;

(三)加强对供货方的审查把关和验货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质量责任制。

第五十条企业整改工作完成后,应当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查申请,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按原方案进行抽样复查。复查申请自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监督抽查通报之日起,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五十一条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支付。

第五十二条拒检企业的产品,无正当理由不寄、送样品的企业,产品按不合格论处。拒检企业的复查工作由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质检机构进行。

第五十三条应当进行复查而到期仍不申请复查的企业,由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强制复查。

第五十四条对国家监督抽查中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责令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直接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存在致命缺陷的产品,由国家质检总局通知被抽查的生产企业限期收回已经出厂、销售的该产品,并责令经销企业将该产品全部撤下柜台。

第五十五条对国家监督抽查中涉及一般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责令企业限期改正。

第五十六条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责令立即限期整改;整改到期复查仍不合格的,由发证机构依法撤销其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证书。

第五十七条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国家监督抽查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建议,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八条对于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复查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生产企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责令企业停产整顿。

第七章工作纪律

第五十九条参与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对被抽查的产品和企业名单必须严守秘密。

第六十条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有关规定承担抽样及检验工作,应当保证检验工作科学、公正、准确。

第六十一条检验机构应当如实上报验检结果和检验结论,不得瞒报,并对检验工作负责。

检验机构在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期间不得接受被抽查企业同类产品的委托检验。

第六十二条检验机构不得利用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参与有偿活动。

第六十三条检验机构未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不得擅自将抽查结果及有关材料对外泄露;不得擅自向企业颁发国家监督抽查合格证书。

第六十四条检验机构和参与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责令改正,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有关证书和证件,取消从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资格;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根据《*市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第六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准产证制度)

本市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和其他重要产品(以下统称产品),实行产品准产证(以下简称准产证)管理制度。

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市技术监督局)负责本市准产证的核发及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准产证管理产品和考核细则)

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由市技术监督局拟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市技术监督局应当根据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特点,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产品考核细则。

第六条(公告事项)

市技术监督局应当在产品考核细则确定之日起的30日内,向社会公告下列事项:

(一)企业提出申请的期限;

(二)对申请企业进行评审和检验的期限;

(三)实行准产证制度的起始日期。

第七条(申请条件)

申请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产品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本市地方标准;

(二)具有按规定程序制定,能够正确指导生产的产品图样和工艺技术文件;

(三)具备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检测手段;

(四)具有质量检验机构或者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并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五)企业内各类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第八条(申请资料)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企业,应当在规定的申请期限内,持下列资料向市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副本;

(三)产品质量的全性能检测报告。

第九条(评审和检验)

市技术监督局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产品考核细则评审企业质量体系,检验产品质量。

第十条(准产证的核发)

经评审和检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技术监督局予以核发准产证:

(一)企业的质量体系评审、产品质量检验均合格;

(二)企业的质量体系评审合格,但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经限期整改,重新检验合格;

(三)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但质量体系评审不合格,经限期整改,重新评审合格。

第十一条(不予发证的情形)

经评审和检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技术监督局不予核发准产证:

(一)企业的质量体系评审、产品质量检验均不合格;

(二)企业的质量体系评审合格,但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经限期整改,重新检验仍不合格;

(三)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但质量体系评审不合格,经限期整改,重新评审仍不合格。

未取得准产证的企业,不得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

第十二条(准产证证号和标志的标明)

取得准产证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或者包装上标明准产证的证号和标志。

第十三条(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的保持)

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产品的企业,应当保持符合要求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

市技术监督局应当对企业生产准产证管理产品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准产证的有效期限)

准产证的有效期为3年或者5年。

市技术监督局应当在准产证有效期届满前90日内,根据产品考核细则评审企业质量体系,检验产品质量,经评审和检验合格后,予以换发新的准产证。

第十五条(试生产制度)

本市对实行准产证制度后提出申请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产品的企业,实行试生产制度。试生产的期限和管理办法,由市技术监督局另行规定。

对于符合条件的试生产企业,由市技术监督局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予以核发准产证。

第十六条(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伪造、冒用或者涂改准产证。

第十七条(准产证的注销)

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产品的企业依法终止的,应当向市技术监督局办理准产证注销手续。

第十八条(对销售者的要求)

销售者销售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准产证和产品合格证明。

不得销售已经实行准产证管理而无准产证的产品,但销售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试生产产品除外。

第十九条(外地产品在本市销售)

外地企业生产的属于本市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在初次进入本市销售时,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持经省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报市技术监督局备案;无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委托经市技术监督局考核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并将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报市技术监督局备案。

销售未经市技术监督局备案的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外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视作销售无准产证的产品。

第二十条(行政处罚和产品价值、销售收入的计算)

对违反准产证制度规定的企业,由市技术监督局按照《*市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市技术监督局按照前款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在计算无准产证产品价值时,属于生产企业未售出的产品按产品成本计算,已经售出的产品按出厂价计算;在计算无准产证产品销售收入时,属于未售出的产品按进货价计算,已经售出的产品按销售价计算。

第二十一条(收费标准)

申请生产实行准产证管理产品的企业,应当在初次申请时缴纳申报费和产品检测费。申报费的标准,由市物价部门核定;产品检测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

第二十二条(与生产许可证的关系)

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国家将其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不再列入准产证管理的范围。

第二十三条(应用解释部门)

市技术监督局可以对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市食品药品“十一五”规划》,针对我市畜产品生产经营全程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深入组织畜产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力争两年内达到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质量水平,健全制度标准、规范生产经营,加强执法监管、构建长效机制的总体要求。

二、示范创建标准

畜产品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兽药、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启动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各站所(科)要根据职责分工切实组织辖区内的生鲜乳、饲料、兽药、畜产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查找存在的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提出整顿整改建议,督促其实施整改;同时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舆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8月)。

一是开展检查监测。要采取日常监管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辖区内的生鲜乳、饲料、兽药、畜产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全面开展清理整顿工作,不断规范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和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强化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同时要按照《2011年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计划》和《2011年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抽样检测计划》,开展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及畜产品药残抽检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市局进行通报,追溯源头,依法进行查处。

二是规范执法程序,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按照农业部行政执法的要求,结合示范创建活动需要,各单位要加大对辖区内违法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惩制售病害、未经检疫肉的违法行为,打击逃避检疫行为;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违禁、假冒伪劣兽药以及非法添加瘦肉精、苏丹红、蛋白精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兽药及其化合物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是搞好规范整改。监督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完善记录、台帐、档案,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生产经营规范制度,及时督促整改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四是及时曝光查处。对检查监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企业单位,集中曝光,并逐步建立起“黑名单”制度。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0月)。各单位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进行总结,把一些应对性做法及时运用到经常性工作中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市局有关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制定实施检查抽检计划,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加强违法案件查处,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强化活动支撑。各单位要将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的安排、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执法任务,向当地镇(街道、园区)政府及时进行汇报,积极与有关部门(站所)进行沟通,争取各方面支持,促进示范创建活动有力开展。

(三)加强宣传培训。一是各单位要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大力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内容和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引导,提高其依法经营的意识,增强自律水平。三是搞好技术推广服务,要坚持整治执法活动与引导服务配套推进,把推行技术规范标准、实施典型引导、搞好技术服务作为支撑活动的主要内容,一起部署、实施、落实,为生产经营者创造宽松环境。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总局“十二字”方针,自觉把握“四转四加强”工作思路和“四个上台阶”工作目标及“质量监管、质量提升”活动,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全面履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执法打假的工作职责,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提高工作有效性,提升全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监督检查,取缔产品制假制劣窝点,关停无证生产企业;落实巡查制度,掌握产品质量实情,实施动态监管;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和完善产品从设计、原料进厂、生产控制、出厂检验、产品标识、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监管链条,实现全过程监管,使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

对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每年巡查、回访不少于2次。各股室负责所辖行业的巡查并建立完善工业产品企业质量档案。巡查方式:查阅相关资料档案,看现场、抽样进行质量检验。巡查结果处理:对存在的可以现场整改的一般性质量问题,责令并指导企业进行整改;对存在严重的可能危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质量问题,视情节予以立案查处并责令企业整改;对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照后处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做好巡查记录,完善质量档案。

三、工作重点

1、强化监督抽查。为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促使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要加强对辖区内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程度,每年抽查1至2次,以全面掌握我区工业产品质量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2、建立“黑名单”。对纳入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产品管理而未获证的企业,生产国家明令淘汰产品和采用淘汰工艺生产的企业,产品质量显著不稳定,恶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同时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提请取缔。

3、实行全方位服务。按照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的思路,一是提供质量分析报告,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监督抽查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按照产品类别,重点区域和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调研,形成比较全面的、能够反映产品质量状况、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的质量分析报告,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宏观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针对巡查、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组织服务小组从计量检定、标准宣贯、工艺的控制、质量检验、人员培训、质保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深入企业现场服务,适时开展企业检验人员培训和标准宣贯、质量分析研讨活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规范。三是扶优扶强,及时产品质量状况信息正确引导消费。

4、加强日常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无证生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不按强制性标准组织生产等违法行为。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责任。各股室要按照局党组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搞好所辖行业生产企业的巡查建档、监督抽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2、加强队伍建设。围绕监管、执法、服务企业,要强化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宏观质量管理水平、执法人员综合执法能力,确保问题查得准,服务措施到位、宏观质量管理指导具体可行,严禁不作为、乱作为。

3、强化舆论宣传。要加大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服务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的宣传,增进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大扶优扶强的工作力度,正面宣传产品质量稳步上升的信息,曝光恶意违法的生产企业,定期公告产品质量抽查状况、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正确引导消费。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平安*”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通过区域产品质量形势分析,对重点产业和区域性产品质量形势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做出预警,通过开展区域产品质量整治,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长效动态监管机制,确保质量安全和健康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预警范围和等级

实施质量预警的产品,主要是指在*市境内生产、加工领域中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区域特色产品、重点食品,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

质量预警等级,根据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设警情通报、黄色警示和红色警告。

三、预警等级的认定

实施产品质量预警的前置条件为某一区域某种产品的抽查在10个批次以上,同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产品质量指数和产品质量批次不合格率情况

1.对某一区域某种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产品质量指数在70以下,并且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30%以上;或者产品质量指数在75以上,但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50%以上的,予以警情通报。

2.对某一区域某种产品质量出现较为严重问题,产品质量指数在70以下,并且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40%以上;或者产品质量指数在70以上,但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60%以上的,予以黄色警示。

3.对某一区域内某种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产品质量指数在60以下,并且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50%以上;或者产品质量指数在60以上,但产品批次不合格率在70%以上的,予以红色警告。

(二)产品质量综合评价。主要包括:

1.产品不合格的性质,是否属于严重不合格;

2.食品中是否属于发证食品、高危食品、重点整治食品;

3.近年来产品质量指数与批次合格率是否连续下滑;

4.抽查的产品质量能否代表该区域该类产品质量的实际水平;

5.预警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社会舆论评价。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被中央和省级、市级主要新闻媒体曝光造成经济和社会较大影响的情况。

市质监局每个季度末分别统计本季度区域重点产品质量指数、批次合格率和综合质量调研评价结果。经综合分析,按认定等级的不同,由市质监局以文件形式向市政府报告。

四、整治措施

(一)对列入黄色警示和红色警告的区域性或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方案。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成立产品质量整治工作机构,制定整治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整治措施,原则上一年内完成整治任务。整治方案报市政府,并送市质监局备案。

2.调查摸底。组织开展对列入预警通报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信息档案。

3.检查整改。制定列入预警通报的产品生产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考核细则,按照考核细则,由市质监部门对企业生产条件进行考核,并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生产条件或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由市质监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企业整改完成后,向市质监部门提出复查申请。

4.复查整顿。市质监部门根据企业申请,及时进行复查。对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企业,由质监部门责令其停业,限期进行整顿。整顿期满后,对通过整治仍不符合必备的生产条件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二)对列入警情通报的苗头性质量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涉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行业主管部门应立即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列入警情通报的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及监督检查,并建立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信息档案。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由市质监局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提出复查申请的企业,市质监局应及时进行复查。对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其停业,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对通过整治仍不符合必备的生产条件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予以关停并转。

(三)预警解除。通过整治,预警产品达到产品监督检查批次合格率≥80%,企业生产必备条件考核达标率≥80%等条件的,验收合格,予以解除预警。

实施警情通报的,由市质监局组织验收确认后解除预警;实施红色警告或黄色警示的,由涉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行业主管部门向市质监局提出验收申请,经市质监局验收合格后予以解除,并报市政府。

五、工作要求

(一)开展重点产品质量预警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质量预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不断提高质量预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全市所有企业要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要配备专职的质量管理员,配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及时消除质量隐患。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三)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落实责任,专人负责,根据辖区内产品质量状况,加强经常性、针对性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市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产品质量预警工作,明确工作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配合。有关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优势,强化企业自律,预防重大质量问题的发生。

(四)市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已通过整治验收、解除质量警情的产品的日常监管工作,定期组织整治工作“回头看”,防止被整治产品质量问题反弹。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下简称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根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下简称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根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必须遵守本办法。对出口商品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家监督抽查是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组织有关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生产、销售的产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国家监督抽查是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四条国家监督抽查分为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抽查和不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两种。定期实施的国家监督抽查每季度开展一次,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根据产品质量状况不定期组织开展。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并国家监督抽查通报;有关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接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负责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样品的抽样工作;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负责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样品的检验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监督抽查相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地方组织的产品质量抽查活动,不得以国家监督抽查的名义进行,质量抽查通报不得冠以“国家监督抽查”字样。

第七条国家监督抽查的质量判定依据是被检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企业明示的企业标准或者质量承诺。

当企业明示采用的企业标准或者质量承诺中的安全、卫生等指标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质量判定依据。除强制性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之外的指标,可以将企业明示采用的标准或者质量承诺作为质量判定依据。没有相应强制性标准、企业明示的企业标准和质量承诺的,以相应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质量判定依据。

第八条国家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单位无偿提供,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第九条被抽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对不便携带的样品必须由被抽查企业负责寄、送至检验机构。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国家监督抽查和拒绝寄、送被封样品。

第十条国家监督抽查不向企业收取检验费用,国家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解决。财政部门专项拨付的国家监督抽查经费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使用。

第十一条凡已经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自抽样之日起六个月内,各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部门对该企业的该种产品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确定抽查计划和抽查方案

第十二条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主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制定《国家监督抽点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根据产品发展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

第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根据《目录》,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并向有关单位下达国家监督抽查任务。

第十四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接受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后应当制订抽查方案。

抽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抽样。说明抽样依据的标准,抽样数量和样本基数,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数量。

(二)检验依据。检验依据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原则。

(三)检验项目。检验项目应当突出重点,主要选择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项目及主要的性能、理化指标等。

(四)判定规则。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中有判定规则的,原则上按标准的规定进行判定。标准中没有综合判定的,可以由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的检验机构提出方案,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并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后施行;

(五)提出被抽查企业名单。确定抽查企业时,应当突出重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中、小型企业应当各占一定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的跟踪抽查企业的数量。必要时,可以专门指定被抽查企业的范围;

(六)抽查经费预算。抽查经费预算应当按照不盈利的原则制定,主要包括检验费、差旅费、样品运输费、公告费等。国家监督抽查方案中的抽样、检验依据、检验项目、判定规则等内容应当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第十五条抽查方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后,向承检机构开具《国家监督抽查任务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反馈单》。

第十六条检验机构接受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后,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监督抽查有关规定,并对抽样及检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各有关单位对国家监督抽查中确定的产品和被抽查企业的名单必须严格保密,禁止以任何名义和形式事先泄露和通知被抽查企业。

第三章抽样

第十七条国家监督抽查抽样人员应当由被抽查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派的人员、承检单位的人员组成。到企业进行抽样时,至少应当有2名以上(含2名)抽样人员参加。严禁抽样人员事先通知被抽查企业,严禁被抽查企业或者与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企业参与接待工作。抽样人员抽样前,应当出示国家质检总局开具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和工作证),向企业介绍国家监督抽查的性质和抽样方法、检验依据、判定规则等,再进行抽样。

第十八条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抽取,并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抽取的样品应当是经过企业检验合格近期生产的产品。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企业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所列产品的;

(二)产品未经企业检验合格的;

(三)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为企业自产自用且非用于销售的;

(四)产品为按有效合同约定而加工、生产的;

(五)抽样时有充分证据证明该产品用于出口,并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的;

(六)产品标有“试制”或者“处理”字样的;

(七)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

第十九条被抽查企业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拒绝接受抽查:

(一)抽样人员少于2人的;

(二)抽样人员姓名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不符的;

(三)抽样人员应当携带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和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和工作证)等材料不齐全的;

(四)被抽查企业和产品名称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不一致的;

(五)抽样人员事先通知该企业的。

第二十条抽样人员封样时,应当有防拆封措施,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第二十一条抽样工作结束后,抽样人员应当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中有关企业名称、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抽样日期、抽样基数、抽样数量、执行标准、检验依据、是否为合格待销产品、是否为出口产品、该批产品是否有合同、生产许可证和认证的情况等内容必须逐项填写清楚。企业需要特别陈述的情况,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抽样单必须有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对特殊情况,可由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确认。抽样单一式四份,分别留存检验机构和企业,寄送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报送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十三条对因转产、停产等原因导致无样品可抽的,企业必须出具书面证明材料;抽样人员应当查阅有关台账予以确认,并在证明材料上签字。

第二十四条被抽查企业拒绝依法进行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耐心做工作,并阐明拒检后果和处理措施;必要时可以由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协调。如企业仍不接受抽查,抽样人员应当及时向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家质检总局报告情况,并对该企业按照拒绝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下简称拒检)论处。

第二十五条抽样工作完成后,抽样人员负责及时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知书》第二联、抽样单及抽查方案报送被抽查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需要企业协助寄、送样品的,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样品寄、送指定的检验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寄、送样品的,按拒检论处。

第二十六条抽样之后,在市场上抽取的样品,检验机构还应当以特快专递书面通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并由该生产企业确认样品的真伪。企业接到书面通知15日内无任何书面回复的,视为确认该产品为该企业所生产。

第二十七条抽样的样品应当在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后继续保留三个月。到期后,样品退还被抽查企业。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样品可以不退还,但应当向被抽查企业说明情况。企业要求样品不退还的,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检验机构应当妥善保存备用样品。

第四章检验

第二十八条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符合法定要求,并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授权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国家监督抽查的检验工作一般委托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部级或者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经国家实验室认可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优先选用。国家监督抽查工作禁止分包。检验机构在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过程中,对抽查涉及的所有检验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分包。

第二十九条检验机构应当严格制定有关样品的接收、入库、领用、检验、保存及处理的程序规定,并严格按程序执行。

第三十条接收样品应当有专人负责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测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测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必要时,在不影响样品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可以将样品进行分装或者重新包装编号,以保证不会发生因其他原因导致不公正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样品的领用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领用程序,有专人负责,检验过程中,样品的传递应当有详细的记录。

第三十二条检验仪器设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检定周期内保证正常运行。

第三十三条检验机构在检验前应当组织所有参加检验的人员学习检验方法、检验条件等,并确保按规定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进行检验工作。

第三十四条现场检验要制定现场检验规程,并确保对同一产品的所有现场检验遵守相同的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保证真实、准确、清楚,不得随意涂改,并妥善保留备查。

第三十六条检验过程中遇有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时,必须如实记录即时情况,并有充分的证实材料。

第三十七条检验结束后,在生产企业抽样的,应当及时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寄送该生产企业,抄送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除按前款规定寄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应当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抄送其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三十八条检验报告内容必须齐全,检验依据和检验项目必须清楚并与抽查方案相一致,检验数据必须准确,结论明确。

第三十九条在生产企业抽样的检验报告应当打印一式三份。一份由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的检验机构留存,其余分别寄送该生产企业和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应当打印一式四份。除按前款规定寄送检验报告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三份,分别寄送该生产企业和该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在市场上抽样的,对已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四份。除按前款规定寄送检验报告外,还应当及时寄送被抽查的经销企业;无法确认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打印一式三份,分别寄送经销和经销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报告必须于上报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之前以特快专递寄出。

第五章异议的处理与汇总

第四十条被抽查企业或者经过确认了样品的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的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书面报告,并抄送检验机构。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十一条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

检验机构收到企业书面报告,需要复验时,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应当按抽查方案采用备用样品检验,并应当在10日之内作出书面答复。复验结果抄报国家质检总局,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四十二条复验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经费。特殊情况下,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与抽查结果不一致的,复验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第四十三条检验机构在抽查工作完成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将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报告及有关附件报送国家质检总局。

第六章监督抽查结果的处理

第四十四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汇总抽查结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报,并向社会国家监督抽查公告;对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环保的不合格产品,影响国计民生并且质量问题严重的不合格产品,以及拒检企业,予以公开曝光。

第四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转发国家监督抽查通报,并根据情况,可以通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举办不合格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

对于某一地区被抽查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必要时可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向地方政府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通报质量问题。

第四十六条对于抽查中反映出有倾向性的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抽样合格率较低的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组织行业协会、检验机构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

第四十七条凡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督促和检查企业整改工作。

第四十八条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整改:

(一)质量问题严重的,必须立即停止该种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向全体职工通报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

(三)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对有关责任者进行处理;

(四)对在制产品、库存产品进行全面清理,不合格产品不准继续出厂,对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产品,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规定监督销毁或者作必要的技术处理;

(五)根据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部门整改要求,在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积极参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不合格企业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和产品质量分析会;

(七)按期提交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

(八)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整改复查和产品质量的复查检验。

第四十九条不合格产品销售企业必须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整改:

(一)立即对在销产品的库存产品进行清理,对直接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或者存在致命缺陷或者失去使用价值的产品,必须立即撤下柜台,严禁继续销售,对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退回生产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或者标明处理品后方可继续销售;

(二)针对质量问题,查清质量责任;

(三)加强对供货方的审查把关和验货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质量责任制。

第五十条企业整改工作完成后,应当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查申请,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按原方案进行抽样复查。复查申请自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监督抽查通报之日起,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五十一条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支付。

第五十二条拒检企业的产品,无正当理由不寄、送样品的企业,产品按不合格论处。拒检企业的复查工作由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承担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质检机构进行。

第五十三条应当进行复查而到期仍不申请复查的企业,由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强制复查。

第五十四条对国家监督抽查中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责令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直接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存在致命缺陷的产品,由国家质检总局通知被抽查的生产企业限期收回已经出厂、销售的该产品,并责令经销企业将该产品全部撤下柜台。

第五十五条对国家监督抽查中涉及一般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责令企业限期改正。

第五十六条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责令立即限期整改;整改到期复查仍不合格的,由发证机构依法撤销其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证书。

第五十七条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国家监督抽查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建议,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八条对于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复查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生产企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责令企业停产整顿。

第七章工作纪律

第五十九条参与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对被抽查的产品和企业名单必须严守秘密。

第六十条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有关规定承担抽样及检验工作,应当保证检验工作科学、公正、准确。

第六十一条检验机构应当如实上报验检结果和检验结论,不得瞒报,并对检验工作负责。

检验机构在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期间不得接受被抽查企业同类产品的委托检验。

第六十二条检验机构不得利用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参与有偿活动。

第六十三条检验机构未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不得擅自将抽查结果及有关材料对外泄露;不得擅自向企业颁发国家监督抽查合格证书。

第六十四条检验机构和参与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责令改正,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有关证书和证件,取消从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资格;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六条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产品质量整改报告范文第10篇

一、整治目标及原则

根据市局和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利用3个月时间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强化监管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教育引导、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等措施,切实解决影响我县食品安全的隐患性、区域性的问题,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通过本次整治,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制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基本解决城关、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

二、整治重点

1、重点产品:酿造食品、饮料、肉制品、白酒等产品。

2、重点区域:马店镇、工业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

3、重点企业:巡查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的、近年来在监督抽查中质量出现不合格情况的生产加工企业;风险食品(酿造食品、饮料、调味品、肉制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管理问题较多、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和存在质量违法行为或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过的生产加工企业。

4、重点项目:全面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以着色剂(酿造食品)、亚硝酸盐(肉制品)、甜味剂(白酒)、增白剂(面粉)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抽查频次,实施风险监控。

三、整治措施和工作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从4月6至6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6日至4月10日)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实施方案,针对区域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整治重点,同时完成组织、动员、部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营造声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专项整治活动。

(二)集中行动阶段(4月11日至6月15日)

突出整治重点,结合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区域性较突出的产品质量问题。

1、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

要按属地管辖原则,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

(1)整合全部执法力量,组织大规模打假执法行动,对辖区进行拉网式逐一排查、地毯式打击查处。

(2)通过公开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奖励、加强巡查等方式积极查找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的线索,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取缔一个。凡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2、坚决取缔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违法生产加工企业。

彻底解决城关、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无证照生产加工行为。

(1)对现有已建档的食品企业进行梳理、排查,按营业执照是否过期;生产规模、生产条件是否具备,卫生环境是否规范;产品质量状况等方面进行分类,制定帮扶类、整改类、取缔类企业名单。

(2)根据分类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对无营业执照的企业及时函告工商部门;对基本具备条件的帮扶类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尽快完善证照;对目前不具备条件但通过整改后能具备基本条件的整改类企业,责令其整改,给其三个月整改期限,整改后仍不具备条件,提请政府牵头组织予以取缔。

3、继续开展获证企业专项检查。

按照《省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继续深入开展获证企业专项检查,确保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

(1)、检点为巡查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的、近年来在监督抽查中质量出现不合格情况的生产加工企业;风险食品(饮料、调味品、肉制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管理问题较多、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和存在质量违法行为或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内外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过的生产加工企业。

(2)、重点环节是检查落实企业“三个环节”、“四本台帐”、“五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原料、添加剂进货索证验证情况,发现有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责令停产,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实施产品召回,并予以销毁;对添加剂使用备案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发现有滥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的,责令停产,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实施产品召回,并予以销毁。

(3)、对获证企业产品全面实施监督抽查,严厉查处生产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落实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措施,并实施跟踪抽查,直至产品质量稳定。

4、积极开展获证企业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对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及食品添加剂管理知识,切实提高辖区企业厂长经理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5、认真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及风险监测。

结合监督抽查计划,认真组织监督抽查,抽点是卫生指标及添加剂使用情况。对饮料、肉制品、米面制品等相关项目开展重点监测。

(三)总结验收阶段(6月16日至6月30日)

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总结,作好迎接上级验收的准备。

四、其它要求

同时要加强和其他部门配合工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要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整治中的难点问题,确保整治成效。

(二)完善机制,着眼长效。

要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着手,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全面提升食品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根本,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为方向,以完善食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为基础,以强化区域监管责任制为保障,以落实市场准入等各项监管制度为手段,坚持扶优治劣,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发挥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自律三方面作用,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整治成果,及时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大力宣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实施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普及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正确消费。

(四)组织督查,沟通信息。

在专项整治期间要落实报告制度,各辖区安排专人负责有关信息材料的搜集、整理,每星期报送至食品股汇总上报,遇到重大案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要及时向逐级报告。

上一篇:针对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下一篇:问题整改落实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