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5 06:32:11

保险专业

保险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3]黄维梁.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保险专业范文第2篇

一、序 言

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 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铁匠锤打铁砧, 铁砧也锤打铁匠; 海蛤的壳在棕黑深遂的海洋里变成, 人的心灵也受到生命历程的染色, 只是所受的影响奥妙 复杂,不易为人觉察而已。所以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

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 成功的秘密在于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迈入社会,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前充分认识自 我,做好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设计显得非常必要。领先百步先领先半步,好的职业设计让你赢 在起跑线上,避免"就业错位",也只有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才能使得人才效益、社会效益 得以彰显。

二、自我评定

“自知者智,知人者明”,只有认清了现在的自我和潜在的自我,才能科学的规划自己 的职业生涯。而我也充分的相信,通过老师、同学的反馈和加上自己的努力与思考,一定会 得出一个真是的自我。

1.个人人格:

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善于适应环境变化。 生性独立,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自制力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很严格。 善于理论研究。 在感兴趣的领域,会投入 100%的精力、专心和动力,并付以坚持不懈的努力。

2.优缺点 优点:

1.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是组织极好的支持者;

2. 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善解人意,善于聆听和辅导;

3. 乐于接收任务并按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一旦工作确定下来,就干完它;

5. 精力充沛;

6. 环境适应能力强;

7. 思想开放;

缺点:

1. 不善于拒绝别人的好好先生;

2. 不善于要求和表达;

3. 目标往往定得过高;

4. 三分钟热度

三、职业探索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对了自己的职业。职业之 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适合 自己的职业生涯路。

1.职业人格类型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人格类型和职业价值观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社会型的职业人格类型和经营、 支配 取向职业价值观也证明我选择是正确的、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路线。

2.适合的职业特点: 有非常高的稳健度,能稳定地执行工作; 具有高度支持团队的能力,是团队中非常好的拥护者; 喜欢在工作中接触人,只是在作风上比较保守、被动; 不习惯有强烈的理想甚至成就目标,但会务实的尽心尽力,一步步达成部门或组织的目标。

4. 适合从事的行业: 行政人员、公务人员、非盈利事业组织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从业者等。 喜欢的职业: 金融从业者

5.职业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后 WTO 时代,全面与国际接轨,中国经济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 一, 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融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与挑战, 有效的发挥经济政策已成为企业组织获取更高效益的重要来源。

对企业来说不懂的经济无疑 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在。

金融行业不仅需要“专”,更需要“杂”。合格的金融从业者需要熟悉职业道德、法律常识 等知识,不仅要将优秀的自己融合到自己的岗位,更要为企业的未来而着想,及时向企业提 出合理的修改方案等。

6.职业机会分析 优势: 兴趣与所学专业符合,并经过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训练。 劣势: 过于理想化,行业经验不足,没有和其他院校同专业学生交流过。

威胁: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

社会对梧院的认同程度有待提高。

7.自我建议:

与社会更多的接触,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人士接触。

四、求职能力分析

大学的教育使我具备了从事金融行业的能力,但并不意味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在人才 流动频繁的今天, 个人求职技能显得更为重要。 求职的过程也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充分展示的 过程,只有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面试是应聘者进入企业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求职者充分向企业展示自己对企业的 价值,面试的效果在整个求职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充分的沟通理解,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 求职理念,增加对应聘单位的了解程度使得面试更有效率。

五、职业目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综观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具有目光远大者。我 立志于做一位精通英语、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的金融人才。

六、我的人生格言

你的心有多宽,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梦有多远,你的成就就有多高。

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正确的做事情重要。

保险专业职业规划(二)

班级:09保险

姓名:张莲秀

学号:200936018

为自己拟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给自己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目标,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具地里,有所指引,所以,制定这样一个规划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因为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

1.我的职业兴趣

生活型:强调工作与生活的整合,喜欢平衡个人、工作、家庭的需要,喜欢弹性的工作环境,不希望承担超出最低工作要求之外的其他工作,甚至可以牺牲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来换取三者的平衡,对成功的定义比职业的成功更广泛。

传统型:喜欢从事有条不紊和有秩序的工作,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踏实稳重、讲求准确性、愿意执行他人命令接受他人指挥而不愿独立负责或指挥他人

2.swot分析

strengths:(优势)

1. 对所学专业有很浓厚的兴趣。

2. 自身性格适合深造该专业

weaknesses(劣势):

1.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2.不喜欢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过于单纯。

3.能用到的资源不丰富。

opportunities(机会):

1.国家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大,

2.国家对农业行业的支持,

3.中国农村、农业人口庞大,市场广阔。

4、国家大力支持三农问题的解决。

5、该行业尚不完善,活动空间大。

threats(威胁):

1. 毕业后涌向该行业的毕业生太多,竞争激励。

2. 由于多数农民的知识程度不会太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工作难以进行。

3.职业分析和职业前景展望

农业保险的现状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逐步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三)政策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

但是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五)地方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缺乏长效机制

(六)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和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的缺失

(七)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式存在诸多隐患

从供给看,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保险机构少、覆盖面低,农业保险险种单一,农业保险人才匮乏;从需求看,农牧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牧民农业保险意识淡薄。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广大农牧民,通过保险机构的保险宣传,对农业保险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存有侥幸心理,致使投保积极性不高。不发达地区农牧民则受收入、经济与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又缺乏专业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基本没有农业保险意识。由此观之,农业保险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但前景是美好的。在工作中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毕业后的十年规划 (2012年---2022年)

我的职业方向: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经济目标:年薪8万

成功标准: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保险专业范文第3篇

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有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投资领域的拓展,还是投资人才的引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威胁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确保中国保险业规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对加人世贸组织后所面对的新的挑战,必须抓紧有限时间,迅速提高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截止2002年底,全国保险行业资产总规模已达6494.1亿元,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达5799.3亿元。预计到2005年保险资产总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

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与传统保险业相比,现代保险业不仅包括经济补偿功能,还包括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这是对中国保险业的再认识。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和资产管理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业在以往的发展中比较偏重于保险业务本身,从而导致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极不协调。2002年是中国保险业近年来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同比增长44.7%.但保费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收益偏低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2002年,资金运用实现收益155.85亿元,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比上年下降1.16个百分点。这一矛盾已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投资渠道却非常狭窄,投资工具少,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领域仍然局限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利率产品上。随着国家8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已降至历史低位,投资国债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尽管允许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但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于基金的比例较小,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对总体收益贡献有限。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不但需要化解以往累计的利差损、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还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的强力竞争,如不尽快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水平,保险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基金的种类不多,性质趋同,保险公司选择余地不大,也制约着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

二是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变化,竞争加剧,投资专业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保险公司业务组织架构及业务平台已不能满足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部分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做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资金运用管理部门仍作为保险公司的一个内设部门,与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投资专业人员不充分、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不够、先进投资管理技术不足等等。

2002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方向,要求按专业化、规范化的原则,“将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严格分开,强化保险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新修改的《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为进一步管好、用好保险资金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为设立专业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的上述修改,提出:“要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要改革保险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做到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保障。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

国际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模式分为三种:外部委托投资、公司内设投资部门、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1、外部委托投资的模式。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这种模式适于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

优点:将保险资金交给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有偿运作,使保险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开拓保险业务。

缺点:外部委托的控制风险较大,保险人不仅要承担投资风险,还要承担外部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

2、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投资活动。

优点:保险公司可直接掌握并控制保险投资活动。

缺点:投资部门是公司内设的一个部门,交易内部化,缺少专业性和竞争性。

3、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运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由保险公司单独设立,也可通过与其他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设立。

统计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500强中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国际保险业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经验表明:(1)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2)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则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3)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产管理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第三种模式弥补了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的不足,在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建立了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层风险监控体系,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不仅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还可凭借其自身的投资管理优势来管理养老基金、个人基金以及其他公司的资产。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模式分析

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应该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投资领域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特点相适应。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全部采取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于规模较小、运作历史较短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规模较大、投资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不相适应。

尽管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同属风险管理业务,但二者所面对的风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资源配置基本上都是按照保险业务的管理要求建立的,导致其管理风格及运作模式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保险资金运作的要求,这种管理模式的冲突必然会极大地削弱保险投资的运作效率和对投资风险的有效管控。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

因此,保险公司应立足于金融投资领域,除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其直接投资于股票、管理基金等。那么,目前保险公司内设的投资组织架构,就很难适应新的投资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必然限制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拓宽。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适应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也是保险公司面对WTO接受挑战所需的正确选择,从根本上说,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长远发展的大计。

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实现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

1.有利于专业化投资队伍的建设。人才是金融投资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投资发展的最大障碍。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对于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是不利的。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组织管理结构,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特点的专业化投资队伍,为今后保险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投资领域的逐步放开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有利于培育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成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照保险资金的性质与偏好,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集约、统一和高效的管理,在某些投资领域的收益能力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此外,保险公司将资金委托给下属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将资金委托给其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作,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比较,推动整个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

3.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金融系统工程。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深入、细致、及时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根据金融投资要求,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可针对不同金融产品特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业务操作流程,要根据风险管控的需要,建立相互独立的前后台控制体系,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

4.有利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水平。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实现保险资金运用集约、规范、高效的管理,使监管部门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确立更加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从而提高监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架构的基本设想

1.建立规范的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新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在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性,管理团队是资产管理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发达国家中,相当数量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是采取合伙人制,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采取管理团队直接参股或间接参股的方式,形成管理团队与公司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我们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适当考虑吸纳管理团队部分参股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更好地吸收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对投资决策、执行交易、结算交收、风险控制、研究支持、财务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并可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完备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通过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保障保险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2.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率曲线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久期及凸性分析技术、权益证券的VAR分析技术以及业绩归属模型等金融管理技术。通过这些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提高对市场风险的分析、识别及管理的能力。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完整、公平和可比较的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确保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其绩效进行公正表述和充分披露。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公允的业绩计算和表达方式及以此为基础的科学的评价业绩的方法。同时,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业绩应有最低的披露要求,通过有效的公众监督达到促进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目的。

保险专业范文第4篇

医疗保险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就业率虽在不断提高,但毕业生仍认为就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同学认为医保专业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岗位编制有限。一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紧张,而且大部分现有岗位已经被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士占有,毕业生想要进入少之又少的社保机构编制,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因受学科限制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按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但在公务员招考中往往将其归属于政治学、社会学的子专业,公务员在招考时所适用的专业分类与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较为困难;再次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多数岗位要求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英语通过率也只有42.9%。

2.医保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无论是从学生处每年就业统计中的数据来看,还是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医保毕业生都是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多数从事的是商业保险核保理赔的工作。通过访谈,课题组还了解到同班或是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同一保险公司、同一岗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对口的岗位主要是核保理赔岗;二是往届毕业生就业后,医保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招聘过程中有意向的招聘本专业毕业生;三是商业保险机构招聘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对英语、计算机过级没有硬性的要求,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达到“初选线”的要求。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优势在于专业对口,独有的医学背景能够较快胜任工作;缺陷在于毕业生就业过于集中,就业口径单一,一旦商业保险机构核保理赔岗位饱和,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机构就业人数就会有所下降。

3.医保毕业生就业流动性高。调查对象中32.5%的同学跳过槽,跳槽目的集中显示在提高福利待遇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调查对象中只有16%的人满意目前的工作,48.1%的对象表示基本满意,35.8%不满意。不满意原因排在前三项的是没有发展空间、福利收入低、工作压力大。调查对象中62.5%的人有重新择业的意愿。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二是商业保险机构在核保理赔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者,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后,会以相对优越的待遇招聘熟练工;三是保险工作待遇受保险业务收入的影响,业务量减少,收入减少,这也是就业不稳定原因之一。

4.医保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毕业生反映,经过四年的学习,获得的能力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反映,在工作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社会保障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在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学习上,文科生较为吃力,不能全面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二是“双实习”制度中,临床实习效果不突出。调查对象中72.5%的人满意双实习制,27.5%的人不满意,不满意主要是针对临床实习,认为时间短、轮岗快,没有达到实习目的,造成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分析的能力不足;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促进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政府的必要政策干预。政府应该按实际工作的需要,给予社会保障机构合理的编制和岗位配置。以国家资格认证作为进入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部门的就业准入条件。目前,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关的资格认证,主要有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LSSEP)、人身保险从业资格考试(CI-CE)等,均是能够提高理论水平和促进业务培训的应用型考试。但目前这类资格认证并未完全强制要求参加,但鉴于社会保障人才的专业化管理,建议应将资格认证作为就业准入基本条件之一。医疗保险资格认证方面,还可以引入国际医疗保险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认证,以提高医疗保障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应我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需要。

2.扩宽就业途径。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指出医保专业是要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保险专门人才。但在求职意向和就业去向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医院、保险公司,实际就业则集中在商业保险机构。调查的86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对于医保专业毕业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宽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开设人力资源师培训班,帮助毕业生通过资格认证;在就业指导中鼓励毕业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就业。

3.应有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职业生涯的规划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估自身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是否匹配;三是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的环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医保毕业生来说,在求职时就应慎重考虑职业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以及招聘单位给予自己的发展平台,一旦选定就业单位不要轻易的跳槽或是抱怨现有岗位,而是应该按照职业规划,不断努力和奋斗。

4.提高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实务操作能力。一是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2011年医疗保险专业申报昆明医科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并获得通过,这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双实习”制度中临床实习的比重。适当延长临床实习时间,是否能够将实习时间由两个月延长至三个月;增加临床教学单位,目前的医院病源较少,实习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临床实习的重点是掌握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带教老师在实习指导中应注意与临床专业的区别。三是建设实务操作实验室。实务操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按照管理软件对社会保障、商业保险、人力资源等事务进行管理,如果通过购进教学软件,建立社会保障、商业保险、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仿真系统上进行实务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是昆明医科大学管理类专业,就业与医学类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昆明医科大学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层面应加大对管理类专业的关注,在非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中,多与用人单位联系,吸引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加大宣传,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只有政府、学校、教师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医保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专业范文第5篇

保险专业起源于金融专业

一说起“保险”,不少人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的保险推销员,在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着购买保险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保险业务人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实际上,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里。以保险业务为核心的企业就有43家。而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之外,还包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这些工作都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来担任。

保险是一种将不确定性的风险损失转化为一种确定性的保费支付,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并达到损失分担的一种机制。学者们普遍认同,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安排。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常被称为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从保险专业的发展来看,各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一般都起源于金融学专业。在开办保险专业的近百所院校中,目前已有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4所院校设置了专门的保险学院。其他综合性大学一般将保险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下面。财经类院校的保险专业几乎都设置在金融学院或财政金融学院,与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并列。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保险专业,但在金融学专业里设置了保险方向。

保险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

行业人才缺口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大学开办保险专业。近30年来,各高校自主发展保险专业。目前,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大学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国保险业每年大约需要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早在2003年,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中,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而中国在2010年还不足300人。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有数据表明,目前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国内保险业人才储备的供需比例约为1:4。就北京市场而言,保险人才缺口就有10多万。

据互联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5月,保险业在北京的招聘需求最旺盛。2010年《福布斯》亚洲企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核保)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6位和第8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许飞琼介绍,目前,保险行业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整个行业的营销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

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目前,保险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咨询服务部门等。

保险从业人员在人才结构方面主要包括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三类。不同层次的人员需要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如在保险营销第一线,需要的是掌握保险专业知识与营销技能的人才,他们的学历不一定要求很高,但营销技能必须专长;设计优质的保险产品,就需要具有较高学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险经营管理人员则需要学历较高并具备战略眼光、商业才能的专业人才。

保险业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依然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优秀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许飞琼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将直接决定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认为,未来保险专业学生应当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保险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知识、证券知识、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及技能,并兼备宏观经济、法律、财会等相关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后劲儿。另外,保险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性应该更强一些,如现在精算专业人才就很抢手。

此外,保险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经历,因为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管,必须要有一定的营销管理经验。

温馨提示

部分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

保险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保险人才

来源:郑州升达学院2011年11月海峡两岸金融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郑州升达学院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1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既是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又是现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而保险发展不可或缺的就是保险人才,但对郑州升达学院等应用型大学而言,在保险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轻课外实践问题,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不能适应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保险专业实践,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人才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加强保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一方面会让课堂变得乏味;另一方面也难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课外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提高,从“被逼学”变成“我要学”。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加强保险实践教学,为我国保险业发展输送适用人才。据保险专家对我国保险市场进行的前瞻性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保险业结构的调整,新增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对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体质的发展都会增加市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但是,保险人才市场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失衡。一方面需求与供给量严重失衡,造成保险业界不断地挖墙脚现象;另一方面保险人才供给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往往希望直接做管理、内勤等,同时保险公司对人才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要求,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质的失衡。

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应当先定位于保险营销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二)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根据我院保险方向2011年培养计划,保险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实务、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缺少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缺少保险单填制、保险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查勘等实践课程。

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其他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等,都没有明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实践环节,但此环节多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效果并不佳。这关键是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学生暑期的实习更多的带有应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同时,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是由不同老师来完成,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金融实验室还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具有了标准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在实验室即可获得与证券公司相同的实时股市行情及相关信息,据此进行模拟投资实习,除了虚拟资金外,与实际投资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领域的考证题库,但缺少保险的实践操作,比如保险单的填制,保险出单系统的模拟,保险理赔等的模拟操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脱钩,教学方式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我院保险方向缺乏完善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体系,各环节相互脱钩,实验项目无法进行,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实习等过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所形成的论文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文章质量不高。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但终归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

(五)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我院现有三名保险专业教师,一名是保险专业毕业,另外两名是金融专业毕业,无任何保险公司从业经验。另外,学院管理体制使得老师难以有课余时间参与保险公司的实践。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也难以教给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虽然专业基础扎实,虽然备课充分,但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正确把握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思考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实践考评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等,比如增加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课程等;其次,完善实践考评体系,针对大二学生暑期的实习,一方面学院可事先联系并指定实习地点,其次对于实习加大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中得到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端正学生的就业理念,不要只想着到保险公司当管理人员,而应该具有从基层干起再逐步晋升,脱离基础环节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内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二)完善金融控制中心有关保险方面的实践项目。金融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及证券操作方面的实践,应该增加保险单填制、保险理赔、保险系统操作等保险方面的实践软件。

(三)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是搞好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建议:首先,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给教师提供到保险公司实习的机会,可以从基础的保险营销员做起,以发现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不足并得以改进。其次,定期聘请保险公司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到我院来开展讲座。再次,适当放宽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聘请保险公司人员讲授保险实务、保险营销等课程。

(四)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以高校为依托,联合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组建保险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业界与学界的良好互动机制。一方面业界可调动各种资源为培养师资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公司高管参与教学计划修订及公司高管进课堂等方式,增强保险方面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实习学生可为公司提供成本低、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利于对人才的储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勇刚,修波,董玉凤,张杰.现阶段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郭慧文,孙琴月,郑海荣.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

[3]毛莹,张家胜.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保险专业范文第7篇

一、引言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金融保险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满足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国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金融保险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金融模块,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修所需课程。国内的金融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为了使高职高专专业之间相融合,专业资源间互相利用,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金融保险专业发展与改革,为改革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职高专学校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金融保险、金融保险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保险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二)社会层面对高职高专评价偏低,对金融保险专业误解较大

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近年有所提高,09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职高专首次超过本科生),社会上乃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着轻视高职高专教育的现象。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三)学校层面对金融保险与金融保险专业没有形成特色

很多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金融保险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金融保险管理的要求,课程内容与现代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四)企业层面参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水平较低

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结合企业性较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许多高等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多样化的企业参与模式,但企业参与仅停留于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模式探讨和小范围内的实际应用。企业对高职高专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

三、专业发展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体系

1.建设和完善符合金融保险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实训基地。目前多数高职高专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计算中心、模拟实验室等,虽然校内各系部实现了实训设备仪器资源的共享。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比较缓慢。要对金融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就要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企业、海关等各种在用单据、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利用各实际在用单据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实现与企业更紧密地对接。

2.强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保证体系。一是以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根据教学设计要求,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模块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完成,再通过创新设计、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1.构建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以突出实践教学,采取公共理论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组合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30%,专业实践至少要达到20周。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和特征的理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在专业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校、本地区社会金融保险企业所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每个专业方向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针对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形成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p#分页标题#e#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保险各专业各门课程均需要学校开展请“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与请进来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更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三年一贯制”的实习保持与企业近距离接触

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开展多次到企业的专业认知和生产实习,通过对具体岗位的顶岗工作,学生在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同时,学生快速了解企业所需及岗位所需,在填补书本知识空白保持知识更新的同时,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融入企业文化。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学生不需培训即能上岗操作,上手快,肯专研,善于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本人结合多年的金融保险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三年一贯制”的见习实习方案,即大一的体验实习,要求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利用假期到家乡周边企业去体验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大二实践实习,即大二时保证至少10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提高;大三的巩固实习,大三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线从事实践,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双向管理。

(五)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

保险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实践教学是指实践、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得大学和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具备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训练。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保险业国际竞争的加剧,市场急需大量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技能。这决定了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因此,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有利于改善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足和保险业人才匮乏现状

有统计显示,我国保险业每年约需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国内高校每年向保险行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不足4000人。而从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几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在保险行业工作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些学生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在保险行业,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很多人就离开了保险行业。可见,一方面随着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保险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保险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此,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与保险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二、目前我校保险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保险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在各高校中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 但他们中参加过保险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甚少,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理论教学,保险实践类教学难以开展。

从我校保险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保险专业教师缺乏是突出问题。保险教研室从事保险教学的教师没有科班出生的,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且每个老师一般只负责几门课程,老师们在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上有所欠缺。从教师的保险实践经验看,这一点就更为不足了,老师们大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很少参加保险实践活动,有过保险从业经验的几乎没有,老师们对保险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意思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也就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2. 保险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实践教材缺乏,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保险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目前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严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刚开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几乎没有设置实践课程。而一些设置了实践类课程的高校,在实践学时安排上偏少,且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理想的实践教材,每个学校基本上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

我校保险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又受专业教师缺乏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主要是偏向于理论课,还没有正式的实践课程。虽然老师们在教学中会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实践环节,但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某些具体内容,实践内容较为零散,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足,课堂的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3. 保险专业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而很多高校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只强调了实验教学,而且教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比如虽然不少的保险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或者是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内容有较强的随意性,设计目的不明确,实践项目不连贯,更多的还是为实验而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不足。

具体到我校的情况,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强调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正在筹备当中,如相关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校外实习基地的筹建等,目前还没有保险实验室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的缺乏造成了我校开展保险实践教学的困难,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因此,我校要想发展保险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尽快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三、 改善我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鉴于保险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保险专业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在学校与各实习单位已确立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调研和保险业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带动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加强了教师间的感情沟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要鼓励从保险实践部门引进保险专职实践教师来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对于实践经验很丰富的人才可以适当放低学历标准。

2.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

要改善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就保险教学来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增强相应的实践能力,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我校教师们尝试课堂实践教学的情况看,案例教学较为普遍,小组讨论次之,其他的方式相对较少。就案例教学来说,老师们在保险课堂上主要是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技巧和经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善于总结学生的观点,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案例介绍之后,往往不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而是习惯性地主宰课堂。同样,在“案例评析”环节,也很难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常是匆忙做出总结,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过程掌控和推动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习惯于倾听而不是表达的习惯,难以适应案例教学这类模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案例分析前没有系统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了解案例之后,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因此无法进行“案例评析”,使得案例教学的最后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成效甚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除案例教学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们要努力提高各个教学方式的操作技能,逐步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以真正提高我校保险教学的质量。

3. 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围绕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通过大量的实验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流程、技术操作。该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课程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校内实训主要是组织校内的模拟、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主要是组织有关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该环节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环节主要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科研训练环节主要是对一些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旨在激发学生对理论研究的兴趣, 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环节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相关实习单位,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按照目前我校保险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实践教学的相关计划和文件

要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围绕保险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来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有针对性、系统地来设置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的安排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文件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和引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2)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践课程整体流程。如在大一学年学生刚入学时,对保险专业和保险行业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这将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在学生刚入校后就可以安排一周的专业认知学习,一方面请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从业感受,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参观,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等,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树立对专业学习的良好心态。在大二学年根据所设置的课程,在每门课程学习末可以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实践,如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和学习末应灵活安排实践环节。在大三学年则可以安排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内容涵盖学生已经学习的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开展保险实验教学,建设保险实验室

保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完成营销管理、核保、保单签发、单证管理、费率计算、理赔、分保、财务分析等实验任务。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保险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将保险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果起来。而模拟实验通过对保险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环节的仿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保险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保险实验教学,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目前我校已有相应的金融实验室,银行和证券类相关课程已安排了实验课,我校可以利用已有实验设备,购买相关软件建立保险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再现保险主要业务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 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业务的整个操作过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4)丰富校内实训的形式

校内实训除了前述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操作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如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不仅增强了校园学习的乐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展校外实训

目前我系保险专业已与泰康保险等专业实习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实习基地还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仅仅是学生毕业前安排部分学生去实习一段时间,其实除了毕业实习外,在整个专业学习阶段都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实习基地也可以是教学实训的基地。

在具体操作上,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岗位认识实训,主要是到保险公司现场参观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操作流程,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第二类是专业实训,一般是一周左右的岗位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第三类是毕业实习,时间在3个月左右,其主要内容为专业技能实务训练,为学生上岗打好基础;以上三类实训,除毕业实习外,其他两类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阶段、多次安排。

(6)引导学生在保险领域的社会实践

高校教学计划里都会有学生暑期社会调查这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从与专业结合的角度,教师应在学生的社会调查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如保险专业学生在调查内容上可涉及居民参加商业保险的状况、消费者的投保意向,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评价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进入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训教学“四维”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36-38

[2]郭卫东.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之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3-104

[3]王韧.大学四年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设计[J].科教纵横,2009,(9):28-29

[4]胡杰.高等院校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0):187-189

[5]李勇杰.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8-89

保险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订单式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块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路径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即实验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模拟训练,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基本技能的主渠道。一方面围绕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财产与责任保险等专业课程广泛开展实验性活动。通过大量实验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流程、技术操作;另一方面针对保险精算原理、人身保险学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目,着力强化模拟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术能力。课程实习模块的目的主要是组织有关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该模块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知识结构的领会。社会实践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团体组织起来并通过专业导师来进行,往往是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控能力。科研训练模块主要是对一些课程论文、最终毕业论文等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对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模块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相关实习单位。运用所学专业相关知识及技能去解决有关问题,旨在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快缩短他们的社会适应期。

二、目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目前在各高校中的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中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他们拥有相关保险类有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极少,而具备一定的有关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这直接导致目前的保险实践类教学开展起来极其困难。

(二)保险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保险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严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另外,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的发展变革时期,高等院校对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险种如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尚未开设相应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目,这将直接导致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保险人才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保险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保险实验室利用率极低,相关实验课程开设门数很少、甚至有的高校保险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没有使用,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相当多学校的保险实践教学相关软件已经过时,不可能真实的去模拟最新理念下保险实践教学的种种环节,甚至会给学生们造成一些误导。

三、改革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举措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保险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师资也是以理论教学为特长,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所学不能致用”,直接影响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摆到重要位置上,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机构,作为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二)围绕专业能力培养健全保险专业实践体系。由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建设的时间较短,当前高校保险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要求。应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手,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保险专业培养方案应该由学校、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根据保险学科的特点,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优化。在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三)建立优质、多元、稳定的实习基地,争取“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的资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习质量,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保险专业培养方案相适应,能充分满足专业实习要求,具备一定标准的保险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确保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保险企业的性质、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特点,决定着保险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业务内容和标准等都存在一定差异,要做好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满足学生多层次专业实习的需要。最后,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必须建立校企之间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基础,才能使实习工作持续进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实习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实习基地单位的意见,成立“订单班”,“订单班”学生的学习一部分在企业完成,另一部分在学校完成。企业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参与教学,把经理、师傅引入课堂,定期聘用他们来讲课,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最终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企业选拔要求的学生,将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

(四)保险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保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保险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技能。近年来保险业迅速发展刺激各大院校争相开设保险专业,对师资的需求猛增;截至2010年,我国开办保险专业的院校有近百所,总师资1800多人,由于对师资的需求增长很快,许多没有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生走上了保险教师岗位,他们也需要补上实践教学这一课。要从各个环节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在职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同时还应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包含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做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为此,必须从过去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以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转为以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注意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的考核,还应包括对老师实践教学的考核,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企业指导人员或带班师傅给出鉴定和企业出具的相关证明。联合考核增强了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多动手,勤思考,积极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反馈,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质量,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合与提高。

保险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3]黄维梁.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建筑装饰艺术范文 下一篇:装修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