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艺术范文

时间:2023-02-21 21:44:39

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1篇

地域文化背景下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程度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艺术也不例外,尤其受到中国古典文化长期的熏陶,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从多种角度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无论是门窗还是墙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是传统村落与装饰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也是现代人旅游参观的胜地,例如楠溪江古村就被评为AAAA级风景游览名胜,给现代人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充分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模式,同时也可以体现其经济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人文地理环境等学科奠定了实地研究的价值。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也给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依据,建筑装饰设计师可以从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地域性建筑装饰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建筑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理念。现阶段,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大融合的态势,一个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等的融合也要在时代潮流中体现出地域特有的风格。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在外在造型方面和设计理念方面都体现着人在内的特质,包括对自然、社会的人生观念和心理体验。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异于当代建筑装饰的风格特点,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装饰的保留得益于其所处位置的偏远,没有收到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建设的影响,但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也正在不断地进步,居民也想提高生活水平,这些古老的建筑就被大量的拆毁,在原址上建起了新式的住宅,古老的建筑装饰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这些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性具有不可代替性,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就要对这些建筑遗产进行必要的保护,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按照规定来管理,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缮。浙江一带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契机,将研究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妥善保管,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域文化背景下透视建筑装饰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历程,具有建筑学意义和历史学价值,同时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很多建筑装饰艺术都渗透着民族的真实生活情感,也彰显了人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从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中透露出的古朴风格也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美。当先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势下,地域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又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2篇

建筑和装饰历来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观赏建筑美带来的喜悦和的同时,也同样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优秀的建筑总是通过装饰设计的魅力展现出来,使人们为之震动,深受感染。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的柱石雕刻,门廊装饰;中世纪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中豪华富丽的天顶、穹隆的装饰;中国宫廷建筑的华丽和园林建筑中的屋脊、长廊上富有象征性的雕刻和色彩强烈、艳丽的彩绘。这些风格各异,造型千姿百态的装饰提升了建筑的审美要求。正是因为建筑上这些装饰造型和装饰物,建筑本身才显得丰富多彩,光彩夺目。在建筑艺术中建筑是主体,装饰是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建筑总是以自有的特性承载着装饰,反过来装饰又美化了建筑。建筑的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立柱、长廊等不同部位的造型,都得利于不同的装饰造型手法和审美需要而升华。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考究、功能齐全的装饰艺术必须同建筑谐调一致,相互依赖,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建筑才有生命力。

建筑需要装饰,装饰升华了建筑。建筑上的装饰风格从纵向看,由于时代的不同,建筑中的装饰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从横向上看,由于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其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东方的装饰纹样大多是象征性的、意象化的,其中包容了东方人祈求吉祥的美好意愿和精神崇拜的宗教理想。而西方的装饰纹样大多是写实性的,虽然题材上反映了某种理想化的意识和宗教观念,但艺术的造型基本无法超越写实性的造型模式,这也反映了西方人祟尚自然的文化心理。可以认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样化装饰风格同建筑一样,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多彩的丰姿和万千的景象,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1]建筑风格的不同往往表现出装饰艺术的不同。在装饰艺术有较大改变时,也就能影响建筑风格。因为无论是室内或室外的装饰,它都反映一定的建筑形式,甚至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形式,从柱式的型制、表面的装饰以及山花的装饰都反映得十分清楚。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装饰豪华,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显示财富,形成了建筑新风格。装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是运动感,用大量的曲线、曲面造成波浪似的流动感。和巴洛克风格不同的洛可可风格在室内的装饰更新颖别致,非常亲切温雅。装饰语言用圆线脚和柔软的涡卷代替了檐口的小山花,圆雕和高浮雕换成了色彩艳丽的绘画和浅浮雕。装饰题材更倾向于自然主义。装饰中变化着舒卷纠缠着的草叶,另外还有蚌壳蔷薇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了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新艺术运动”,具体体现在建筑、家具、工业品、服装、首饰、书籍插图等。这场运动反对矫饰风格,主张回归自然,极大地发展了植物、动物纹样在图案设计上的运用,创出一种唯美主义装饰风格。这场设计运动运用了装饰、自然主义风格,把艺术和手工艺与产品设计结合,造就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时期的典型设计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奏。随着现代化与工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们也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装饰使产品形式符合现代生活特征。

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该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新艺术”运动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是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的反对,它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而主张机械之美,从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看,它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装饰艺术”运动并非单纯的一种风格式样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传统的设计运动,即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其主要贡献是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出时代特征。无论是“新手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它们都是从装饰出发去发展新的、合理的、完善的设计风格,从而扩展了“装饰”的艺术价值。这其中对装饰的肯定与发扬直接形成现代设计改革的动力因素。事实上,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是受到现代艺术运动以及“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强调机械美、功能美、主张理性化的设计,主张简洁、实用,否定装饰的作用,把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对立起来,从而发展出与以前不同的设计风格。早在1892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沙利文便提出:“如果我们能在一段时期内完全放弃装饰,以使我们的思想敏锐地集中于形式完美的建筑和漂亮的上,这对我们的审美情趣一定大有好处。”[2]

他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提法,成为功能主义的宣言和核心的思想。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现代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把现代主义设计推向功能主义的设计方向。包豪斯是现代设计运动的摇篮,也预示现代主义设计高潮的到来。包豪斯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它标志着原来的装饰形态中的设计被现代主义理性设计取代。1958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纽约西格莱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密斯•凡德罗“少即多”的设计思想的产物,这种过分强调理性、功能、简洁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个性与人情味,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厌倦。现代建筑很少装饰,用大量的抽象几何图形作为建筑的语言,琐碎细小的装饰减掉了,建筑细部也变得简洁,但在大的几何形式上还是注重形式美。可以说这时的装饰语言改变了,正象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艺术一样,运用了很少的语言去试图表现更多的内容,给人们一种回味的余地,而不是在直观的形象中得到理解。当然现代建筑的简洁抽象的装饰语言同时也带来了建筑的经济性,正符合了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图3)。“可以说,这时的建筑装饰艺术又回到了反映结构逻辑,用建筑的节点反映新技术,用新型结构构造的自身形态作为装饰,在被人们认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装饰观念”。[3]

但现代建筑的装饰语言还是太工业化了,缺乏人所必需的情感。随着人们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厌倦,到了60年代,设计师们推出了“波普设计”(popDesign),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色彩与装饰因此被重新运用。并且在70年代里兴起了多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反对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的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并非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与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又寻回了古典主义装饰语言。大量的柱式、线脚、山花、花纹又重新出现在新建筑上。但此时的语言不是重复古典式的,而是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大量历史风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

从古典到文艺复兴,无所不包,进行装饰符号的挪用,戏谑、调侃、夸张和象征的描述,以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达到装饰化的效果。它是折衷主义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特征,比如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装饰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复兴,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于为了摆脱严肃的、冷漠的、单调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带来的压抑。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装饰在设计中的地位重新回归。彼得•霍夫曼在《八十年代的美国建筑》一文中说:“再也不把装饰视为邪端。几乎所有这些建筑都充分展示出一种对‘修饰’的新兴趣,表现一种建筑的趣味性”。[4]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这些手法的运用适应了人们各方面需要,使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都逐渐扫除了对工业产品中由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造成的理性与冷漠的感觉。透视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现在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装饰的重要意义。意大利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索特萨斯说过,设计应该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确实,未来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会让人们走向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需要阐述的是,建筑细部的刻画乃是装饰成败的关键。古典的和哥特式的线脚,建筑石材的式样,无装饰的竖线等等,都属于建筑含义的真正单词。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共同适合于恰当的反映,从这种意义上说,即不能再增加、减少或改变任何东西,否则将向差的方面转化”。没有细部装饰就没有所谓的装饰艺术。罗杰•斯克鲁登(RogerScruton)在《建筑美学》一书中说得更直接:“装饰就是细部,能够受到欣赏,并且独立于任何主宰的美学全局。”事实上一座建筑物是否“耐看”,除了恰当的比例等以外,便在于它的细部。装饰设计从根本上来说要通过细部设计来实现,没有细部的建筑物,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在世界建筑艺术中,建筑装饰作为建筑艺术,随建筑的出现而产生,伴建筑的演变而发展。建筑装饰的功能作用也是随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建筑型制的演进而呈现出起伏与更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建筑装饰是基于建筑的功能而产生,对建筑的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时期后,人们为了追求建筑风格的突破,变幻着作为建筑外观的装饰时,装饰就被人移离了它的功能作用轨道,而仅仅作为一种美的形式被人们所用,同时也就出现了装饰与功能的脱节。但这时人们所重视的是装饰本身所带来建筑新风格的价值,功能则退居第二位。”[5]在结构技术上的装饰演变,就表现出由简到繁,由功能装饰到纯装饰的更替过程。原始建筑中用巨石作为梁柱构件,在巨石稳重、简洁中追求一种纪念装饰性,用来表现神秘、压抑之感。古希腊时的多立克与爱奥尼柱头就开始增加了装饰性,随后柱身雕饰增加,线脚复杂趋向华丽、细密。到17世纪,巴洛克建筑中用人像柱半身像的牛腿、人头的托架等,注重装饰而忽视结构逻辑。

至20世纪的现代建筑,柱式又回归到原始的单纯形式,或圆或方但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柱的形式及尺寸完全服从于结构的承载需要。从后现代建筑起,柱式又增加了装饰性,回到旧时的各种柱式并加以改造成为新时尚,柱本身除结构需要外的其它饰物增多,甚至还可让柱完全不承重仅作为符号存在。装饰的功能性虽在发展中不断减少或根本丧失,但装饰的前提是仍要保持技术及材料的合理性,建筑使用的合理性。这不是着意强调装饰服从功能或反映功能,而是要在追求装饰的同时不破坏建筑的统一逻辑性。如果建筑装饰的本身能考虑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的合理性,又不妨碍建筑的使用功能,那么它的生命力及活力就会永驻。当今建筑中的装饰设计既注重审美价值,也注重实用功能,在结合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为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厅中地面的装饰。用黑白相间似欧普艺术的图案构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图案的真意是迷宫,竟有许多好奇的观众认真地在其间寻找出入口。地面的装饰与人们的娱乐心理结合得十分巧妙。另如在墙面上制作浮雕,形成高低不平、抽象形式的造型,不管是在阳光下还是在灯光的照射下都是感人的装饰艺术。但墙上又没有许多小洞,允许人们攀登,常有好奇者试试身手,这就使观赏性与体育运动结合了起来。

建筑是主体,装饰是载体,当装饰附属于建筑时,就表现出建筑文化的特征。从装饰的内容及形式上就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西方教堂的彩绘多是圣母、耶酥、圣徒像等题材,从柱式本身的装饰也反映出他们注重人的感性审美、人体审美。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所以也表现出晦暗夸张。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寺庙内的装饰内容是直接在人们生活中可见的,与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相符。其用意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民居内的装饰图案更与现实生活愿望一致,采用福寿禄、梅、竹、菊、松等形式。在建筑的装饰上反映出中国的伦理观念,如:“和玺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庶民百姓的房子绝对不允许使用。屋面只有皇家才用金黄琉璃瓦。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一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装饰在一个国度里,就在一定的时期,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形式,反映了一定建筑艺术特色。随着文化的延续,建筑装饰也会变化发展。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等各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迥然不同,除了西方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外,不同时代的文化演进也影响了它们的风格。

当时代产生大变革后,新技术和新物质手段产生了新的社会审美观。各民族、各地区的建筑文化就存在着相互融会、相互移植的过程。在欧美首先形成了现代建筑思潮,在强调工业化的简洁中,坚决取消一切装饰,宣称“装饰就是罪恶”,与此同时,造成了建筑艺术的单调呆板、缺乏民族特点与生活气息。但尽管这样,当时还是作为建筑的一大革命波及全球范围,在各国都出现了现代建筑热。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都各自在寻找文化传统与先进技术的共存中创造表现地区与民族文化的建筑。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设计师必须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溶入所设计的具体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优秀建筑装饰。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概念,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与发展。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来推论,装饰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无声的诗的艺术,也就是说,装饰艺术应该同诗一样去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及理念。北京故宫把壮丽提高到了极点,把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建筑装饰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任何一种流派或风格都只是在装饰表现上的具体手法与内容,我们不能光停留在那些历史中,而是应用现代的技术与材料去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或传统等,亦或用传统的技艺与地方材料去适应现代的建筑形式与造型,从而突出时代性与地域性,达到表达文化性的深度。

前面提到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ArtNouveau)反对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与装饰符号系统,从最原始的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以各种大胆变化的自由曲线装饰取代传统建筑的严谨的构图模式,仿佛是自然界中蓬勃生长的植物。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就创造性地发展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他的作品极富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力,将建筑理解为可以进行三维塑性造型的艺术载体,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变化的曲线墙体赋予了建筑生动的表现力;以大胆奇特的造型,使人眼花缭乱的结构而响誉世界。虽然他吸收各家建筑的精华,如哥特式、伊斯兰教、新艺术式……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造方式。再如后现代思潮中意大利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孟菲斯”以那些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以及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来诠释它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些稀奇古怪,但让人觉得既轻松活泼又心情振奋,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又一个崭新的设计风格。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装饰; 关系; 处理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装饰艺术的形态构成

形态是指装饰构件所表象的体态、仪态、情态和生命运动状态, 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作为艺术的母题, 以它特有的表面魅力, 对人产生情感的交流和艺术感染。我们把每一种装饰构件都可看成是文化和艺术信息的载体, 都是信息的发射源, 在环境中介的作用下, 使人产生刺激与反应, 形成各种心理效应。建筑装饰,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两种。具象的装饰构件, 是由各种形象性元素组成的, 比较直观, 在实体构件中皆包含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属性。抽象的装饰构件, 多指由虚拟的、概念性的文字、符号组成的, 含有某种暗示性、象征性的意味。二者的构成见表l

表1 建筑装饰形态构成

二建筑装饰的视觉效应

从造型艺术心理学角度看, 一切建筑装饰都具有形式美的艺术特征, 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在光及其它环境介质作用下, 对人产生形式的刺激, 使审美主体—人产生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 即古语所说的“ 身与物接, 境生; 身与境接, 情生” , “ 形具而神生, 好、恶、喜、怒、哀、乐减焉” 。在一般情况下, 人在接受外形式刺激时, 按照色彩一动感一一力度感一一对比性差异一微差与协调一一涵义这一顺序, 递次反应的。因为色彩具有较大的诱目性、醒目性和识别性, 容易第一个映入眼帘, 成为不加思索的最敏锐的直观的反应对象。其次是静中显动或动中显静, 因为动态物体容易从背景中跃出, 成为人们无意注意的视对象。再次则是按照对比度(差异) 的大小和涵义的隐露等顺次展开。然而, 色彩虽容易产生情绪的激活, 却缺少持久的魅力; 装饰物的结构与涵义, 虽需要经过审视才能有所领悟, 却能将人们引入审美的深层欣赏。总之, 人们在外形式的刺激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 有的还可造成情感上的涟漪。外形式的视觉效应, 与审美主体的许多主观因素有关, 如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实践需求、专业爱好、审视距离与当时的心境等, 都可导致主观感受的差异, 即所谓的“境由心生” 和“ 心由境生” 。一般情况下, 外形式可能产生的心理(视觉) 效应,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l) 整体效应

任何建筑装饰, 不论大的壁面还是小的标志, 都是环境的一个部分, 也是视野中的一个局部, 人们在观察景物时, 总是接受环境中诸因素的复合刺激, 作出综合反应的, 视觉的形成是受环境中景物的群体力度、动势、节奏、质感、量感、组织、结构、空间场、深度、意义等共同作用而进入知觉世界的, 环境中的景物虽有信息强弱和与主体联系多少之分别, 任何局部景物却无法与背景绝然分开单独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俗语所说: “ 红花还须绿叶扶, ” 一切对象景物(指从背景中突出, 成为人们的注视景点) 都需在环境的衬托下,发挥奇光异彩。

2) 社会心理效应

从文化学角度看,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反应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许多社会特征, 映射着社会的观念, 成为人类自身文明的观照物。例如, 人类的尊卑观念、等级意识、神秘感、轻渺感等均可通过建筑造型的涵义再现, 诱导人们产生相应的联想。

3) 心物理效应

物理世界中, 物质在冷暖、轻重、软硬、强弱、疾徐等性质, 在人们的知觉中形成心理定势, 具有恒常性的概念。当视野中出现上述物理特性相似的形象时, 尽管生理感官未与实物接触, 也可通过表象参与联想到物性之存在。同样, 人生活在物质的气态空间中, 可感受到物理环境引起的压迫感、紧张感、窒息感、拥塞感等, 当建筑空间和造型与物理世界的条件相似时, 人的心理世界可产生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反射性反应, 从而产生压迫感、紧张感⋯ ⋯ 。把这种由视觉形成的物理感应称作心物理效应。例如色彩引起的进退、轻重、冷暖的感觉, 人在夹缝中所感到的拥挤或临近高楼感到的压迫感均属这种效应。

4) 形的视觉效应

感知“ 形” 的存在, 一是受知觉连贯性(即恒常性) 所产生的心理定势影响; 二是客体与主体存在“ 异质同格” 关系, 才引起关于“ 形” 的对应反映。当外界形象存在下述关系时, 即可产生图、地分离(即图象与背景分离) “ 形” 突出成为视觉对象。

(l) 相似律即图象相似的景物, 容易被看做成整体的或知觉群构成的图形。

(2 ) 邻接律位置接近的图形, 容易被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体, 构成图形。

(3 ) 封闭律外周呈封闭状的周相时, 它所包容的景物易构成知觉的整体, 成为图形与外周景物相分离。

(4) 完形律当人们看到一种残缺不全, 或经过变形处理的超常图象, 往往根据一种心理定势, 通过联想把它建构成一种完形, 或产生一种视觉归位(归到自己常见的一类图象上去)。产生一种完形趋向的知觉运动—“ 完形趋向律” 。

(5 ) 连续律对于线形连续的, 或有节奏和韵律变化的图形。由于有机物的连续生长运动留在头脑中的印记, 致使在观察上述图形时产生延伸感、生长感、运动感, 并将不连续的图形, 沿一定的运动轨迹想象成连续的图形。连续图案的花边装饰, 其视觉长度往往大于实际长度。

5) 钝化效应

由于生理感官在接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感觉适应现象, 一些永动的图象与静止的图象具有相同的视觉反应和听觉反应, 即永动等于不动。

6) 环境对比效应

人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尺度概念等, 都是依靠一定的参照构架来定位的。失去参照构件则无法精确地判断方位、大小、长短等时空特性。例如, 装饰放在室内时, 由于室内空间和家具尺度较小, 景物的同时对比度亦小, 不需太大的尺度即可达到环境的和谐, 然而将室内的装饰品安置到外墙面上时, 就要放大八倍左右才能取得相称的效果, 如果放到旷野中, 比例尺度还系大。其次, 一切视错觉都是因环境景物同时对比造成的, 所以外部装饰要根据不同的视距、刃同的环境背景进行尺度选择。

7) 里感效应

量感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物理量的大小, 使人产生不同量度的视觉反映; 二是指景物的内部肌体所表现的生命生长性、内聚性和有机性。物理量的视觉感受有三种情形: 装饰构件与它所表现的实物尺度相当时, 易产生实感效应; 装饰构件的尺度远大于它所表现的实物或人体尺度时, 易产生畏感效应; 装饰构件的尺度比它代表的实物尺度极小时, 易产生玩偶效应和轻感效应。从生命体的有机生长性看, 图象越单纯, 越简练, 内部凝聚力越强, 量感也越突出。犹如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健美的肌体所表现的生长力一样, 没有与肌体无关的附加物, 只是肌体内部的生长运动的外现。

8) 同步效应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2-01

传统居民建筑所体现的艺术及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装饰艺术。一方面,装饰艺术体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展现的是和谐美、自然美;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以木雕为主、砖雕为辅,符合社会的发展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史,而传统民居建筑是漫长历史的承载者也是体现者。一方面,传统民居建筑沿袭了民间工艺艺术,体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理念与信仰,进而表现出其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体现,很大一部分依托于装饰,无论是门窗格式,还是屋顶上的众多装饰,这些都是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有着千年的建筑史,这些历史沉淀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多样化的建筑遗迹,都是其艺术突显的证据。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出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创造性,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艺术内涵、有着不同的艺术色彩。如,在浙南,这里有保留有丰富的建筑遗址,其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丰富性极具代表性。楠溪江古村落,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透露出深邃、古朴及庄重的气息,这份艺术气息就是顺泰古居民历史文化的突显;在顺溪古居民建筑,其丰富的装饰艺术,让其素有中晚期居民博物馆之称。

在我国,山水是建筑永恒的装饰元素,耕读文化的根深蒂固让村落建筑的装饰艺术呈现出别样的乡土情怀。一方面,村落建筑装饰表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在那份浓郁的朴实美之下,让人应接不暇。如图1所示,是浙江永嘉楠溪将村落的雕花砖墙。另一方面,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表现存在差异性,体现和谐美、体现自然美的装饰艺术内涵却是永恒的。

二、传统居民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

1.以木雕为主,砖雕为辅。木文化也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了传统建筑解装饰的重要窗口。当前,很多的传统民居建筑,其建材多就地取材、因材施工,这样让装饰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就地取材,木材成为传统居民建筑的“主角”,精美的木雕反映的是居民的信仰、生活习俗,等等。如图2所示,充分体现出老百姓质朴的生活。因此,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的彰显,以木雕为主是毋容置疑的。而砖雕在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十分普遍,就如图1所示的浙江永嘉楠溪将村落的雕花砖墙,十分之精美,不仅体现了老百姓高超的技艺,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装饰艺术气息是现代建筑所无法呈现的。

2.装饰艺术自由,形式多样化。传统居民建筑装饰更多的强调随性、自由,突显居民积极向上、和谐的生活形态。因此,在装饰艺术的表现中,其形式也是多样化。如,在浙江永嘉,其在装饰艺术上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但其艺术的自由性、形式的多样性却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保留。因此,在传统居民建筑装饰中,狮子寓意官高、龙寓意吉祥等。因此,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逐步推进了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装饰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正是其强烈艺术气息的外在表现。

三、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透视

文化与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是相结合的,抛开文化谈艺术是不完善的。因此,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透视是必要的,也是强化对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的认识。首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极高,小到一扇窗,大到一面墙,都可以呈现出以文化艺术的一面。因此,很多古村落便依托建筑装饰艺术丰富的文化元素,开发成为旅游资源;其次,装饰的多样式,让其艺术文化的体现更加丰富多彩,在建筑的门、梁柱、窗等部位,都有着精美的雕刻或多样的装饰材质,这些都是现代人向往的重要内容;再次,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为现代建筑创造了丰富的素材。在现代建筑中,诸多装饰艺术都体现了传统民居装束艺术,如中国世博园,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赵传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时代性研究[J].浙江工艺美术,2009(02).

[2]李晓朦.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中外建筑,2013(02).

[3]叶芳羽.对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J].现代装饰,2014(06).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5篇

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在地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会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一方面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艺术也不例外。古商城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体现着民间建筑的审美风貌,还体现着和民间艺术多方面的融合;建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很多的古建筑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现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的生命力。例如,许多房屋的屋顶装饰和门窗装饰蕴含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其中很多寓意吉祥的装饰图案也被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装饰中来,体现了建筑装饰本身的丰富内涵。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多以雕刻为主,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特点。在一些门窗和隔扇的部位也有很多的石雕和砖雕,整体的特色呈现出古朴的意味,在很多石块的表面也有很多的雕饰,从中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风貌。在洪江这一带的古镇建筑中,很多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因而木雕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建筑顶部和建筑的表面都使用木雕来进行装饰。这两种雕饰可以突显出一种层次的美感,配合光影的变化,更具有建筑雕饰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在雕刻的图案选择上也多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很多纹饰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做工上也极为讲究,体现出朴实和素雅的风格。尤其受到中国古典文化长期的熏陶,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从多种角度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无论是门窗还是墙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是传统村落与装饰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古商城的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巫文化的影响,神巫怪术、祥瑞征兆形成了湘西的审美情趣。在色彩、造型、质感等外在感观都表现得与其建筑功能、结构浑然一体,完美结合。装饰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材,木材与石材广泛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湘西人“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建筑虽整体风格简朴大方,古朴粗狂,但在装饰上也是颇为讲究的。首先在建筑色彩上呈现出来的几乎为建筑材料本质的颜色,多以黄、白、灰、黑色调为主,给人以庄重简洁的建筑装饰风格,在装饰细节的处理上也破费心思,呈现出的是精雕细琢的美感,凸显出工巧匠精湛的雕刻艺术,体现了当地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追求。

2洪江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1)建筑的艺术特色。古商城的山地地形都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均是按照地形顺势建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整体布局无明显轴线,呈现的是“散点构图”和“多中心”构图,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建筑墙面显得非常灵活,有斜面,有曲面,十分活泼。建筑群从结构上来看,屋顶装饰精细,飞檐翘角,青灰色的屋瓦与灰白墙,显得古朴典雅。这样的民居建筑既体现了古商城建筑的清新秀美舒适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雄浑粗犷、气势磅礴及其原始本质的美。(2)马头墙的艺术特色。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湘西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马头墙又称为“风火墙”“封火山墙”。其特点是建筑两端的山墙顶部均高于屋面,且伸到屋顶之上,由青砖砌成,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由于马头墙高于屋面屋顶,因而常成为建筑艺术装饰造型的重点部位,通常为二跌或三跌,造型有人字形,弓形,山字形,反曲翘角等形式。色彩上通常施以青黑色的瓦面,灰白色的墙面,飞檐翘角,如同高低起伏的音符,随着地势的起伏变化极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美不胜收。(3)门、窗雕刻的艺术特色。湘西民居建筑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粗犷的感觉,建筑墙面并不重视装饰,但在局部的装饰处理上,却有精美的表现,这些装饰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堂屋主体大门通常镶钉木板,以木料作底,或包以铁皮钉以铁钉。雕刻图案主要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龙凤图案为主,精雕细琢。其次是格扇门,常用于内部厅室和住宅大门,通常以蕴含吉祥寓意的几何图案、动植物雕饰和花格图案来进行装饰,显得轻巧、空透。在窗框的装饰上,也恰好地体现出对建筑细节装饰的重要性。古商城的门窗雕刻艺术同时保存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神秘的民俗色彩,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艺术造型与制作工艺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湘西民族建筑花窗图案均以散点透视来安排,采用平列或分组聚散的雕刻手法,刻的题材包括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其中还是以龙凤的艺术形象最具代表性,在装饰雕刻中表现得五彩斑斓,生动美妙。

3总结

在古商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也给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依据,建筑装饰设计师可以从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地域性建筑装饰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建筑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理念。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下,已经形成了独异于当代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

大多建筑物都在极力的追求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有独特的建筑装饰在修饰和衬托。随着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的日益重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大多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的装饰艺术完美巧妙的相结合。不仅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更是建筑功能的体现。当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1.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艺术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是一种设计的艺术,只为了达到给的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的目的。这是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的误解。建筑装饰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某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特点,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用艺术的手段将时代文化与建筑结合。所以,每一个建筑物都是时代文化的标志,特别是一些纪念馆、公共场所等,都是文化的视觉盛宴。接下来就从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方面出发,探讨其表现的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对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建筑设计的实质来对其进行建筑的,这不仅充分的体现了传统建筑结构的美感,还表现了其建筑结构的功能。而且在传统的价值结构中,我们还采用了一些传统的工艺饰品,来反映出建筑文化的特点。为此,传统建筑装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玻璃,大多数建筑装饰都是利用皮纸在对门窗结构进行装饰,而且在对其进行装饰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门窗装饰的特点,人们都是采用的细格装饰的方法,来体现出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感。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建筑装饰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对三纲五常的重视都在建筑装饰中有一定的体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不仅对建筑装饰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切结合。在一些制作考究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仪门上方的砖雕无与伦比的精美巧妙,其艺术价值当然无可估量,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如一些砖雕、木雕以及壁画等经常出现“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内容。这种民俗文化一直沿用至今,在一些经济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的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这两种艺术的巧妙结合不仅达到了人们的审美效果,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

2.建筑装饰的功能性

提到建筑装饰,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审美功能。不错,对建筑进行装饰,美观是任何一个设计师都要遵守的原则。这是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让人们产生美感的前提。但是建筑装饰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例如,室内的立柱不仅可以起支撑作用,还可以经雕刻成为文化立柱,也能成为旋转楼梯的轴心,还能在室内中起过渡作用。从整体来看,建筑装饰的功能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的功能。建筑装饰的审美功能自古就有,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功能。建筑在经过装饰以后,它的色彩以及造型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情愉悦的感觉。(2)对建筑的调节功能。一些设置巧妙的装饰往往可以将空间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协调。三、对建筑的强调与突出功能。装饰可以使原本风格并不凸显的建筑更加凸显,或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不同风格的装饰以凸显建筑的整体风格。四、装饰作为符号以及标志的功能。每个建筑都会体现反映当时时代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建筑装饰来研究当时的文化特点,从而获得真实的历史资料。由于建筑装饰具有多功能性,设计师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挖掘更新颖的创意。只有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充分把握建筑装饰的功能特性,才能将完整有个性的建筑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3.中西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异同点

对建筑装饰有所了解的人们会发现,中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例,他们的建筑物给人一种庄重、艳丽、大气的感觉。就如童话中的城堡一样,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总结起来,西方的建筑装饰有几个主要的特点。首先,雕刻是建筑装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某些大的宫殿里就会出现明显的石雕艺术。这与整体庄重的建筑特点相协调。其次,在西方的建筑装饰中会更多的出现壁画艺术。特别是一些教堂,会出现与基督教有关的壁画,这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再次,西方的建筑装饰充分运用了色彩的艺术。充分运用光鲜的色彩来体现一种审美的效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最后,在西方的建筑装饰中,对点、线、面的应用可谓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不仅使得建筑物的立体效果更加明显,而且对建筑物的稳定程度和审美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的不同,建筑装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建筑通常都秉持对称原则,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总是以轴线为中心对称而建。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周礼”思想观

念的影响,比如说北京的故宫以及大多数寺庙都依据这一原则而建。第二,中国建筑惯于使用大量的木雕。例如,中国的园林、寺庙以及家居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结构体系都是以木构架为基础。第三,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例如彩画,它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建筑中看见例如北京故宫,是我国古建筑中极为常见但又特别重要的修饰手段。主要的彩画有高档的和玺彩画。另外除了在宫殿中出现彩画外,民居建筑、寺院等建筑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在现如今的建筑工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建筑装饰的审美效果,更要着重考虑其功能性效果。特别是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要与现当代的文化进行深入融合。当然,这项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和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将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的装饰艺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建筑装饰的完美体现。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对西方的相关方面有所借鉴,中西融合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很多的建筑中有所体现。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实践才能推进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 [科]

【参考文献】

[1]孟霓霓.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字:地域文化;传统纹样;装饰艺术

古镇漫川关,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位于山阳县东南边陲70千米的漫川镇,为陕鄂豫蜀物资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是一个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近1400年历史的古镇。漫川古镇内宅院融北方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建筑特色于一体,在简朴、含蓄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木、石、砖雕艺术之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印记,其艺术形式在中国南北文化、宗教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碰撞、融合之下,沉淀出漫川古镇民居建筑自己的地域特色。

一、川古镇建筑的装饰手法

陕西漫川古镇建筑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民居的院门形式,装饰雕刻,以及房屋的门窗、隔扇等雕刻艺术方面。主要采用木雕和砖雕,运用浮雕、镂刻和圆雕三种技法。在建筑木构件上和梁头等材料末端,以美化和改善建筑构建单一笨重的内外观风貌,在窗格门扇上多描绘的情节性场景、花草瓶栽等等。也有部分装饰为浅浮雕,砖雕多出现在门头雕饰和室外铺地装饰上;除了运用雕刻手法外,还大量借鉴了中国画里的写意手法,根据不同建筑构件的形状,高度的概括、因地制宜,用最少的刻画对纹样造型进行组织,追求写意的效果,使其构图神韵俱佳;另外,漫川古镇民居建筑在屋顶的装饰上主要采用泥雕的手法,针对屋脊装饰需要和瓦面装饰需要,塑造成泥月台,烧制成陶制品,安装在建筑屋顶上,还有部分是直接在建筑屋顶上进行胶泥和石灰塑造。

二、川古镇建筑的装饰纹样题材

在漫川古镇民居建筑中常见奇花异草纹样在建筑装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常见的植物被赋予特殊的主题寓意,如牡丹为花开富贵;松柏象征长寿,梅、兰、竹、菊寓意优良品性,木槿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生命与坚韧、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珍禽异兽纹样以龙、凤、麒麟、仙鹤、蝙蝠、狮子、大象、喜鹊、燕子等为代表,并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传递着人们祈祥纳福、以求长寿、安康万年的吉祥思想。戏文人物场景往往带有鲜明的教化意义,漫川古镇民居建筑装饰中常见的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历史和戏剧中的人物图案,如岳母刺字、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苏武牧羊等。这些故事所弘扬的忠、孝、礼、义、信等精神不但体现着漫川先民的精神境界,也以寓教于乐的故事场景宣扬了传统礼制思想,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些器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驱邪纳吉的功能,漫川古镇民居建筑中常见的有器物装饰有宝瓶、鼎、如意、古钱、八吉祥、八宝、四艺、八卦图、太极图、暗八仙等;几何纹样也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常见的形式,福、禄、寿、喜、回纹、云纹、织锦纹、万字文、方胜文等很常见,象征连绵不断,永无止境,是福禄承袭、财富不断、长命百岁的象征。它们以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装饰着漫川传统建筑的外观;

三、漫川古镇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

陕西漫川古镇建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体系之一,显然具备民居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蕴藏着建筑装饰的艺术审美特征,是实用性与装饰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同时又是表现性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陕西漫川古镇每个院落建筑构件上的装饰都玲琅满目,无一雷同,他们反映着当地百姓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及文化观,因此,古镇民居形成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题观念。另外,这里保留了大量古代农商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遗迹,“九街十八巷”的青石板路、木行、作坊、商铺、码头,至今仍然向世人展示着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的繁荣景象。这里的古建筑装饰纹样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时刻体现着漫川古镇的民风与民情,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理念与信仰追求。我们在解读陕西漫川古镇建筑装饰艺术的同时,也在了解它渗透出的民俗风情与多元的思想追求。

四、结论

漫川古镇的传统建筑凝聚了建筑艺术的精华,集雕刻艺术、绘画艺术、文字艺术于一体,给人以轻松、自然、宁静、祥和的美感,体现出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旅游业的推动下,陕西漫川古镇建筑装饰艺术的将会被欣赏,被借鉴,也会被传承。我们在了解陕西漫川古镇建筑传承的文化价值时,也要尽力将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的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希望此文能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研究中产生一定的学术意义,为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8篇

到了清代中叶,各种建筑风格的交融日趋深透,形成了清代建筑的磅礴气势、富贵华丽而不失古雅精巧的特点。1.木雕,木雕自古至今都被人们广泛应用,同时是衢州古建筑最重要装饰形式之一,从现存衢州明清民居的建筑中都反映出这一特点,实施部位主要分为梁架结构木雕和门窗隔断装饰木雕。梁架结构木雕集中在梁架梁托、斗拱、楼层栏板、花板、牛腿、雀替、柱拱等处(如图1)采用浅浮雕的戏剧故事在花板中的装饰运用。就精美程度而言以梁枋、牛腿、雀替为精彩(如图2)狮舞牛腿以透雕镂空的手法来进行装饰。门窗木雕主要集中在门扇、窗扇、栏板、挂落、门罩、栏杆等处,就精美程度而言以窗户下方,隔扇门中的束、腰部分为最突出。雕刻工艺技法是以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镂空雕)四种技法为主。因木雕材料质地密集细腻,韧度很强,不易断裂,故在图案设计要求上更精细一些,特别是近距离观赏的雕饰物件,雕刻技艺可达到时“稀能跑马,密不插针”的效果。平面雕结合浅浮雕一般作为木雕边框上的回纹、卷草等用。因木材不易损坏,深浮雕可精工细作,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可用于室内的装饰点缀,也有镶嵌在格子门、或床框等部位或家具上。深浮雕或透雕,一般都置于建筑物较高处和人为不易碰撞的位置,这些雕刻手法一般粗旷神妙,也可精雕细琢,玲珑剔透,雕刻构件可以从多方位反映出其本身的艺术效果。2.砖雕,在衢州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砖雕这门古老的艺术一直起到点缀外观的作用。按照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当地古建筑中砖雕装饰部位主要分布在宅院门楼、门罩和宗祠、庙宇的入口八字墙或门楣等处(如图3)。就装饰艺术特点而言,有两种建筑风格:一种是以多块砖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较大的整体砖雕,这些较大面积砖雕的图案多数以团龙、鲲龙卷草、角花、云龙、云鹤和回纹、砖细纹等为题材,以显庄严大方,另一种是将单块较为精细的砖雕镶嵌在建筑物某个部位、以起点缀作用的砖雕、这类砖雕面积一般不超过20cmX20cm,这些单体砖雕内容题材丰富,雕刻层次较高,并有多层重叠的装饰形式。这些装饰风格的砖雕在衢州的古筑物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一般多用于门楼、门罩、什锦门中的装饰,体现出建筑的精美华丽。这些砖雕雕刻之技法娴熟,工艺上都采用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阴线刻、阳线刻等技法特点,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质感效果。3.石雕,衢州古建筑中的石雕远不及砖雕、木雕运用广泛,一般只用于牌坊、门狮、抱鼓、须弥座、景门、景窗、碑刻、柱础等部位(如图四)。石雕的技法一般为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四种技法,而衢州石雕主要以青石材料为主,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通常采用的手法是浮雕,在雕刻风格上以浅层同调与平面雕为主,刀法精致、艺术风格古朴大方。因受使用范围和材料性状的限制,无论是雕刻深度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砖雕和木雕。石雕在题材上多以动物、植物和博古纹样为主,人物、故事、山水的内容比较少。

二、地域经济是古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关键

随着地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使地方商品流通和民间工艺技术交流频繁,为各地商人经营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明清数百年间,徽人“流寓五方”影响了衢州地区,最有名的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游商帮和徽州商帮的崛起,于是就有了“钻天洞庭遍地龙游”之谚。在龙游商帮和徽州商帮等地方商人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古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那期间各地商人将巨额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入衢州,为衢州的人文景观的修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龙游商帮的乡情观念较强,年老退居时都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大批商人返回故乡祖居地,为光宗耀祖大量建造住宅、园林、祠堂、寺庙、牌坊,特别是明末清初在商业经济的带动和刺激下,古建筑装饰艺术开始了蓬勃发展。在明代中期,衢州农业和民间手工艺的发达,以及当地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开始因地制宜,因地取材,利用当时发达的工艺技术,为创造古建筑三雕装饰艺术风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此期间商人们都以大开间、宽通面、长进深等布局方式,极力营造一种恢宏的宫廷建筑气势,并且大量采用宫殿、官邸常用的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雕梁画栋,使整座建筑物内部蓬荜生辉,富丽堂皇,大有“民居其外,官邸其中”之势,不是官邸,胜似官邸。在建造和装饰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和工本,招募技术巧匠,在建筑空间内极尽雕饰,形成了精致秀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和古雅精巧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沉淀是古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基石

1.通常有“孝道”“忍让”“中庸”等儒家思想为题材的建筑装饰。衢州一府五县多受儒学熏陶,素重文教,自南宋孔氏南迁衢州之后,嫡传的儒家文化对衢州古建筑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衢州古建筑装饰中常见一些人文题材,如岁寒三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博古图案等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装饰中。同时,宗教思想文化内涵也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衢州民居的装饰题材内容上都可以见到,如莲花、罗汉、暗八仙、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等,无不反映出道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当时本土文化的影响。此外,吉祥文化的内涵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积淀,它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祈吉求祥的愿望,各种吉祥图案都被运用在传统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大多数的主题为“五福”“三多”等。2.衢州戏剧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明清时期,衢州有西安高腔、衢州昆曲等地方剧种,浦江乱弹、徽戏、越剧、话剧等外来剧种,西安高腔因衢县旧名西安而得名,据《衢州志》记载,中国历史上五大戏曲名人汤显祖、徐渭、李渔、屠龙曾先后到过衢州,推动了当地戏剧的发展。在衢州的明清民居建筑的装饰上,戏剧人物的表情及服饰就成了装饰的重要元素,而雕刻故事的源头都取自于戏剧的情节,现存木雕、砖雕有大量戏曲场面雕刻到建筑构件上,采用组画将人们喜欢看的典型片断长留壁间,可以随时欣赏,所谓“观厅一日、说戏一年”,何乐而不为之。3.绘画艺术是当时建筑装饰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衢州的古民居建筑中,很多题材、造型、色彩、技法、构图,都继承了传统绘画中“清雅”的风格特征和文人画主张以雕画抒发胸臆、怡情养性的特征,强调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重现艺术效果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总之,衢州地区的三雕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建筑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将传统文化的意义,运用抽象和具象的图形符号赋予建筑的装饰艺术之中,完美地把地域环境、人文风俗、传统思想、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其艺术风格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中被广泛的推崇,为更好的让现代建筑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元素相结合,提供有意的参考。最后说一句,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朔历史形象,采取改善、整饰、保留和重建等保护整治措施,势在必行。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同安朝元观;道教;建筑装饰;闽南风格

晋代,道教传入泉州,不久便传入同安。同安朝元观位于县治朝元门外现今大同镇小西门,始建于唐中期。同安在南宋绍兴年间建城池,建了五座城门,东称“朝天”,西谓“厚德”,南名“铜鱼”,北叫“拱辰”,西北曰“庆丰”。第五个城门,是因当时同安城外有以玉皇信仰著称的朝元观,为了方便居民出城朝拜,所以增设一门即西北的“庆丰”现称小西门。为一宫观开设城门,可见当时的朝元观香火之兴盛。直至宋嘉熙二年(1238年)琼州安抚使谢图南听信堪舆家之言,认为朝元观观址乃是“七星坠地”佳穴,于是扩建朝元观并将其纳为家庙,扩建为三殿两庑,气势宏大。元至正甲午年毁于兵火,明代历经三次修复《八闽通志,泉州府》记“朝元观在县东北庆丰门外。洪武十五年重建。”和清代再修经过多次重建、扩建和重修。

清代同安古地图

清代龙虎壁堵

解放后仅存放生池、朝元门(玄坛宫)及两庑。1990年,再修宫观两庑时重塑二十八宿。1993年重建三清殿,内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神像。1997年重建玉皇殿,内祀玉皇上帝。2011年重建三圣殿,内祀观世音菩萨,该宫观现成为厦门同安主要道教场所之一。主要建筑装饰以明清时期及90年代后期重修为主,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一、同安朝元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成

朝元观建筑的装饰艺术,外观上建筑上采用红砖、红瓦、石雕、剪瓷贴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内部装饰上以道教文化思想为核心,兼容了佛教文化及其他姊妹文化。

1.道教文化和艺术

朝元观为闽南历代道教活动场所之一,整体建筑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对称布局,体现尊卑观念。内部装饰上有一大批以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用道家学说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上效法“道”,强调道家的无为而为,上善若水的品德,以期修成真人,具有典型的道教文化形象。其棂星门、抱鼓石、壁堵、龙柱、门扇、屋脊中都能见到“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代表道教的神仙或者是暗八仙。

2.儒家思想和艺术

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在朝元观装饰图案上也处处尽现。用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来教化民众,如大门壁堵上施彩绘“姜子牙挂帅”,颂扬“仁”“礼”“忠”“信”等思想,用于培养民众的一种正统思想。

3.地方文化和艺术

以表现地方风土的风景诗文。大门壁堵处左右各绘制有同安北山和莲花山两处地方风景名胜及楹联石刻。

4.佛教文化和艺术

在传播道教思想的宫观里,近年也供奉佛教的神像,如三圣殿供奉观世音菩萨,门上写以佛光普照。在道教为主的朝元观中出现佛教内容的艺术、在中国特别是闽南宗教的兼容性,正是这种博大且杂糅的存在使朝元观形成了这一丰富多彩又具有自己特点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二、同安朝元观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

1.考究的装饰技巧

朝元观建筑装饰技巧将建筑的实用与美观巧妙融合,利用建筑构件的空间,用图或像传递主题思想,用视觉语言形式,以图代文表达道教思想和人们的吉祥意愿。从建筑屋脊的龙形饰物到檐下的雀替、檐柱、门窗、柱础,还有案前的香炉、门口的抱鼓、石狮无不展示着至上的尊严和献瑞呈吉的八仙。

八仙人物或暗八仙是道教最为突出的形象特征。朝元观中随处可见神通仙灵的八仙,和依他们各执之物所代表的“暗八仙”也是朝元观中最常见的图像题材。或是屋脊的闽南剪瓷贴雕的八仙,或是门额上的石雕八仙,或是门板绘的八仙,或是龙柱中的八仙。整座观中用各种多变的形式,亮丽的色彩,将八仙人物或暗八仙淋漓尽致地运用在各个建筑构件中。

蕴含吉祥意义的蝙蝠,祥云,喜鹊、松、鹤、牡丹花瓶等吉祥花草动物图案也颇费匠心的在朝元观各处建筑构件中尽处体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尊严“龙”的形像在朝元观中处处可见。清代“龙虎堵”泥塑,龙柱,栏杆,朝元观整座观中的屋脊左右四周均饰于大型彩色剪瓷贴飞龙,龙头昂首身躯流动,置于空中,祥龙犹如要在空中飞跃,动感十足。在阳光下似乎祥龙一跃而起伴随阵阵呼啸和震荡,透露出整座宫观金碧辉煌、威严与气势弘大。

2.高超的装饰工艺

朝元观的建筑构件中,或石雕、或剪瓷贴雕、或彩塑、或木雕、或彩绘都是工匠师们的灵慧双手以刀或以笔表意,在不同的材质上,或大胆用色、用粗细、凹凸、方圆等对比,描绘出既整齐庄严又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在石雕的每一建筑构件中用“减地平雕”或“镂空雕”或“圆雕”或“剔地起突”或“素平线雕”塑造出了艺术形式与主题思想的有机统一和融合,让这些建筑构件蕴含着历史内容和人生哲理。如朝元门前的清光绪年间的蟠龙石柱,虽然受到石柱形制的制约,但工匠巧妙地运用透雕,素平线雕等多种手法,使得龙身在祥云中婉转起伏,婉转的身躯,昂首的龙头,腾空而起的龙身在虚实中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赋予了祥龙强大的生命力,产生动态、干练的视觉效果且于龙身底部刻有“惠隆造”三个字,极有可能是雕刻此对龙柱的匠师名称,将制造者的名称留在石雕作品上,这在民间石雕作品中并不多见,实乃珍贵,具体所表达完整意思有待考证。

民间具有一种心理慰藉及联系着社区和信仰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功能。朝元观的建筑装饰艺术在清净幽雅的宫观中,用建筑装饰艺术将题材和意境表达,实用与欣赏的表现及材料与制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形象做装饰营造出庙宇的象征意境,引起人们的注意后起到教化伦理及加深的印象,用图形来树立宗教的权威性,凝聚大众、感化大众,达到教化的目的。用现代的眼光观察,摈弃它陈腐的思想,朝元观仍作为一种含有礼仪功能的社会公共空间将海内外乡亲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同安朝元观管理委员会.《同安天坛朝元观》

[3]何锦山.《福建宗教文化》

[4]谢宗荣.《台湾的信仰文化与装饰艺术》台北:博扬文化

建筑装饰艺术范文第10篇

经济背景地域经济水平的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地域建筑的发展水平。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地区民居建筑装饰有重要的影响。漓江流域的经济从两千多年前秦代开凿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和漓江相通,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仍然发挥着功用。正是灵渠开通使得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带动了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形成于南宋时期湘桂古商道带动了一些村落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漓江流域古民居的发展,推动了村落建筑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的进步。

民俗文化漓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观念,民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建筑装饰艺术必定也呈现出多样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建筑装饰的题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满了乡土民俗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民俗。

人口迁移人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人口迁移使得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传播文化。人口迁移使得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并且推动文化的向前发展。桂林漓江流域古民居中多是岭北汉人的南迁,其中有被流放到桂林的文人,流放对本人来说是一种磨难,但对于偏远之地的桂林地区来说,他们的失意却对桂林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筑装饰纹样不仅体现出儒家文治教化思想的一种高雅气节,还表现对未来生活向往的意向。

风水文化风水文化的存在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他们有所畏惧,有所需求,通过建筑的风水文化来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永宁。漓江流域古民居从建筑的选址落位到建筑的装饰艺术,都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细部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门、窗的装饰艺术特征其文化内涵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的门有着防御、美观、同时也是地方文化表达的载体之一,造型独特,种类与形式多样,雕刻精细表达出乡土文化的艺术,也反映了时代和历史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门簪是大门上槛凸出的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在漓江流域古建筑中门簪的样式十分丰富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等,工艺十分精细,图案以八卦纹多见,有雕刻乾坤二字,还有的门簪雕刻成莲花纹样装饰,也有雕刻十分精细的狮子和鹿。(图1、图2、图3)门匾是建筑物的文字点缀,是门饰重要组成部分。在漓江流域建筑中门匾损坏的较严重,在宗祠、居住建筑的门匾往往用来表示姓氏,是弘扬祖风、光宗耀祖的堂号,为中国古代文人与社会交流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隔扇门是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元素,兼有实用与装饰作用。隔扇门由窗格、绦环板、裙板、抹头和边梃等部分组成,主要有防风、挡雨,防护、采光、通风、保暖、驱蚊的作用。其装饰艺术、精美图案大多集中展示在大门和窗棂、裙板间。(图4、5、6)基于漓江流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古代在建造建筑和隔扇门,都将功能与艺术融于一体,达到实用与艺术的结合,同时还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文化意蕴。窗是整个建筑中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之一,因此,它也是建筑中重要的装饰部位。漓江流域民居的窗类型主要有:直棂窗、隔扇窗、支摘窗和槛窗等。窗的装饰十分丰富,题材多样,民居的窗子的装饰,结合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其装饰的形象较活泼,题材更加接近人们生活。窗格题材丰富,雕刻内容多为中国传统的动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如松竹梅、兰、菊、莲、牡丹等,动物纹样如鸟、鱼、鹿茸、龙凤、蝙蝠、蜜蜂等[3]。有代表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动物纹样,也有梅兰竹菊表现主人气节、风尚的植物纹样,也有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人物故事主题装饰图案,有着教育后人、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梁架、柱、柱础细部装饰

民居的梁柱分为直梁和月梁。梁作用不仅是对建筑的承重,与雀替斗拱等组成了建筑结构装饰的艺术。在梁枋装饰上有禽鸟花卉纹、龙草人物纹、如意纹、团花纹等装饰纹样。漓江流域地理环境,常年雨多、潮湿,古民居中都采用较高的石质材料为柱础;其造型丰富多样,形制有圆鼓形、方形、瓜形、竹子形、四边形、六边形等样式。(图8、9、10、11)柱础的装饰图案也十分丰富,民间信仰、风俗、风土民情与寄托吉祥等装饰题材,雕刻图案有鹿、兔、鹤、喜鹊等吉祥动物和梅花、莲花、松、竹等植物图案。

(三)雀替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中的雀替较为少用,由于建筑跨度不大,其建筑内部的构件在短跨度中很稳定。一般在祠堂、戏台等公共场所雀替的利用较多。传统建筑中“花牙子雀替”由于在建筑中起着纯粹装饰的作用,以棂条成图案、镂空图案,有传统几何纹、花草植物纹也有形态逼真的动物纹样,精巧细致。装饰纹样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和睦、长寿等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同时又对未来寄寓的美好希望,为当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屋顶细部装饰

建筑的各细部特征呈现出建筑各自特定的风格与类型,广西民居建筑的细部特征主要反映在屋顶轮廓线、墙体、门窗装饰以及结构细部上[4]。屋脊它是重要的连接部位,也直观的展示出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漓江流域瓦片脊居多,在建筑屋脊的中心突起的装饰,称为“中堆”或“中墩”。一般宗祠建筑屋脊的中堆工艺较为精致,可以起到防雷和镇邪的作用。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表达

(一)耕读文化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重仕重农,耕读文化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自然形成的读书传统,农耕经济是家族生存的基础,读书入仕途是家族兴旺的途径。耕读文化宣扬儒家的道德规范,重教、崇文、慕学、勤耕、上进。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耕读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建筑和建筑装饰中深受的耕读文化影响。漓江流域古民居中他们深受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影响,自然、崇尚朴素的思想成为传统的审美理想,从而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和主体内涵,对传统的建筑装饰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建筑和建筑装饰上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享受,通过建筑装饰表达出与众不同的高雅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耕读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形成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朴实为美的最高境界。

(二)漓江流域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亲密伙伴,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的和谐。漓江流域地区古民居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融村落于自然之中;山青水秀,环境宜人;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形成规划有序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顺应自然。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三)宗法伦理的传递

漓江流域中的村落大都的宗族具有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宗族意识特别强,大都是单姓的血缘村落。传统建筑中的宗祠是礼制的中心,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象征着祖先的形体和精神。“明清的宗族祠堂,一般是平民百姓祭祖的场所,更是一种被宗教化了的宗教、宗法伦理纲常的象征与族规的体现[5]。”祠堂内通常挂有许多记录功名成就的匾额,以及对联等特有表达宗族文化的装饰,旧县在祠堂大门檐下高悬“进士”、“武魁”、“文魁”三块匾额,江头村祠堂也叫爱莲家祠气势巍峨,原由风雨亭、大门楼、兴宗阁、文渊楼、歇息亭、祭祀殿六进组成,建筑装饰用材极为讲究,纹样雕刻技艺高超,堂壁上雕刻着周氏家训,以示家族荣耀和激励后人,这些装饰都是宗族观念的反映。

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衍生发展和建筑细部装饰艺术特点研究及分析了建筑装饰传统文化表达。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信息,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这些建筑装饰中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于它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保护,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装饰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地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招投标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保险专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