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0 11:12:50

班级健康教育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样,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因为现实的客观需要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普遍认可。

无庸讳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直面这些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道,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就是说,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没有或者很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班级各种教育活动中。当然,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是有益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难以达到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不能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班级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近年来,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应从二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宏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来理解,即是说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目的更全面的要求,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是从具体教育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组织进行的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工作来发挥作用[1]。因此,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具体教育活动,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而且在微观上也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存在于其他教育活动之外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其结果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原先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简单叠加。

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个体具备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文化、品德等素质的综合。正如卡普兰(Kaplan,L.)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心理本身,而且还包括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正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变化,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显然,基于这样认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内涵上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概念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才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

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本文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这里说的发展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从学生地位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实实在在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布鲁纳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一种真正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

3.从班级人际关系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接纳教育与辅导。在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同伴间的互相作用、彼此交流和共同发展。

4.从教育机制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她)得到别人(教师、家长、同学等等)的帮助和教育;作为助人者,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帮助别人(主要是同年龄群体中的人)。从纵向上看,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成为助人者;从横向上看,学生要同时扮演受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但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和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实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因此,教育者一要摆正自己作为“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5.从教育技能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一般的教育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如在咨询过程中,辅导人员就需要运用专注、接纳、倾听、同感、澄清、面质等精妙的专业技能;而角色扮演、心理剧、系统脱敏、行为修改等,更是一些专业化的技术。可以说,这些专业技能与技术是传统教育方法的提升,有些甚至是传统教育技能中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专业化技能不仅成为传统教育技能有力的补充,而且也能为传统的教育技能带来某种“革命”。当然,教师掌握这种专门的技能与技术也就成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之一。

三、理念渗透的基本策略

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把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实际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简单化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更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在相当多的班级管理者看来,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当然这种渗透是有益的,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构建一种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班级环境里的教育氛围。因此,基于理念的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指导班主任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这里所说的对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调整包含了班主任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其次,班级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要求,任何的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三,班级管理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班级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具有含蓄化和潜在化的特征。教育对象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个体行为的改变、心理障碍的矫正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对教育态度、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和人际交往要素的优化。因此,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求将学生置于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利用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其施加积极的影响。一些班级缺乏平等、宽松、尊重的人际氛围,教育专制、师道尊严、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等陈腐思想依旧在毒化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班级的教育氛围。教育者的言行中处处表现出生硬、粗暴、武断的态度,缺乏平等、尊重、关爱等人文关怀精神。综观班级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经常出现“严禁”、“违者严惩”、“后果自负”等词语,而象“请”、“谢谢”、“希望”等亲和性词语却非常少见。这样的班级环境必定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压抑,不被尊重。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日常的教育活动入手,改善自身的教育态度,构建平等、民主、尊重、开放的人际环境和卫生、整洁、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个优美、愉快的环境中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者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不是通过生硬、强迫的方式施加给学生的,而是潜在地、自然地对学生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存在于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班级管理者必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和平等、信任的人文环境,使班级乃至学校真正成为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那么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助人自助”。按照字义来解释,“助人”就是协助或帮助他人。而“助人自助”就是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弄不清教育与教导的异同。教导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而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者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另一方面,按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人格都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之中,他们有“自助”的愿望,也有“自助”的能力。因此,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而且要贯彻始终。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我们提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当然,全体性原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证统一原则

辩证统一原则是指进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没有学生的“自助”,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应着眼于全体同学,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通过教育者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国外大学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在校内形成辅导主任、专业辅导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增设了班级心理委员,广西大学也是其中之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班级心理委员正式上岗后也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目前有效地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支队伍就包括了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的立项研究工作;提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探索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心理卫生策略;负责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开展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关注本学院、本班心理弱势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配合学院、班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新兴起的一支队伍,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做好班级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三支队伍是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不能掉链和断层的。只有三支队伍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推向更高的层面。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在人们观念和实际行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化倾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而他们对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利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之二:夸大化倾向。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话语屡见报端。但在心理健康评定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对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也误导了人们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大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阻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误区之三:学科化或完全游戏化倾向。一种现象就是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还有的教育途径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不少高校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杂拼从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显然,如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不通晓心理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用简单、粗暴的、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现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很不利。

五、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在探讨了理念、原则、队伍以及四个误区后,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条有效的途径。

(一)合理组建队伍

前文中我们探讨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三支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高质有效。因此合理组建这三支队伍就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矛盾,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人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心理学系、教育系可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间,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注意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见习、实习)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学生,亦即强调对学生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在高校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学,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来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课程,即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的专门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它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另一种是渗透课程,即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此种课程由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实施。

(三)优化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教育性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它具有两重性:一是对班级组织和成员的协调性;二是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性,而教育性正是班级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属性。班级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和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综上所述,优化班级环境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认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那么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提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要有效地开展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先“动”起来,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景开始,那么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是如此,那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决定。在辅导活动中还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在操作上,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极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五)班级教育合力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级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

一、班级活动资源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从活动理论出发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主观与客观之间得到不断地调整与平衡,因而,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活动理论有着悠久的起源,集大成者要数前苏联心理学家I・C・维果茨基、A・H・列昂捷夫、A・P・鲁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二)从班级组织自身的特点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 班级组织具有团体动力性

班级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社会团体,它给学生提供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和别人生活在一起,都希望归属与某种团体,并被团体成员所接纳。人生活在不同的团体里,团体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如团体气氛、人际关系、暗示、模仿、从众现象等,这些心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2 班级具有教育性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于一定的人际环境,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过“平行教育”原则,其要义是:在教育儿童集体的时候,同时就影响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教育个别儿童的时候,同时也就影响了整个儿童集体。班级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主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是认知方式、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因此,成功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方式得到提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产生新的以班级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班级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

开展班级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目的是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班级活动过多过密,为活动而活动,就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可以说,班级活动是载体,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解决心理困惑,影响其行为是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和立足点。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参与活动――情感体验――调整认知――行为外显。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笔者认为,不管班级活动形式如何多种多样,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通过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来运作:

(一)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因而班级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毫无目的,纯粹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班主任应根据当前学生心理需要或者常规活动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资源来开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下列途径:

1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

观察法可能是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最常采用的一种了解学生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长期性的、累积式的考察和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或表现加以观察和记录,以档案的形式保存。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定。

2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问卷的形式;另一种采用会谈的形式。运用简单的问卷可以方便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等。

(二)激发动机,全员参与

1 激发动机

在明确目标后,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产生由衷的追求,应怎样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学生的活动动机源自于其自身的学习、交往、发展等需要,并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

2 通过班级活动的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全体积极参与

班级活动的多样性,是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等原则。班级活动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参观访问、体育运动等。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游戏活动与心理剧表演。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揭开他们平时面对老师时所戴着的人格面具,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此时,班主任应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否则会造成学生畏首畏尾,不愿展示真实的自我。

(三)班级活动的体验分享及引导

“体验性原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活动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在体验观点的相互碰撞、理解、同化过程中实现“助人自助”。要让学生做到真情流露,班主任要营造一个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情感体验的心理环境,否则学生有话不敢说,或者言不由衷,不能达到心理教育的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的接纳与关注。在班级活动中,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真诚,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依赖关系的基础,对学生要胸怀坦白,不要掩饰自己。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以集体一员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信可敬。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59-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化成员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意见应运而生。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2年,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些《决定》《意见》《纲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提出了要求。很多班主任都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其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攀比、焦虑等心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道德的滑坡,审美的错位,人性的异化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向年轻人向学生漫延。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心理健康的可行模式。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已经初步形成的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个人:设立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后,应该把重心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没有问题之后,心理才没有问题,行为才没有问题,行为也才规范,“病”也才不会从口入,“祸”也才不会从口出。如果心理有问题,健康的体魄就恐怕如鲁迅笔下的看客。所以班主任要明白,多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要等到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去想办法辅导。如果平时不留心观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识,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哪怕有个别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会注意到,致使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当然单是依靠班主任的习惯或自觉行为去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不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制度,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由此,笔者在班里设立了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这个是制度要求班里每一位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周都要向心理学老师学习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从第三周开始,每一位学生至少主持一次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个案的来源是班里的以“我近来最担心的事”为主题的投递箱和学生的周记。每周选出几个话题,然后由主持人自选话题组织喜欢参与这个话题的同学恳谈。地点自定,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较安静的地方,可以坐着,可以站着,可以用各种方式(情境体验、讨论探索等),畅所欲言。必要时可以请心理辅导老师参加,也可以请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家长参加。恳谈后将感受反馈回“成长箱”,班主任收集成长箱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必要时进行辅导。

恳谈就是真诚地交谈,这样做的效果是让学生有自觉参与自我调节和提升的意识,有计划地从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有条理地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更好的师生讨论氛围,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二、针对群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直接影响心理,所以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定为心理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集体,集体文化建设包括言论导向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窗帘与心理健康

学生学业繁重,情绪容易急躁,因此教室的窗帘宜用自然、清新、淡雅的冷色,如嫩绿色、淡黄色、浅蓝色等,以便使学生的精神松弛,舒缓紧张情绪。如果窗帘颜色过于深沉,时间久了,会使人心情抑郁;如果颜色太鲜亮了,时间一长,也会造成视觉疲劳,使人心情烦躁。

(二)墙报与心理健康

墙报是教室里常有也常换的东西,它对调节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不断地推陈出新给人的感觉本来就很好,但如果新的东西不漂亮,不养眼,只能让人看了不舒服,所以墙报也应该用清新、淡雅的冷色为底色,画上美观的适合时令的花草树木,这样,让心灵之窗与大自然世界相通相适。

(三)班歌、班徽与心理健康

班歌往往用来展现一个班级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班级德育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但如果选择班歌的时候不慎,选到了过于激昂的或过于潮的歌,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人会选择低沉的,但不是越激昂越好,过于激昂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疲倦,也容易使人感到虚伪;过于潮流的歌曲,容易像一阵风吹过,但又会让人时不时回顾那阵早已经过去的凉爽,这种歌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学生的耐性进行考验,弄不好也会变成学生心灵的一种折磨。

班徽通常来源于班级的口号、班号,它是一个向别人展示自己形象的标志,它标志着大家从属于一个班级并且团结一心。它是整个班级的精神的提炼,能够反应大家的共同追求,让大家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是班级活力和荣耀的象征。因此,应该选用有一定美感和内涵的简洁明了的图案。如有人用超人图案,有人用骷髅头像图案,有人用简单的班级加上一个英文。很明显第一个图案让人不屑,第二个图案让人反感,第三个图案等于没有。因此,班徽要让人喜欢,让人心理愉悦。

(四)班级文明公约与心理健康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规章制度来管束人,恐怕会适得其反,但如果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商量定下一个文明公约,学生会自觉地遵守,没有心理的逆反,又能培养出更有修养的人才。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共同制定班级文明公约,以此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思想习惯,让他们自己得到更健康地成长。

三、与时俱进:设立预约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人在成名成家以后,工作更忙了,时间更宝贵了,别人要拜访,常需预约。其实,在学校,班主任和学生都是“大忙人”,所以,笔者觉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主任预约制度。现状下,大部分学生都怕班主任,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很细心,经常以发现学生的毛病为主要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有问题,不管学生正在做什么,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就找学生谈话。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原来安排好的时间,打乱了学生的计划,而且不一定能帮到学生,所以,学生不喜欢,甚至产生反感或恐惧的心理。如果我们在班里有一个“班主任有约”的制度,我们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学生可以约老师,老师也可以预约学生。地点可以是学校的任何一个你们认为适合谈话的地方,最好少选办公室。这样,学生自己心理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就能灵活地及时地约班主任,而不是等到学生的问题已经表露到外形了,才去采取措施。当然,因为有些学生是有问题也不自觉找班主任的,对此情况,班主任就要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反约。一为他们解决问题;二让他们知道,你不约老师,老师也要约你,可能自己约老师还自在一些。这样一来,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提高了。

四、关注学生的“哭”,预防新的心理问题

我们很多班主任常常得意于自己上班会课上到学生感动得哭了。其实,学生本来平静地听讲,那很好,但如果学生感动到哭,很明显,班主任的话已经触及他的内心深处。但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旧伤成新伤。他可能已经淡化的某些东西,现在被你挖出来了,所以,他因为内疚、自责或愤怒而哭了,那显然,学生的心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了。这时我们就应该留心、关注,并及时给予疗伤。

2.当众出丑了。当着大家的面哭了,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发现、了解并解决问题,那么这位学生可能会在别人的嘲笑中或自己的自责中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当时马上说,某某同学最有同情心或者感情特别细腻之类的表扬话,那么问题就可能很自然地得到解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简单地说,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和系统心理素质训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思考升学、就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打开光明的道路,让他们勇敢地走向社会并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尽快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然后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体的变化,进行调整。在班级管理中,注意预防学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韦俊卿.育心养德[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韦俊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毕淑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班主任全面负责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基本任务是全面关心本班学生的健康、品德、学习和生活,促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也应该做到全面负责,多方协调。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等;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如观察、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种系自然发展,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都是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班级活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主要活动可以包括:(1)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平等、和谐、宽松地交流、沟通、影响,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2)游戏活动。班主任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乐于从事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相应的活动体验,领悟一定的心理知识。(3)角色扮演。表演的形式可以是课前编排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课堂中的即兴表演,让学生体会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内心感受。

2.注重个别辅导。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教师心灵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时间最长,有利于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个别辅导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举办专题式心理讲座。讲座要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前需要为前提,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其自信、自省、自我调节的能力。讲座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主讲人可以是班主任,在农村中学心理教师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定期邀请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校外心理专家。

4.密切联系家长。在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甚微,但依然不能忽视。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家长档案、家长联系卡,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会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应该成为班主任与家长讨论的主题。

二、各科教师的作用

任何科目的有效学习都离不开正常的智力、强烈的动机、稳定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中中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良好竞争心理素养的培养等。

3.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能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结合某些学科内容及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兴趣,也能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和社会适应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

尽管一些学生由于种种顾虑,不愿与教师谈心,但几乎每个人都渴望与同学开心地交流。每班男女生各设一名心理委员,可以架起教师与学生间沟通的桥梁。心理委员不一定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要获得班级全体学生的信任,其具体工作包括:(1)每周定期向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反映本班学生心理状态。(2)协助班主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校教育处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4)在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对有需求且不愿与教师沟通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难。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熟悉班级是基础

熟悉班级是上好课、管好班的基础。教师熟悉班级的方法有很多:第一,通过花名册去熟悉各班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第二,平时上课时积极参与或课堂上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能较快熟悉,及时地强化良好的行为和纠正违反纪律的行为;第三,与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多交流,熟悉每个班级的氛围,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第四,在上课之前尽早来到准备上课的班级,随意地与班内同学谈心说话。

学校每个班有50多人,10个班则有500多个名字。虽然记名认脸的确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个努力绝对有意想不到的良性教学效果。试想,虽然心理课一周只有一节,但是,如果心理课老师能随口叫出举手发言的学生名字,那么这名学生就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温暖,从而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每当上课之前,教师提早来到班级时,学生们往往会自发地凑到老师身边来,主动地找老师聊上几句。此时,则可判断出教师与班级的情感基础已经打牢。

热爱班级是保障

热爱班级是上好课管好班的保障。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线。班级每天都发生了许多新鲜事。作为任课老师,平时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及时关注和收集“班级群”“教师群”传播的班级活动、班级新闻;课堂上,时不时穿插班级的“小新闻”“小明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

学校和班级经常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心理特色体育大课间游戏活动、全校运动会、义卖活动、主题班会课……每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放松严肃的身板、放下为师的心态,及时走进班级,走近学生,为孩子们拍下洋溢着欢笑的图片,或留下充满阳光气息的小视频。同时注意按照班级分类整理收集,接下来,在上课时,则可以利用这些良好的生成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增添光彩,学生们也非常喜欢看到反映自己班级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更加活跃生动了。

因班施教是关键

因班施教是上好课管好班的关键。接班时间越长,越有一种感受――班级的差异性要大于班级的同质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哪怕是面对同一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不同班级上课则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艺术,贯彻实施教师用爱心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实现更充分的教学目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比如游戏活动、心理小品、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续写故事、心理测验、主题辩论等。笔者发现:有些班级对上台表演很积极很踊跃;有些班级的小组讨论能开展的比较深入分析;有些班级组织团队活动能展示出充分的合作互助精神;有些班级热衷于心理测验的测试评定……一般来说,对于活泼好动的班级,可以开发更多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学习;对于喜欢沉静思考的班级,则可设置更有深度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心理体验。

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用爱去浇灌班级,以情去感动学生。只有真心地去爱班级,用心地去爱学生,班级才能真情接纳老师,学生才能用情接受老师。因此,要以班级为单位,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建立良好的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教学奠定扎实的情感根基。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因此,只有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在游戏中,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不断改进,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游戏中,学生能增强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另外,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比如,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人格得到优化,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领略秀丽景色,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班级现状分析:

我班现有37名学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16人。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不适应。从性别来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从成绩来看,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较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

四、存在的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多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4、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各门学科产生兴趣,热爱学习。

5、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6、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7、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大研究力度,实现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8、积极加强心理教育的班级管理的研究。利用周会课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健康有益的主题队会。

9、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讨论交流等。

10、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

11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

12、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要多关心,多交流,多照顾。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六、对本学期的期望:

希望通过本学期的心理辅导,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关心同学,热心助人,知难而上的好品质。

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多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4、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各门学科产生兴趣,热爱学习。

5、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6、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7、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大研究力度,实现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8、积极加强心理教育的班级管理的研究。利用周会课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健康有益的主题队会。

9、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讨论交流等。

10、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

11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

12、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要多关心,多交流,多照顾。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六、对本学期的期望: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一)在生活中耐心指导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适当进行生活辅导(人格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的社交,促进学生生活合理规范,不浪费光阴,不蹉跎岁月,过积极有意义的生活。生活辅导主要分为情绪辅导、社交辅导,这两种辅导模式都是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有以下这些行为和表现:有的学生对学习没热情,经常旷课、迟到而产生懒惰的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长期下去产生厌学心理及怀疑自己;有的学生由于胆小而受欺负等,以上的这些行为都属于情绪和社交方面的问题。班主任在进行情绪辅导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接受自己,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告诉学生要以适当合理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在学习中认真细心指导

心理工作者总结了学生在学习当中会遇到的三个问题:学习的智力问题、学习的态度问题、学习的方法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低年级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具体到帮助安排一节自习课学什么、如何学,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如何提问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在班级活动中安排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班级活动,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使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通过班级活动同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使得教学方式比较灵活、自由、易被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在班级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得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健康全面发展。

(一)在班会活动中安排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班会都是比较死板单调的,通常都是在总结前一阶段班里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对于开展班会逐渐产生厌倦或抵触的负面情绪。因此,班主任要适当创新班会的主题,要加入创意的元素,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在班会课上穿插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讲解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听讲,从而向学生增加情感上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主题讨论、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都可以在班会上进行的。

1.游戏活动

在青少年阶段,游戏对于儿童和少年来说是情有独钟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儿童和少年都是酷爱游戏的。小、中学生要是在游戏的环境中,都会自然流露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本校。这样,学生的本性和人格都会真实自然地表露出来,包括优点和缺点。因此,班主任要在现场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改正学生在游戏当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角色扮演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释放学习上的压力。通过角色扮演,使学会通过换位思考去体验别人、理解别人,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与不快,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参考。

3.主题讨论

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对于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人生阅历也是有限的;也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全面性、思考不到位;也因此导致了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倡导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学生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帮助彼此认识世界,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强大自身的内心世界。

(二)在仪式活动中安排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仪式教育作为一种含有多彩精神思想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功能的层面来说,仪式活动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出来,逐渐转向依恋班级、依恋社会的方向。根据研究教育史的结果表明,在原始社会,仪式是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经过了“成人仪式”,他们获得了人格上的独立,逐渐受到部落的其他成员的接受和支持,了解了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学习了自身部落的文化和历史,向更高的人生发展。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认识,班主任应该要对仪式活动有一个有效的认识,并且要向学生开展仪式活动。通过仪式活动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唤醒学生的精神,增加其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仪式活动中进行理智反思,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空闲活动中安排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外,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休闲意味的教育活动,例如学校的文体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作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休闲的活动不仅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通过休闲活动培养健康文明的课余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站在科学的心理角度,课余丰富的休闲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全方位、持续、综合的健康心理机能模式,培养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班主任还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自我教育,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班级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多变,心理失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复杂多变,常常表现为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等。造成青少年学生不稳定情绪的心理包括: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嫉妒心理;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狭隘心理;经常做一些对立的事情,对别人的评价或行为包括帮助有对立情绪的逆反心理;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的孤僻心理;在学习方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又缺乏学习毅力的矛盾心理等。由于存在以上不同的心理问题,常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

2、缺少自信和自尊

有些同学对自身形象的不足或缺憾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性格、谈吐、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素质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要么妄自尊大,要么过分自卑,这些都表现出了自尊水平欠佳。一个人能清醒认识和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具有真正的自尊,也就是自尊水平程度越高;而一个人越是讨厌自己,他的自尊水平就越低。高自尊水平的学生具有充满自信、善于表达、热心于课堂讨论、不怕挫折等特点,而低自尊水平的学生则相反。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及持冷漠态度等。厌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因学不会到不愿学,导致学习成绩差,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成绩差,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有些学生可能通过违反纪律、与老师对着干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些学生可能辍学。

4、情感困惑

在我国,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疏远期;第二阶段是爱慕期;第三阶段是恋爱期。青春期阶段的男女学生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与异性接近的愿望会逐渐明朗化,并且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一方面对异性有向往、冲动,另一方面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或有自卑等心理,不敢正视异性,易出现情感上的困惑。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早恋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5、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与父母之间。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和孩子之间又缺乏交流,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使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出逆反、郁闷。另一方面是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发生口角或者离异,导致孩子孤独、烦恼。与教师之间。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自卑、压抑、焦虑。与同学之间。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如有的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但不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解;有的同学在看待朋友问题上实行的是“双重标准”,也就是不允许别人虚伪、自私及背后议论,可自己也不讲真心话、背后说三道四,因此在交友方面出现障碍。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首先,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其次,努力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再次,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最后,广泛汲取经验,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因此,教师要注增强个人修养。

2、以学生为本,尊重、关爱为先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思考,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此外,尊重和关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接纳态度,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会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学习、生活中去。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4、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在校的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5、增强学生自信心

上一篇:口腔健康教案范文 下一篇:当代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