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0 02:44:59

办公厅工作要点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巩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监管模式,推进监管能力和制度机制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一)开展首批试点核查授牌。对2015年确立的107个创建试点单位,组织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全面核查,核查后符合条件的由部里进行抽查。核查、抽查符合要求的,统一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并进行授牌。

(二)扩大创建试点规模。根据首批试点进展情况,修改完善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活动方案、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在首批基础上,再新增200个县(市)作为创建单位,优先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质量安全县以及政府重视、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菜篮子”大县或地市整建制推进纳入创建范围。鼓励和支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三)提升创建水平。加强创建工作指导,开展宣传培训,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创建良好氛围。督促指导试点县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全程监管,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坚持率先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的目标,努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打造为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的先行示范样板区。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集中力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力争用3-5年时间解决突出问题,消除重大风险隐患。禁限用农药整治,要针对豇豆、芹菜、韭菜、菜心等品种,集中解决克百威、氧乐果等限用农药违规使用问题。兽用抗菌药整治,重点解决违规使用抗生素问题,严格控制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不按要求执行休药期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抗生素滥用。“三鱼两药”整治,重点解决鳜鱼、大菱鲆和乌鳢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问题。巩固并深化“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强化执法监管,严防问题反弹。

(五)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严格农资生产经营监管。围绕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点农时,严厉打击非法制售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水产苗种、农机具等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适时向社会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加大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及时督办查办各类涉假劣农资举报案件。组织开展乡村与城郊结合部、互联网以及果菜茶、中草药产区农资市场整治。深化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拓展优质农资销售主渠道。

(六)强化日常督导巡查。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相关防腐保鲜添加剂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强化薄弱环节监管,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坚持源头控制,加强产地环境管理,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推进减量化绿色生产。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展经常性的生产规范性督导巡查,切实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

(七)全面加强监督抽查。做好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的相互衔接,充分利用监测抽检结果,实施精准打击。围绕风险监测发现问题,部省两级农业部门要跟进开展针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督抽查,加强检测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协作配合,强化“检打联动”,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及生产经营主体。

(八)加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坚持严字当头,强化联打联动,集中力量查办一批违法违规大案要案。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要依法依规处罚,及时曝光。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凡达到司法移交标准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快推进追溯管理

(九)建设国家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动省、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贯通检测、认证、预警、评估、执法、追溯、标准等全要素,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十)制定追溯管理规范。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设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编码规则和识别查询标识。

(十一)启动追溯试点工作。积极筹备和开展国家追溯信息平台试运行工作,优先选择“三品一标”和生鲜乳、蔬菜、猪肉等易于标识的农产品开展全国统一追溯试点。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积极争取追溯条件建设和奖补政策,支持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追溯试点。

四、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十二)稳步开展例行监测。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明确各层级监测的重点和方式,及时分析会商和综合研判,加强监测结果信息通报和共享。建立省级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逐步实现部省互联互通、监测数据实时共享。

(十三)深入实施风险评估。统筹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和风险评估指南,制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5年规划。围绕重大问题隐患、标准制修订和科普解读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风险评估,跟进实施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出各类农产品全程管控的关键点及技术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建议。

(十四)妥善处置突发问题。加大舆情监测和研判力度,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和应对机制。推动各地细化完善舆情监测和应急预案,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合作、跨区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科普培训与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做到依法稳妥处置,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十五)加快完善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深入实施《加快农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五年工作方案》,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加快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步伐,制定国家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5年工作方案,新制定兽药残留标准100项。支持各地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尽可能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简便好用的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和明白纸。

(十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果菜茶标准园创建规模,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支持规模化农场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鼓励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有条件的“菜篮子”大县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推动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建设。

(十七)稳步发展“三品一标”。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品牌培育,推动形成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地域品牌。强化证后监督和标志使用管理,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切实维护好“三品一标”公信力和品牌形象。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品牌优势、制度优势和体系优势,用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引领和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六、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

(十八)不断完善基层监管体系。健全地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菜篮子”大县年底前要基本建立。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管理规范,明确建设内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探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持证上岗,开展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培训。

(十九)强化检测体系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和验收步伐,督促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推进资质认证考核评审。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基层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强化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基层检测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十)健全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畜禽屠宰条例修订工作。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突出问题整治、应急处置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联动,尽快构建贯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强农业系统各行业、各地方的协作配合和整体联动,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二十一)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编制,制定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2016-2020)》,强化监管体系能力建设和设施条件装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重点。

七、推进社会共治

(二十二)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发挥基层监管服务机构和农业、畜牧、水产等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全面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生产记录、休药间隔期制度,从生产经营过程把好质量安全关。

(二十三)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属地责任。按照守土有责、党政同责的要求,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综合治理考核范围,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规范,细化责任分工,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监管责任落实。

(二十四)强化科普解读宣传。对公众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敏感问题进行梳理,系统编制科普手册和进行针对性的科普解读。充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数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天地平台,依托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专家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通过“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部主题日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宣传,广泛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1998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1998〕138号)。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现将《切实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一并贯彻执行。

切实做好灾区劳动力就地安置和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要点

一、尽快组织各地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意见的通知》(〔1998〕13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到《通知》要求上来。

二、指导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分别制定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的具体方案,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对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前三个月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督促、指导灾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配合农业生产的恢复、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以及移民建镇等,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结合开展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制定鼓励优先使用灾区农村劳动力、开辟农村就业门路的政策措施,并抓好组织实施。

四、指导劳动力输出地区在做好就地安置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劳务输出计划,并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劳务协议,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县(区)劳动部门及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服务和政策宣传,防止灾区劳动力盲目外流。

五、指导劳动力输入地区通过制定或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宏观调控;结合年底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清理整顿,严肃查处私招乱雇行为;把在今冬明春不再招用零散农村劳动力,返乡民工不得携带新民工的要求宣传到用人单位,并要求其严格执行。

六、督促、指导各地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1999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预案,适时做好动员、部署和工作安排,抓好各环节的组织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以往民工流量和交通运输情况,提前确定春运期间的重点监控地区,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客流疏导的应急措施。

七、开展对《通知》精神的广泛宣传。今年12月,将在全国开展民工有序流动宣传周活动,春运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的政策,灾区农村劳动者积极参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活动的典型事例,以及输出、输入地组织民工有序流动的措施和要求。

八、指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强专项情况通报和信息反馈。从1998年11月开始至1999年春运前,请于每月15日、30日分别上报一次工作简报,1999年春运期间,每周报一次工作简报,重点收集、汇总并分析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灾区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动态;对各地反映的重要情况,我们将及时通报。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一、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63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以“五个有力”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

(一)有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一是行政审批信息实现了全公开。对行政审批事项做好了“接、管、放”工作,及时重新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和政务服务指南,全面梳理、清理过期政府信息公开事项。今年1—11月,共公开政府信息50条,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事项6项、行政职权事项3项、便民服务事项5项和行政处罚事项0项,每个事项均明确了具体内容。公布区本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2项。在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家具配套市场开设了知识产权和技术市场等行政服务窗口。

(二)有力推进财政资金信息公开。根据省、市、区统一部署,我局认真落实财政预算收支和“三公”经费情况公开工作,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公开平台上了本单位的预算收支和“三公”经费情况表。

(三)有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一是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更加多元。我局在家具城设立巨型广告牌并开设服务窗口,开展知识产权受理及维权服务,并开通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电信电话12330”,区维权工作网站;二是在区政务公开网站相关服务信息。截至目前,我局政府门户网站累计公开各类信息500多条,其中2014年公开50条。

二、对政策措施和热点舆情解读回应情况

今年,根据工作需要,我局在区维权工作网站了知识产权申请、维权等相关知识信息,并通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电信电话12330”电话接受群众对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投诉,及时使群众的诉求得到回响。

三、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等情况

近年来,我局在国家、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一是平台建设不断强化。以“依托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结合本局的实际,实现了部门信息公开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健全。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信息公开基础保障机制,加强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设,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更新完善机制,进一步优化公开指南,细化公开范围和目录,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三是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对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了明确分工,及时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限等具体工作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了政务公开水平,提供了政务服务的制度保障。建立了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公开培训力度,使信息公开培训范围覆盖各公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我局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较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下:一是领导意识还不够,信息上报不够及时。二是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健全,人员紧缺,职责也明确不够。

五、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具体举措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一、加强研究部署,着力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础

(一)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2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考核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对今年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后,我市结合实际,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年**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梳理出十七条主要工作任务,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整体推进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方向。

(二)规范信息,落实保密审查。重申严格执行谁公开、谁审查、谁负责、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等保密审查规定,要求各单位把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与公文运转程序、信息程序有机结合,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由承办单位提出具体意见,经信息公开操作人员审查后,报信息公开负责领导审批,从源头上落实了保密审查。结合日常工作指导,对部分单位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落实情况检查,重点围绕保密审查制度建设、信息流程、公开平台管理等方面,既查台帐资料,又通过技术手段检查公开平台,杜绝失泄密事件发生。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为促使行政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了解、掌握行政诉讼及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必要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水平和技能,推进全市依法行政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9月份举办的一次行政诉讼应诉及政府信息公开专题业务培训,使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掌握了相关政策,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升了业务水平。

二、加强公开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多渠道公开载体

坚持以政府网站为主平台,以政府公报、现场查阅点、新闻会以及政务微博等为辅助手段,着力搭建高效便捷、渠道多元的公开载体,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一)拓展提升平台功能。今年着重对公开平台页面进行了调整美化,将公众所关心的各类特色专栏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阳光工程网、新闻会等链接集聚整合至首页,方便公众访问。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规范性公众平台,新增了公告栏以及整合了规范性文件意见征集栏目。

(三)借助政府公报信息。20**年市政府公报《**政务》共出版20期,均在**市政府网站公布,每期印发近2000份,全部免费赠阅,发行范围包括:市级各部门、乡镇、街道、各行政村和社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产值3000万以上规模企业及档案馆、图书馆等主要公共场所。

(四)精心组织新闻会。完善新闻会制度,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新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工作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整合民生问题面对面网络访谈推出**网络新闻会版块,为各镇(街道)、各单位定期进行网络新闻和网络访谈,开展网络新闻会6次,领导干部网络访谈6次,主动新闻,解读政策,回应公众,引导舆论。

(五)建立政务微博等新平台。建成了由**引领,各镇(街道)、各部门等101家单位入驻的**政务微博厅,合计收听人数超过30万,全年合计信息超过8万条次。**发表博文3198条,网民评论4793条、转发**988条,粉丝量19万。建设运行了民e通**网络民生服务平台,实施了《**市网络民生服务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平台已有用户注册数463个,网民总发帖量**63条,帖文总回复1095条,接受网友投诉、咨询、建议共355条,部门回复343条。

三、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公开内容

据初步统计,至今我市在信息公开平台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694条,其中市本级主动公开3876条。在重点领域主动公开方面,突出抓了以下五方面:

(三)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一是深化征地拆迁信息,重点公开土地征收审批结果,方便公众查询征地批复、范围、补偿、安置等相关信息。进一步将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结果信息公开,在征收范围内公开房屋征收决定、补助奖励政策和标准,向被征收人公开征收房屋调查结果、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情况,实行阳光征收。二是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住房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开竣工项目情况、房源分配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监督电话等,方便群众监督和查询。加强房源分配阳光操作,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强化后续跟踪监管,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及时予以清退。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所有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均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公布,充分保证所有愿意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潜在供应商都能及时的、机会均等的获取信息。切实保证所有程序、环节公开,使每个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供应商都清楚如何获取采购文件,明白文件编制要求、开标、评标的程序,所有中标结果也均都在网上公告,接受全社会监督。

(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重点推进中小学校招生信息公开,涉及中小学、高中招生入学政策文件在7月底前全部出台并向社会公布,并做好政策解读,将有关政策文件和解读内容及时在网站、媒体上公布。针对中小学招生工作,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期在线访谈,教育局领导与市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为进一步做好招生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回应广大网友关心的招生入学热点问题,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市中小学招生政策。

四、进一步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

(二)规范依申请公开。一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举办行政诉讼应诉及政府信息公开专题业务培训,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制定依申请公开答复格式标准文本。针对依申请公开答复不规范、不及时以及信息公开类复议诉讼案件败诉率高的情况,于今年初在**大市范围内率先制定了依申请公开答复文本格式并下发执行,进一步规范了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程序,降低了败诉风险。三是重视协调会商制度。对依申请公开中存在的情况复杂或者可能涉及三安全一稳定、二秘密一隐私等疑难问题,建立由受理行政机关牵头,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商制度,并邀请法院提前介入,对申请内容是否明确、信息是否应当公开和如何公开、公开后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确保答复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回顾过去一年,我市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领导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意识尚未真正确立,公开政府信息的紧迫感、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主动公开信息的质量还不够高。各单位公开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务动态类信息,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类信息更新数量明显偏少;三是信息公开人员力量不足。各单位虽然指定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但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工作交接中欠缺沟通,严重削弱了政府信息公开队伍的稳定性,信息公开工作缺乏延续性。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国务院、省、**市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梳理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细化分类、规范表述,特别要做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征地拆迁补偿、财政资金使用和三公经费、环境保护、城建规划等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使信息公开内容更加满足群众的需要。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程序,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监督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文;主题词;关键词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没有将主题词项目列入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组成中,换句话说,就是取消了公文主题词。至于取消公文主题词的原因,秘书学界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说法。笔者近读郑彦离先生发表在《档案管理》2014年第5期《主题词项目在公文格式中的设立与取消反思》一文(以下简称“《郑文》”),《郑文》认为:“公文格式中设立主题词项目的动机是对的,但设立和实施过程存在较多问题,使原本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的一个举措,变成没有产生多少实质良性效益的一个举措,结果导致被取消的命运。”笔者认为,《郑文》以及秘书学界有的专家学者给出的对取消公文主题词原因的一些认识,是值得探讨的。

1 对取消公文主题词原因的错误解读

1.1 公文主题词标引的随意性大,标引方法繁琐吗?有一篇文章给出的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理由是:“公文主题词标引的随意性大,且标引方法繁琐” [1]。这一理由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公文标引主题词,“始于1986年的国务院文件” [2]。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以及其他系统都编制了各自的主题词表。《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先后有1988年、1994年和1997年3个版本。我们就以1997年版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为依据,来看一看主题词的标引是否随意性大,方法是否繁琐。

《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规定:标引顺序是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在标类属词时,先标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最后标反映文件形式的词;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的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当词表中找不出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类属词时,可以在类别中选择适当的词标引。同时将能够准确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标在类属词的后面,并在该词的后面加“”以便区别。

以上是主题词标引方法的主要内容。从上述规定中能看出“标引的随意性大”吗?能看出“标引方法繁琐”吗?笔者自2004年以来一直从事秘书学专业《文书学》课程的教学,在讲授公文主题词时,依据《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再结合一些公文标题作为实例,秘书学专业的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并能按要求标引出规范的主题词来。

为什么有人认为主题词“标引的随意性大”呢?主要原因是在标引主题词时没有根据主题词表去进行,而仅仅从公文标题中去加以挑选。这样做的结果,随意选取的“主题词”与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有较大的差距,甚至面目全非。之所以认为“标引方法繁琐”,主要是认为确定主题词需要查找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比较麻烦。

可见,只要能够自觉地利用主题词表,标引主题词就能够杜绝随意性大和标引方法繁琐的问题。

1.2 取消主题词可以减少公文的制作成本,减轻公文制作者的负担吗?还有一篇文章给出的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理由是:“取消主题词……可以减少公文的制作成本,减轻公文制作者的负担,提高公文的时效性。”[3] 这与公文主题词标引“费时费力” [4]的说法有类似之处。

标引一份公文的主题词,查找主题词表,从时间上看,也不过是两三分钟的事。因此,认为取消主题词“可以减少公文的制作成本,减轻公文制作者的负担,提高公文的时效性”之类的说法,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人撰文指出,取消主题词“大大减轻了办文者的负担,办文者不再为查阅大量的主题词而费时费力了,也不再为主题词标引是否正确而烦恼了。取消主题词,受到了广大从事公文办理的文秘工作者极大的欢迎”。[5]笔者以为,文秘工作者极大地欢迎主题词的被取消,既不是因为再也不需要“费时费力了”,也不是因为再也不需要为“标引是否正确而烦恼了”,而是因为“公文办理过程中不需要主题词”[6],主题词的存在与否,“既不影响公文的表达效果,更不会影响公文的执行力”[7]。因此,文秘工作者对公文主题词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加之,公文主题词并非直接从公文标题中进行选择,需要专门查阅相应的主题词表,的确有些麻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1.3 主题词失去它的检索功能了吗?有一种观点认为,“主题词是20世纪80年代办公自动化的产物,当时主要起到提高检索档案主题效率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更方便、更快捷,主题词失去它的检索功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8]。

这一解读未免太过于绝对化。即使是“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更方便、更快捷”,也得不出主题词已经“失去它的检索功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的结论。如果我们继续使用主题词,主题词的检索功能依然是存在的。准确地说,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检索效率更高,而不是主题词失去了检索功能。

1.4 主题词实施过程中“未产生较好效果”吗?《郑文》认为,实施主题词项目过程中存在“研究论证不足”、“实施价值追踪调查不够”、“推行措施不力”这三大问题,“结果使原本动机好的一个举措,因未产生较好效果而被取消”。《郑文》将公文主题词被取消的原因归结到实施效果不好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公文主题词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郑文》提出的三方面问题也是比较客观的,但这几方面的问题还不足以成为公文主题词被取消的真正原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公文必须使用主题词的话,即使因种种原因“未产生较好效果”,我们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完善,以确保主题词实施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可见,“未产生较好效果”只能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原因。

2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

1997年12月修订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在使用说明中指出了编制《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的目的是“为适应办公现代化的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如果有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方法可以达到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的目的,那么取消公文主题词就能够成为现实。

在当今的办公自动化技术条件下,很多机关单位都普遍使用了局域网,在此基础上和互联网连接。科技的进步使得很多机关单位纷纷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制发电子公文,甚至只形成电子公文,仅仅在归档时打印纸质公文作为档案保存。

以安徽师范大学电子政务平台为例,该平台具有文件查阅、文件查询的功能。笔者曾选择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2012年2月21日制发的师发〔2012〕1号文件《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党政工作要点〉的通知》这份电子公文,检测了文件查询的具体情况。

在标题栏输入完整的公文标题后,点击查找,可以找到该文件。

在标题栏输入“党政工作要点”或“党政工作”, 点击查找,可以查到标题中含有“党政工作要点”、“党政工作”的4个文件。

在标题栏输入“工作要点”,点击查找,会出现所有标题中含有“工作要点”的全部193个文件。

而在标题栏输入“党政 工作 要点”或“工作 要点”或“党政 要点”,点击查找,皆无任何结果。

通过发文日期栏查找,共出现5113条信息。可见,这种方式查找,无实际意义。

通过文号栏查找,与通过“标题栏”查找,结果相同,可以准确查到该文件。当然,以“师发”或“师发〔2012〕”也可以进行查找,区别是:以“师发”查找,显示的是所有“师发”文件,以“师发〔2012〕”查找,出来的是“师发〔2012〕”的全部文件。

安徽师范大学纸质公文和电子公文一直都没有标引主题词,所以无法按主题词进行检索。

由上述可以得出结论,知道公文标题或发文字号,可以进行准确查找;不知道完整的公文标题,只知道关键词,也可以进行查找。通过关键词查找非常快捷、准确,而且省去了标引主题词时需要在主题词表中查找主题词的麻烦,“加上词表修订难度大,周期长,往往一用十余年,难免挂一漏万,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9]。更何况有的“主题词”在主题词表中还没有收录,无法查到,需要人工标引,而“由于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对同一个公文,人工标引的主题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10]

总之,和关键词相比,主题词标引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取消主题词就成为一种必然。

其实,就是对取消主题词原因作了错误解读的作者,也有的谈到了取消主题词的真正原因。“从办公现代化的角度看,随着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文档一体化的关键词检索模块性已非常完善,完全可以摆脱对主题词检索的依赖。”[11]“随着科技的进步,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更方便、更快捷。”[12]

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现在很少有机关单位的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实现了一体化管理,体现在管理软件上,文件管理软件与档案管理软件尚未接轨统一起来,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办公系统已经采用了电子政务平台,而档案管理系统使用的则是南大之星网络版。笔者使用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网络版进行了测试,测试情况如下:

在正题名栏输入“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党政工作要点》的通知”,主题词栏中则自动生成“师范 工作 要点 师范大学 党政工作”。今后可以通过“师范 工作 要点 师范大学 党政工作”中的全部词组或部分词组进行检索。

准确地说,这里用“主题词”是不严谨的,应该使用“关键词”。我们以国务院2000年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为例进行比较。根据《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这份公文的主题词应该是“文秘工作 公文 办法”。而将该公文的标题输入到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的正题名栏,在主题词栏自动生成的则是“国家 行政 机关 公文 处理办法 通知”。可见,两者的差别相当大,共同点只有一个“公文”。真正的主题词是“文秘工作 公文 办法”,而“国家 行政 机关 公文 处理办法 通知”都是从标题中生成的词组。很显然,将它们称为关键词更为合适。

3 结语

无论是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还是档案管理系统,只要通过关键词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在后台数据库中模糊查询到与关键词相匹配的文件。通过关键词检索比主题词检索的优越性更为明显,这才是导致主题词被取消命运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4][9][11]马国金.党政公文处理规范统一后机关公文的形式变化[J].秘书,2012(9).

[2]王凯.公文写作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51.

[3][7]娄性诚.公文写作的大变革――解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J].应用写作,2012(6).

[5][8][12]刘文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引人注目的新亮点[J].办公室业务,2012(9).

[6][10]徐成华,孙维,房庆,魏宏,李玲.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96.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一、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2016〕19号),以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大力推行办事结果公开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探索创新、提升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局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促进我县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再上新的台阶,__*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政务公开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公开。政务公开工作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

(二)真实公正。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可信,办事结果应当公平公正。

(三)及时便民。政务公开一定要做到及时,要方便群众办事,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四)注重实效。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三、政务公开内容

1.单位工作职责、内部机构设置、领导分工;

2.内设机构办理事项中的办事对象、办事程序、办事收费及依据、办事条件及结果等;

3.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保密的事项外,所有主要业务工作的运行情况和工作动态都予以公开;

4.局务会决定的可以公开的有关重大事项;

5.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6.灾后重建政策、项目、资金、审计、监督等方面重要事项;

7.地质灾害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情况。

8.其它有关事项。

三、公开时间和形式

1.固定性内容长期公开。包括各科室、中心、站所的工作职责、审批程序、办理时限等。公开的形式采取在办公室内外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置公开栏、标志牌等。

2.经常性工作实行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公开的形式采取在政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网站公示等。

3.阶段性、临时性工作实行事前事后公开。凡事前需要群众知道的事项在事前公开,公开的形式采取公告、张榜公布、网站公示等。

四、措施保证

1.加强组织领导。政务公开是政府职能部门密切联系群众,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加强领导和监督上,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监督工作。

2.明确内容。各科室、中心、站所在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本着实事求是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原则,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自政务公开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3.健全监督机制。为确保此项工作在全局范围内得以有效的实施和监督保障。局监察室负责对全局政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精神,树立“清简务本、言必责实、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精简文件和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发文内容严格把关

(一)发文要坚持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明确规定的不再发文,上级已发到县团级或已公开发表的不再转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

(二)某项工作的政策已经明确,执行过程中未提出新的措施,不再重复行文;只有原则性意见,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的,不仓促行文。

(三)各种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除市党代会、市委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全市综合性会议、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纪委全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等的主题报告、决定决议等发文以外,其他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已在会议上印发或会后公开发表的,一般不再发正式文件。

(四)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事项外,某项工作的先进,由部门或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表彰;确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表彰的事项,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协商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市委或市政府审定。

二、对发文职责严格区分

(一)坚持“谁主管、谁发文、谁负责”的原则。凡各县(区)、各部门发文或几个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问题的,不以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或转发。各部门常规性的工作计划、工作要点以及贯彻相关上级部门文件、会议精神的意见等文件由各部门自行发文。

(二)经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同意,各部门才能代起草文件,并按要求提供有关背景说明材料。

(三)未经市委和市政府同意,市委和市政府各部门不得向县(区)党委、政府指示性公文。各部门的内设机构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四)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由市政府办公厅征求市法制办意见。市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应送市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对发文规格严格控制

(一)可以市委办公厅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的,不以市委或市政府名义发文;可单独行文的,不联合发文;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不得规范性文件。

(二)可用领导批示复印件等简便形式答复下级请示等有关事宜的不发文。

(三)市领导工作变动时,对所涉及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领导人员调整事项,由市委办公厅或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发文。组成人员的调整由各机构发文。

(四)报送公文必须按照《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报送公文有关事项的通知》(南办发〔2004〕99号)要求规范行文。

四、大力压缩简报的数量和报送范围

(一)各县(区)、各部门、各议事协调机构需要报送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简报,应向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报批,未经批准的一般不予受理。各部门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的简报不得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二)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委、市政府的简报,要对内容、形式、文字、印数等方面严格把关,报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经过筛选或以汇编形式呈送有关领导。

五、严格控制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

(一)每年召开全市综合性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年度工作后,原则上不再召开全市性专项工作会议。确需召开全市性专项工作会议的,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批,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统筹安排。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 浅析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 构建“数字化校园”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趋向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走向深度融合 电大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究 让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初探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9-05.

[4]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记――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DB/OL]..2014-2-7.

[5] 教育部. 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DB/OL].

,2015-5-15.

[6]新华网. 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DB/OL].,2015-5-28.

[7]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2016-2-4.

[8]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5:5-10.

[9]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2015-2-12.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一、审计信息的内容标准

本意见中的审计信息,是指审计厅编发的《审计要情》、《审计工作信息(专报)》、《河南审计大事月报》、《审计工作信息》和《审计信息通报》5种信息刊物。这5种刊物的编写内容和发送范围是:

(一)《审计要情》主要反映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和失职渎职等问题,或涉嫌犯罪案件线索,性质严重、金额巨大,需要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明确作出指示的问题。发送范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审计署办公厅。

(二)《审计工作信息(专报)》主要反映需要各级领导同志了解、掌握的情况或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具有典型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情况和问题;2.宏观调控和重大政策措施贯彻方面的情况;3.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4.影响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问题;5.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6.审计提出的重大建议;7.落实审计意见建议、利用审计结果取得的重大成果;8.审计工作重大部署、重要成果、突出困难;9.需要各级领导同志了解和掌握的其他重要情况。发送范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审计署办公厅。

(三)《河南审计大事月报》主要反映审计工作重大部署、重要成果、审计大事以及已经公告的审计项目。发送范围:省政府办公厅河南大事月报编辑部。

(四)《审计工作信息》主要反映厅属各单位带有指导性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工作进程和动态;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经审计核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被审计单位改革创新、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和遵纪守法的典型。发送范围:审计署办公厅政研室;省委办公厅信息处;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厅属各单位;各市、县(市、区)审计局。

(五)《审计信息通报》主要用于通报审计信息宣传工作的批示、采用情况和工作总结。发送范围:厅属各单位、各市、县(市、区)审计局。

二、审计信息编写的要求

(一)《审计要情》和《审计信息(专报)》稿件中所反映的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或重大案件线索,一般应按事项、事件的发展过程叙述,分析问题造成的危害,明确提出进一步调查处理的建议。对审计发现的带有典型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一般应联系所反映情况的政策体制环境,尽可能汇总出审计总体的情况(包括数据等),写清问题性质、问题金额及其比重,充分揭示问题的成因、造成的危害和发展趋势,分析查找出体制、政策和监管上的原因(包括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属于审计机关法定处理权限内、已由审计机关依法处理的问题,应在信息内容中注明“审计已处理”。

(二)编写《河南审计大事月报》要充分体现审计工作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审计事项的安排、进程和成果;简要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序、方法、结果等。

(三)编写《审计工作信息》应紧扣所要总结和所要宣传的主题,突出写明所反映情况对面上工作的指导、借鉴意义。

(四)编写各类审计信息应注重时效性,尽力取得和反映最新情况的数据。

(五)编写各类审计信息应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河南审计大事月报》一般应在1000字左右,《审计要情》和《审计工作信息(专报)》一般应在2000字左右,其他信息也应尽力压缩篇幅。

三、审计信息编审各环节的责任

提供信息的厅属各单位、核编信息的办公室、复核业务信息的法制处,分别对信息编发流程中各自环节的工作负责。

(一)厅属各单位的主要责任

1.厅属各单位要充分发掘、利用各自审计工作的影响和成果,积极主动地及时筛选、整理、编写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2.对审计中发现的需要领导及时了解的重要问题和重大案件线索,在问题得到落实和定性后,审计报告上报之前,及时编写审计信息;对审计发现的已写入审计报告的具有典型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选择合适角度、合适信息刊物编报审计信息;对落实审计意见建议、利用审计成果取得的重要成果等正面情况,在编写审计信息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对外宣传。

3.编写《审计要情》、《审计工作信息(专报)》和《河南审计大事月报》应事先请示分管厅领导,再按分管厅领导意见编发或不予编发。编写的信息稿件送交办公室时,应附分管厅领导的批示意见。

4.编写信息稿件,必须对所反映情况和问题的事实、数字和定性的准确性、依据的政策法规的适用性等再次审核确认,并切实负起责任。一般可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信息稿件,并由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按照各刊物的基本规范审核把关,再经处室负责人审核修改。

5.在上报审计报告之前编写的信息稿件,若涉及问题的定性及适用法律法规的,一般应提请法制处复核后送交办公室;如有特殊情况信息提供处室认为不需由法制处复核的,可注明原因后,直接送交办公室。

(二)法制处的主要责任

1.对厅属各单位提交复核的信息稿件中所反映问题的定性及适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并由法制处负责人签署复核意见(或签名)。复核提出修改意见的,退给信息提供处室对信息稿件进行修改。

2.对《审计要情》稿件中反映的问题,建议由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部门立案查处的,应组织信息提供处室与相关部门会商,并将书面会商意见反馈给信息提供处室。

3.承担审计厅规定或厅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审计信息的复核、与有关部门会商事项。

(三)办公室的主要责任

1.认为信息稿件不符合内容标准时,应向分管厅领导提出不编发的建议。

2.根据信息内容,确定编发信息的种类。

3.对信息稿件内容和文字等进行核稿编辑。对不符合编写要求的信息稿件,退给信息提供处室进行修改;对事实不清、数字不准、逻辑不通或用词结构不当的信息稿件,商信息提供处室进行修改;对信息稿件问题定性、内容表述等与信息提供处室存在重大分歧,且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分管厅领导审定。

4.办公室信息编辑人员和信息核稿人员应分别在审计信息文稿处理签上签署编辑、核稿意见(或签名)。

(四)分管厅领导、厅长在审核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的,由办公室督促信息提供处室落实。

(五)信息编报各处室应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息及时编发。对已有审计业务成果或收到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信息,各处室要及时提出编报信息的建议报分管厅领导(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对厅领导批示办理的信息,各处室应在规定办理时限(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内完成拟稿。法制处收到信息稿件后,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办公室收到信息稿件后,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稿编辑。若不能按时限完成的,应书面说明原因。

(六)对情况紧急的《审计要情》、《审计工作信息(专报)》,各环节要通力协作,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报出。

四、审计信息编发的程序

(一)《审计要情》和《审计工作信息(专报)》一般由各处室拟稿、法制处复核、办公室核稿编辑(如作修改,还要征求信息提供处室意见)、分管厅领导审核、厅长签发。建议由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部门立案查处的,有关处室在送交办公室核稿编辑前,应通过法制处与相关部门会商。

(二)《河南审计大事月报》一般由各处室拟稿、办公室核稿编辑(如作修改,还要征求信息提供处室意见)、分管厅领导审核、厅长签发。

(三)《审计工作信息》一般由办公室和其他处室拟稿、办公室核稿编辑,由办公室主任或分管副主任签发。

(四)《审计信息通报》一般由办公室拟稿、核稿、编辑,由办公室主任或分管副主任签发。

(五)各类审计信息经领导签发后,由办公室统一编号印发。

(六)各类审计信息办理终结后,由办公室分发、归档保存,并分年度、按刊物类别汇编。

五、厅机关审计宣传稿件办法

(一)宣传稿件的主要媒体

1.审计署:《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审计署网站。

2.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

3.省级媒体:河南电视台、河南电台、《河南日报》、《今日安报》、《河南商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经济视点报》等。

4.省厅机关:厅机关内部网站、专网网站、外网网站、厅机关展板。

(二)宣传稿件的方法

1.集中宣传。每年的三次重要会议(全省审计工作会、“三项建设会”、半年审计工作座谈会)、两个重要报告(在省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的“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报告”)以及其他临时召开、举办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邀请省会主要媒体参加会议集中发稿,宣传通稿由办公室或主办处室拟稿,分管厅领导核稿,厅长审签;厅机关部分重要专业会议、重大活动等,可邀请省会部分主要媒体参与报道,宣传通稿由主办处室拟稿,办公室核稿,分管厅领导审签。所有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宣传稿件,及时报送中央媒体、中国审计报、审计署网站(电子文稿及视频),加载厅机关内部网站、专网网站、外网网站,制作厅机关展板。

2.平时宣传。审计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工作成果等正面的、经常性的宣传稿件,由厅属各单位拟稿,办公室审核,分管厅领导审签。重要情况的宣传稿件,由厅长审签。

(三)审计网站信息的方法

在厅机关内网网站、专网网站和外网网站有关栏目的审计信息(指本厅机关及各省辖市、县(市)区审计机关编写的审计信息),由厅属各单位和各省辖市、县(市)区审计机关提供信息稿件,办公室审核,办公室主任或分管副主任审签。重要审计信息由分管副厅长审签。办公室和审计信息中心负责审计信息栏目内容更新。

(四)审计公告项目宣传

需要宣传的审计公告项目由领导审批签发后,严格按照审计公告内容,第一时间向有关媒体通告。

六、“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的办法

(一)审计信息中心和办公室分别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的技术保障和内容保障。

(二)审计信息中心每年年初负责对现有《河南省审计厅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更新一次,编写上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报。

(三)需要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的信息(指以本厅机关及本厅机关作为主办部门与其他行政机关联合的政府信息),由厅属各单位或其他行政机构按照职能分工提供信息,办公室负责审核,厅长审签。办公室和审计信息中心负责栏目内容更新。

七、审计信息宣传工作管理

(一)厅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信息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宣传意识,加强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领导。各处室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信息宣传工作;各业务处室主审或发现重大案件线索的审计人员要负起信息第一起草人的责任;各处室要确定1至2名兼职信息宣传员,按照信息宣传工作的有关要求,负责本处室审计信息和宣传稿件的编写和把关,负责与法制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

(二)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处室工作安排及审计项目计划,于每年2月底前编制出本处室年度信息宣传工作要点。办公室汇总后提出省厅年度信息宣传工作要点,以便统筹安排信息编报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要点之外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办公室根据需要随时编发。

办公厅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7号)、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0]3号)和北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印发京办发[200]3号文件任务分解及近期工作要点的通知》(京信安协[200]1号)中关于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制定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安全通报机制的要求,为及时了解掌握和评估分析本市党政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有关状况,加强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预警通报机制,并为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奠定基础,结合本市实际,我办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试行),现予印发,请参照该制度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年五月十八日

----------------------------------

北京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本市各级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和评估分析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有关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进行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理,从而降低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7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0]3号)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的网络与信息系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人为失误或破坏等原因严重影响到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窃密或泄密等,从而在国家安全、政治外交、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信息安全事件的分类、分级评定细则另行制定。

第四条本市国家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管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办)负责市级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工作。

各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县及以下各级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工作。

北京信息安全服务中心是本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建立面向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相关服务。

第六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第五条的规定,在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后,首先以口头方式立即向相应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各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信息办报告。

第七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并在事件被发现或应当被发现时起5小时内将有关材料报至市信息办。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表见附件一。

第八条对于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市信息办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领导,并负责组织协调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九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报市信息办备案。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结果报告表见附件二。

第十条市信息办负责组织对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结果通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成员。

第十一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地报告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瞒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有瞒报、缓报、慌报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情况时,有权直接向市信息办举报。

第十二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有瞒报、缓报和漏报等失职情况,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将视情节由有关主管部门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制度由市信息办负责解释。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可参照本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200年8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表

上一篇:监察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