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文化系列节目的互动仪式研究

时间:2022-11-08 10:26:55

情感与文化系列节目的互动仪式研究

摘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文化类晚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运用现代技术,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吸引了众多用户观看并参与互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虚拟场域,对用户设立一定限制,并设置议题,引发互动与情感交流,使得用户在互动仪式中获得情感能量和群体符号,从而自发维护仪式,获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传统文化;文化节目;情感能量

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中的一档节目《唐宫夜宴》走红网络。该节目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表现出了唐代宫女赴宴前的一系列准备。该节目经过网络的热度发酵后,反哺到整个河南卫视春节晚会。2021年春节后,河南广播电视台立足于黄河文化,不断推出精彩节目。这些节目后来被统称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

人们对仪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多数都是强调仪式的概念及社会功能,没有对仪式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系统阐述与探讨。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并对互动仪式的要素与结果进行了详细论述,深刻探究了人们在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与变化,指出互动仪式的起始条件或者说是组成要素包括四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分享共同的情感。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概念。现实中除了存在暂时的、突然爆发的如高兴、愤怒、失望、恐惧等短期情绪,还有长期存在的情感,它们平时不易被察觉,但十分重要。互动仪式能够将短期的情绪转化为长期情感,这种长期情感便是情感能量,它是互动仪式的重要产出结果。个体对于情感能量的追求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满足行为。由于情感能量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统,高端的情感能量能够给个体带来热情与自信,而低端的情感能量则会使个体在群体中找不到良好的感觉,导致个体难以融入群体。

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

(一)网络实现虚拟在场

互动仪式指的是小范围内发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它形成的前提是人们的身体聚集到同一地点。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亲身在场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察觉到其他仪式参与者的身体表现和发出的信号,更容易使参与者产生相同的节奏,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状态。但是,如果神经系统能够直接远程产生连带作用,那么其效果与亲身在场将会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去身性”使得个体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面对面”交流,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形式也让互动仪式中的个体所发出的信号更容易被解读。因此,互联网帮助仪式参与者远程产生连带作用,解决了互动仪式中的群体聚集问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互动仪式正是在互联网提供的虚拟场域中形成和进行的。仅需一部移动智能终端,来自四面八方的用户便可以因该节目聚集在一起,并运用弹幕、评论、转发等互动手段代替仪式中的面对面交流。此时,不同的网络昵称成为他们的“身份证”,标志着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河南卫视将节目于各大网络平台,用户针对节目内容抒发感想、表达赞扬、进行科普等,这种互动行为类似于演讲仪式中演讲者发表观点后观众给予掌声与拥护,互联网帮助用户实现了身体缺场下的互动。此外,由于互联网能够较好地保留用户的使用痕迹,围绕节目进行的评论、弹幕等都能被完好保存,当后来的用户进入该互动情境中时,他们同样能够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再次参与到该节目的互动仪式中,与其他用户实现“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互动情境能够长期存在。

(二)渠道内容设立限制

互动仪式的形成需要群体聚集于同一地点,且这一地点对其他人设立限制,即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仪式,而谁被排除在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用户设立了双重限制。一是渠道限制。“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均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互联网是其进行互动仪式的主要场所。而通过电视观看该节目的观众与他人交流较少,极少使用网络的人群多数被排除在互动情境之外。自2021年《七夕奇妙游》开始,优酷视频获得了该节目的独家播放权,用户若想观看完整视频,就必须下载“优酷视频”客户端,这就在观看渠道上设立了一定限制。二是内容限制。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于信息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往往会选择接收与自身爱好、年龄、经历、环境等相契合的信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立足于传统文化,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获得关注。因此,仪式参与者被赋予“传统文化爱好者”身份,他们知道参与到该互动仪式中的他人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通的意义空间。此外,节目中包含了传统技艺、历史人物、文物以及遗迹等众多文化要素,如《秋月稷》为用户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火龙舞、舞狮、打火花等传统技艺,《天地之中》将古代的宇宙观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这就需要用户对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背景有所了解,否则普通用户在欣赏节目内容时难以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此时,普通用户会选择离开或者融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先前“际遇链”的缺失导致他们在前期相较其他用户而言拥有较少的符号资本和较低的情感能量,此处的符号资本是指用户进入该互动仪式所需要的文化资本和社交技巧。在该互动仪式中,用户的符号资本主要指其拥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表达技巧,拥有较多的符号资本能够使用户在仪式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进入仪式后,他们会选择与拥有高情感能量和身份符号的参与者进行互动,在获得较高情感能量后,便会更加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三)议题引发共同关注

当用户聚集于特定场域后,他们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参与仪式。互动仪式开始时,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共同的客体上,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将自身的关注焦点传达给其他参与者。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用户将自身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上,并从中获得正向情感,当意识到其他参与者与自己有着共同的情感时,自身情感便会得到强化。此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拥有不同的主题,例如《兰陵王入阵曲》以父女二人隔空演奏乐曲来表现“文化传承”主题,《若思念便思念》以“寻根”为主题,道出客家人对故土中原的思念。除此之外,节目中还出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暴雨、女性力量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随着仪式的进行,这些意蕴丰富的主题成为用户的关注焦点,又因其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挖掘以及对时代价值的彰显,引起了广泛共鸣。另一种引发共同关注的方式是设置网络平台的话题,提供互动场域,引导用户互动。以微博平台为例,河南卫视会在每期节目播出后设置相应话题,用户进入话题即可参与讨论。《端午奇妙游》播出后,微博设置了#河南卫视杀疯了#话题。截至2022年4月,此话题共获得10.9亿的阅读次数和27.2万次讨论,2.2万人在此话题下博文,多数微博用户围绕《祈》这一节目发表看法,话题的账号主体“河南卫视”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此时,微博话题成为用户进行情感交流的场域之一。

(四)互动实现情感共享

在仪式中,当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关注他们共同的行动,也更加了解彼此的意识时,他们就会强烈地体验到其共享的情感。当用户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情感类似时,会倾向于将情感宣泄出来。大多数用户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经过对节目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内心会产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节目组的认同与喜爱之感。多种多样的互动手段为用户抒发情感提供了支持,用户之间、用户与节目之间通过音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形成情感连带。“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互动仪式的互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节目内容的互动。用户会对节目中的主题思想、形式流程、文化要素、舞台场景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与评价,这种“参与式互动”使得用户与节目建立了双向联系。另一方面则是节目外的其他互动,包括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及用户与内容生产者的互动。通过对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平台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相关评论、转发和弹幕的观察可知,用户的互动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一是情感表达类,以称赞传统文化和节目内容为主,表达自身对于节目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二是知识科普类,这类互动主要是对节目的文化要素和主题思想进行科普。三是建议意见类,针对节目的不足之处,用户也会直接提出建议,如在《龙门金刚》的评论中,不少用户指出节目特效杂乱,建议河南卫视放出无特效版本。四是玩梗吐槽类,用户针对节目内容进行“玩梗”,为互动增添更多乐趣,如“皇帝体验卡”“李世民进入直播间”等。五是反驳维护类,当节目被质疑时,用户便会自发维护仪式。不同类型的互动成为情感的载体,且这些不同类型的互动所承载的情感以正面为主。用户能够通过它们了解仪式中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当得知他人情感与自己相似时,用户会产生共鸣;当自身情感得到他人认同后,用户会更积极地参与互动。

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互动仪式的结果

(一)用户获得情感能量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是关于情境的理论,它关注情境而非个体,是情境影响了个人,而不是个人创造了情境。互动仪式在微观情境中产生与进行,众多微观情境组成了宏观社会,用户观看节目并参与互动的行为同样是在相关情境中进行的。进入互动情境后,通过观看节目,用户会产生短暂的集体兴奋,在进行互动时确认他人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关注焦点,进而分享共同的情感,短暂的情绪便会转化为情感能量。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户的共同关注焦点之一。用户在围绕该焦点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时,会加深对它的理解,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从中获得情感能量。这种情感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且会在互动仪式外的其他地方产生影响。用户离开互动仪式后会将其获得的情感能量储存起来,但是这个情感能量和情感连带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此时便需要新的互动仪式来维持并唤起用户的情感能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传统节日为节点,自2021年春节以来,不断推出优秀节目。2021年的《端午奇妙游》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用四条故事线讲述了四位性格迥异的唐小妹在《唐宫夜宴》发生前的经历,调动用户“追更”的热情,使得用户的情感能量保持在高端或平稳的状态。当用户再次进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营造的互动情境中时,以往在节目中获得的情感能量被再次唤醒,并且随着参与仪式次数的增加,用户的情感能量愈发趋于稳定,对社会互动的热情也会随之增加。

(二)形成代表群体的符号

随着互动仪式的进行,仪式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标志或者代表物,它能够代表群体成员,使成员获得对群体的归属感。即使互动仪式结束,群体成员也依然能够在其他场合看到它时重新唤起成员的身份感。该标志一般由仪式参与者的共同关注发展而来,主要通过“习得”与“创造”两种方式产生。群体符号的创造往往来自非常成功的互动仪式,仪式中的会话会产生新的观点或新的用语。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用户围绕节目所进行的讨论产生了多种符号,如“皇帝体验卡”“神仙体验卡”等。一般这种会话出现于歌舞类节目中,表明自己正在欣赏皇帝和神仙才能观看的舞蹈,是对节目内容的赞美。同时,在互动仪式中,个人也会成为群体符号。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符号有两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如政治家或者晚会明星对于在集体仪式中关注他们的观众而言就是一种象征符号,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即把与某人名字相联系的故事与特征作为会话主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品方河南广播电视台既是仪式中的“明星”,又是互动的主题之一,因此河南卫视也成了该互动仪式的群体符号。用户围绕河南卫视进行互动,形成了如“河大卫”“河短短”等代表群体身份的符号,而没有参与互动仪式的人则难以理解其内在含义。当这些符号出现在其他场合时,用户也能够回忆起这场“际遇链”。群体符号的习得则指的是一个人将新符号传递给另一个人,这种符号承载着成员的身份意义与情感能量,因此用户通过互动进行符号传递也是在进行情感能量的交流。

(三)用户生成道德感

在参与互动仪式后,用户会生成维护群体团结的道德感,具体表现为维护群体符号,互动类型中的“维护反驳类”便是用户维护群体符号的具体表现。当群体符号出现时,用户不仅会对它格外尊重与重视,还会严格防止群体符号遭到来自外部的冒犯,冒犯群体符号的行为会被视为对群体的不尊重。如果出现对群体符号的冒犯行为,用户便会对该行为进行谴责,以维护其神圣性。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平台的《端午奇妙游》节目中,由于评论中出现了质疑与否定节目的言论,用户便对这种言论进行反驳,此时支持和维护河南卫视的评论获得了其他用户的认同。有用户评论道:“直播时候,导演谈的,那个《祈》拍摄时候,摄影师待在水里时间长,鼻子耳朵流的都是血。这么拼,一句话就被否定了……不能忍!”该评论获得众多点赞。用户通过点赞的方式表达对此观点的支持,实现对互动仪式与群体符号的维护。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它们通过提供众多“互动情境”吸引用户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打造视觉盛宴。节目运用3D、VR、AR等技术,将炫酷的特效与厚重的文化巧妙结合,吸引用户观看节目。其次,节目不断打造互动点。相较于直观的文化要素展示,细节化的表达更容易引发用户互动,用户能在对细节的讨论中获得更深入的情感体验。最后,节目不断强化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融入节目创作,使之成为群体符号作用于用户的“际遇链”。“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可以为其他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帮助其他节目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通过创作精彩节目,提供互动情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朱丹

上一篇:综艺节目对文博类 IP 的开发研究 下一篇: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诗化影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