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时间:2022-05-04 12:07:32

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的基础是情感沟通和相融。本文对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进行阐述,对大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做了浅析,提出建立现代教学观、加强互动教学设计、整合学习资源、注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等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阶段的学科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具展示等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和学生间认知、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情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情感的激发并在师生间、学生间流动,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一定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情感传递,师生互动的基础是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师生交互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也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爱是人的本能需求。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顺畅,其中爱是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足够的感情,给予足够的关注。爱使师生在互动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担失败的烦恼。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创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内部环境,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归属感,学会互相尊重,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升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合作和互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建构。

3.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这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4.大学阶段师生现状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学习压力减轻、节奏变缓,很多学生不能合理支配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就选择轻学习、重玩乐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一般不需要坐班。随着高校教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举得较大进步。但是,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模式几年几十年没有太多改变。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处于一种领导地位、主导地位。教师必须主动尝试改变,重视师生交互,树立平等意识,努力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二、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重认知,轻情感

现代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把情感目标作为辅目标,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互动一般是教师设计用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正如出自《学记》的一句中国古训,“亲其师,才能信其言。”

因此,情感是认知活动的直接诱因,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互动,将其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

2.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虽说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但是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3.互动地位失衡

师生互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老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回答者,老师是答案的评判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实际上,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平等的,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双主体”地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达到互动主体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

4.多形式,少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设置只是补充了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没有很好的设计理念。这种形式主义的互动,既使学生丧失了互动的兴趣,又使教师丧失了职业成就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师生间那种无控制的、无意识、无目的的互动状态。在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和操作下,将其变成有序的、有目标的情感互动网络,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

三、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1.建立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即现代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较强的现代教学观思想,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实现这种“教”与“学”统一。

2.加强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师要设计要带有启发性的、较难层次的互动内容,增加互动的深度。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3.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面对“大数据”,却造成了一种似乎高效但缺少思考和探讨的学习状况。教师有责任将信息进行筛选,并将适合的信息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指导,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工作中。这样,课堂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动,增进认知互动和情感交互。

4.注重语言手段,充分利用非语言手段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交互手段。教师语言表达要做到抑扬顿挫,有教学节奏感。说话的语气要亲切平和,与学生情感互动时注重鼓励、表扬、幽默等技巧的使用。

非语言手段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在讲台上说话时,两眼应该平视或略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教师应该把全班学生都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中,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有目光聚焦在某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得到一种受人尊重的满足感。在课堂交互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势和体态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积极的精神状态。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差异性较大,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对于所谓的“后进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情感。教师要相信爱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力量,创造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健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快乐成长。

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探寻是永无止境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好需要教师在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

上一篇:校园现场会:莫让“引导”成“误导” 下一篇:王海力:有理想有信念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