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动机导向农民合作社行为研究

时间:2022-06-05 04:55:11

社会创业动机导向农民合作社行为研究

摘要:农民合作社作为互经济组织,须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原则,契合社会创业导向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双方的组织管理特性、发展模式同样有机对应。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典型的社会创业活动,然而从社会创业动机导向来看,江浙地区农民合作社行为存在着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不够统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盈余分配措施有失规范、组织管理能力存在缺失、有效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相关部门应该指导农民合作社坚持社会创业动机导向,以产权分配制度优化促进互、普惠性,以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完善风险应对和保障体系,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扶持性信贷产品与服务,持续强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并以浙江省台州市海华果蔬合作社为例阐释了农民专业化合作社行为中的社会创业动机导向,证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业活动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盈利双重目标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社会创业动机;农民合作社行为;江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提出了社会创业一词,它主要是指创业者或组织借助商业模式来化解社会问题,有利于同时实现组织发展和增加社会福利的目标。与商业维度同样具有“创业”维度,只不过社会创业重在“社会”维度,它不以私人创业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而是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它高度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其机会寻找过程中都充满了创造社会价值的种种尝试,其机会利用体现在尽可能促进社会改变的最大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指的是“基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产品的经营生产者或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与提供者,是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也要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原则,鉴于成员经济实力、文化素养、农业科技能力等的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互优势,聚焦服务成员,为全体成员谋求共同利益,进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和普惠属性。

一、社会创业动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契合

(一)双重目标属性契合。农民合作社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地区,本质上属于农村贫困群体之间的联合。农民合作社本身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对内追求公平与普惠,对外应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其双重属性与社会创业活动的“创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效契合。农民合作社的事业本身即为典型的社会创业活动,其社会创业活动的主要目标如下所示:经济目标要聚焦组织盈利,社会目标要聚焦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员增产增收。(二)组织管理特性契合。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手段采取“一人一票”,而不是根据股份多少进行权力分配。它也吻合社会企业提倡的社会性特征,表明农民合作社事业具有典型的社会创业特征。团结力、凝聚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能够“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合作社为实现自身基本目标,在社员组成、股权所有结构、二次返利等场域体现出显著计划性的本质规定,以促进普惠和互助特征。与此同时,它又要兼顾市场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获取,以促进自身基本目标的达成和内部治理合理性的提升。(三)双方发展模式契合。周应恒等(2015)认为,合作社企业家是特色鲜明的中国提法,他们利用商业模式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社会创业理论同样强调利用而非抵触市场力量,以市场化方式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或化解社会问题。因此,合作社发展属于显而易见的社会创业行为,应该将合作社当作本土化特色鲜明的社会企业。当前农业合作社亟待稳步发展,以社会创业理论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非常广泛。

二、社会创业动机导向的江浙地区农民合作社行为分析

(一)盈余分配不公影响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合作社年底时应把收支结算部分的纯盈余划归到“盈余分配”科目,并开展盈余分配。合作社运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自身盈余,应切实体现“合理、公平”的普惠性分配特征。《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交易量返还比例不能少于可分配盈余的六成。然而事实上不少合作社去掉盈余分配核算与返还,存在盈余不够合规、比重相对较低的问题,与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相符合。宋言东,张雪峰,蒋秀莲对江苏省85家农民合作社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达到盈余分配返还标准的仅有25家,58.1%的合作社仅依据核心成员的股金进行盈余分配。不少合作社制定的盈余分配流程和标准不够规范化、科学化。因为合作社中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分别以自身资本与劳动合作为主,不少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流程中,通过降低生产资料售价或提升产品价格向普通社员实施“一次返利”,年末时只向核心社员分配合作社盈余。盈余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性、不规范性拉大了成员之间的收益差距,无法充分体现合作社创业活动的社会属性与互助属性。(二)组织能力不强波及合作。《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入社。不少企业凭借20%的股权与若干农户组建合作社,并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江苏、浙江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场域中,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等形式。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与规范性,组织管理能力存在缺失。如此一来在双方业务合作场域,当地不少合作企业凭借着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的农业合作社形成绝对或较强的控制权。它既违背了双方民主管理、平等协商的原则,又会对合作社的正当权益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我国江浙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会尽可能压缩自身生产经营成本,尽量依赖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但部分企业却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这些都与农民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形成冲突和矛盾。由此以来,它会影响合作社组织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合作社强化盈利意识、市场竞争理念,进而影响双方业务合作和长远发展。(三)风险应对不力殃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和经济属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二重性。其作为农村范围内的社会创业主体,要同时兼顾自身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今政府部门尚未帮助合作社建立完善有效应对风险扶持救助体系,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市场监管效能下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式和信贷审查对合作社旺盛的风险融资需求持排斥态度,农业保险运作机制难以有效帮助合作社分散风险。不能充分发挥抵御市场风险的功能,无法有效体现其社会属性。浙江台州地区若干县市果蔬合作社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比较小,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做好相应的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农产品市场风险、资金挤兑风险、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风险的能力明显偏弱。不少合作社融资困难、农业补贴比较薄弱、保险缺失、人才缺乏;再加上服务层次不高、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带动能力偏弱乃至于有名无实,以至于频频出现空壳化问题,无法真正发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作用。

三、社会创业动机导向下优化农民合作社行为的策略选择

(一)产权分配制度优化。1.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合作社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的先进经验、运作模式,进而在消化、创新的基础上调动社员投资合作社积极性。与此同时,循序渐进改进盈余分配制度和措施,年终盈余返还时向社员发放有价证券或部分现金等。针对合作社产权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在鼓励社员入股的同时积极挖掘普通社员的劳动产品、土地、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使其折合到合作社股份中,削减收益差距过大的现象。通过有序创新合作社产权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产权制度。逐步降低股份差异化的程度,尽可能避免核心社员主导乃至操纵管理经营活动的问题,强化各位成员的参与热情。2.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合作社收益分配监督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社员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审计部门要细化合作社利益分配规范和细节,如合作社审计机制、监事会审计、监督合作社财务的状况;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配合和密切关注审计工作,发挥内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工商部门要严审合作社的资产损益表、负债表与盈余返还表等,坚决打击违规、不合法的盈余分配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创新、优化合作社收益分配监督措施、机制与工具,将不定期检查与定期审查结合起来。它有利于保障弱势社员从利益分配中获得必要的收益,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组织管理水平提升。首先,当地企业应该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存在缺失的客观情况,协助其制定与完善生产加工管理制度,使其形成与本区域农业发展相吻合的组织文化,使其为合作社大部分成员认同、接受和践行,能够生成目标感上下统一、互动性强的合作社价值体系。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对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够促进成员的效率意识、管理意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成员的需要、职责结合起来。根据生产经营完成情况的好坏进行针对性奖励或惩罚措施,以规范合作社成员的合作行为,使其为合作社管理组织水平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相关部门应该引导农民合作社制定、完善合作社重大事务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让社员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信赖的合作社领导者,主动了解和参与合作社重大事务及其决策,特别是盈余分配、资金使用、业务发展,强化对合作社管理经营者的信任与理解程度,使他们保持对合作社的较强凝聚力。当然,合作社也能够对各位成员设定相应的退出障碍,通过负向激励机制推动他们留在合作社中,以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力地为全体成员谋求更多共同利益。(三)增强风险抵抗能力。1.完善风险应对与保障体系。组建自然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保障体系,尽可能防范各种自然风险,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以高素质人才队伍规避决策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通过统一化管理、规范化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降低价格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2.政府要强化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监管、引导职能。要指导监督其合规合法经营,为发展潜力大、经营态势好的合作社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相应的贷款贴息,降低其违约风险。并且要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设置风险补偿基金,组建农业担保企业等,使金融机构帮助合作社减少发展中的诸多风险。最后,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健全政策,让使农业保险切实分散合作社面临的各种风险。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保险与农业保险政策存在和实施的必要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应该拓展农业保险险种的范围,让农业保险能够覆盖全部的畜禽养殖、农作物品种。3.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面向合作社的扶持性信贷服务与产品。农村金融机构要改进贷款担保形式,探索扩增合作社与农户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权利范围与财产范畴,完善抵押品替代制度,如信贷保险、商业信用等。

四、案例分析

农村能人是才能突出的农村自然人、贩销大户、村干部、企业主、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的杰出经营管理者等。他们发起并主导发展的合作社又被称作“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以经济利益为重要导向,市场能力比较突出。它以自身优势和社员互助为基础推动着当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它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家庭经营层面的制度性缺陷。台州海华果蔬合作社董事长梁某就是这样一位合作社企业家,与他人合作组建台州海华果蔬合作社时普通社员更注重生活稳定,在面临经营失利、收益不确定或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他们的出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规避风险的偏好。但在多年努力拼搏中逐步形成较强经商能力的梁某并未因此而放弃,为带领广大社员脱贫致富,他自告奋勇为合作社出资二百万元,并以个人名义贷款一百多万元建成了现有的厂房。合作社刚开始运营时亏损数十万,合作社农产品腐烂比例达到了四成,农产品运输到销售地时客户出现了坐地降价的问题。梁某以一人之力担负着这些损失与成本。但其立志带领社员脱贫致富的成就动机和实现自身商业价值的愿望积极影响着合作社的社会创业导向,梁某选择了继续带动广大社员继续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该合作社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通过构建和发挥自身的社会网络优势与持续提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努力,强化规范化经营与标准化生产,实现自身与外部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内外部系统交换能量的渠道。它积极践行政府部门关于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政策,规范自身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等。在逐步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强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农产品市场风险、资金挤兑风险、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措施。它变革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普惠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家合作社逐步实现了扭亏为盈,积极优化合作社的产权分配制度,有利于满足普通成员的经济利益诉求,增加合作社福利水平,从而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完成了社会价值和商业盈利的双重目标,社员福利与整体运行持续稳定下来。它渐进性地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统一,彰显了合作社社会创业双重价值目标的有机融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属性和互助属性与社会创业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契合。当前江浙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诸多行为仍然不尽如人意。亟须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引导这些合作社坚持合作社的创立宗旨与指导原则,以社会创业动机导向来优化农民合作社的业务服务行为和经营管理举措,整合农民和社会的更多资源,实现劳动力就业转化和农民增产增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场域持续发挥合作社的更大作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充分助力乡村地区消除极端贫困和乡村凋敝。

参考文献

[1]宋言东,蒋秀莲,张雪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建构——基于江苏省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7,(10):121-124.

[2]陈汉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8(23):84-85.

[3]薛杨,张玉利.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关键问题建议[J].天津大学学报,2019(5):45-49.

[4]伏红勇.公司领办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9(04):201-202.

[5]张书军,张芳.社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J].珞珈管理评论,2017:16.

[6]黄洁.农民合作社企业家如何形成社会创业意向:理论模型及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8(12):4-15.:

作者:杨雪 单位:台州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乡村振兴下农民法治保障研究 下一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困境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