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分析

时间:2022-03-20 02:53:47

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分析

摘 要:当前学术界对农村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上,即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经济功能。而对于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的探讨则很少。基于此,对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村庄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07-01

1 提高农村地区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难以顺利转化,农业科技信息最多只能延伸到乡镇,在乡镇与农户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农村合作社恰恰可以连接这个断层。

一个完善的农村合作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减少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且农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促进了技术的引进,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速度和效率。同时,使得合作社所在区域内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也相应地得以提高。

2 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一种组织的背后有共同的价值、信念以及一致认同的目标。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农民个体才可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可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组织――农村合作社。

2.1 促进农民个体民主意识的成长

一个完善的农村合作社,社员是合作社的管理主体,组织内部机构都是通过社员的民主选举产生的,组织内的重大事务也是由社员民主决策的。这种社员民主化管理,是一种人本化民主管理,是对民主制度的完善,对民主思想的发展。此外,农民还有机会通过农村合作社,特别是大型的上规模的农村合作社参与到国家相关政策、相关立法的制定过程中,作为农民群体利益的代表与国家进行沟通,进而影响政策的制定,保障农民的利益。

2.2 促进农民个体诚信意识的成长

在合作社内部,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农民个体之间会通过各种方法来防止及制约不讲信用的情况,如:信息交流、建立约束规范等。这有助于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进而强化和树立农民的群体诚信意识,这是农户的自我治理的一种方式。在农村合作社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诚信就会逐渐成为公共道德意识。

2.3 促进农民个体公共精神的成长

农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理论上把为社员服务放在第一位上,而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组织成员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合作社倡导互助,承认完全的个人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协作,通过联合的行动和相互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能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在政府中的地位。由于利益的相关,社员对合作社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通过培训、团体协作等方式加强农民的团结意识,通过自主治理唤起农民个体对公共事物的关注。

3 协助村庄治理

3.1 协调村庄治理资源的使用

要是实现最优化,就必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农村合作社通过加工环节,增加了就业岗位,稳定了农村劳动力总量,缓解了农村劳动力流失和人才流失等现象,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总量。此外,通过提供技术等培训、民主治理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

其次,在经济资源上,在村庄治理中,资金等经济资源很难通过体制内的方式实现优化配置。农村合作社这一体制外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制内组织职能上存在的缺陷。能够在不同范围内实现资金和劳动力的整合,以服务于村庄治理。

3.2 促进村庄治理模式的良性转变

农村合作社可为村庄体制内治理提供补充,使村庄治理向多元治理的模式转变。主要体现在试图将体制外的资源与体制内治理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合作社自身的管理为村庄治理设立了模型。因为合作社治理的主体――社员,与村庄治理的主体――农民,两者身份是一致的。所以农民在接受合作社文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村庄治理的思维。

4 保护农村社区环境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农药、化肥等大量石油化工类生产要素开始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里,数量和品种都呈日益上升趋势。农药、化肥的大量长期使用,在短期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对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药残留过高,影响农产品品质。

农村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市场竞争力,通过各种措施对入社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控,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整体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对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农资的投入量,改善了区域内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出更高质量安全等级的农产品,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说,合作社在加快无公害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唐宗.国际劳工组促进合作社发展文件解读[J].经济研究资料,2002,(7).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增值税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下一篇:基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