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找标题,文本巧突破

时间:2022-10-30 10:49:51

阅读找标题,文本巧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思路,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此,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以作品的标题来命题,借此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2016年高考,全国共计9套语文试卷,其中有3套设置了与作品标题相关的试题。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1题)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上海卷第10题)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北京卷第23题)

上述试题都要求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标题进行鉴赏。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考生必须了解鉴赏文学作品标题的相关知识,熟悉这类试题的命题方式,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能。

明规律,寻答案

每年高考前,一些有预见的老师都会进行标题赏析之类的工作,上述这类关于标题的题目,其考查的实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探究标题的意蕴,二是探讨标题的作用。考生要正确解答上述题目,关键在于弄清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就含义而言,小说标题的含义往往是双重或多重的,具体来说,考生要弄清三个层次的含义:①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就作用而言,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②标题即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的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如何解答上述全国新课标卷I第11题呢?

这道题目,旨在考查考生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属于探究标题意蕴类试题。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考生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举动,也就是说“锄”指的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并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他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它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生活怀念的载体。而从全文的主旨来看,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锄”有一语双关的双层含义。

通过上述分析,考生可得出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要跟土地告别。

解答上海卷第10题也是如此,考生首先要阐释“殇”的本义及其常用的指代义,然后紧扣“湖殇”二字分析其含义,最后须从“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的角度去挖掘。考生可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①“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②“湖殇”意思就是指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悲哀、遗憾; ③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

北京卷第23题,该题旨在考查这篇散文标题的作用。为什么《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而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呢?这需要考生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而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所以老腔飘荡在白鹿原上;而作者在书中没有写到老腔的表演,这是实的遗憾,而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这便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以弥补其遗憾。通过这番分析,考生可以归纳出如下答案:

①《白鹿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文中写到“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的文字叙事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这揭示了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它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因此本文的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联系;③作者的小说《白鹿原》和“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析变题,巧拿分

高考小说标题鉴赏的命题形式,除上述两种外,还有三种较为常见的命题形式。

其一: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或好不好)?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名师点拨】这类题目的考点是让考生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给出答案、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切回答题干所问,回答合适或不合适,好或不好等。

第二步,分析语言的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包括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包括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第三步,围绕中心,筛选信息。考生要先找出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或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再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第四步,比较置换两者的优劣点。考生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各段中心联系是否紧密、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等角度回答,回答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其二:“××”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做出分析。

【名师点拨】这类题目的考点是让考生探讨标题的作用。答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解题的具体指向,即明确鉴赏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弄清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和延伸义,因为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联,解答可分三步: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考生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关键句指的是文章中能概括段落文字的句子,能透露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这些关键句多是文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对于散文和一些小说的标题,考生有时还需要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

第三步,提炼整合答案。

其三:“××”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名师点拨】这类题目的考点是让考生探究标题的意蕴。换一个角度思考这类题目,也就是为什么要设这个标题,或者说设置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类的问题常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有关,即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解答这类题,考生一定要说清“为什么”,“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相关,答题时,考生须从思想内容、感情抒发、结构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答题可分五步:

第一步,明确标题的表面义,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置某标题的原因,一般与文章的中心内容相关。

第四步,探究使用这一标题的艺术效果,或突出主旨,或结构上照应,或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艺术上探究标题之妙处。

第五步,将思考所得整合成答案。

事实上,无论如何命题,题目都不可能超出含义、作用之类的范畴,所以考生不必惶恐或畏惧,只要抓住含义、作用去分析,就不会出现失误。

【仿真精练】

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方月饼》为什么以“方月饼”为题?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若把本题换一种更深层的问法,其实就是上述讲到的“为什么”类问题。解答时,考生应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从表层含义看,“方月饼”这个标题就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因为生活常识告诉人们,月饼从来就是圆的,那么作者笔下的月饼为何是“方”的?其实它象征着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这中间夹杂着复杂的情感,与作品的中心主旨相关。纵观全文,“方月饼”这一标题,不仅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了小说的主旨。入题就写“方月饼”,因为它是整个故事的触发点。

整合上述文字,考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出答案:

①题目意象新鲜,独具悬念和吸引力,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中秋节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特殊节日;③“方月饼”是整个故事的触发点;④“方月饼”象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文学作品拟定标题的几种方式

标示作品表现的主体

如《背影》《日瓦戈医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人与物作为标题,《芙蓉镇》《白鹿原》《茶馆》《静静的顿河》以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名作为标题,《项链》《千只鹤》《蝴蝶》以作品中某种物体或象征的事物作为标题,《最后一课》《战争与和平》《王子复仇记》《小二黑结婚》以作品中的中心事件作为标题,《长恨歌》《伤逝》以作者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作为标题。

标示作品表现的意义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语义比较明显的语言或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拟定标题,让读者看了标题就知道其寓意,如《愤怒的葡萄》《红日》《飘》等;另一种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把作品的意义隐匿在标题的背后,如《荒原》《城堡》《复活》等。

描述某种情景或状态

在某些作品中,作者既不表明作品表现的主体,也不直接照应作品表现的主题,而是客观地描述某种情景或状态,如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上一篇:变教书匠为教育的研究者 下一篇:试分析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