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茶文化历史概况及保护

时间:2022-10-29 02:00:00

地方茶文化历史概况及保护

作者:付火水 罗亨江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

一、浮梁茶叶生产发展历史概况

浮梁茶叶生产发展,据《中国商业简史》记载,南北朝时,“江西‘浮梁茶最好’,浮梁已成为南方茶叶的主要产地”。唐贞观年间,江西是全国七大茶区之一,而产量多集中在浮梁县。《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前,“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饶州之茗,其利最多”。元和十一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即有“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敦煌变文集茶酒论》也记载茶叶生产销售盛况:“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从上述记载来看,唐代是浮梁茶叶生产的黄金时期。在北宋时期,浮梁的茶叶生产也十分兴盛,只是到了南宋时期,浮梁茶叶生产才衰落下来。元、明、清时期,浮梁茶叶的生产产量,在全国地位不及唐宋,但也不乏佳品,出了许多历史名茶,“浮梁饶州仙芝茶,属茶中佳品,为历代贡茶”。时值晚清,浮梁茶叶生产有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浮梁开始研制生产红茶,浮梁茶在唐代之后再次进入鼎盛时期。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优良的茶叶质量,和“万国来求”的声誉,以及浮梁茶叶和景德镇瓷器的相互激荡,为浮梁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积淀了丰厚的茶文化历史。

二、浮梁县茶文化历史遗存

浮梁的茶叶产区主要在浮梁北部,分布于与安徽东至、祁门和本省婺源毗连的广大山区。据程沛《解放前浮梁县茶叶生产和销售》:“浮梁红茶区,大部分分布于浮北的峙滩、兴田、英溪、江村、储田、经公桥、西湖、桃墅、勒功街等广大山区”。吴庄《浮梁茶叶概况》也记载:“浮东的瑶里、白石塔、汪湖、梅岭与休宁边境均出产绿茶;浮北桃墅、西湖、茶宝山、兴田、白毛港、经公桥,与安徽的东至、祁门,出产红茶”。茶叶生产是浮梁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即使到现在,也是浮梁北部农村重要的农副业,对浮梁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丰厚的茶文化历史在浮梁农村遗留了不少茶文化历史遗存,使我们能够直观感受、领略浮梁和中国茶文化的精髓。1、因茶叶生产而兴盛的古村、民居。在浮梁北乡,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田狭”,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林地的产出,而茶叶是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正是因为历史上的茶叶生产,为该地农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茶叶生产和流通中积累的财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或大肆营造,如府前《汪氏族谱》就记载汪光裕“深谙货殖,……开复元祥茶庄,振兴商业,交通中外,……未几而田连阡陌矣,又未几而厦屋渠渠矣,家给人足,闻望甲于一乡矣”。因此,在浮北茶叶主产区的严台、沧溪、勒功、石番溪等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加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古村落成为浮梁丰富的茶文化的历史见证。2、茶号建筑浮梁茶号之始大概为红茶兴起的光绪初年,彼时全县茶号大概在50到100家之间,浮梁红茶发展到极盛的1911年,茶号达200家左右。上官俅《江西浮梁县之茶业》载:“浮梁之有茶庄,始于光绪初年,……在鼎盛时期,即光绪末年及民国初年,全县茶庄,数达八九十家”。浮梁茶号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红茶的产区浮梁西北一带,几乎每村皆有茶号,少则一家,多的甚至十余家。吴庄《浮梁茶叶概况》:“清朝中叶,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岁值银数千万元。当时浮梁茶叶生产也正兴旺。据北乡老辈谈:浮梁茶叶兴旺时,西湖、兴田、流口、严台、英溪等处都有一家茶号和两三家茶号,最多的算大江村茶号,有十三家,桃墅有九家,北乡茶号总计在数十家左右。”程雨亭《复陈购机器制茶办法禀》:“祁浮茶号,星罗棋布,……浮梁茶号,均在北乡五里十里之间,冈岭重复,村落畸零,每村各有茶号一三家不等。在浮北茶乡古村,现在还保留了不少晚清民国的茶号建筑,如在江村乡严台村、石番溪村、沧溪村就有不少茶号建筑,其中就有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天祥茶号”。此外在西湖乡石番溪村中,就有一处清代茶号(图略),该茶号为前店后堂建筑,三开间门面,构架朴实无华,只求实用。这些茶号建筑是浮梁茶叶生产交易繁盛的见证。3、茶号标识在浮梁经营茶叶的商号众多,商号普遍讲求信誉,在市场竞争中也注意维护商号的信誉,重视茶号的标识的作用。石番溪一直就是浮梁茶叶的主产地和交易集散地,其水路可直达九江、武汉和上海;陆路经茶马古道连接安徽和周边各县。石番溪村当时竟有茶号二十四家,茶叶不仅经上海、武汉等地远销欧美各国,甚至还有外国商人在此设立商号购置茶叶。同时出现了一批以汪腾蓬为代表的茶商,甚至还出现过专门的茶叶销售防伪标识。可见当时的茶叶生产、销售已颇具现代商业运作的雏形。在西湖乡茶厂,就保存了一枚晚清民国时期的茶号印章,该印章为在石番溪设庄收茶的茶号之印章,应是加盖在茶叶包装上的标志,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商标,印章全文如下:本号向在浮北石番溪开设茶栈,采办诸峰名岩云雾茶,选雨前上上白毫乌龙。自唐迄今,驰名中外,所有各色茶样,名目不须赘逯。雅成茶奇异香美,佳味难察名言。兼之本号不惜资本,亲身监督加工,精此白毫乌龙。名希图久远,近因人心不古以假充真、鱼目混珠。请立此票为记 庶不候。

石番溪复益昌主人据《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沧溪》一书记载,在沧溪村也保存有一枚清代沧溪茶叶出口商标。4、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历史上严台人充分利用了高山自然环境,大力种植油茶、茶叶,生产、销售功夫红茶。到十九世纪末,严台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功夫红茶产量达到3000余担。茶庄发展到7家。其中,茶叶商人江资甫经营的“天祥”茶号所产功夫红茶荣获第一届巴拿马国和平博览会金奖。该金牌一直保存在江资甫后人手中,后献给浮梁县政府,由政府保存。5、茶马古道浮北茶叶多是通过茶农肩挑马驮,翻山越岭,涉水乘舟,卖予茶号,经茶号沿河顺流而下,过昌江、鄱阳湖、长江来到汉口、上海,或者卖予当地市民,多是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在石番溪村南面的舍坞岭上就有一条茶马古道(见图三),古道全以青石板铺就,约60———100厘米宽,残长2千米,在山顶有凉亭一座,以供人们休憩。越过山岭就可以通过小河乘船来到勒功街进行交易。悠悠古道,连通的竟是世界。此外,在浮梁茶乡,还保留了丰富的茶俗、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因已有文章阐释,在此不赘。

三、茶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

纵观浮梁茶文化历史遗存,我们总结有如下特点:1、层次多样。既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明清古村落、古建筑、古商道、茶号店铺、茶号印章,也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地域特色鲜明的茶俗、体现传统文化的采茶戏等。2、内涵丰富。上述茶文化历史遗存,不仅是浮梁地区茶文化的体现,而且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地域文化、古代建筑、传统社会的第一手材料。3、线性分布。如果我们以流经浮梁县的昌江为界,对照浮梁茶文化历史遗存的分布地,就可以发现,茶文化历史遗存主要集中分布在昌江主流的西部。如果说在昌江的东部存在着瓷文化的线路,那么在昌江西部就存在着茶文化的线路。这种线性的分布为我们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4、亟待保护。与景德镇瓷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同样丰富的浮梁茶文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声誉。除了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严台村、沧溪村、石番溪村有了一定的保护外,其他村落及茶文化历史遗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即使是上述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也不尽人意,存在着点多面广,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保护力量薄弱,村民和基层缺乏保护动力、茶文化历史文化遗存、文物面临逐渐灭失的危险。基于茶文化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和所拥有的特点以及面临的现状,必须开放思路,为茶文化历史文化遗存寻找一条可持续的保护发展之路。陈文华先生在婺源上晓起村创立的“中国茶文化生态第一村模式”为此提供了足以法鉴的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有了很好的声誉。但鉴于浮梁茶文化遗存的特点以及两地空间上的临近,为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发生,在此提出茶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的设想。文化线路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动向,在最新的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修订计划的讨论稿中(2003年5月30-31日),对文化线路的定义是:“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这个定义体现了文化线路的如下特征:一、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城镇、村庄、建筑、码头、驿站、桥梁等文化元素之外,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二、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可以是地区间的,也可以是地区内部的;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三、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作为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身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对照浮梁茶文化历史遗存,就可以发现其完全符合文化线路的主要特征。近年来国内已启动了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滇藏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的保护开发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浮梁茶文化线路的内涵、方案等具体内容,拟另文探讨。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文化历史遗存,值得有志于此的研究者认真研究,同时加强茶文化历史遗存的田野调查,深化茶文化的研究。

上一篇:儿童教育文化历史价值概述 下一篇:海关文化历史继承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