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探讨

时间:2022-10-28 08:15:58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探讨

【摘 要】 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是可能发生而又不确定的损失,今天的风险会变成明天的的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影响与日俱增。研究它们的关系,以正确地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尽可能地防范、规避风险,更好地保护财会、审计人员的利益,是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 会计风险; 审计风险; 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类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研究它们的定义,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探讨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防范、规避风险的基本措施,更好地保护财会、审计人员的利益,是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但这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应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可以尽量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真正保护广大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利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意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学者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观点主要有:常华兵(2007)在论会计风险的基本模型及风险化解中认为作为一个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信息系统,会计活动全过程充斥着各种风险因素,从系统论来讲,会计风险是一个可以分解的风险系统,一个看来难以控制的大的会计风险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的容易控制的会计风险,可从广义风险角度搭建一个稳健而灵活的会计风险系统,以发现探求会计风险的层次和成因,进而找到化解会计风险、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途径和方法,为相关方面提供一个指导性分析。丁金平(2007)针对审计风险的内外两个原因,提出如下措施: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这样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2.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3.加强审计内部控制管理。4.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5.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6.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蔡飞,张昌文(2007)在研究财务风险与审计防范中,主要以高校财务风险为重点研究对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已经超过办学经费的增长,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扩张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事业发展与经费供给的矛盾,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负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朱庆仙(2007)就金融会计风险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成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金融领域频繁发生的类似“中航油”等事件来看,加强金融会计风险识别、预警及防范,对于保障金融秩序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采用规范研究的同时,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观点比较的方法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最新发展情况,了解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防范措施。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定义及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定义

风险,通常指多种不确定因素对盈利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衡量风险,就是衡量这些不确定因素及其对盈利性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风险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未来事项的结果所持的怀疑态度。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首先进行风险管理,使风险在各行各业的损失减少。风险管理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在最高层次,规定了总体目标收益和风险限度,然后由总体目标分解传递。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回报的替换关系最优化,并为业务发展制订计划和筹集资金。与一些更易于被人接受的数据指标例如资产规模、利润和成本相比,风险管理显得理论化一些,并包含许多复杂的数理技术,这也是风险管理较难以认知的原因之一。但风险管理作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是必不可少的。量化风险的能力是管理风险的基础,但掌握、克服不确定性并非易事,这使风险管理的应用范围长期以来受到局限。

关于会计风险的研究,理论界鲜有涉及,但会计风险却在时刻影响和制约着财会人员的行为。①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表现为会计报表。真实、理想的会计报表应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信息。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提出的:“会计风险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由于漏报、错报会计信息,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决策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阎达五等,1998)。从规避风险角度根据会计风险是否可规避,会计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系统风险、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具有不可规避性,只能采用一定方法减少风险。1.系统风险是指会计系统内部各环节在发挥作用时,由于受法律、假设、原则、制度等的约束而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风险。2.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原貌的风险。这是会计人员被认定为对会计风险负有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3.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因会计立场和喜好不同以及受外界环境影响,对会计信息结果有强烈预期,从而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采取非正常手段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的研究较为成熟。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1.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2.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的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3.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

三、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会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主要原因有:(1)道德素质差异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差异会给会计从业人员带来道德方面的风险。一方面,会计核算本身的局限性为会计从业人员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管理者和企业外部集团的利益冲突,往往使会计从业人员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或受企业管理者的驱使,故意错报、漏报会计信息。(2)业务素质差异的影响。会计工作中某些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2.会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会计风险产生的技术性原因可被看作其客观原因。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是导致会计风险的技术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假设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导致的会计风险。会计假设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会计假设和会计准则更新无法与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企业”依靠知识更新,运用网络作为平台获得利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类“企业”的资产就是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组织形式是松散、暂时性和不稳定性。(2)会计确认、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会计确认、计量中广泛使用的“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等,这种可能性往往需用概率和数量统计方法确定,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理解又因人而异,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性,影响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最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3)对未来事项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未来事项本身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会计人员必须对未来事项进行预测、推理、判断,进行选择处理。这一选择又因环境、会计人员的经验、知识、偏好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3.会计风险形成的法律原因

由于法律不完善,造成违规成本低。会计信息是一项准公共性产品,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进行各项决策和活动是最普遍的。然而,会计法只详细列示了单位领导人或会计从业人员如果违反本法规,将受到怎样的行政或刑事处罚,却没有涉及任何民事责任的内容。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审计风险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外部因素:(1)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如:在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法律诉讼中,注册会计师与法官对法律依据存在分歧及争执,这将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另外,我国相关法律对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特别是追究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太笼统,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使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逃避法律责任成为可能,客观上纵容了他们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审计风险。(2)审计业务范围扩展,已经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扩大到财务报表以外的事项,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行为,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从而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发展,使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发生了改变,利用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已经远远不够。审计人员除了对传统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外,还应对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即审查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这样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目前计算机审计的研究相对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人员在对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经济业务的企业进行审计时,缺少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这将会给他们的审计结论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4)利益驱动原因,在审计过程中,个别审计单位违背原则,人为降低审计成本,甚至不顾审计质量来搞创收,或者与审计委托事项的直接关系人串通,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来取得非法收益。

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审计有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导致了内部因素:(1)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不足。某些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或迫于环境所限,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冒险承担高风险的项目,加之对审计风险理论的掌握不够系统,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他们认为审计是一种保险行为,审计费用也可以当作保险费用,而且审计职业在取得报酬、利润和威信的同时,也承担了由报表供需双方转移的风险。(2)审计界存在不规范行为。如低价竞争,为了争取客户而互相压低价格,使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与此而来的就是审计人员收取客户回扣等不良行为。(3)审计工作追求经济效益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企业性质,为了讲求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得不采取抽样审查法,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从审计对象中主观地选择若干项目,例如抽取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审查,再根据样本得出的审计结论作为对总体的意见,这样形成的审计结论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形成了审计风险。(4)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跟不上专业需求,审计是一门技术性、权威性较高的职业,审计人员应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某些地方审计队伍技术水平偏低,而会计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不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资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对工作难以适应。(5)少数审计人员思想道德不过硬,在审计队伍中,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过硬,能够从国家利益出发,爱岗敬业,遵守职业和道德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法规政策,但有少数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不住各种诱惑,存在和审计舞弊行为。(6)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会计与出纳没有实行职务分离而出现舞弊行为,给审计人员作出判断、提出审计意见增加障碍,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四、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表现特征

(一)会计风险的表现

会计风险有法律表现和责任表现两种。

1.法律表现

相关法律不健全且可操作性较差。其一,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抽象或界定不清。尽管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的法规中已经规定了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关于如何认定虚假会计信息,往往规定得过于原则与抽象。在专业人士看来,只要反映内容与事实有出入,就是虚假财务报告。其二,会计风险责任的设定结构不健全。我国对会计风险责任的追究,主要是追究行政责任为主辅以刑事责任,长期以来轻视了民事责任的追究,应将民事责任形成一种利益机制,鼓励广大投资者通过诉讼赔偿进而积极揭露证券市场中的违法行为。

2.责任表现

其一,执法力度不够是我国会计风险责任追究的最大障碍。执法力度不够是我国会计风险责任追究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我国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律,但一些执法机关部门为了地方利益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未严格执行相关会计法律现有规定,或执法频率不够,或执法不严,或违法不深究,导致会计相关法规执行难,极大地影响着会计风险责任追究的落实。同时,对会计风险相关责任人处罚不力,客观上也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其二,法务会计的发展滞后在技术上制约着会计风险责任追究。法务会计在会计风险责任追究过程中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这种技术支持也正是司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②

(二)审计风险的表现

审计风险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2.潜在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具体表现为:经济后果发生的潜在性,造成经济损失的潜在性,审计人员承担的潜在性等等,因而它是一种潜在风险。

3.非故意性。审计风险形成的大部分原因是客观因素,少部分原因是主观因素。即使是主观原因一般也是非故意的,比如审计经验的缺乏导致审计证据的收集不充分或不适当、审计计划的编制欠周密等,这些都不是审计人员的故意所为。

4.过程性。审计风险不是在某个审计环节才出现,而是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即只要有审计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如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从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五、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联系与区别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联系

1.风险的客观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能完全消除它们。首先,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的,这些假设和前提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基于持续经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必然要使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而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同样是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理想状态。审计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由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所固有的,同样是与生俱来的。其次,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基于其工作性质而产生的风险。由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局限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貌。同时,现实生活中由于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追求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得他们都有可能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真实,导致会计信息的错报、漏报。审计风险同样也是由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程度的判断,会计报表编制公允程度的判断等,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正是由于审计工作的测试性质和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审计意见时,仍有可能存在某些重要的错报,亦即存在审计风险。

2.风险的潜在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即潜存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它们能否从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漏,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未被追究,则会计人员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虽然判断失误,或者由于违约、过失、欺诈等原因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作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的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时,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成现实的损失。

3.风险的严重性

无论何种风险一旦变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会计的生命,就一个单位而言,会计信息是改善其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整个社会而言,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坏企业形象,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危害,会计人员也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同样,审计人员由于违约、过失、欺诈或审计失败等原因,也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甚至导致经济秩序的紊乱。对此,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审计人员可能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因此,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保证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其意义非同小可。

4.风险的可控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就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有可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但这在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会计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发现、识别和控制会计风险,防止各种错弊的发生。另外在审计风险三因素中,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着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据以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区别

1.风险产生的基础不同

风险源于责任。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其根源产生于相应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需要严格区分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一个单位的会计人员或管理当局没有尽职尽责地做到这一点,就必然面临着巨大的会计风险。审计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人员为履行其职责,必须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去执行审计业务,以便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反法规的行为,否则,将同样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者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正是由于其产生的基础不同,这就在根本上把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区分开来。

2.风险构成的因素不同

构成会计风险的因素除了会计本身固有的原因外,主要是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行为风险,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行为风险又是由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组成。技术风险是指在业务处理上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是由于委托各方利益追求和行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而审计风险(AR)是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和检查风险(DR)所组成,三者之间构成的模型是:AR=IR×CR×DR。

3.风险可控的程度不同

就会计风险而言,其固有风险主要是由于会计理论和技术发展本身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般会计人员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去把握和控制。对于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改造和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职业道德而有效地控制。就审计风险而言,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受项目的性质、内部控制的强弱、业务经营的性质、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与审计人员无关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不能影响和降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人员惟一可以控制的是检查风险。实践中,审计人员就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六、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规避会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1.开展会计风险研究,为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增加,使得会计理论相对会计实务显得滞后与不完善。会计理论工作者必须根据现实环境的发展对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机理和防范等问题深入研究,认识和把握会计风险,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风险“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提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2.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会计风险预警机制是及早发现、识别和控制会计风险,防止各种错弊发生的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和会计人员执法的检查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组织为了保证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风险预警的基本制度。

3.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限制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

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但这在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可以尽量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真正保护广大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利益。

(二)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措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审计人员要控制审计风险除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对审计内容、方法、步骤等有关规定外,还要明确自己的审计职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及怎么做。以下是减少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教育,明确审计职责。审计风险与审计职责构成一对矛盾,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只要审计就有风险。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审计职责,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审计风险的出现。

2.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树立和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首先,审计机关必须坚定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复杂,经济环境如何多变都不能摒弃审计职业的职责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从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充分地发挥审计的本职――监督职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职能风险的出现,增强规避职能风险的能力,才能使审计监督工作力度不断得到加强。同时,树立和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使审计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审计风险给个人、集体带来的危害,在今后的工作中减轻个人主义、政府或人情压力对审计人员工作态度的影响,保持谨慎性和遵循职业操守。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还可以使各级领导进一步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能仅仅停留在重视和支持上,而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让审计部门发表意见、参与决策,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与影响。

3.强化审计主体素质的风险意识。主要是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即要保证三个方面的素质不滞后。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技能素质不能滞后;二是保证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能滞后;三是保证审计人员廉政素质不能滞后。同时,注重审计机关形象建设也是强化审计主体素质风险意识的重要内容。

4.强化审计程序规范化意识。首先,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了解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规范正常,对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进行初步评价,有无导致重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其次,在接受审计业务后,必须在业务委托书上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促进双方共同遵守约定事项并加强合作,防止被审单位混淆事实逃避责任。同时,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由审计组织、监察等部门组成强有力的审计小组,以保证审计的全面性、整体性、权威性。

5.审计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能的同时也要防范审计风险,主要应做到:一是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二是科学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都是相似的。三是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借款担保等情况作出说明,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填制“承诺书”,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四是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另外,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

七、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旦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不公允的会计信息作出错误的决策,就会引起市场资源的无效和低效配置,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损失。而信息使用者本身,如上市公司的小股东,他们的利益受损程度更是可想而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永远无法补回。尽管如此,相关责任企业和人员并不一定会追究或完全追究法律责任,而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财务报告出现重大错报、漏报,其必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责任也越来越大。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不但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组织的信誉,审计人员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带来不同的损失。为此,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减少审计风险,降低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使审计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涂湘燕.试析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之异同[J].中国农业会计,2002(1):9.

[2] 张尧洪.会计风险的成因及其规避措施[J].集团经济研究,2007(3):27.

[3] 赵柏宏,陈乃力.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论坛,2007(7):165.

[4] 朱庆仙.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3.

[5] 丁金平.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手段与措施[J].经济导刊,2007(1):66.

[6] 蔡飞,张昌文.论高校财务风险与审计防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4.

[7] 常华兵.论会计风险的基本模型及风险化解[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64.

[8] 王变梅.浅谈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J].山西财税,2007(1):38.

[9] 李春.浅议审计风险及控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22):58.

[10] 李茗.试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职责[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104.

[11] 冯萍.企业会计风险及其责任追究探析[J].财税科技,2007(25):26.

[12] John E. Core,Wayne R. Guay and Rodrigo Verdi.Th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300 Steinberg Hall-Dietrich Hall,Philadelphia,PA 19104,USA.Received 23 June 2006;revised 24 July 2007,accepted 14 August 2007.2007(8):129.

上一篇:关于《医院财务制度》中“医疗风险基金”科目... 下一篇:中国特色财务管理学科的构建:我的几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