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目标达成率策略探微

时间:2022-10-27 11:29:33

提高课堂目标达成率策略探微

近几年来,普通高中新课程经历了改革的大潮,无论是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革,但是,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就会发现新课程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我们已经落实,只是做得还不够.无论怎样,新课改所期望的各种改变都必须通过课堂改革来实现,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推动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改革中所担任的使命,以积极的态度立足于课堂,并重新审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今年在我市全面推广“ABCD目标编写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一、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不光要在理念上认同和尊重,更要把这份尊重落实在对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上。传统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师在课前设置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而“ABCD”教学目标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学习目标是给学生制定目标,也就是在给学生提要求、安排任务,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对不同的群体要求就不能完全一致。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学情,难易适中。教师在制定目标前要对学生的学习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对学情了如指掌;对教学内容作认真分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熟练把握其深浅度,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二、通过课前学案的编制,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以往的“教案”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适合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们现在变“教案”为“学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又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上,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编制的化学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拓展视野、迁移应用等组成。在编制具体学案时,并不是每个学案都有这些环节,应根据每课时的内容特征来定制。譬如学案中设计的“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等栏目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先让他们自己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目标达成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学案”的设计不能盲目,要在课前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提前一周由备课组编制出学案并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课前三天左右让学生使用学案自主学习,课前两天左右让学生上交学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重新调整课堂目标,研究对策,集体备课。学生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就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教师由于课前对学生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就会再提出一些新问题和学生平等对话,视课堂情况随机再度备课,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做总结反思。这样通过学案的编制、使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三、通过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在“ABCD目标编写法”中对行为的解说是“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而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过程实质就是课堂的教学管理,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才能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呢?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好的教学模式,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总结出在课堂上坚持鼓励学生“打开书本――读,敞开心扉――想,张开嘴巴――说”,

收到一定的成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读书,学生能掌握一些书面知识,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只有读书了,对某些问题有所了解后才会去想,才敢想,有想法了才会说出来。只要发现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欲望,那么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就会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后再交流展示,这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很高,最后教师再来精讲点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职责就是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只有坚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才能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其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做好参与的准备。总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四、通过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可概括为: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收集各种信息,通过协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关注对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既要重视教师的正面评价,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和多元性。譬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然后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并对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比如“你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比起刚才那位同学你的方案好在哪里?”在螺旋上升的提问中,在逐层递进的评价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学生广阔的思维及展示的方案更是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潜力得到深度的挖掘,动态生成贯穿课堂始终。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这样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自主地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上一篇:巧妙运作,成就高效化学课堂 下一篇: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