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意义及途径

时间:2022-10-27 08:49:00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意义及途径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关于“诵读”,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这样分别叙述的:第一阶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阶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阶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阶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用如此之大的篇幅,如此之具体而详细的要求来强调诵读,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是从来没有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对“诵读”的认识应进一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重视。

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途径

1 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呢?现在的语文教材,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其中多数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它们语言生动,句子凝练,构思巧妙,生活画面丰富多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些无声的文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感、绘声绘色的诵读,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副副绚丽多彩的画面,再现出活生生的人物故事,这样一定会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诵读的欲望。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保持这种兴趣,老师还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诵读”的意义,提高诵读的自觉性;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使他们的诵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以增强他们诵读的信心;三是要积极鼓励那些认真诵读,且诵读得较好的同学,让他们感受诵读的快乐,以增强诵读的兴趣;四是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诵读的收获,以激励他们进一步搞好诵读。如果老师能这样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就一定会受到感染,诵读的兴趣就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2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任何习惯都是逐渐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就比较困难。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害人一辈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如南宋的大学问家朱熹在《训学常规》中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即只浪漫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里的“心到”,即是“心要在学。”否则无所收获。这里谈的都是“诵读”要有好习惯。

培养习惯,不是一日之功,绝不能靠一两次谈话、号召和鼓励。而应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耐心细致的引导。尤其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重视潜移默化,把自己的好习惯点点滴滴融化在学生的身上。

3 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诵读”,应该让学生明确“诵读”的步骤。第一步是诵读准备。当准备诵读某篇文章时,首先应细声慢读,碰到生字、新词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义,为正确、流利的诵读扫清障碍。第二步是诵读感悟。这是因为,当学生完成第一步后,他们已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就应该鼓励学生去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去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和情境,另一方面要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包涵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感悟是学生自己独立的理解和体验,老师完全可以不做统一“答案”。第三步是诵读品味。通过诵读,学生的感悟是多方面的,有些语言他们感到特别优美,有些情境使他们特别感动,有些体验难以名状。这时,老师就应该进一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自己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得到美的享受。

还值得强调的是,不管老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情趣高出学生多少倍,也绝不能用抽象干瘪、支离破碎、烦琐冗长的分析讲解占用学生的诵读时间。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否则,诵读只是一纸空谈。

我国古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读书之声满天地”,是对这一风气的生动描述,但愿这一风尚于今天再度兴起。

上一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古诗文教学应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