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7 02:10:5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高职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突破原来的框架有所创新。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面临战略调整,对人才的结构类型必然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我国经济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经过了前些年高职教育规模扩张,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内涵发展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当进行调整创新,尤其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面要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应自身发展,自身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内容偏多,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示。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下的教育,离开学校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否则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1.人才培养规格难以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涉及地方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的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专业设置背离市场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中的设置各个专业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纽带,是高职院校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很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并没有以市场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忽略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认真细致的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没有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的设置问题,在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专业调整不及时,导致某个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急需的人才又出现缺乏现象的发生。[1]

3.人才培养模式偏重模仿,忽视自身创新。很多高职院校习惯模仿本科院校或者是其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一个区域内可能有几个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设置上可能有重复的现象,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把握好自身专业的特色方向,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也就是强调专业方向的差异化和特色化。[2]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因素。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生、毕业生,而企业直接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等情况则少之又少。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1.以超前的办学理念把握人才培养规格的主动权。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重要参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高职人才培养总方向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的,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具体化则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在这种趋势下,需要高职院校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对社会需求进行把脉,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进行人才职业素质要求期望预测时,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的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共同设计发展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专业所需的岗位能力指标的分解,做到指标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相匹配。还要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坚持前瞻性的原则,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2.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挂钩,课程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因素,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并进行重组。按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与市场岗位变化相适应的动态的课程体系。时刻关注产业升级转型带来的需求变化,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动态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能及时调整和修改,这有利于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3.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往往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分析,内容交叉和重复的较多,针对性不强,与实际问题相脱离。为了使教材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系统知识的完整性而导致满堂灌现象的发生,更不能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之中。目前比较受到推崇的教学模式当属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教材。教材的改革必将带动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这种教材内容,而且效果显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而项目化任务则是贯穿于整个授课内容的主线。[3]

4. 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实习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这也是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考虑。同样,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各个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最快接触到企业文化,而且能够缩短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无形之中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作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职教集团的方式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要找到与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主动服务企业,形成“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吕丽莉,《浅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德学院学报》,2009 年第 2 期。

[2]胡耀忠,《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11 年第 26 期。

[3]王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职教论坛》,2009 年第 24 期。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唐山市科学发展高职教育的现实路径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40205)

上一篇: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学习数学 下一篇:如何搞好班团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