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探讨

时间:2022-10-27 05:38:06

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探讨

【摘 要】本文着重从明确应用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提高应用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在教学中的体会,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如何与专业结合,加强就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以期对中职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质与创业能力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写应用文

由于中职学生没有清醒的学习意识,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亦可不学也行。所以,必须给学生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从心里认为学习应用文写作是必要的。通过现实朴素的例子,让学生有所震动,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有兴趣进入一个求知新天地。

二、与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实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从专业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做到灵活多变,有的放矢。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融进本土文化,增加在校或职业岗位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在不同的时间讲授不同的应用文,例如,开学初,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教师节”即将到来指导学生给老师写一封慰问信;趣味运动会来临之前指导学生写解说词;学期结束指导学生写好总结,等等。突破教材原有的固有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好处,从而增进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在讲课时,应加大对每一种文种具体写作知识点的讲述,相应地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述,将知识点讲细讲具体,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例如:在行政公文一章中,通知、通报两种文种在校园里经常使用,介绍时可以适当地减少选取政治性的例文,而相应地增加校园中的例子,例如通知文种可以选取校园里举办某些活动的通知,通报则可以采用对校园里一些学生的批评性或表彰性的通报。这样可以直接拉近学生和材料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三、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1.设立模拟课堂,创设应用文写作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模拟情境中,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比如,将本地的特产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如果你要竞选学生会的某个职位,就要写一份演讲稿。如结合广告专业的学生最近专业中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写广告词。布置作业时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写作,如生病或突发事件不能上课需要请假、加入共青团或申请贫困生补助、前往其他科室领取物品、不小心遗失物品时向其他同学求助等,授课时将这些问题改编成教学情景,通过实物呈现、角色扮演、工作参与等途径,让学生身处其中或心随境舞,既能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法,认识到作文不过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的一个语言的书面化的过程,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

2.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熟能生巧”,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练,而联系实际的实操训练更是促进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灵活,要求教师做到随机应变、有的放矢。例如,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指导其写自我推荐书、求职信;针对学生关注的学校环境、饮食、安全、教学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作合同、协议书,等等。事实上,联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综合素质随之得到了提高。

总之,如何使学生学会写应用文,如何使学生写好应用文是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所以,应用文写作教师一定要重视,要在如何教、如何练上下功夫;应以实践训练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最终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常逢杰.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丝绸之路.2009.10

[2]王伟.浅谈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4

上一篇:高校外教教学的利弊 下一篇:教学情景下的师幼互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