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引擎

时间:2022-10-27 12:45:50

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引擎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需要创新精神的激发、引领与推动。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生,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创新精神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目标、改革方向、改革环境和改革力量的统一:弘扬创新精神能够充分激发改革动力、释放改革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永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则能够增强弘扬创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使全体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关键词: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5-0024-04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既绘制了未来五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蓝图,又根植于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新发展理念具体内容而言,由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且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深刻认识既外在体现了我们党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又内在体现了人们对创新精神的自觉培育与弘扬。而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不仅是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主动把握,更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深刻认知。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背景,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来激励人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此增强人们参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 现时期,创新精神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引擎,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进程中,唯有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视角出发来重视创新精神的强大作用,才能为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需要创新精神的坚守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类所独有的创新精神就是对这种目的性存在的进一步确证。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 在此种意义上,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相对应的目的属性和价值取向。改革和创新这两项实践活动,凭其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人民利益的极度重视、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而显露出明确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导向。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创新精神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创优发展的价值理念得到尊重,一切有利于创业争先的价值行为得到肯定,一切有利于创意实践的价值体认得到彰显,并最终演变为全体人民施展才华、砥砺品质、锐意进取的价值信念。不难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重塑和弘扬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创新精神也起着坚守全面深化改革价值目标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在创造出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滋生出盲目自大、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与创新精神相背的弊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加剧,致使人们价值理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由此造成全社会伦理观领域的混乱和价值观领域的冲突。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触动权力利益更触动思想灵魂的革命,内在地蕴含着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现实要求。试想,如果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鼓励创新成果蔚然成风,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能够持久推进;如果全社会纸醉金迷、坐享其成、因循守旧甚嚣尘上,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步履维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已经表明,对于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实质就是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体制创新,以期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创新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价值内核,其实质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来破解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思想和旧体制,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在价值目标层面上,创新精神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既要以创新精神为价值指引,更要以创新精神坚守价值目标,牢牢锁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坚定制度自信中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而发挥创新精神的价值指引与捍卫作用,就是指弘扬创新精神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坚定制度自信中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这是因为,制度自信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必要前提,“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3]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自信这种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内在地要求通过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底气。

今天,正是在与市场经济不断结合的进程中,在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实力增强,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民主扩大,民主政治建设持续跟进;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逐渐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改革成效的充分展示,也是制度优越的有力证明,还是对坚定制度自信的有益补充。不过,在明确坚定制度自信所取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定型的一面,并以新精神给予完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足之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作出过论述,他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4] 所以,我们并不能盲目地谈制度自信,还应认识到“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5]106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针对现行具体制度的弊端还是坚定制度自信,都内在地要求制度创新。如果单纯从创新精神与完善制度安排和坚定制度自信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着力点就是要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以强大的改革勇气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满足现状甚至停滞不前的局面,正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之间、具体制度与制度实践发展需要之间的现实差距,进而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质机制弊端。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及党的建设制度所作的富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改革部署,正是凭借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制度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并以此拓展坚定制度自信的空间,进而坚守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方向需要创新精神的捍卫

我们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就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时代精华,它衍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创新精神所具有的这种能动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遵循,即捍卫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正确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向着什么方向深化改革,凭借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一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因此,需要着重明确的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决不能在道路和方向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样的错误一旦出现,其后果的严重性无法预料。根据国内外改革的经验教训可知:如果改革方向正确,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必然能够踏步前行、成效显著;如果改革方向发生偏差,我国全面改革事业就可能走向歧途乃至失败而断送社会主义命运。正是意识到改革方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6]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构成,也必然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理论创造的各个方面。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更多是通过创新精神发挥出来的。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在方向问题和立场问题上不出现颠覆性与原则性的错误,就必须用创新精神捍卫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上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创新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克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种种风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矛盾尖锐化、问题复杂化、困难多重化趋势突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与日俱增。对此,同志一再提醒人们要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5]101不难发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也必然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些改革阻力和压力、挑战和困难,如果我们精神懈怠、畏缩不前,必然会断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光辉前景。所以,我们要正视一切改革难题,积极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敢于迎接一切改革挑战、勇于化解一切改革风险,进而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捍卫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正确方向。究其实质而言,改革自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导向,需要{借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尤其面对传统增量改革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现实情形,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推动存量改革与综合改革配套实施,成为人们不得不加以思考的重要课题。另外,为了如期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我们也需要以创新精神为改革动力,不断推动我国改革事业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以此来有效避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改革不到位甚至改革缺位现象的发生。我们党正是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党范围内首次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针,在全社会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共识。这种以创新精神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必将进一步促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凝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进而助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攻坚克难、披荆斩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环境需要创新精神的营造

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持续低迷态势,全球金融风险暗流涌动。面对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艰巨任务,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予以应对。为了避免类似金融灾难的重新上演,世界各国更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诉求,进而形成协同发展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和经验可资参考或借鉴。所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创新行为的具体表现,也都需要创新精神的推动。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7]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对探索新道路和新模式与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的有益尝试。而这种有益尝试的根本动力源于创新,源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的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都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增长动力。

创新精神是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的“强针剂”,展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必将走出低谷的光明前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一方面,世界各国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日益处于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另一方面,逆全球化、金融危机、南北差距等现象的存在,一度阻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尤其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虽历经数年,各国经济增长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更是遥遥无期。正是在此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力图通过制度、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鉴于创新在引领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繁荣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2017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8] 显然,世界各国要以创新为重要抓手,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有了创新这一强大动力,世界经济发展必将扭转颓势、走出低谷,迎来光明的前景。当然,随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人们对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创新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不断注入的强大活力,必将带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创新精神所呈现出的各国人民力争上游、奋发有为的人文风貌和精神状态,也必将成就世界经济的繁荣。这无疑也是我国改革事业的应然写照。因而,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要遵循时代创新诉求、适应各国创新常态、满足人民创新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树立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置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审视。

作为开启改革进程的“剂”和“催化剂”,创新精神提高了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认知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抉择,其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展潮流而实施的创新举措。可以说,没有当时那样一种对旧体制的革新勇气和创新气魄,就不会催生出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自然也就不会有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既然改革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选择,那么就应该不断以创新精神推动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9]显然,这里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点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其实质就是要敢于创新和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阶段,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10]这不仅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通过创新来提升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要知道,创新与提升综合国力密切相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的竞争。正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互动中,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得以显著提升――北京奥运、神州飞天、蛟龙潜海、中国高铁、世界维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既是改革的成效,也是创新的成果。毋庸置疑,中国人民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凭借坚强的创新意志、顽强的创新精神,实现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营造着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进而增强了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四、全面深化改革力量需要创新精神的凝聚

改革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彰显。而孕育于改革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则以其独特的观念形态凝聚着改革的强大主体力量。这是由于“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人民群众就是这种“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所以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还要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还是创新精神的培育,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活动,其实践主体都是现实的个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正是“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11]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群众的活动和事业,正是广大人民群众规定了它的任务与活动,推动了它的发展与进步。不过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通过培育新精神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积极创造锤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创新人才、鼓励创新成果的良好风气,在激发万众创新过程中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主体力量。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而言,改革都体现为对一定利益的调整与分配,改革自身有着明确的利益取向,能否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成为衡量改革成效和改革预期的最根本标准。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2]可见,我们所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工程,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才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力量源泉。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全新期待,面对改革红利释放空间的日趋萎缩,如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何汇聚群众力量来推动改革,如何在改革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日益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最为现实最为迫切的任务。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成效与改革问题并存,改革预期与改革风险同在。与以往相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与风险更是难以预见和规避: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改革的关联性日益紧密;经济增长数量与社会发展质量不平衡的现象更为凸显;人民要求释放改革红利的呼声更加高涨……预见和规避这些改革问题与风险,实现市场资源要素优化组合,注重社会整体发展进步的协同性,最根本的就是以创新精神推动改革。毋庸讳言,现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革新勇气和创新精神。这是因为,“深化改革,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怕得罪人,是难以落实措施、推动工作的。”[13](P152)这就要求人们敢于向改革进程中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团“亮剑”,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勇气继续深化对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自觉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的深刻道理,以企业创新、市场创新时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发挥创新对经济体制改革乃至社会各方面变革的牵引作用。

更进一步来讲,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要拓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加大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的力度,通过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各环节的接续创新,坚决革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来不断增强改革活力;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在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内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体制机制的健全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凡此种种,都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导向,也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创新精神的发挥都要围绕这些利益导向和利益需求来进行。我们要始终坚信,“只要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改革就能有效推进,取得成功。”[14] 所以说,无论是创新精神的弘扬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都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凝聚人民主体力量。当然,全面深化改革作为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自然需要以创新精神集聚亿万群众的改革力量。

总之,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准确认识和把握创新精神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引擎作用,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促使全w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全面深化改革也为培育和弘扬创造精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势必会进一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塑造人们创新思维和发掘人们创新能力,不断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合力量。

参考文献:

[1]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3]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5]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7] .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09(2).

[8]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3).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0].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0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5.

[12]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51.

[13]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2.

[14].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求是,2014,(9).

上一篇:在芬兰,贪腐是“罕见现象” 下一篇:清风吹拂 “廉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