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时间:2022-10-26 05:31:29

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摘 要 本文认为诗歌教学用“美学”原理从学生的需要去精心设计教学安排,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利于提高诗歌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的欣赏、鉴别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美学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如果说当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那么诗歌教学中的表现就更为突出了。究其原因,除了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合理等因素外,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诗歌自身文体的特点,教学方法欠新意,只重视了对作品、教师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应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①作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首要目标。为此,本文拟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从美学理论的角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文学活动存在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中。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读者。文学研究不能只研究作品,也应研究读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艺美学应打破封闭式的研究方法,重视研究文艺作品的信息反馈系统,不能再满足于仅仅说明作家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表现的;而应去研究时代、地域、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美学趣味不同的读者怎样接受作品信息及其反馈的过程、内容和规律。这启示我们,诗歌教学也应该不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应该研究学生怎样接受及其对教学内容的信息反馈。

诗歌作为一种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特征。高中诗歌教学应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教学采用朗读、背诵、辩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以启发阅读兴趣、培养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为目的来进行诗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接受诗歌并参与诗歌意境的诠释,才能实现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对于诗歌的鉴赏人们各执己见是很自然的现象。真正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必然明白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造诗境的首要条件。

高中诗歌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因为精彩的形象和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有时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呢?

这就需要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的趋向。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有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这是由感性认识向理发性认识转变的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林逋的七言律诗《山园小梅》、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和的词《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寄寓各自的理想,比较点可以放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林逋的诗借梅花表现自命不凡、风雅不俗的旧时文人形象;陆游的词借“寂寞”、“群芳妒”、“零落成泥”的梅花形象,表现一种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凄凉忧伤却又傲然不屈的思想感情;的词却借梅花塑造了一个积极迎接春光和百花共享乐的革命者形象。通过比较,学生对“诗言志”的体会就会加深,对马克思所说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就会有所认识,从而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从诗歌教学的角度看,高中生也具备自己的审美经验,在接受新的诗作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他们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诗歌教学中形成的期待与满足的矛盾应该是不断获得解决又不断产生的。学生读一首诗,究竟喜欢不喜欢,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能理解多少,有哪些疑难问题,是否有新的发现……凡此种种,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果守着教参的现成结论,满足于“定向期待”和求同思维,尽管时代变迁,教学对象发生变化,还是用同一个调子,一个结论,一种教法,以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为了防止学生“抵制接受”,就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新奇感、追求欲。因此把握学生的现有素质,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是优化的诗歌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创造个性和创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对以“企业生产模式”进行数控实训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浅论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