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育是文化创新的典范

时间:2022-10-24 08:47: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育是文化创新的典范

当前多数高中学生往往止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能理解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不能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缺少坚定的信仰。而高二《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一框,则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结合点,我们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以一贯之,进行自然渗透,充分运用课本知识,做到理论逻辑与社会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育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增强学生践行的自觉性。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无法前进;歌哭与共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价值信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实践问题。

其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很多深刻的经典论述,蕴含着丰富恒久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苟至公,人将大同”,“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虽然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融为一体,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提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机统一的。国家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个人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我们在改革创新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改革创新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因此时代精神是实现国家价值、传递社会价值和塑造个体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的根本途径。

第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虚心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放在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这样才能更清楚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核心价值观24字元素中,包含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创共享的文明成果,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民族的,往往也是世界的。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中,我们不难剖析出公正、诚信、友善等普遍历史意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全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元素的继承和提升。

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引进,另一方面始终要立足本土国情、立足民族传统的“根”。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在世界事务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撑,是兴国之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性社会思潮,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持续丰富其内涵。

最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坚守中庸之道,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那就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理应反对,向优秀的传统经典表达深深的敬意,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历史一再表明,文化虚无主义只会使一个民族走向衰弱和瓦解;同时我们也反对守旧主义,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融为一体。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同时我们也反对封闭主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巩怀安,男,1964年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学

巩晓雯,女,1989年生,华中师大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新课程的考试思考 下一篇:浅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