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时间:2022-10-18 11:10:58

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摘 要:党的十开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在社会引起普遍反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是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基础知识的人才,应该能够理解和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理论意义,掌握实现二者融合的方法,并付诸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大学生;融合

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产生极大社会反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不仅是对学生们负责,更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做好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根本在于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这都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理应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表达了党和人民对美好国家的共同愿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三个层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个人层面是基础,反过来,社会和国家层面影响和制约着个人层面的发展,只有理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人价值观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是指一些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①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现实的人”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因此主体必须是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时代和现实需求的产物。当代大学生必须建立起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和相同本质使两者的融合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引导高校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完善相关学科设置和教材体系,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研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认清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奠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这是一种融合。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盘、指南针。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要达到使学生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认同和坚定信念的目的。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对于国家民族的感情这一层面,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背景当中,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思考如何在今天发扬这种爱国精神,这也是一种融合。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生出许多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如否定中国的革命,否定历史伟人的功绩,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历史进行抹杀,主观臆造虚构历史的的观点,以及最近媒体报道大学讲台上存在“言必称希腊”“言必訾中国”等涉及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价值观的争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性,并敢于用正确的思潮批判这些错误思潮,讲清西方价值观的弊端,讲清它与我国价值观的不同,区分各种不同声音,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有效消解“不满之声”和“疑惑之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加强,需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切身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面发展自身。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将作为全部社会中的一员,在生活和学习中参与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活动当中,在此时,学生才会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不同领域人的不同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

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作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习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到实际的工作单位参加工作,通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获得将来能够独立工作的资格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发现一些只靠课本知识解决不了而实践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认识到光在课堂学习理论的缺陷,并意识到必须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课程学习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实践则使他们真实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深刻领悟到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正涵义,感悟到在现实的工作对工作态度诚恳,兢兢业业是敬业,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是敬业,跟同事真诚相处,互相帮助是友善,跟同学热情周到,教学相长是友善,这种实践,比在课堂中更体会深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同时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1-72页.

②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J].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 《刘云山在同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时强调认真落实责任 积极改进创新 切实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2版.

上一篇:浅谈万科物业的成功之道 下一篇:思想意识教育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