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24 05:33:14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职贫困生处于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底层,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研究,探索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促进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7-03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与本科院校的贫困生相比,在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的现实面前,高职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以外,其面临的就业形势为更严峻,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底层,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研究,探索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促进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高度重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成立贫困生心理扶助组织机构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是否能得到切实加强,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到位,思想才能统一,工作才能落实。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断增多,贫困生心理问题随之日益凸显,我院在2001年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学院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扶助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里除了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外,还特设了“贫困生心理扶助办公室”,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分管学工领导、院学生工作处领导、院学生资助办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系部分管学工领导和系心理工作站站长组成,全面负责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管理。制定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实施细则,理顺贫困生心理扶助与学院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为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

1.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内容、途径、措施。我们把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将开展这一工作作为衡量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普查工作安排在每年9月下旬,之所以安排在这一时间段进行,主要是这时学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刚好结束,贫困生名单确定之后,贫困生普查对象也就确定。二是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学院进行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的时间,对于大一新生的贫困生心理普查可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同时进行,避免重复,有利于降低普查成本。三是此时绝大多数毕业班学生尚未离校顶岗实习,便于普查的组织和管理,即便是有少数毕业班学生已外出顶岗实习,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后,其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电话等联系方式将贫困生认定结果通知学生的同时,向毕业班贫困学生讲明心理普查的意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登录学院心理测评网站进行心理普查测试,学生还是能够很好地配合学院这项工作的。一般情况下,出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大学生心理普查,我们是以组织全院学生集中网上施测的方式,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进行,而对于贫困生心理普查则是采用UPI、SCL-90和EPQA(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三个量表同时施测,学生均能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进行测试,能自我控制答题时间,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教学中增设“贫困与应对”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为高职院校必修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1]。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各地各高职院校均陆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开设。然而,综观国内出版的琳琅满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却鲜有提及“贫困”的内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也未曾提及,面对约占高校在校学生25%的高校贫困生,同时,高职院校8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从我院近十年来的贫困生认定统计来看,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34%左右,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上回避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合理的。我们在“面对挫折”这一教学章节中加入了“贫困与应对”一节,主要内容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含义及其界定,经济困难家庭的致贫因素分析,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关系,贫困与应对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以阳光心态看待贫困,让学生理解贫困与挫折同样给人磨砺,同样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贫困同样可以转化为人生奋进的正能量。通过教学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扰,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使他们具备健全人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3.根据困难等级类型分类分级辅导。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下称“指导意见”)中指出,“所谓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指导意见》中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设置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等2~3档,我们依据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桂教资助[2007]1号)文件精神,将贫困生分为一般困难、特别困难和突发事件困难三档。不同困难等级类型的贫困生其承受的压力和因贫困所受的心理伤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特殊困难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最大,其所受的心理伤害也最大,这类学生我们把他们归入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定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负责心理扶助;对于特困生则根据其困难性质及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系部心理工作站共同扶助;一般贫困生因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小,所受的心理伤害也较小,我们一般安排系部心理工作站开展心理扶助。不同困难等级类型的贫困生虽然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就大多数贫困生而言,他们又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封闭、排斥、敏感、攻击、虚荣、嫉妒、仇富、拜金、依赖等共性[3],因此,我们针对贫困生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对贫困生开展以“励志与成才”为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邀请区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院历届贫困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励志专题讲座,帮助广大贫困生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探求谋生的手段和“自救”方法。

4.开设专用励志咨询室。虽然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针对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对比研究均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等人格特点上差异显著,并在内向与外向型、怯懦与果断型等次元人格以及心理健康因素、环境适应因素上同样存在显著差异[4]。由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个性不同,情绪以及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不同,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必然有所不同。实践证明,解决“心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针对“个性”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因此我们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的投入,在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专门的励志咨询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布置好咨询室的室内环境,安排在贫困生心理辅导上有所研究、对贫困生心理辅导上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贫困生开展心理咨询,同时,我们合理利用学院“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咨询系统”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实现反应快速的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保贫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扶助。

上一篇: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