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7-29 08:29:38

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高职贫困生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困难,还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剖析高职贫困生存在的自卑、嫉妒、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及其主要成因,探索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31-02

当前,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办学规模与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同时,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承受着物质贫乏的同时,还要承担心理上的困扰,有的甚至成为物质与心理的“双困生”,由于贫困而导致的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嫉妒、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成绩不理想与成长环境导致的自卑心理 高职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自卑心理。生活贫困的学生往往肩负着“努力学习替父母争气”的使命。而高职院校却一直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学校,高职学生也被认为是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与那些升入理想高校的同学、好友相比,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更大,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二是由于成长环境落后导致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相对广泛,贫困生在区域分布上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居住在非贫困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另一种是居住在贫困地区的学生。居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贫困生,往往会因为封闭、落后的思维方式——如自我封闭、习惯性安逸等,阻碍了他们的积极进取心。第二类贫困生可能因为长期的贫困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因自己和家人对改变贫困状况无能为力而深感自卑。成绩的落后与经济的拮据是大部分高职贫困生产生严重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他人比较导致的嫉妒失衡心理 嫉妒也是高职贫困生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在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或者家境优越的同学相比较时,他们的囊中羞涩,有一部分学生会发出“同样是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因此羡慕嫉妒恨。与生活富裕的同学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独立交往能力并不差,所缺的只是家庭生活条件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和优越感。由于高职院校学习任务的特殊性,社会实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富裕的学生在面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服装考究,并且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不必考虑酬金问题,而高职贫困生却不能如此洒脱。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仅仅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会使他们心理失衡。

相对早熟导致的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渴望与人交流但又存在戒备的心理。一般情况下,贫困生尤其害怕别人问起家庭及家人的情况,不愿意参加聚会或游玩。由于生活费用的不足,高职贫困生在日常与人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积极性表现不足。另外,家庭经济拮据会使贫困生相对早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起一般的学生,他们更为独立、谨慎和敏感,即使在教师、同学、朋友愿意帮助的情况下,也存在故意回避的心态。在很多时候,他们想与人坦诚交流,却欲言又止,想融入群体,却害怕被嘲笑,对教师与同学的善意相助可能会理解为施舍。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地阻滞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独自承受着心理上的重担,将自己排除在集体与温暖之外。

青春期困惑与未来就业形势的迷茫导致的焦虑心理 高职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到心理上,他们都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青春期的急剧变化中,肤浅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心理上的成长滞后于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的相对脆弱,更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对于高职贫困生而言,他们成长中最难以磨灭的体验就是如何把有限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如何对得起辛苦工作、省吃俭用甚至举债供自己读书与生活的父母。因此,高职贫困生有迫切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但是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感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帮助家庭早日摆脱困苦环境的愿望似乎很难实现。举步维艰的生活、青春期的早熟和就业前景的迷茫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焦虑。

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措施

提供解决经济困难的途径 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困难,因此,在经济上进行直接资助是解决贫困生生活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免除、缓交学杂费的形式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解困能力,比如,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偿社会实践,使贫困生在校园和校外均有机会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参加有益的活动,如参与校园的园艺工作,也可以在周末走出校园做派单员等劳动强度适中的工作,使他们在增长实践经验的同时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多方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目前,学校对贫困生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但仍需要给予这部分特殊学生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导向。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主旋律,让学习成为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让学生懂得物质上的贫困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加以改变的,要重视学术学识,减轻对金钱与贫困的敏感度。另一方面,要在文化课教学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培训等形式,让贫困生了解心理防御的有关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使贫困生学会悦纳自我、善于合作,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贫困生入学后及时建立其心理档案,关注和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不同贫困生的特殊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采用对话、咨询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低谷。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是长时间忽视的结果,其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南辕北辙,也是导致高职贫困生“人贫志也贫”这种“双困”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仅仅是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关乎高职贫困生家庭的安定、高职院校的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

参考文献:

[1]王茂利.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2]杨岚.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陈志伟,黄上上.浅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林玲.高职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及应对措施[J].教育探究,2008(9).

[5]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6]田筱鸿.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7]金秀舫.关于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张峰(1975—),女,江苏徐州人,心理学硕士,江苏省徐州市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

上一篇:高职实训基地绩效与服务功能研究 下一篇:“四位一体”模式下高职教师整合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