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三维资助模式刍议

时间:2022-07-27 04:46:53

高职贫困生三维资助模式刍议

摘要: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分为解困型资助、励志型资助和强能型资助三大类,本文对三类资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三维模式 资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建设人才。但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促使我们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三维模式

根据资助主体(政府、社会、学校等)对贫困生投入的资助要素。以及贫困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发展领域来划分,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分为三大类:解困型资助、励志型资助和强能型资助。

解困型资助,又称经济资助,指的是资助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资助要素直接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进而维持学业的一种资助方式和行为。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资助体系。

励志型资助,又称心理资助,指的是资助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资助要素,帮助贫困生解决因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贫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贫富观、荣辱观,建立一个自信、自强、自立、自爱的精神支持系统,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精神品质和社会适应性的一种资助方式和行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

强能型资助,又称能力资助。指的是资助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资助要素,为贫困生免费提供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充分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种资助方式和行为,如培训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英语技能。

二、高职贫困生解困型资助中的问题探讨

(一)贫困生认定的模糊性

高职院校一般综合使用生源地认定和学校自身认定两种方法,将贫困生认定为特殊困难或一般困难,并给予相应资助,但实际上,特殊困难、一般困难和非困难的界限有时很模糊,难以准确认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源地认定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真实性有待提高;学校自身认定受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的影响较大,容易流于形式。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时难以保证。

(二)资助体系的分散性

随着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贫困生多元化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由于各项助学措施缺乏必要的整合,导致执行时容易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致使个别困难学生多次获得资助,而其他困难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这样既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惰性,也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高职院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分类管理,整合各类助学措施,形成个性化的资助包,防止重复资助、资助过剩,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三)社会资助的不足性

目前,各高校都在极力争取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加助学活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但相对而言,重点高校获得的社会资助比高职院校多得多,社会资助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优势和特色,采取开辟专业性勤工助学岗位,引进企业奖学金,试行院系冠名权转让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助来弥补政府及学校助学资金的不足。

三、高职贫困生励志型资助中的问题探讨

(一)关注心理资助

不容忽视的是,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困难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投入不多,事实上,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普遍存在自卑、忧郁、敏感多疑、焦虑、自我封闭等障碍性人格特征。同时,部分困难学生在经济资助中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贫困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力开展心理干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在贫困生心理干预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包括两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团队训练等途径对贫困生给予精神扶持,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爱的品质。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功;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评估、干预、跟踪、调控为一体的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帮助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四、高职贫困生强能型资助中的问题探讨

(一)重视能力资助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学习方法不适应、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高职教育要求“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能力优先”,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后,帮助他们解决因经济贫困而造成的能力缺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高职院校要转变资助理念。改变过去直接进行经济资助的模式,通过多种,平台帮助贫困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从根本上为其将来摆脱贫困创造条件。

(二)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包的开发

结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面向贫困生开发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包,帮助贫困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一措施需要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平台和资源帮助贫困生提高相关能力。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学工作部门要根据社会所需的学生能力结构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教育券的理念,向贫困生发放数额不等的培训券。引导贫困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培训的方式、内容、时数等。但目前,高职院校面向贫困生的课程开发尚在雏形,有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实施。

(三)面向企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受全球经济影响,高职院校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要把提高贫困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贫困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重点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见习、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性,更好地推进学生就业。与此同时,学校要在学生入校后,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理性思考高职贫困生三维资助模式

高职贫困生较普通高校贫困生更难解决,无论是单纯的经济资助、心理资助,还是能力资助都无法满足高职 贫困生的生存、求学及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三种资助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共同构建“解困・励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模式,既注重缓解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又注重塑造贫困生的心灵,更注重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形成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心理资助为重点、以能力资助为核心的全方位、个性化资助体系,帮助和引导贫困生成人成才。为更好地推进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三维资助模式的集成作用和系统效应,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和改进以下工作:

(一)加快实现贫困生认定工作科学化

贫困生认定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贫困生资助的公平与效率。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考察贫困生个人消费等措施,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综合使用生源地认定和学校自身认定方法时,一般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基本生活水平,确定全校学生的平均生活水平,作为相对指标;第二步,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必须同时携带生源地民政部门及高中、中职学校开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三步。对初步认定为贫困生的家庭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家庭收A2,iE明的真实性和该生获得过的各类资助;第四步,动态了解学生在校消费情况,重点考虑物价上涨、学生发展性需求变化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第五步,确定学生的贫困等级,同时给予相应资助。

(二)充分发挥贫困生主体性

在一般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是弱势群体,而政府、学校、社会慈善机构等资助方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中,资助的政策和方式是由资助方单独来决定的,而忽视了作为资助重要参与者的贫困生的主体性。高职院校要在认真调研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让贫困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参与制定经济资助政策,将大大提高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发心理解困、能力培训项目时,更要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正视困难,积极参加各项能力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实现资助方式与贫困生生存、发展需求的最佳匹配。

(三)不断探索新的资助方式

目前,高职贫困生资助的方式有很多。但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劣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不断完善原有的“奖、助、贷、勤、补、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资助方式,并协调好各种资助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有高职特色的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重点在“助学――实习――就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院系冠名权转让、专业性勤工助学岗位开发等方面探索出新的资助路子,实现助学与就业双赢。

(四)大力推进资助工作法制化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均以不同的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受发展水平及法制不健全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个别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发放助学贷款、个别学校不能足额提取贫困生资助专项经费、个别学生逃避银行贷款等现象,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明确有关主体、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和规范贫困生资助工作,推动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上一篇:道德冲突与班主任育人功能的发挥 下一篇:状态预知建模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