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研究

时间:2022-09-19 03:13:45

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研究

摘 要: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大学生更大,加强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职贫困生受挫折原因及抗挫折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提高贫困大学生认识、解决贫困生眼前困难、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增强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教育 实施途径

一、贫困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恋爱等问题的巨大压力。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挫折,稍有不如意,便失望、郁闷、焦虑,有的甚至走上绝路,而贫困生的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贫困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部在2010年8月12日举行的2010年第10次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高校已把解决好贫困生的困难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其中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进行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加强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采取及时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其意义甚大。

二、贫困大学生受挫折原因及抗挫折能力现状分析

贫困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农村,或少数城镇下岗家庭,大多数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不佳。他们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

1.经济压力。

一年超过1万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对于家庭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大开销,不少大学生都承受着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巨大压力。

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相对落后、封闭的地区走到繁华开放的都市,在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时,却面对穿着名牌服装、拿着时尚手机、玩着高级电脑、出手阔绰的同学,物质上的差距让他们相形见绌。在我院的贫困生行为调查中,85%的贫困生表示他们会经常意识到自己与宽裕学生的差别,69%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经常进行攀比会让他们产生困扰的情绪。

2.精神压力。

贫困生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精神压力往往比经济压力更让他们不堪负重。

本院对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分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贫困生组和对照组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共七个变量进行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组的人际关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绝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与学习条件的限制,原本就有部分课程基础较为薄弱,在为物质发愁的同时还面临学习压力;危机意识较强的贫困生还会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困难与就业竞争,对前途与未来充满焦虑;进入都市,对城市生活与城市人际交往模式的不适应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又陷入困境。来自于学习、就业与人际交往方面的精神压力更大。

部分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我院的贫困生行为调查中发现,有80%的贫困生选择在周末和空闲时间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兼职。双重重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自尊心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常常陷于极度的自卑之中。在这种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压力下,贫困生往往心理失衡而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出于自卑,“羞于言贫”是贫困生的普遍现象。他们害怕被人瞧不起,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困难处境。有的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有的隐瞒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免引来同学同情的眼光;有的宁愿暗地吃苦,也不愿求助他人,更不愿意接受自认为是施舍性的帮助。在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有6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觉得与家庭宽裕的学生交朋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当他们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66%的学生不愿意向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提出帮助请求。对于每年2000―4000元的国家助学金,有的贫困生虽然心里非常渴望,但出于一种复杂的心态,不如实反映家庭情况,不申报助学金,但是一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这笔“巨款”,心理产生极大落差,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种“羞于言贫”的现象,其实是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是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身心俱疲的贫困生不但会“羞于言贫”,而且会“羞于交往”、“羞于表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单独的、封闭的、孤寂的牢笼里任自己的情感纠结不清,一经挫折便心如死灰、无法振作。

三、高职贫困生抗挫折教育的实施途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还包括对社会物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际关系及和一些社会机构间的关系的贫乏。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扶时,要以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工作重心,采取“助导合一”的方式,既解决学生眼前的困难,又为每一位学生量体设计一套“健康成长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资助资源,不断完善对贫困生的救助机制,建立全方位可持续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帮助、引导他们走出逆境,完成学业,励志成才。

1.帮助贫困生提高认识,树立信心,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个体对自我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贫困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的困难,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充满理解,理性处理现实生活中经济上、学业上、人际关系上的难题,保持乐观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战胜挫折的根本点。必须教育贫困生认识到苦难是一所大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贫困可以影响自己的生存状态,同样也可以使自己创造无比的财富,要学会把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用挫折激发意志。

辅导员每学期都要与贫困生定期或不定期谈话,举办各种励志讲座、心理解惑、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或个体辅导等活动,引导他们平时养成关心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加倍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上来。

2.帮助学生解决目前经济的困境,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物质保障。

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统筹运用国家提供的各种资助资源,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难外;指导贫困生参加适当的勤工俭学,用自己劳动所得为自己解决生活困难外;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发奋学习,争取各类奖学金。

帮助贫困生获得适当的经济资助,除了可以缓解经济困难外,还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单纯地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是治标不治本的。要通过引导教育和建立激励竞赛机制,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扬长避短,持续努力地实现阶段性学习目标;对学习困难的贫困生,每人配一名老师、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结成“二帮一”小组,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学校对这类学生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在他们自信心不足时加以鼓励,在他们学习不自觉时给予督促,在他们学习放松时及时关注,在他们彷徨时给以指引,在他们进步时多些肯定。同时指导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勤工俭学上面。

4.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良好环境。

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对于在心理普查中发现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学校要安排心理老师予以特别关注,进行个体辅导;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培养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健全人格。辅导员要向他们传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融入集体中去,与同学建立真诚、友好、和谐的感情;指导他们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常上图书馆看看书,到运动场上打打球、跑跑步,到幽静的地方读读英语,多找朋友谈谈心,等等,让自己的课余生活过得充实而丰富。对于已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的贫困生,学校要告知其家长,移交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学校要营造一种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倡导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提倡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良好人际环境,营造艰苦奋斗的文化氛围,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主动走近贫困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辅导员和其他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老师也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关心贫困生,使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和理解,以便他们缓解自卑情绪,减少人际沟通障碍,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之中。在这种自强自立、平等信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和解决。

5.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发展动力。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造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经济的窘迫,更是因为其能力的贫乏,缺少树立自信心的能力与本领,对未来缺少信心,对能否就业充满担忧。因此,要想使贫困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从能力上帮其“脱贫”。

学校要采取多样化的举措,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扎扎实实地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生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创建“自强协会”等社团,将贫困生组织起来,通过在协会种开展社交礼仪、交际常识等专题讲座,提高贫困生的交际能力;通过举办电脑操作、英语口语辅导等学习型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动口能力;通过举行论坛等活动,为他们创造当众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和害羞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更多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树立信心,确立奋斗目标。

6.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为贫困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

因为承载了更多的家庭期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心理使部分贫困生对成功的渴望更迫切、“急功近利”的心理更强烈。因此,要加大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供就业择业的“指南针”。

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首先要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心理,引导他们认识到“实力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促成他们热爱所学专业,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指导他们树立“面对社会、面对现实”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在校时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初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围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公德心、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面对择业遇挫时不退缩的勇气。最后要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

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相信通过辅导员及心理咨询老师的耐心教育与科学引导,加上贫困生自己的积极配合与自我提升,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告别酸涩的昨天,奔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金春雷,晏超.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分析及教育对策[J].社科纵横,2008,(6).

[2]王磊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文汇,2008,(1)(上旬刊).

[3]黄丹,汪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4]何威.搭建“绿色通道”保障经济困难生就业[J].吉林日报,2009-3-17.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困难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编号10F58)。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浅谈 下一篇: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就业调查与解决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