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迫切意义

时间:2022-10-24 05:04:06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迫切意义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而这批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劳动技能不高的劳动力,在城市的发展的领域日趋变窄,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需要对进城后的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从文化教育及职业技能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农民工更好的在城市生活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继续教育;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66-01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在建筑、运输、农贸、服务以及工业领域,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个人素质及职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其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术,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动,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 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素质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的加速,城镇化的质量越来越变为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而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素质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有2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占据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人力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阶段,这部分人口主要从事城市底层的工作,职业技术不高,加强这些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也是促进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就是产业工人,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具备的劳动技能已经不适应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针对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整体情况及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让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经常渗透创新的观念,因此在对农民工培训时,引导其思维的创新,促使其小农经济思想转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工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优化其思维结构,提高其思维创造成分,达到有效的提高农民工综合能力的目的,提升其自身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工技能向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继而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

2 继续教育有助于农民工在社会上合理流动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不仅是身份上的转变也是区域上的转变。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质偏低,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间的流动。而人们能在区域间的不断流动,使他们的社会角色在发生改变,随之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是与个人拥有的与学历为象征的文化资本密切相关,农民工想要在城市间合理流动,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术,才能是他们获得更过的就业机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通过笔者本次调研发现,在城市的流动农民工要比流出地的学历要高,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所以他们并不满足于现在辛苦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大的期望和追求,希望在城市的锻炼,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兴产业岗位要求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得农民工愈加难以适应,愈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他们渴望通过在城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个人素质,使自己可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可以拥有转岗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摆脱自身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继续教育具有使其社会成员分流成层的作用,通过继续教育让社会成员获得职业与地位的基础条件,继续教育的未来性特点决定了其使命是尽可能地促进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端化,由此催发人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并通过这一合理流动不断改善社会成员的职业、收入、地位层次和生活质量。

3 继续教育有助于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是指现阶段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借助于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优势,使其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工作和生活方式,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和社会过程。可见,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化。

本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该是一个渐次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①职业性质由低层次、次属的和非正规的向较高层次或高层次、首属的和正规的转化;②社会身份由农民过度到城市移民、新市民,直到最后完全转化为市民;③市民权利从无向有转化,直到最后成为城市生活的权利主体;④在社会心理上由乡村型人格向城市型人格转变,直到最后在思想观念、行为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上完全成为一个城市人。而以上四个方面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工这四方面的转变。特别是在转变的过程中,农民工心理上的障碍、基于制度、政策和文化等障碍而造成的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认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在观念和心态等方面与市民的差距,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心理障碍。需要在继续教育中为农民工开展针对农民工心理障碍方面的课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不断内化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自己是“城里人”,是“市民”,而不是“乡下人”。可以说,在继续教育中,让农民工完成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完成其身份和角色融合,也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卢建中,谢沅芹.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农业经济,2009(3):65-66.

[2]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9):41-42.

[3]蒋国保.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4(19):94-95.

[4]陆启光.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2):50-53.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 下一篇: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