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集经济角度的中国城镇化

时间:2022-06-19 02:09:59

基于聚集经济角度的中国城镇化

摘 要:城镇是城镇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城镇化发展壮大的支撑之一就是聚集经济。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城镇化的现状、不足,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聚集经济;中国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含义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发展、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农业已经处于经济主体非主要地位,具有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现象;是整个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结构的转型。

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受政策影响的国家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指引作用举足轻重。由于政府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会设置一定的法规政策,规定城市规模与设置,并且利用政府效力影响资金的运用走向,从而通过实施其的各项政策,间接或直接地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影响,在中国人为因素是必要元素。其次,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很明显。受历史原因影响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起点差异大,另外,东西部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产业以传统工业、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较合理。[1]这些因素都影响两个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反映在城镇化现状上即东部城市发达、集聚型小城镇多,而西部农村较多,小城镇较少。

二、聚集经济与城镇化的关系

1.聚集经济的含义聚集经济作为厂商、居民和其他经济参与者在一定具体的地区空间集聚带来的外部效应是城市发展初期所必须的原始动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城市发展的未来。因此,戴威・皮尔斯将聚集经济定义为:“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成本节约”。

2.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互相影响的关系

若要发展城镇化,那么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引导产业向园区内集聚,引发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产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区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载体。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城镇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等也会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也为产业集聚区搭建了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2]

三、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产业聚集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

(1)聚集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比上年进一步加大,建成区1099.8平方公里、标准厂房面积4930.4万平方米、道路长度7254.3千米,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多元化,支持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发展。这对城镇化建设也是很强的助推力。

各类企业加快入驻,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随着集聚区企业数量增加,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日益加强。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坚持“一区多园”、发展高科技产业、研发创新的要求,在立足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高科技产业,产业结构更加全面合理,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会进一步辐射产业园区周边地区,加速产业园城镇化进程。

(3)吸纳劳动力就业拉动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加快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力就业的新增长点,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河南省仅2010年,在180个产业集聚区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的有: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分别为4.16万人、4.98万人、4.12万人和3.5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5%、0.81%、13.31%和2.71%。分析河南省2010年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从业人8员就业情况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末,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比上年增长15.21%,增长速度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33.61%,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中,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的有4个市,增速高于20.1%的有5个市。

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聚集的不足

1.城镇布局不合理,空间分散。小城镇的数量多,规模较小,而且配套功能不够齐全,基础和公共设施跟不上集聚发展的步伐。到2011年为止,中国有19171座小城镇。从总量看,目前小城镇的平均规模,建制镇只有6000多人,非农人口只有3300多人,集镇1700人,非农人口不到400人。

2.城镇发展模式粗放,缺乏科学发展观意识,以土地利用为例

首先,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土地增加的速度。2005年全国城市土地面积为3.25万平方公里,2008年达到4.84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7.57,而同期城市人口增长率却仅为4.1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城镇土地出让市场化,大量耕地被征用,2010年我国城市征用土地面积1612平方公里,建设占用耕地145千公顷。其次,土地浪费闲置严重。2001-2010年中国10年间耕地减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1.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2万亩,现有城镇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占比7.8.

五、对策

1.户籍制度创新。削减户籍制度的辅助管理职能。,城乡差异在户籍制度上体现明显,缩小差异、去除城镇户籍的优越性,使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平等,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善我国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城镇化发展。政府应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权利平等,,实行城镇户籍核准制。[3]我国公民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使城乡户口的差异仅仅体现在居住地的不同,农民和市民的公民身份、社会地位,分享公共资源的分配方面完全平等,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因户籍不同而区别对待。

2.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根据农民的需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土地使用权的内容,是土地制度改革中关键的内容。首先,政府应更新完善土地制度法律法规,同时将市场经济制度引入土地产权的明确和流转,逐渐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另一方面,对农村土地的使用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其意义在于: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土地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规模化、集约化的科学理念融入土地经营;为产业专业化分工提供助力,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顺利。

3.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鼓励农民工有偿放弃承包土地,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调节农民工将承包土地使用权置换和变现的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承包土地进行异地置换从而,在城镇获得对应的土地补偿金,承包土地的转让金收入可以用来按一定比例用来支付城镇社会保障基金。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高效的融资机制和财政投资机制为期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城镇化建设财政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县域政府城镇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城镇化建设股份化投资公司;推动城乡准公共产品和土地资本化,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作者单位:1.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千,赵俊俊.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6)98-101

[2] 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李小军,方斌:基于突变理论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域城镇化质量分区研究――以江苏省13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3):65-71

上一篇:为建设新江苏提供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下一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