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 构建师生和谐

时间:2022-10-24 03:01:30

教育回归生活 构建师生和谐

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教育活动和教育目的也不外于此。回归生活是新课改的呼唤,是新一轮课程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教育回归生活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它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1、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教育必须围绕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

2、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意味着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新文化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要求国际间加强交流、合作,要求将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生态主义课程在响应这种新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为推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诠释

1、教育“回归生活”的含义。“回归生活”或“回归生活世界”最先是由哲学界提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是受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启迪走向回归生活之路的。教学回归“生活”与哲学回归“生活世界”都体现了人们寻找其生命活力、生长点的新理路。通过以受教育者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培养其热爱生活,善于营造愉悦、健康的自我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将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中,使其勇于探究、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中取得发展,营建生活。

2、教育应该回归到怎样的生活。教育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一特定话语中的生活世界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学生的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学生生存的至关重要的社会环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问题存在于生活中,问题在生活发现,教育就有了内容、方向和目标……教育随生活的发展、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地发展着。教育通过生活进行着,问题在生活中解决,教育就有了方法和策略。“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有怎样的教育就有怎样的生活”,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改造着生活。

三、关于“回归生活”教育的建议

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重建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应成为当代教育的自觉追求。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一个活着生着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情感体验方式等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并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但在目前的学校里,却如杜威所言的那样,“当儿童走进教室时,他不得不把他在家庭和邻里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兴趣和活动搁置一旁”,“儿童是带着健康的身体和有点不心甘情愿的心理来到传统学校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将身心两者一起都带到学校;他不得不把他的心智弃置不用,因为他在学校里没有办法运用它。”生活世界的有关理论还表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以后认知的必要基础。

2、教学向实际生活领域扩展。由于学校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学校永远无法完整的再现完整的生活,即使像杜威所说的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引入学校,可典型活动毕竟是对现实生活作过抽象和选择的产物,是无法代表生活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情景性的。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要拓宽学习的空间,更重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既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作为主体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么,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也便失去意义了。现在学生由于课业的负担,每天基本是寝室―教室―食堂这种三点一线式的路线,在加上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迷上电脑,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不需要出门也可以接触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走向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3、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也只有基于这样互动的、灵活的、双向的“启发――参与”式师生交往教学观,才能把学生从“你教我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在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前提下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危害及抑制策略 下一篇:善于思考在围棋文化引领下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