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探究

时间:2022-10-24 12:38:04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明确地肯定了“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并指出:“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目标或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设计、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以声像、实验、挂图等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或以引人入胜的导语、幽默有趣的旁白、妙趣横生的对话,营造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个“看照片,联系照片中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的习作。这是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摄下来的真实场景的照片。由于学生们远离那战争的年代,无法感性地认识那场侵略战争的残酷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在习作指导时,如果没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战争的情境,积累一点战争的感性材料,学生们是根本无法联系照片进行联想的,只有“再现”当年日本法西斯狂轰烂炸的侵略行径,学生们才能“感同身受”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播放录像,创设特定情境,感受灾难

(1)播放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狂轰烂炸的录像片断,感性了解日军侵华战争的凶残与罪恶,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

(2)学生观看录像后,感受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特别指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2.教师讲解

先简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再请学生们谈谈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3.学生发言,加上教师适当引导,为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作适当铺垫

4.放完录像后引出照片,激发兴趣,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在以上案例中,观看录像,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性地认识侵华战争的真实本质,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进入到战争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接着看照片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基础。学生有了联想的感性资料,有了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和心理,才有写作的兴趣与激情,写起作文来势必得心应手,联想丰富,感情真挚,立场鲜明。

二、倡导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利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让学生感到:我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我就是文章中的人物,我就是亲临现场的作者。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才会记得牢固、体验深刻、兴趣浓厚。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渔歌子》时,在学生多次诵读《渔歌子》、找出词中意象、想象词作画面、丰富词的意境之后,我结合词人张志和的生平,借助张志和的哥哥所作的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让学生理解张志和填词时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师生分角色诵读兄弟俩人的词作。在师生的一答一和中,学生既领会了词人填词的深层原因,领悟了诗词中深刻的思想感情,又感到有趣、自然,增强了对语文的亲切感,自然产生并增强了兴趣。

三、注重探究,深化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习上,依靠他人的语言说明或讲解习得的知识,只能达到短时记忆,无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依靠语言说明或讲解传授知识,其有效性也只有50%左右;而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其有效性却要高达60%以上。探究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为新的语文知识。

指导低年级学生认识“大”与“小”两个字时,我先摆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中皮球,进行实物比较。结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都能得出“乒乓球小,中皮球大”的结论。然后,我又用一只篮球与中皮球比较,学生又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篮球大,中皮球小”的结论。两次实物比较之后,我问学生:前次你们说中皮球大,这次又说中皮球小,中皮球到底是大是小?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认识中,很轻松地理解了“大与小的概念是在实际比较中形成的”这一道理。通过实物演示,学生通过比较探究,不仅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大”与“小”,而且他们还能列举出诸如“狗比猫大而比牛小”等。同时,再次延伸思维,举出“二楼比一楼高又比三楼低”“骑自行车比走路快,骑摩托车又比骑自行车快”等事例,丰富、拓展了自己对“大小”“高低”“快慢”等词语的理解,证明了他们的扩散思维得到了发展。至于“大”与“小”两个字的写法及其相反相对的含义,更是烂熟于心。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情境、体验、探究三个维度入手,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秋天的收获与感悟 下一篇:语文课堂——生命涌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