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

时间:2022-10-16 02:43:10

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从中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首先要把学习引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思维活动。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案件,你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侦破呢?”学生充满好奇地答道:“愿意!”接着老师出示例题:“一个寂静的夜晚,一名小偷潜入一家商店,偷走了许多贵重的物品。逃走时不慎在窗口留下了大约23厘米长的脚印,你们能根据人脚的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的关系,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吗?”学生马上议论纷纷,说出几种意见。教师适时引导说:“谁说的正确,等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后就明白了。”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创新欲望

根据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要打破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思维动机,唤起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让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班有32个同学,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到九鹏溪游玩,九鹏溪售票处下写着:“每张票5元,40人以上八折优惠。”问:34人买票至少需多少元?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同学们特感兴趣,很快进入讨论角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认真思考。然后,我先请第一小组的组长汇报。她说:“我们是这想的,每张票5元,34人共计170元,因为40人才能打折,现在才34个人。因此就按34个人头去买票。”接着,我问:“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第二组的组长回答说:“我可以先按40个人头计算,再打八折买,共用160元,多买了六张……”这个同还没说完,第三组的组长紧接着说:“我也是用这个方法算的,多出的六张,我还打八折,卖给其他游客。这样,我只需付136元,在使自己得到了实惠的同时,又让其他人等得到优惠。”话音刚落,第四组的组长又说:“我只用130元就够了,‘5×40×0.8-5×6=130元’我是把买的六张票按原价卖掉。”全班同学听了,都哄堂大笑,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开来:“这是不行的,是违法的,是投机取巧的行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好。

通过这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创设学生交往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引发“学生交往”的学习情境,相当于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场比赛的情境:将全班学生分为红队和蓝队,再请两位选手分别代表他们拉动一个三角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谁把框架拉变形(不能拉坏)谁就获胜。比赛结果不用说,是拉动平行四边形的一队获胜。这时学生肯定会认为不公平,于是,就此引导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再联系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事例使学生在游戏互动中体验到三角形的特性。再比如说,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数据,课堂上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由他请一位好朋友帮他算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几点几米。由于身高是学生藏在身边的小数,对初学小数的三年级小朋友能引起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之间全方位互动交往,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设操作情境,促进主动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才最深刻。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探求新知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多种感官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运用直尺、三角板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再让他们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动手折一折,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小结出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亲身发现了新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开拓了思路,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设实践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实践应用就是将所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更好地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切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过程。例如学习“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后,我让学生去调查“某文具商店上个月笔的销售情况,并对收集到的各种笔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再分析数据,哪种笔销售最多?哪种笔销售最少?相差多少?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怎样进货?请设计一份下个月的进货单”。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加工能力,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数学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教具、学具的操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媒体有效地结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体验,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西园中心小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校长应善于取舍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生物高考案例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