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业呼唤职业经理人

时间:2022-10-22 12:21:54

媒介业呼唤职业经理人

职业化是任何一种行业或专业成熟的标志。新闻传播工作在中国一向是职业化的,比如职业编辑、职业记者、职业报人、职业编导等等,但是,在中国媒介步入市场经济环境之后,经营管理队伍却无法达到职业化的要求,成为媒介业人力资源最大的缺陷。随着媒介经济运作日益规范化与市场竞争加剧,训练有素、称职可靠的媒介机构职业经理人,就更加显得稀缺。媒介市场的繁荣以及急迫需要,使得培养、造就媒介职业经理人成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当务之急。没有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中国的媒介产业今后的发展将受到致命的制约。

经营管理地位上升

重采编轻经营管理,是中国新闻单位所习惯的价值观。但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媒介业的价值座标也开始日益向经济效益倾斜。因此,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在新闻单位里渐渐也就具有了魅力,经营管理的地位明显上升。

作为企业经营,当然就少不了总经理,近年来国内的新闻单位相继设立这一职务。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总经理与社长(董事长)、总编辑构成“三驾马车”的领导格局,虽然在最高领导层往往排在最后,可是实权却颇大,因为往往是由总经理负责管钱。

最近,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经理改任总编辑,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报业集团内部,总经理的工作已远远超出经营系统的范围,毫无疑问地属于社级领导。这种领导架构,显然是与西方媒介企业相一致的。

高级人才向经营倾斜

近来,不少新闻单位出现采编主力干将调任广告或发行部门负责人,为媒介的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结果,而今强势媒介的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名片上印着高级新闻专业职称的已不再稀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媒介的市场营销,因为企业界对广告业务员显然不如对采编人员客气,而有高级职称的采编人员,在搞经营时顺理成章地能占不少便宜。

经济杠杆发生了作用,发行与广告部门普遍采取绩效挂钩的薪酬工作,因此,收入在媒介各工种中遥遥领先,越来越务实的人们进行选择时当然不会拒绝高收入的岗位。

以前采编部门的骨干轻易不肯屈尊到广告发行系统。现在,有的广告部门负责人被调到采编部门任职,必须得老总做思想工作,比如最近一位内地报社的广告部主任,被调到同一报社的晚报任副总,就颇不情愿。

ISO9001认证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日前获ISO9001国际认证联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据悉此为国内广播电视业第一例。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标准之一,为全球150多个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已有2万多个企事业单位获得认证。获得此项认证,对于媒介业的影响意义远远大于对北京电台的实际意义。

该标准针对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享受的服务提供质量保证,北京交通台此举,昭示着国内媒介已经在质量保证标准上向企业看齐。这也意味着在经营管理层面,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北京广播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因为北京是国内第一大汽车城,仅私家小汽车即达54万辆,众所周知,汽车驾驶者是大都市最主要也最稳定的听众,也就是说,首都的广播听众市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很高,因此,为北京交通台等广播电台提供了肥沃的经济土壤。

媒介企业家在成长

可以说,中国已经渐渐形成了媒介企业家队伍,虽然与市场里其他企业相比,还很不成熟,很不成规模。在各种新闻传播专业报刊上,在各种网站与论坛中,在各种峰会、研讨会、论坛上,能够看到媒介企业家活跃的身影。

在新闻专业报刊上,浓墨重彩地宣传媒介人物的大块文章,主角已经由过去的采编高手,转为经营高手。特别是在官方权威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上,能够占据头版显要位置甚至整版、转版的重头稿件,主角极少是宣传或采写的成功者,往往是经营有方的媒介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成功的媒介企业家,并非采编出身,而往往是行政背景,比如计算机世界报的老总石怀成、中经报联的前老总王彦、北京青年报前社长崔恩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前社长黎元江,等等。他们不以采写见长,也不以编辑或评论见长,而是作为企业经营者得到业内的重视。

第一代市场化报纸创业者陆续退休

国内报纸真正市场化运作,到现在至多不过十年。当初披挂上阵的老总,经过这些年的奋斗与努力,要么战果累累,要么渐入佳境,应当说,正处在事业的黄金时代。但是,由于体制原因,有一些状态颇好的老总,却不得不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这种现象在广东、河南、四川、河北等地都存在,一批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周报老总,陆续“到站”,虽然有的还被返聘担任顾问,但是已不在其位,也就不便谋其政,只能是当个参谋出出主意,有的甚至下海办企业去了。

报业是高度经验化的行业,资深报人是最大的财富。西方的新闻界,尤其是主流媒介,老总往往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七十八十不稀罕。国内通行的退休制度,对于报业来说,其实并不适宜,正如大学里,学科权威学者应该超龄服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方汉奇教授,年过古稀,仍然是正式在职教授。

媒介用人制度特别是领导层管理的半市场化半机关化,最终不利于媒介经济的繁荣。

广告发行人才日益职业化

一般而言,如今办报办刊最缺的人才不是采编人才,而是广告与发行人才。这种需求当然会刺激发行与广告人才的成长。在媒介比较发达的城市,广告与发行相应成熟,形成了职业化群体。在媒介市场前沿城市,甚至出现了广告顾问与发行顾问,专门为刚刚入行或尚不熟悉市场的报刊服务。

广告的客户资源与发行的段道订户名单是广告与发行的利器,也是报刊的核心商业机密,能够接触、掌握这两大机密的广告、发行人才,只要再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就不难成为媒介业倚重的专业人才。

职业化也就出现了“挖人”、“猎头”,事实上,广告总监与发行总监虽然不如总编或主编风光,但是身价并不逊色。人才市场细分的结果,就是薪酬不断提高。

媒介人才国际化

以IDG为开端,国际媒介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由于传播业的特点,管理层必须要本土化,因此,这些国际媒介集团雇佣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这些外资媒介的中方雇员,有不少又跳槽到国内媒介。

道琼斯等外国媒介公司,在华尤其是在京聘用数以百计员工,而这些员工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因此,为国内的媒介提供了越来越多受过西方媒介企业训练的人才。

另外,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效法北京,创办了各自的英文报纸,顺理成章就得雇佣外籍英语专家。顺便说一句,这些老外拿到的工资,并不比同一单位的国内雇员为高。大都市媒介收入提升幅度之大,已经基本赶上国际水平,以至于老外来就业得到的是国民待遇,这也是一种进步。

由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普及,新闻单位越来越多地采用招聘而不是正式接收为在编干部的方法,而且,户口与干部身份等条件渐渐被废除,这样,在客观上为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

媒介人才跨地区就业

按照劳动力市场的传统标准,新闻工作者属于自由职业者,也就是说,新闻采编的工作特点是非常适合独立作业的,对供职的单位和工作地点有极强的兼容性。所以,媒介业人士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之间“换岗”,在西方国家或者解放前的中国报业,是很正常的。解放后几十年来,由于户口、人事组织关系等硬性指标的束缚,使得新闻工作变成了与机关干部差不多的差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户籍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就业观念与行为都发生了巨变,今天,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媒介招聘采编人员,都可能有外省市的人才应聘,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今,在一些内地甚至西部城市,只要报纸有前途,都不难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闻人。这种广被接受的打破地区限制、四海为家的新闻从业观念,为各地报纸带来了新的活力。

港台新闻工作者择业范围如今已经延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前不久,香港一位资深女报人到北京,据说是一家西方杂志出版商要在北京出一份高档刊物,打算物色主其笔政者。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媒介已经进入了大中华传媒市场时代。

本专栏作者曹鹏,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天歌传媒独立董事,致力于媒介经济学与书报刊市场营销研究,出版有专著《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媒介资本市场透视》等多种,新著《报刊市场营销策略》、《媒介经济学教程》、《杂志中国》、《守望媒介》即将面世,在《新闻记者》等专业报刊开辟有媒介市场观察分析专栏,并担任多家报刊的咨询顾问,在新闻采编、经营管理实务与媒介理论、学术研究等方面发展均有所建树。

上一篇:媒介的竞争策略与市场重组 下一篇:面对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可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