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2 12:16:52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49-0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儿童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也能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这就使得老师在课前要积极地去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让抽象变为具体,让无味变为生动,让畏惧变为亲切,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创设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现。

一、导入趣味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略显枯燥的学科,对于尚处于智力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接受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小学阶段的教育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培养起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兴趣,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对数学的喜爱度,影响到学习质量。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一半,通过一些趣味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热情,将心理及情绪状态调整到最佳,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趣味性的话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点而定,比如低年级的小朋友,知识水平不高,对事物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尤其是对故事有特别的爱好,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学习,可以将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延伸到对数学问题上来。比如,老师问: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桃子。有一天,猴王带了12个大小一样的桃子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利用类似贴近生活的题目为例,引导学生去解决,进而激发思维,引导他们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数学问题,共同讨论。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俗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都是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疑问会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面对未知问题时,学生会呈现出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产生,可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3]。比如以如何判断平年闰年为例,教师可以以诱惑性的口吻说:“老师已经掌握到了判断平年跟闰年的方法,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个年份问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回答,老师可以马上给出答案,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老师便可随便挑出一些年份,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找出答案,即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接着可以就这个话题,做一个课题延生,比如如何马上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等等问题。

三、设置动手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动手操作可以将数学里提出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给学生一个更直观形象的印象,学生不仅可以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延伸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加强他们对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印象。比如在小学数学中常常会涉及到的植树问题,关于植树问题可以总结出一个公式“距离/间隔+1=棵树”,为什么棵树不是距离/间隔,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一呢?这个问题常常会困扰学生,教师的语言说明也无法给学生建立形象的概念,此时便可指导学生以笔或者木棍代替树,模拟植树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又如,关于几何问题中,两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拼在一起,会引起表面积减小,但是体积不变的问题。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牙膏盒、化妆品盒或者其他盒子,做不同形状的盒子之间的拼凑,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四、创设数学游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游戏也属于情境教学中可借鉴的一个途径,将数学问题运用到游戏中去,可以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所有游戏的参与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去,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数学游戏适用于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及强化上。比如一年级的加减运算,只有加强练习才能锻炼运算能力,由于其单调枯燥,不少学生会反感甚至逃避练习。对此教师可使用卡片计算接力的游戏,即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发卡片,接到卡片的同学用上一个同学计算出来的得数自主编一个算式传给下一个同学计算,使每个同学都通过参与游戏得到锻炼。

五、鼓励超前,培养能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必须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这正是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4]。

例:在连加教学中:师:明明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明明在干什么呢?再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投影出示5只小鸡)

生:5只。

师:跑来几只小鸡?(屏幕演示跑来了2只小鸡)根据你所看到的,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你们能根据这个数学问题列式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

师:看,又跑来了几只小鸡?(屏幕演示又跑来了1只小鸡)谁能向大家叙述一下整幅图的图意,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师:那怎么列式,你们会吗?

另外,在情景教学中注意活而不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不能忽视思维的规范性,规范的审题,规范的语言叙述,规范的答案,有助于学生发展交流的能力[5]。

六、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通过各种方式设立各种情境外,情境的创立还必须与新知识点的教学紧密联系,选取典型性的题材,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来创设。让儿童在学习中快乐成长,不被题海所淹没,我们就更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广而又贴近生活的最适宜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开拓创新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素红.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版),2009(9):13-14

[2]林丛丛.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国教育,2009(6):17-18

[3]吕传汉, 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9

[4]李成.为小学生学好数学搭建“绿色”通道——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08.(46):46

[5]陈志.浅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改探索.2008.(3):38

上一篇:真实,习作的灵魂 下一篇:语言让数学课堂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