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

时间:2022-10-21 09:46:52

传统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误区 更新观念

教育界人士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铐,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大胆地发动学生自己破疑。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21世纪的教学。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要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课堂摄取信息。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我们在学习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校正。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2.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来。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

三、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采用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做法,这种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天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

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却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有的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抓住有利的教学机会,不能给予适时的启发,使得很好的教学机遇一晃而过。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得不牢固的现象。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能力呢?

我们要走出“传统语文教学”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逐步构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一篇:让有效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