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2-09-01 12:04:58

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一种永远不会贬值的民族“本钱”,传承文明,哺育华夏,造福人类。让学生亲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开展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生积淀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语文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就是文化。那么,语文怎样负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怎样完成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让学生亲近优秀问题文化的使者?

汉语文化的内涵

“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南北朝已普遍使用。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华”特别指中原地区。“中华”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的。所谓汉文化就是起源于中原地区,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汉语文化”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用汉语表达的汉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形式,譬如蔚为壮观的中国古代典籍;也可以是口头语言形式,譬如声韵调各异的地方方言(口语)。无论是书面语言表达,还是口头语言表达,都是对汉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反映与记载,都必须彰显汉民族所共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延绵几千年,一直没有失去它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从汉语的技术层面,即汉语的书写、音韵、字词、语法、修辞的变化与汉语的思想层面,即汉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价值观的变化来考察汉语文化的历史变迁。考察汉语文化的变化贯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发、演绎和发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唯有让中国人能比较详细地了解汉语文化内涵,才能激发起人们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神力量,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探寻:在环境氛围的熏陶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的渗透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亲近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基牢固,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吸取对自身人生成长有促进作用的能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在开展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可以积极渗透中华传统经典,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主动吸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促进学生自律自省、提高修养、完善德性、健全人格;可以将“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精心布置并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塑造学生性格与灵魂的基石。

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结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经典美文,比如,可以利用弟子规对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精心设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经典氛围的濡染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性情。

一是“目染”,即视觉激情。学校在必要时可以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如在道路两旁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学习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名句,在文化走廊内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三字经”“新弟子规”等,道古论今,处处渗透着新时期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是“耳濡”,即听觉唤情。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系统的优势,精心挑选和设计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诗文进行朗读,通过音响系统使校园中播放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融入到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广大师生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中求得真、善、美。

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应成为学生积极创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氛围,努力使学生真正走向自主生活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自发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富有情趣、针对性强、参与者多、教育面广、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主题活动。

今年2月,江苏省文明委正式推出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规范,描绘出了一个守礼有德的中国孩子模样。“八礼四仪”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们可以将“八礼四仪”内容融入该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之中。“八礼四仪”具体内容如下。

“八礼”内容 餐饮之礼: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具体要求:小学生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游览之礼: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文俗、恪守公德。具体要求:小学生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不划刻。观赏之礼: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具体要求:小学生在观看文艺演出时不能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仪表之礼: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具体要求:小学生站立时要抬头挺胸。行走之礼:在徒步、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通、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此外,还包括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等。

“四仪”内容 7岁入学仪式:重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重点让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重点让初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18岁成人仪式:重点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在学科教学渗透中亲近传统文化

教师应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让学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好的语文教材应既具有文学性:教材的内容总离不开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去吸引别人,用真挚的感情去打动人;教材中的文章凝聚着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情、精神风貌、审美趣味,往往是作者人格魅力的象征。好的语文教材又应具有人文性,还应具有审美性。当年孔子以《诗经》作为弟子学习的教材,其实质就是他看中了《诗经》的审美特性。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也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山河相关的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其实质就是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与掌握。

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不少诗歌,诗歌特别讲究音韵美。比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古代七言诗通常每句都有四次停顿,但每次停顿并非是在同一字序上。如《峨眉山月歌》中一、二句的第三次停顿在第六个字,而三、四句的第三次停顿则在第五个字。

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多。以时代划分,这里既有历史人物,如孔子、王勃、王维、司马迁、司马光、郑和等;也有现代人物,如宋庆龄、陶行知、徐悲鸿、等,形成了一幅纵贯古今的中华杰出人物的长篇画卷。学校应通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这一实践研究,让学生既能看到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又能看到以上人物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以职业来划分,既有政治家,如孙中山、、邓小平、等;也有科学家,如钱学森、高士其、开文迪许等;还有文学艺术家,如冰心、高尔基、莫泊桑、怀素、梅兰芳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学生们或许会从他们早年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或许会从他们的成就中懂得他们为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按道德标准划分,既有正面人物、善良人物,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爱兵如子的、抚育藏族孤儿的孔繁森等;也有一些反面人物、丑恶人物等。

情操美 小学语文教材以“爱”构成情操美的核心。一是爱自然。比如,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二是爱祖国、爱人民。比如,我国古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而爱祖国总是与爱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三是爱亲人,爱师友。因为人生最珍贵的是亲情、友情。四是爱生活。比如,司马迁历时18年才写下辉煌巨著《史记》。

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还有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人生打下精妙的“底色”,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上一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下一篇: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