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研究品味文本,古为今用

时间:2022-10-20 10:53:20

和谐教育研究品味文本,古为今用

文言文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它以言简意赅、言辞优美、思想深邃影响了千万中华儿女,给我们留下了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壮美绚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言┉…因而,如何把握文本秘妙,把一堂鲜活的文言文课堂呈现给学生,古为今用,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 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古为今用

大凡好的文字篇章,无一不把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或通情,或晓理,或警示。文言文是古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作的一种文体,当然也不乏糟粕。比如:“万般阶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自傲,还有“忠则尽命”的愚忠谬论,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要求教师要品读文本,挖掘文字的思想内涵,启发学生,通文晓理,古为今用。这也就是古人提倡的“善施教化”。我在执教《杨氏之子》时,“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试图考考杨氏子,却被杨氏子的巧妙应答说得心服口服。文本的思想内涵试图通过杨氏子的巧答凸显出小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我特意从《世说新语》中选取一个片段作为比较。

片段: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焉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片段中客人的粗鄙、戏谑,小元方的以牙还牙,有失礼仪都应该看成是文本中的糟粕。老师应抓住文本的思想内涵,积极引导孩子。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这样问:

师:你们更喜欢哪个片段中的人物?

生:《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和杨氏子。因为他们一问一答幽默风趣。杨氏子显得机智聪明。我特别喜欢他。

师:片段中的客人与小元方,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呢?

生:因为客人无礼在先,取笑小元方,而小元方以牙还牙,失了礼仪。师:是啊,我们对待客人,千万不能像小元方那样。

二、 涵泳文本的语言特色,古为今用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很重要方法提出,沉浸在微妙、雅致的古文文字中,有如春雨润花清渠溉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怡然自得。

文言文中不乏有些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句子,最早的四言诗《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中,“今”与“昔”对比,“依依”与“霏霏”对比,不但写出了战士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征战归来时满怀哀怨的悲愤心情,而且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这便是语言上采用了重叠与比兴的特色。再如,《伯牙绝弦》当中,写道伯牙与子期,一个善弹,一个善听,互为知音时,语言上形象感强,富有乐感和节奏感。教学时,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言文语言的优美,接受语言的熏陶,进而活学活用。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涵泳文言文语言之美。

师:伯牙琴音变化多端,琴里有山川江河,琴里有杨柳清风,肯定也有……

生:琴音里有风花雪夜,也有梅影竹涛,还有鱼翔鸟鸣……

师:妙哉!你堪比钟子期。下面,老师播放几段乐曲,看看谁听出奥妙。(多媒体播放课件《赛马》《二泉映月》《彝族舞曲》)

师:哪位同学是曲作者的知音?

生(明海):志在快马,明海曰:“善哉, 哒哒兮若快马。”

生(丹萍):志在清泉,丹萍曰:“善哉, 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林):志在舞蹈,伯林曰:“善哉, 翩翩兮若舞蹈。”

我与学生犹如伯牙与子期,一同涵泳文言文珠玉落盘之语言美。

三、 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核,古为今用

古人云:“披文以入情。”文字因情而生。情感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之中。因此,学生须细细揣摩古文的字、句乃至篇章,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教师也要作到在学生困惑时,及时“解疑”、“点拨”。如《伯牙绝弦》中有这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之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破琴绝弦”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让人悲恸哀鸣,其中蕴含着知音一死,再无人能替代,睹物思人,还留着这琴何用?罢,罢,罢!摔琴以谢知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琴有什么寓意?②“破琴绝弦”难道仅仅是摔琴而已吗?伯牙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拨开云雾见青天。很快,经过一番点拨,学生便悟出了答案:①琴系两人知音的见证。世人相交,往往交的是利,交的是位。而伯牙与子期,交的是音,交的是心。②“破琴绝弦”伯牙不仅仅是碎琴断弦,更是把知音——这根“心弦”也断绝了,终于不再弹琴。我们何时再见到这种高雅圣洁的人间真情?真是“相识遍天下,知音能几人。”

四、 开拓文本的价值取向,古为今用

都说阅读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怎么告别呢?王崧舟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指向文本秘妙。”我细细拜读他的理论,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如何让学生提炼文言文的文本秘妙,体现文言文的价值,做到古为今用?带着这一问题,经过实践,我的眼前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故事讲述的是两小儿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展开辩论,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⒈查阅资料,揭密文本秘妙。 两小儿围绕“太阳距离人远近”这个问题争辩有无科学依据?很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答案:无论什么时候,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⒉抽丝剥茧,再现人文价值。两小儿的言语,天真可爱;孔子面对问题,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也体现了实事求是,严谨慎行的为人处事态度。全篇文章揭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过,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类将用无比聪明的智慧头脑解决自然界的谜团,改造自然。⒊读写结合,生动再现文本。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同学把文言文改写成一篇生动、具体的记叙文。第二组的同学把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这就是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从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收获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做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在一堂课中收获颇丰

上一篇:深化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分析 下一篇:浅谈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