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中关村之本

时间:2022-10-19 02:37:43

创新是中关村之本

时间:2008年4月10日

地点:北京达园宾馆

主讲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

支持媒体:《中关村》杂志

整理:杨祖茹(《中关村》杂志 记者)

论坛综述: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每个企业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注进新鲜的血液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中关村的20年也就是创新的20年,在这个大舞台上,很多企业因为走在前列而发展为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企业,有的因为停滞不前倒闭。在这个风云变化的竞争中,如何吸取别人的创新经验为我所用,事关重大。

这些年,创新体系建设在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海淀园创新历程”研讨会着重从“创新历程”开始,力图系统地总结这20年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同时科学地谋划未来,使中关村海淀园进一步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总结创新经验的轮廓

赵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中关村研究发展主任)

我们北京社科院中关村研究发展中心这几年一直在做中关村方方面面的研究。虽然出了一些成果,但是依然不够。今天非常有幸承担海淀园创新历程这一课题,把这些年的经历进行科学的总结分析。查阅相关的材料,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总结研究。希望听到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中关村这20年创新历程,标志性的事件及其作用;第二,进一步挖掘我们是如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在全国内推广;第三,中关村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生态系统。研究这个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它本身的特点和今后发展方向;第四,就目前中关村创新本身存在问题做个总结阐述。包括外部的竞争对中关村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等。最后,关于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走势,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给予理论指导。

中关村创新的五大特色模式

纪世瀛(中国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应用科学院研究所院长、北京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

确实应该回过头来对这二十多年的历程,做一次认真的总结。中关村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才集中,科技成果、技术持有量大。但是真正使这个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还是需要不断创新。而且要真正想把这个事说清楚,国外的那些理论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他们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1992年,我专门在北京电视台对“创新”做了一次论述。这个创新体系分成五个方面来研究。

第一个就是理论创新。这是所有创新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从八届十一中全会,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开始就提出了。中关村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从始至终一直在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但是始终没有人认真总结。

第二个就是制度创新。真正保证改革和创新持续并取得进展的,除了理论之外,那就是制度。我们的制度不断在改,不断在创新。很多制度已经顺着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形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而且卓有成效。

第三个就是机制创新。各种机制,包括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企业家在二十几年历史中,创造了大量的新机制。我当了14年会长,能为这些人服务,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幸。

第四个就是技术创新。现在技术创新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技术创新一定在前三个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80年我第一个下海的时候,为什么技术不能创新?是因为没有理论,没有制度,没有机制,所以它保证不了。这个是将来中关村创新很重要的方面。

第五个就是管理创新。在中关村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到今天还没有完善。中关村真正发展起来,在没有人管的情况下。87年形成了电子村一条街,没有什么管理机构专门来管理这个创业,恰恰是在那个时候自由速度发展之大,群众积极性之高,商业气氛之浓,人气知足,都是后来无法比拟的。管理体制后来出现了试验区。试验区管理的时候,跟大家是一条心。后来的管理体制,增加了多层的管理机构。管理的人没有权,有权的人管理不了。管和权分离,企业和管理机构分离。如果采取更松散的,更灵活管理体制的话,中关村会发展更快。

分阶段研究创新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我当会长的阶段是为了求生存而不断呼吁。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着能活,后来求长,现在求大发展。再一个把创新的动力弄清楚了,创新的动力一定来自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任何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它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已经成熟,这种几个因素的结合,形成了创新的动力。

管理者不要把眼睛盯在几个大集团上。他们的创新是带头的,但是真正创新的动力和后续实力是在中小企业。

创新要特别强调价值实现

葛霆(北京市政府顾问、原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原中国科技馆副馆长)

国际创新理论说明,21世纪全球都在制定创新战略,包括创新欧洲、创新美国等,芬兰成为一个引领创新的国家。这些重大的规划,反映了在创新战略上的非常重要的转变,这些转变最基本点,就是理论上彻底摆脱了技术创新论和线性模式的计划。创新过程是多环节,多行为主体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

首先对创新进行重新定义。特别强调创新的价值实现。创新美国里面提到的创新,首先要有三新,要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过程和方法。光这三新还不够,它必须有三个效果――提高资本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缺一都不能叫创新。

第二个就是突出非技术性创新,进一步明确重点。

第三强调创新是动态的,是非线性的。实现这个过程,就是有价值的。在这些行为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交互的过程。

第四个方面就是非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提出非技术创新概念是在2001年OECD一份报告中。这份报告叫服务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各种金融产品都不是技术性的,这些金融产品对经济发展,对产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在研究中国时,就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当代最伟大的创新之一。

第五,创新生态系统。是近些年创新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创新性生态系统,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创新。经过这么多创新技术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线性的创新体系不是人为的,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创新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但是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吸纳外界知识。而是把学到的知识架构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中。其中包括很多自己的体会。

第六,知识、技术创新。两者是分不开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有新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要配合,否则不能完全的创新。

而我们国家创新体系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能力弱,二是创新意识差。第一个我承认,第二个创新意识差,我绝对不承认,哪个企业不想创新啊。有一些企业创新了,但是没有创出经济效益。但是创新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问题,钱从哪儿来?包括微软在做研发当中,也很少拿直接利润来做,其实有很多地方要用的。

我们国家现在金融体系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政府。但是政府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咱们的财政收入变了。计划体制财政都在政府手里,现在是税收啊,税收都花在什么地方了?严格讲,政府的公共投入,不应该企业买单啊。因为企业创新有效益,但是更重要的,一个政府投入,一个银行贷款,叫间接融资。另外一个叫直接拆借,叫一对一的对还。在性质上等于拆借,只不过投资没有产业基金。

这三种,最重要的缺点什么?风险太集中。所以我接触到一些大企业的老总,他们跟说,创新不允许我们失败。我说那当然了,政府给了你几个亿,你哪能扔黄河里面,所以他们要拿出最好的效益来。包括一对一的拆借,经常谈不成,中国民间资本不少,但是问题是风险太集中了。而且投资具体要关注到投什么项目,我不评估,我就不敢投。所以资本市场太重要了。

第二个企业融资。这样不受贷款方面的约束,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怕失败。但是企业也要考虑,虽然需要创新,但是也需要做对企业有效的事情。投资人并不具体关心某个项目,大的也不关心。但是具体哪个项目不做评估,只看你的季末评估,然后决定是否买这个股票。这两年,我觉得我们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应该说前年和去年资本市场发展在世界是一个奇迹。21世纪经济大事件,我觉得这是一个。

但是问题来了,怎么样的市场是理性的?如果没有一个理性资本市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对于中国经济建设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想法,企业有什么需求,国家怎么样能够形成理性的资本市场。

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

邵欣平(海淀园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中关村科技投资公司总裁)

要研究中关村发展历程,就要搞清楚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创新体系过去的行为所组成的。中关村创新的主体就是企业。

其次,政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体。政府作为社会的一个段,一个代表,一种管理,或者是一种法规、组织,它应该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企业和科研机构。这些年来,企业宣传自身创新发展。实际上科研机构和大企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科研院所和大学。在中关村创新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北大、清华当时的校长、书记,他们就关注中关村发展和变化,而且中关村大多数人是从他们那儿走出来的。

区域创新体系跟产学研还是互动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创新点。试验区应注重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当时的“四化六化”、“二次创意”等等一些创新理论和创新思想的提出以及发展,都跟当时的企业行为有很重要的关系。

国家应该更多扶持中小企业

张连毅(捷通软件董事长)

我坚决支持纪老师关于中关村要关注中小企业的扶持。就美国来说,克林顿在任职的期间一直扶持中小企业,经济在上升。然后到布什转而扶持大企业,经济又开始下滑。

微软、因特尔都是成长在克林顿时代。

但是有一点,中关村这个园区创业,有一点悲观的情怀。在我看来正相反。我并不认同中关村就有电子一条街,这个事情应该跟小平同志86年提出的“863计划”相关。我觉得中关村改革创新是中国历史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中关村大的发展,我们也要注意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我们的资源,我们的聚光灯,往往照在一两个企业家,或者是个别企业集团身上。我觉得创新也好,流动也好,其实是百花争艳。在中关村没有老大,不应该有老大。

不过有一点,我不能苟同。当时在中关村就是管理一下小贩,这个管理是必要的。我不认为是束缚了发展,反之,没准就走了义乌的路,成了小商品批发城。所以政府职能的介入,要给与积极肯定。海淀园发展20年是自然现象朝着规模化的发展。海淀园的创建,应该是里程碑的开始,而不是一管就死。

海淀园的发展,我反对大吹大擂。要明确中关村一园十区,在国家创新和中国改革开放,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中的历史地位。我觉得诸如2401打字机,远远不能代表中关村成千上万家企业为中国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在中关村没有诞生像因特尔这样的芯片,但是我相信在中国所有的高科技企业中,一定有中关村企业或多或少的参与。

所以要肯定我们中关村软件在中国高科技企业,或者是中国整体发展中做的贡献。从这点来说,中关村可能已经不是海淀的中关村,它已经是中国的中关村了。今天的中关村,已今非昔比。这种规模,你就是在硅谷也难以见到。这样高科技企业的密集,这样高科技人才的密集,应该是我们中关村的骄傲!

如今,“中关村”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出去闯荡世界了。我希望中关村加强政策导向,推动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

关于创新的定义,我觉得创新可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法,或者是促动财富再分配的方法。但是这个创新有两个特点,第一个要新颖,第二个要和谐。

中关村的历史作用

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回首过去,中关村这20年,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历程。我们《中关村》杂志5年前确定办刊宗旨“追求创新,追随卓越,追寻人本”和“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2004年还提出“创新元年”口号。并不是我们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因为中关村从诞生那天起,就提出“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响亮口号,并已形成以此为核心的中关村精神,我们不过是借用了概念。我们还知道,近二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其中前一项与中关村密切相关,、等中央领导二年前专门召集中关村的企业家到中南海,几次听取汇报,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新浪网去年有个调查,年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一个是和谐社会,一个就是创新型国家。创新是最先从中关村喊出来的。

中关村不仅仅是喊出了口号,实际许多就是依靠创新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包括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等等。对于中关村引领创新的作用,取得的成果,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8年5月10日批复,到现在20周年了。明年6月5日又是中关村科技园区10周年,我们的确应该借此机会好好总结一下中关村的成绩和作用。上世纪末有个口号“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从这个口号,可以看出中关村的价值。80年改革开放刚开始,邓小平组织中关村技术人员去硅谷学习,回来陈春光、纪纪瀛等就办起了华夏硅谷技术服务部,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几乎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同步。以后又由电子一条街发展起第一个科技园区,现在52个部级园区在各省市起到了样板和窗口作用。

记得吴敬琏先生这样讲,市场经济价值链由三段组成,一段是研发,一段是制造,一段是品牌推广。其中制造利润最高只有15%,研发最低是25%,品牌推广最低是40%。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制造产业,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是对中国资源的一种掠夺。如何大力发展集约型、生态型产业,这京需要中关村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这也是中关村的价值。

借用鲁迅一句话,中国原本没有创新路,是中关村人第一脚踩出来的,后面走人多了,便形成了今日创之路。我希望中关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扎实,走得更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役中,中关村究竟起的什么作用?主力军不敢称,旗手也不合适,我觉得就是工兵的作用,在前面排雷架桥,我们要力争当好这个士兵。对于中关村已经发挥的和还应接着发挥的历史作用,我们现在还认识不充分,可能很多年以后才能充分认识到这个价值。

创新有度

杨少锋(七易时代科技总裁)

我的观点是企业不要过度创新,企业最好的创新就是“拿来”。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需求都不一样。在到处都是机遇的中国,最重要的是应该抄传统的一些成功模式,领先没用,关键是产品卖的好。

根据亲身经历,我对创新这么理解。比如说在A行业的一个方法,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拿到B行业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做企业,不能一味地讲技术多先进,而应该是获得多少利润,交了多少税。其实我们很多老板,完全活在自己的幻想和意境里面。总是理所当然地讲这样做肯定很好,结果一做就死了。我现在不再一门心思的想着创新,我“抄”别人的,很灵验。

全世界人如果都是爱因斯坦的话,那就乱套了。创新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同时,企业创新带动政府必须创新,政府创新之后支持企业创新。政府确实应该支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的企业,最应该支持我们中小企业。

我们现在特别需要金融创新和政策上的思路来帮助企业成长。当然我们在做资本创新这块,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中关村作为一个大的教育中心,一个新东方不够,至少需要三五个新东方。我现在想出面把每个行业的第一名,合包到一块,做成一个控股公司上市。但是我们需要政府的帮助。

虽然我们对股票期权都很懂,但是合并是另外一个概念。怎么样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是很客观的。作为上市公司,市场影响不一样,同时对资金支持也不一样,对做大做强,对下一步跳跃有很大的好处。

创新历程的关键

高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天我来谈谈这些年的创新历程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深入总结。

第一,创新体系。海淀园可能是国家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地方。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关村这个地方所发生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恰恰应该在中国最早,也是最频繁发生技术流动支持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快的流动,就一定要不断改革,突破原来的障碍。

第二,历史价值。海淀园的建立和发展,提升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起点。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企业,比如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在国际上都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份额。既然能被投资人认可,至少表明了它的发展前景。

第三,发展模式。在国外,如果说技术创新发展是高新技术发展方式的话,我觉得在海淀园,应该是我们值得去书写的一笔,它为我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

第四,创业精神。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有一种精神,或是理念。要好好挖掘和总结中关村的创业、创新精神。

我们从哪些方面总结。一是要素。这种要素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所谓的定位,亦可以表现为一种性质,但是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作用。二是机制。作为区域的创新体系,它跟各种创新的活动相关联。在海淀未来发展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留学生经济,是重要增长点。我觉得像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机制的问题,我们需要把原来单独的,看成一个体系来做。三是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也应该有模式创新。四是网络问题。如果我们把在海淀园的工作,放得更宽广一些可以从这里找到和世界任一地域的联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我们这个区域不同的主体之间,比如说政府、企业、机构之间,还有就是个人。高技术行业,不像传统的行业需要那么多扯皮,人们之间的交流会崩发出很多创意。

海淀园的新使命

柳进军(海淀园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海淀园今天的地位是在历史发展和积累中奠定的。海淀园在过去20年的发展可以概括成“实践试验、创新引领”八个字。海淀园今后的地位也只能在未来历史赋予的使命中才能确定。

今后20年是中国在世界重新崛起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海淀园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起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历史赋予海淀园的新的使命。具体可以体现在:

第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核心技术和创新模式;

第二,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最前沿地、最直接地实践经验;

第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创业、创新文化。

总结创新史的方法

张秀英(海淀园国际合作处处长)

我作为园区的老同志、实践者,听了各位专家,还有企业家的一番言论,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选的比较好,敢写就是好。

第二个就是好写。就是说国家已经给你奠定基础,定了调。这是一部中关村历史,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为新的改革奠定了道路和基础。把这个点抓住就可以了。

写法上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是顺序法。从83年开始顺着往下写。

其二问题法。作为一个高新区,它到底应该是干什么的?它应该培养创新产品和创新企业,能够引领微软,或者是引领摩托罗拉,能够带来变化的。我们沿着这样一条路,应该搭建什么样的体系来学习,我觉得这个路实际上是清楚的。

再有一个就是回顾法。这个回顾法就是定位。然后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的历史有失败、有成功,但是我们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把握住。用最快的时间得到最快的信息,你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就在探索这条路,通过试验区和海淀园的发展,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海淀区从一开始成立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把它想成海淀的。但是为什么这一段时间不能直接跟世界接轨?但是我们也没忘了跟世界互相联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外国的财团来投资。但是这都不能大张旗鼓,因为你要照顾到当时的环境。

另外就是检验方法。利用了网络手段和我们的光辉历史。政府搭台,机构唱戏。机构是指什么大学,研究机构,还有中介机构,各种各样的事务所,它们有自己的专业职能。但是,最终的检验标准一定是品牌。这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没有一个真正的好品牌回馈社会,没法交代。刚才工兵的说法很好,你们就是探雷的。

我在这儿干了20年,高新区就是为创新而生。但是我们不能独享创新成果,一定要把它输送出去,要让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就是凝聚人脉,增加我们社会的宣传和自信,这个很重要。

总结创新经验,引领未来发展

傅首清(海淀园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

最近去长三角,到苏南一些地区去,我感受很深。当地的政府在发展经济,促进区域进步过程中,有很好的想法和超前的意识,还有这种工作的魄力。但是有一点我感觉很自豪,中关村自身的特质,他们想学是学不来的。或者说中关村本身是不能复制的。但是不能复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问题,就是说你这个地方不具有推广性。中关村企业发展创新的成果是需要共享的,要走出去。当然这次我在长三角,包括在昆山我看到清华科技园建的非常好。很多企业长到一定程度以后,需要走出去,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我是希望通过咱们这个研究,能够有一些预期的成果,把过去的一些东西疏理疏理,最后能够拿出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报告,作为咱们发展20年的一个小结,也是给20年庆典活动的一份礼物吧。所以这个题是今年一年的题,但是时间可能不能够等到12月份,可能还需要提前一点,可能需要课题组在时间安排上,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像类似的会议,咱们前几天也开了一次,还需要在不同的范围内,还需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一些前辈,一些专家、企业家方方面面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研究做好。

上一篇:海淀园:2008的创新突破计划 下一篇:屈臣氏:李嘉诚怎样做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