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声乐旋律的曲线性对西方声乐演唱的启示

时间:2022-10-18 11:16:59

中国传统声乐旋律的曲线性对西方声乐演唱的启示

摘 要:中国的传统声乐旋律,由于受中国语言多声调性的影响,使音乐旋律的曲线性起伏变化异常丰富,极少出现同音反复现象,而且滑音的运用也十分频繁,使音乐旋律更富有流动性;而西方①的传统声乐旋律,也受到西方语言单一声调性的影响,同音反复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滑音的运用也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旋律的流动性相对减弱。本文从中国传统声乐律的曲线性特点出发,探讨这种曲线性思维对西方声乐演唱有何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声乐;曲线性;声调;西方声乐;同音反复;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07-02

中国传统声乐的旋律变化十分丰富,同音反复现象极少出现,在中国传统的演唱理论中有“一字数转”、“一字多音”等概念,也显示了中国传统声乐的曲线性思维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是基于何种原因,演唱中国传统声乐曲时,曲线性特点如何展现,而西方声乐的旋律又有哪些特点,中国的传统声乐审美要求对西方声乐的演唱有何启示,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声乐曲线性的成因

中国传统声乐曲线性特点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语言对声乐旋律的影响。在世界语系中属于汉藏语系的中国语言,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有语调的起伏变化,还有声调的变化。如果以普通话为例,分有四个声调,每个字的读音都有声调变化,所以如果串联成句子朗读,声调起伏性强,带有旋律感。如果是地方方言,声调变化更为丰富,以广东粤语为例,声调变化有九个之多,这就使粤语在朗读起来声调起伏变化更为丰富,旋律性更强。正是因为中国语言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的声乐音乐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显示出一种旋律的起伏变化性。这种旋律的起伏受地方语言声调起伏的影响,所以这样的声乐音乐一开始就没有遇到太多旋律发展的问题,语言的基础已经给了音乐很好的旋律发展模式,而且这种声乐音乐的旋律最忌讳平直,因为这不符合中国语言的声调规律,所以极少出现同音反复的现象,而是以一种倾吐诉说的方式,自然而然中创作出声乐音乐。所以,中国传统声乐的曲线性特点,很重要的因素是受中国语言的影响。

二、演唱中国传统声乐曲时的曲线性表现

由于中国语言声调性的影响,导致中国传统声乐曲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变化,这也给演唱带来了相应的要求,即注重旋律的流动性和曲线性,这一要求在演唱时的咬字和装饰音的运用可以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声乐的演唱对咬字的要求有“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腔随字转”等概念。这些概念都包含了在演唱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有一个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的行进过程,这个过程是连贯的,同时又是变化的,从起音到收尾,根据字的声母韵母发音变化,来决定腔体的变化,而每一个字的读音不同,声母韵母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声音的曲线性变化过程,以“表”字为例,声母韵母组合为“biao”,发音由闭口到开口最后再到闭口的过程,再加上声调的“上”声,这个字本身的读音就带有曲线性,加上音乐的走向,曲线性就更加明显了。

而装饰音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声乐中也十分常见,几乎每首作品中都会出现滑音现象,这种滑音的表现也是对曲线性的追求。以陕西民歌《三十里铺》为例(见谱例1),全曲除了在乐句尾有波音的装饰,其他每一个乐句在演唱时都带有滑音,尤其是在跳进的音程过度上一般都采用滑音的形式,这种滑音的使用本身也体现着对曲线性的追求,就是为了避免旋律进行中有棱角,或者较平直的情况。这种对滑音或者波音的装饰音运用,适用于中国绝大多数传统声乐的要求,所以对曲线性的追求,也都是共通的。

三、西方声乐曲旋律的同音反复现象

西方声乐曲的同音反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无论是从声乐创作的早期还是中晚期,都会出现同音反复的现象,这也是由于西方语言对声乐旋律的影响导致的。在世界语系中属于印欧语系的欧洲各国语言,在发音上整体都有一个特点,即声调变化少,比较平直,只有在语境中时,才会有一些语调的起伏变化。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声乐音乐,也受到了欧洲语言的影响。以意大利语、德语、英语为例,它们在单个单词的朗读中是没有声调变化的,如果串联起来读成句子,声音的走向也趋于平直,所以西方声乐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旋律的走向都趋于平直,旋律中同音反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从西方音乐史上被认为诞生的第一部歌剧《尤丽狄茜》中(见谱例2),可以见到声乐的谱例中有大量的同音反复。还有同时期出现的一些声乐作品如蒙特威尔第的《让我死亡》(见谱例3);A·斯卡拉蒂的《我多么痛苦》(见谱例4)等,都可以看出由于语言的声调限制,导致作品中会有较多同音反复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作曲技术的不断发展,创作者开始发现应该从“音乐本身”去考虑音乐旋律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是受语言的限制,所以不断产生出了旋律更为丰富的声乐作品。可以说,创作者一直想打破语言所带来的限制,尽量使旋律有所变化,而达到一种音乐性的提升。但是即使到浪漫乐派时期,在被誉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也能够看到同音反复的影子,比如《菩提树》(见谱例5)、《鳟鱼》(见谱例6)等,这些都说明了西方的语言对声乐旋律的影响,具有同音反复的平直性。

四、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的曲线性追求对西方声乐演唱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举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声乐由于受语言多声调影响而十分注重旋律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曲线美的要求,这也要求了在演唱中国传统声乐曲时,对曲线性的追求,从而有了注重咬字、滑音装饰音的要求。而西方声乐曲也受西方语言影响,由于声调相对平直,所以旋律走向也趋向平直,只有在音乐发展需要时才开始起伏变化,这也要求在演唱西方声乐曲时,要音准到位,注重音乐旋律的准确而非曲线性的变化,所以在演唱时极少出现滑音现象,同中国传统声乐曲演唱比起来,使得旋律缺少相对的圆润感。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声乐曲对西方声乐曲演唱的启示,即通过中国声乐曲注重曲线美的审美要求演绎西方声乐曲,使西方声乐曲演唱时的旋律更具流动感、曲线美,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魅力。

那是不是通过中国声乐曲注重曲线美的审美要求演绎西方声乐曲就一定可以成功呢?这里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中国和西方毕竟是不相同的两个地域,无论是在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的发展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且风格迥异,我们在欣赏和演奏(唱)中西方音乐作品的时候,都要站在作品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能用自己地域、民族的审美眼光去评价其他民族、地域的音乐作品,这样只会造成审美的冲突和不理解。但是双方可以有互相借鉴的地方吗?还是有的,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为我所用,这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能自我中心论,开放学习的态度和尝试都是艺术进步的动力。但是这种借鉴和学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种融合与渗入,就比如中国传统声乐曲演唱时注重曲线美所表现的咬字、滑音装饰音等,在演唱西方声乐曲时,虽然不要求像唱中国曲目那样咬字,但是基本的语言发音还是要标准。还有在演唱西方声乐曲时,当旋律遇到较大幅度的跳进,可以尝试采用稍小幅度的滑音,但这个幅度一定要控制好,不要过于夸大,以免造成曲目风格的改变,这样借鉴以后也许可以显得旋律进行更具圆润感和流动感,从而使西方声乐曲的艺术魅力更加得以展现。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是巨大的,差异存在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只要取长补短,艺术的发展空间才有提升的可能。中国传统声乐旋律的曲线美追求对西方的声乐曲演唱是有一定启示的,当然,这种启示还需要表演者们去实践、总结才有可能更好的运用到演唱中去,从而真正做到对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提升。

注释:

①这里的西方主要是指欧洲地区,以下同。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上一篇:梁庄王墓玉器形式研究 下一篇:浅谈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与中国汉代雕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