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组织体系构建

时间:2022-10-16 12:42:59

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组织体系构建

摘 要: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而衍生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通过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讨论,得出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功能,并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是农村金融的核心功能,进而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是农村金融的本质功能的结论。当前要做好农村金融组织的“存量改革”,同时辅之以“增量创新”。“存量改革”的重点是培育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胜任特征, “增量创新”重点是促进农村金融管理运营模式创新和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创新。

关键词:需求变动;农村金融;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75-05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Justin Yifu Lin、Feder、Lau和Luo(1989)的《中国农村信贷和农场绩效》、张军(1997)的《改革后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何广文(2001,2004)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和《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张杰(2003)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绩效》等系统剖析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思路;徐滇庆(2004)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应当不拘一格,应当尽快在所有制上打破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依靠市场机制,有步骤地通过试点开放民营银行;温涛、冉光和和熊德平(2005)进一步提出只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农村金融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和条件;蔡友才和陆娟(2005)认为现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存在较大缺陷,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构建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谢平(2006)研究了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关系,认为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韩俊(2007)提供了比较详实的关于中国农村金融的实地调查资料;张杰(2007)从金融需求视角对2003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彭克强(2008)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熊德平(2009)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既有文献没有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与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以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关系,提出的相关政策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动态变化。

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生嬗变,农村金融需求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金融体系应当顺应、适应并有效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金融部门作为一种服务部门,农村金融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有效地满足现实的与潜在的农村金融需求,高效、可持续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本文基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而衍生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根据现实的与潜在的农村金融需求,讨论需求变动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构建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提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方向。

二、需求变动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定位

(一)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

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功能。当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性金融需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应当充分正视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理由有三:(1)农民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农民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解决生活问题、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农村的生产性金融需求是较难诱导的。当前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支撑着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主要市场份额。(2)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背景下,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成为平滑农民生活的必要补充。这种金融供给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一定隐性政策性金融的成份。对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部分优惠政策和利益倾斜。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政策的执行者,在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无法回避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3)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业金融空间。通过有效满足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可以分享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的经济剩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农民数量巨大,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形成的商业金融空间是巨大的。

但就目前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绩效较差。当务之急应当进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创新,提高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二)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核心功能。其理由有二:(1)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村生产模式的改变,依赖于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村优势产业链的形成,这是当前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大局。作为金融服务部门,农村金融应当服务于这个大局,应当为诱导可持续增长的农村产业提供便利的、充裕的资金供给。(2)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优质的农村产业,就不会有丰厚的经济剩余,农村金融的利润空间就会变得狭窄。农村金融只有扎实地服务于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农村金融才能真正在农村“生根”。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的生产性金融需求的诱导作用较弱,其生产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农村金融应当将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使命。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

有利于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本质功能。农村经济增长最本质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亚当,斯密(17761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对劳动分工的促进,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杨小凯(2003)认为,“发达的城市和不发达的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工水平的差异”;“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于物质资本品、教育或研究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旧有实证研究显示,金融通过促进分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是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应当以提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为导向,为劳动分工的演进

与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宜的金融环境。

新形势下,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深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分工促进功能,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农村金融应当将资金配置到能够促进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领域。

三、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新形势下,由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农村金融体系既要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同时又要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还要有利于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构建一个涵盖政策性的、合作性和商业性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全面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在新形势下,必须全面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承担着执行政府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任务。由于农民市场地位的弱势性、农业行业发展基础的脆弱性、农村多数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对农村给予扶持,尤其是金融扶持,才能使城乡发展实现平衡。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城乡发展问题上选择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让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财税政策和城市偏向的金融体系,将农村剩余转向城市。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农村发展却缓慢迟滞,城市反哺农村时不我待。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农村的金融市场势力本身较弱,金融的“嫌贫爱富”特性将会进一步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伸出“有形之手”,建立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给予农村适时、适度、适量的金融扶持政策。

健全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保障性的生活性金融服务是必要的补充。由于这种金融需求的性质不同,成立单独的生活性金融服务机构是十分必要的。(2)以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为重点,创新促进农村产业分工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健全满足农民生产性金融需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3)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融资制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便利,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二)全面完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农村合作金融是指按照合作原则,以股金为资本、以人股者为服务对象、以基本金融业务为经营内容而形成的金融活动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金融合作组织。其在组织和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参加原则、门户开放原则、集股纳费原则、照章开业原则、民主管理原则、自我服务原则、自我约束原则、盈利分配原则、自负盈亏原则等。农村合作金融是满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需求的重要保证。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合作金融对适应分散的农村小生产者具有诸多优势。几乎多数国家都将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培育的制度基石。在新形势下,组织个体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提高他们的市场势力,发展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是十分关键的。由于金融的嫌贫爱富特性,农民们通过互助合作,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真正的金融服务。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全面完善合作性农村金融体系。

全面完善合作性农村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坚持合作金融的合作性质,减少政府对合作金融的过度干预,尤其要改变“官化”的倾向,强调合作金融的产权归属入股主体,其收益和服务应当由人股主体占有;(2)强化农村合作金融的产业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合作组织的结合,将农村合作金融引导到促进农村专业化生产的轨道上来; (3)国家要从政策层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多方面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要成为国家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金融载体。

(三)加快构建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农村区域以商业性银行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服务等货币信用业务的商业性货币资金配置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在新形势下,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农村产业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农村的经济剩余会越来越多,农村商业性金融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地域区分的商业性金融体系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城乡商业性金融体系也会走向融合。因此,在新形势下,逐步形成城乡商业性金融市场的对接,推动城乡金融经济一体化,加快构建农村金融商业性体系势在必行。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构建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快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的建设,催生一批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的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2)强化农村商业性金融运行模式创新,设计真正适合于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专业化生产的金融产品;(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综合性的农村商业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商业金融市场空间。

四、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方向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方向已经确定,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大力推进农村微观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在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下一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与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以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关系。具体而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方向包括两个方面。

(一)增量创新:正确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成长

为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市场竞争氛围,加强农村金融组织的“增量创新”,建立一批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自2006年年底中国银监会颁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之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各地相继组建,一批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正在快速成长。目前,中国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成长,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新”要重点体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要促进农村金融管理运营模式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应仅局限在“新”的形式上,否则将会导致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村镇银行为例。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在社会认知上、目标定位上、主发起人资格限制和管理

方式选择上、可持续发展方面、经营环境上、经营风险分散机制上、存款人利益保护上、支持政策方面、监管保障上还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从第一家惠民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呈现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在具体经营管理模式上和金融产品的供给上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无明显的区别和创新。由于村镇银行本身资产实力弱,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占据了大部分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明显实力不济。二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新”要突出体现在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上,要促进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的形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主要局限在信贷市场方面,诸如农村保险、农村信托、农村租赁等金融行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领域。要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领域”扎根创业,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构筑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二)存量改革:重点培育农村金融组织胜任特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国农村金融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07年末,全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08173个,占全国金融机构网点总量的57%,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3.56个,每5.97个行政村分布1个。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54个,拥有银行业金融服务人员15.89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农户数为88094505户,占农户总数的34.6%。2007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0699.67亿元,在农村地区存款101580.72亿元,占23%,各项贷款余额264707.53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57206.74亿元,占22%。①

金融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效应。金融改革的历史继承性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量改革”的重要性,也否定了推倒重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路。当前,如何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使之适应于新形势的需要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应有功能,其基本的路径在于,全面培育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胜任能力,使之真正具有农村金融组织的胜任特征。组织胜任特征是一个组织能够完成既定功能所sd必须的内在条件,是组织独特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是以各种方式维持协调调度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是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技能与技术体系。显然,只有具备胜任特征的农村金融组织,才能高效地、可持续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整体上缺乏核心胜任特征: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育不全,业务单一,商业性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脱离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名存实亡,负债累累,地下金融机构运行不规范,风险巨大;农户小额信贷过度依赖财政和外援,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小额贷款公司准入门槛太高,业务扩张困难。当前,全面促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存量改革,重点培育现有农村金融的组织胜任特征,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应有主题。

上一篇: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及... 下一篇: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