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5-30 03:01:08

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摘 要: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农村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着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的支持,已经成为农村工业化能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主要面临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农村工业的分散性和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因素的制约。必须积极消除制约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才能推动其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农村服务业;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69-06

一、引言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农村地区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业,主要包括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和信息传输、批发零售、金融、租赁业等;二是农村消费业,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和住宿、餐饮和文化娱乐业等;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主要包括科技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政府提供的行政服务等。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像我国这样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而也就基本不关注农村服务业的问题,但对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如美国学者贝尔(Daniel Bell,1974)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服务业不像工业一样在一个特定时期有飞跃式发展,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都在不断地发展,只是在不同时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发展方式有所区别。在前工业社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服务业由为生产服务的商业逐步向知识产业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业迈进。谢尔普(shelp R,1984)和雷丁(Riddle,1986)则认为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服务业主要以“中介”或“补充”的角色依附于工业,生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最主要的部分,其增长最强劲。服务业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的。希尔(Hill,1997)认为服务是一种产品,服务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服务生产者能够对工业产品或者是个人增加其价值,主张对服务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斯泰尔和鲁波卡巴(Metka Stare,Luis B,Rubalcaba,2007)认为服务业已经由以往被认为一国的边缘性产业变成了现在许多经济体中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服务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与其他部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日趋增加,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推动其核心业务向服务业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趋势逐步深化。甘兹(WaiterGanz,2007)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指出,服务业的创新需要伴随产品生产流程的服务程序的持续升级,这就要求服务业应该积极适应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变化,改进服务业运行模式,实现其价值增值。目前,我国学者对服务业的研究较多的是从城市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而对农村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关系以及农村工业化中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研究的还不深入。马金华、陈国华(2001)认为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知识化。沈艳兵(2007)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意义,认为农村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收入增加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陈启明(2008)认为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他指出,要按照需求导向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以现代生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产业。”姜长云(2007)对我国农村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村服务业在总量、结构、管理理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加强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民营化。科技、行业协会、政策支持和人才是农村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相关研究文献看,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思路等问题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服务业与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对目前制约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服务业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农村服务业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科技、信息、物流和人才服务资源优势,为农村工业化进程提供资金、运输、仓储、生产和销售等必要支持,促进农村工业得到不断发展,通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随着人们追求环保、回归自然的绿色意识增强,农村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等消费业越来越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例如,有效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民由农业转向旅游业,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卫生保洁等活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以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和土特产加工等产业的增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途径。以四川省为例,截至2009年底,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19445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28.75万人,乡村旅游业年收入实现了450多亿元。

第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是最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产业。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由最初的70.5%减少到2009年的39.6%;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比重由最初的17.3%上升到目前的27.2%;服务业就业比重由最初的12.2%增加到了目前的33.2%。从需求因素看,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低,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支出比重将不断下降。而服务产品相对于农产品来说需求弹性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其需求量将呈增长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服务商品的需求持续增加,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效率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有机构成显著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而服务业中的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和科技推广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农业有机构成的提高和服务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增强,必然

导致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服务业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1亿中,从业人员有4.8亿,占90.1%。从业人员中,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70.8%、15.6%、13.6%。㈣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发展农村服务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有很大的潜力。

第三,农村服务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未来的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将由以往的单一规模化经营逐步向个性化和精巧型转变,以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逐渐和农村工业相互融合,引导农村工业进行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力力量。另外,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持续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加再生资源的使用。这就要求以信息和科技推广为代表的服务业更多地作为中间投入融入到农村工业中去。未来的农村工业将成为“服务密集型”产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将会随着产品一起走向市场。以乡镇企业高速发展闻名全国的苏南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现代物流、研究开发、金融等现代生产业,形成了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例如,在我国苏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该地区逐步成为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

第四,农村服务业有助于提升农村工业的产业竞争力。工业品的整个形成过程先后要经历研发、采购、制造、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些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是加工制造和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体,工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工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农村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整合。金融、保险、电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物流等,都是支持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服务部门。服务业在推动农村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现代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0.8%和31.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贡献率为45.2%。农村医疗、文化娱乐、教育、技术推广等服务业是提高农村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保障。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农村服务业可以有效地为农村企业提供必要的科技和人才。若缺乏农村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农村工业企业将难以有效获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科技服务。服务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利用与控制资本、知识、信息等关键生产要素从而实现本地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如苏南地区近年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企业向现代制造业企业的转型。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农村服务业总量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无论从收益水平还是就业人数看,我国农村服务业在农村各产业中的比重都非常低。少数发达地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阶段,而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仍然是以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2]农村服务业企业的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较低、竞争能力不强。截至到2007年底,平均每个农村服务业企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分别为2.76人、7.32万元和31.49万元,仅为农村企业平均水平的43.5%、32.6%和32.9%。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市场分割是制约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因。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经济表现为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农村经济则依然是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村人口众多且教育程度低,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导致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城乡人均收入比是1.86:1,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2.71:1,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17元,城乡收入比增加到了3.36:1;城市的现代化科技和公共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严重的城乡市场分割,一方面在城乡之间筑起了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的流动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较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企业难以得到高素质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受到全国30%的公共卫生资源。滞后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村服务业在人才、信息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村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制约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农村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位,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等能明显体现政绩的项目。在建立和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和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导致许多地区农村服务业过度依赖某些企业主的主观判断来发展和布局,重复投资严重、经营方式粗放,行业运行效率低下。二是错位,地方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投向服务上级、完成上级分派的各项硬性工作指标方面,而对本地农村企业所要求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却无暇顾及,使得一系列产业政策倾向于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对农村服务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相对不够。三是越位,政府过多地干预农村企业的经营性活动使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第三,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村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体制性因素所造成的技术水平低、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设立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较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导致农村科技资源十分贫乏。限于成本压力和信息相对不足的制约,农村服务业企业缺乏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和实力。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加之农村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并缺乏足够的资金偿还能力,导致农村企业融资困难。银行等金融企业受利润驱使和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在信贷业务上表现出明显“嫌贫爱富”倾向,不愿向农村企业贷款。吸收农村存款的商业银行也把资金主要发放到城市和富裕地区。目前城市人均贷款额是农

村地区的10倍左右,农村贷款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个百分点。就连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宗旨的农业银行目前也仅有10%左右的贷款投向了农村地区。

第四,农村工业的分散性导致农村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经济效应偏低。所谓集聚经济效应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的产业与机构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使得技术、信息、市场、政策及产业生产要素及资源能够充分共享,从而推动生产经营创新和企业效率的提高。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通过本地劳动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相关企业的存在和生活服务设施对产业的支持有助于创新等因素的形成,从而使地理集聚的产业能够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仅为46.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导致农村服务业所依托的农村工业企业布局较为分散,80%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分散在村镇里,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农村企业的分散性和家庭居住的分散性限制了农村服务企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的实现。

第五,人才不足与经营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软肋”。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与其自身的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直接相关的。首先,大多数农村服务业企业是在农村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者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我国农村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缺少高层管理人才;其次,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使农村服务业企业既无力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又无法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导致其普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极少,且大部分为专科以下文化程度。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村服务业企业无法有效地引进、消化和吸收较为先进的科技成果、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现阶段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我国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一,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首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使农村获得与城市基本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建立推进农村工业化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化使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权利与户籍脱钩,为城市服务业向农村转移和为农村服务业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地方政府要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为农村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廉洁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社会治安、诚信的融资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是企业投资者考察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再次,建立多元的农村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法规措施,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为农村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为农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保证对农村企业的贷款份额,健全农村融资体系。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门槛,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第二,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迈进,克服“缺位”、“错位”和“越位”的问题,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积极运用财政税收措施支持和引导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农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制定出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而使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章可循。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农村服务业发展应侧重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为工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且农村工业化的特征是以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主导性为主,地方政府应积极规划和引导围绕为当地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需要发展农村服务业。为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服务业优先发展农村金融、物流、商贸、电信和保险业,以便于更好地为农村工业发展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其次,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服务业的异质性,实行分类管理。对农村最基本的属于纯公共物品提供的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的战略行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地方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推动其加速发展;对于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服务业,地方政府在科学地把握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财税杠杆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息服务对农村企业的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及管理、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提供支持。再次,完善农村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为农村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环境。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竞争的法律法规。要保证服务业市场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以法律制度为保障的社会诚信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快农村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真正的公平准入机制,让外资、民间资金或以管理、设备等资本形式自由进入农村服务行业。㈣最后,地方政府要积极完善和引导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供农村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扶持农村服务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第三,根据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合理确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功能导向与因地制宜有机结合起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确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首先,按照需求导向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瞄准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新型工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支持信息化服务、融资服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金融政策的倾斜、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以及税收优惠等,支持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再次,要对于技术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的地区,重点支持有助于扩大就业的餐饮、乡村旅游、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新型服务业向农村拓展,提高农村服务业的运行效益。

第四,按照功能导向原则促进小城镇化建设,形

成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发展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衔接城乡经济的小城镇能够为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提供重要条件。按照功能导向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依托其资源或区位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大中城市郊区的城镇属于技术和产业辐射区域,应积极通过发展大中城市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和生产业来实现小城镇化。对于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城镇,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并依托物流、信息、商贸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本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城镇,由于辖区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发展相关主导产业是实现小城镇化的有效途径。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应该主要发展工矿开采与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拥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名胜古迹资源的乡镇,重点发展旅游、餐饮、商贸、文化等产业。

第五,强化人才战略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是提升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人才和管理是现代企业有效整合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资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两个核心要素。地方政府在规划和统筹农村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帮助农村服务业企业制定人才战略,加大农村人才培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在职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为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输送人才。管理和劳动、土地、资本一样,是企业运营的基本要素。针对我国农村服务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农村服务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从制度着手。积极推进农村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内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从而克服农村企业普遍存在的“成也老板,败也老板”的一人决定企业兴衰的困境。二是通过多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为农村服务业克服技术与管理瓶颈提供人才支持。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邀请专家讲课、举办短期培训班等方式持续对农村服务业经营者进行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市场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从而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上一篇: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组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