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 学生的动感地带

时间:2022-10-16 10:39:10

品德课堂 学生的动感地带

【摘要】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有效,有效的教学,首先讲究教学内容的正确与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必圈在原有的“课本内容”上,而须体现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文本内容,借助教学方法,还生本课堂最精彩的本真。

【关键词】 教学内容 灵动 有效课堂

新课改以后,教学方法多样化了,手段信息化了,学生资源丰富了,可为何学习效率却不高呢?问题出在哪儿?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的教学内容依然被圈在狭隘的“课本内容”里,缺乏广阔的“课程意识”,这是与时代所赋予的教育教学使命是不相符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寻找思品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必圈在“要教什么”,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有这么一个案例:浙教版六年级(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这个目标很重要,①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老师在教学时,首先以3幅漫画引出3种不良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了解的“吸烟”现象为例,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再以身边因吸烟而导致疾病的事例,给学生敲响了“警世钟”,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的确,我们要让一节课教有实效,就不能仅仅被圈在“我要教什么”这一点上,而要去了解学生原先会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尽管备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是一个预设,在课堂上还要有所调整,但是教师还是要以学生有所学为依据。

二、不必圈在教的“量”,依据预设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众所公认,一堂好的思品课,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可见,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内容时是要下一定功夫的,要讲究科学性与有效性。

首先,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试想,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假若要教给学生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内容,那只能是走马观花,东碰一下西碰一下还嫌手忙脚乱,而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落实,学生什么也学不会。相反,如果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就会透彻明白。而且,他们可能还会因为内容的多、散而顾此失彼,从而产生厌倦心理。

其次,内容要有生活性。①“品德与社会”课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预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定。例如:浙教版三下《我来做个小导游》,教材给出的就是几幅图片和简单的几句文字。教师在确定目标时,先从单元目标入手,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课前搜集家乡名胜古迹的图片和相关的书籍、音乐等;2.利用双休日参观、游览、调查你感兴趣的地方;3.以江南长城节为切入口,并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临海。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不仅充分考虑到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适合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尽量做到细化。因此,所确定的活动目标全面、具体、可行。

再者,教学内容的预设往往集中呈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教学时要很好把握教学目标。只要把目标上的教学内容制定得科学合理,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就不至于偏离或繁琐,操作起来是少有障碍的。

三、不必圈在“方法”,依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应该是辅与主的关系。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不拘泥于一定要用什么方法,而是要反之而思:这样的教学内容,需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更有效?我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阐述。

教师的“教”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师主观意识上采用的思品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其实它就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过程。“将教学看作是一种课堂活动的顺序,这似乎是很自然的。”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让学生体验“恒心、耐心”时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活动“在1分钟内分拣出100颗红绿豆”,学生热情洋溢,纷纷跃跃欲试,当然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当我提出让他们帮我分拣一大麻袋的红绿豆时,学生个个都傻了眼,表示“这任务也太重了吧”。于是,我仅仅抓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都要有决心有耐心就一定能成功!显然,这个环节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亮点,学生饱满的热情一直持续到课末,课堂教学质量很高。可见,合理的教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有序有效甚至是高效地进行。

这里的“学法”是从狭义上去诠释的,即学生的思品学习方法。“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要求我们利用课本中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就离不开联系。笔者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之为联系法:1.联系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在学习中把教材内容同自身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学会用道德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如:如何面对诚信、上网、吸烟、环保等问题)。2.联系生活实际。如:结合五水共治、环境建设、寻找生活中的雷锋、身边小事(破坏公物、考试作弊)等,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思品课重在明理、践行。因此,我们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执行,也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学法,包括联系法。

总之,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这个度,让孩子们愿意在情感投入之中来体验、展示、研讨。只要我们用一个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面对、探究,不回避我们共同的成长,我们的品德课堂将是学生的动感地带

参考文献:

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 [加]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③ 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教师的建议》

上一篇: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