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

时间:2022-07-18 07:02:27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过于侧重理论灌输,把课堂停留在枯燥的概念解读与记忆背诵中。而实际上,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其理论基础正是来自于现实,只有通过学生正确的理解与深入的感受,才能真正把思想品德课中的学科精髓学进去。如果只是一味要求思想统一,答案统一,那是一种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浅化,也是对其学科内涵的淡化,更无法完成其应有的教育目的与育人标准。

一、从实际角度解读好思想品德教材

江苏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立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以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取生活经验的不同阶段进行课程编排,其中“成长中的我”旨在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反思自己状态。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进而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插入相应案例的方式就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在实践中的实用性。

如在七年级《我们的新集体》这一课中,教师首先从友情入手,让学生讲述自己跟最好朋友的事情。在七年级里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小学时代的同学与朋友看做是自己的好朋友,但由于距离的变化,很多学生也发现自己现在的同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存在。接下来,教师便顺理成章地按照学生的情感脉络开始进行交友的解说,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希望拥有什么朋友?最好的朋友是谁?他/她性格上最吸引自己的是哪些方面?等等,学生有说大方善良的,有说温柔有趣的,有说无条件帮过自己的……而在回答最希望拥有哪种朋友时,统计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可以理解自己,帮助自己,玩得来,又能支持自己。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想要的是这样的朋友,那身边的同学其实也想要这样的朋友。如果班集体里都是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个大家庭。而这些品德与行为汇集起来,就是一个班级的班风。每个人都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也是影响着班集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交友经验出发,明白了自己对于班级的意义,对于教材上所讲的班风的含义、如何形成优良班集体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这一点来说,教材内容已经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这样的实际联系理论,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到的,不会再是理论的苍白灌输与知识的复制,而是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感悟。这样的课堂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二、利用实践手段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教学中的理论与知识,当其内化为学生的觉悟与感悟时,才能让学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践行与落实的目标。

如在七年级第八课《相逢在花季》中,就是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进而顺利度过迷茫期。而在“交往有度”这一活动中,“坦诚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坦诚与对话上,先放下教师的身份,让学生敢于说出真心话。为了达到这一点,笔者在课前导入时首先就用自己的青春期故事开场,让学生在笔者的故事里找到共鸣,进而在欢笑声中开始放松下来。在这次上课中,笔者通过让学生了解交往的意义,了解青春期的敏感与情绪特征,让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进而明白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从而明白“交往有度”中度的把握。而在八年级第六课《换个眼光看教师》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笔者进行了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一次教师,并在教案中进行了若干引导性问题的提问。如一位学生在上台当教师时,笔者就向他提问:老师,为什么上课要布置那么多作业?此时学生从教师角度一看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就明白了教师的处境,也就达到了换位思考的目的。

基于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只有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提炼中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升华。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案设计与课堂过程中应重视实践的引入,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注重主观能力的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学生实际,把思想品德课教学教进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

上一篇:构建“变”“行”不悖的教学之境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思品课中开展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