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08 05:17:02

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28―01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然而,一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还是存在发展不稳定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

1. 功利性强,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小学生本应是天真无邪的群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苗头,强调物质生活享受、淡化理想信念。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萌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呈现出“吃、穿、用”名牌化的倾向。

2. 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较为淡漠。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集体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小学生容易形成娇惯的生活习性,进而淡化集体观念与荣誉感。

3. 意志力薄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小学生在家里基本上不干家务活,不参加任何劳动,缺少必要的生活历练与教导。久而久之,这就会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一旦这些孩子离开家庭的“温室”环境,他们就容易暴露出意志薄弱的缺点。

二、问题成因

1. 社会教育扭曲导致功利主义盛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促使人们集体向“钱”看。小学生难以独善其身,往往把金钱作为个人荣耀的依托,淡化思想品质要求。此外,当今社会大众媒体流露出许多媚俗与功利化内容,不仅无法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判断,而且诱惑小学生加以模仿,走上功利叛逆的人生路径。

2. 学校教育不科学导致教育培养错位。受到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成绩、轻德智”的倾向。一方面,老师与家长都为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呼吁减压;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在“考学利益”驱动下又将分数压力传导给学生。显然,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

3. 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小学生道德品质滑坡。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品质修养。由于整个社会生活压力巨大,家长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应酬等营生领域,减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由此,家庭教育常常出现“放任自流多、品德培养少”、“物质投入多、精神教导少”、“道德说教多、以身作则少”等问题。

三、教育对策

1. 加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氛围。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施行德育的基本条件。老师需要信任、理解与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行动空间,让他们感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责任。当小学生做错事情时,老师应该采取恰当方式跟他们沟通交流,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小学生就会在如沐春风的教学氛围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把快乐带进学堂,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校与家长因为重视文化课,只给思想品德教育留下较少时间,并且这些课程设置也比较单调,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需要在平衡好文化课与德育课关系的同时,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把快乐带到课堂中来,用课堂讨论、情景表扬、游戏、演说与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

3.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中做简单的说教,而是从各方面引导小学生学会遵守纪律、协调沟通与帮助他人,做到寓教于乐与知行合一。教师需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劳动、服务社区、帮扶穷人等活动,使其发现问题与克服困难,培养道德评价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4. 校内与校外互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德育网络。在新时期,小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共同接受来自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影响。需要建立校内与校外互联的德育环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教育网络,避免因相互冲突而削弱德育效果。在社会教育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文明、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在家庭方面,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学校方面,培育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校企制度文化深度融合的策略选择 下一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