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浅析

时间:2022-10-16 08:40:12

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浅析

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

作为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要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身体强壮、心理健康。

作为初中生心理素质主要是:1具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2具有愉快和稳定的情绪;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完整的人格。 体育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

1调节情绪,体育运动中伴随着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比如:新鲜、好奇、惊喜、胆怯、高兴、懊丧等通过体育运动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调整是情绪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2培养意志品质,在体育运动中,要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身体疲劳,克服胆怯、害怕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体育运动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具有特殊的价值。

3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中,同伴之间、队与队之间交往频繁,对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与他人合作提供了条件。 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体育课作为培养孩子们心理素质的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研究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与非专业的学生的实验得知,男女不同组的性格特征中敢为性、有恒性、独立性情绪稳定性、自律性与乐群性、兴奋性上体育专业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从这一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就是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力方面有很多研究都表明体育运动有助于认知能力与应对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在农村初中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进入社会了,这个阶段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而被广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将担当这重要的任务的重要角色也是不容置疑的。

上一篇:对新课改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例谈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