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16 05:38:17

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29-02

1.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认为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在讲《清朝政局的变动》这一课中的辛酉的背景时,我是这样讲述的:"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却不料大清国咸丰皇帝是练过长跑的,他一下子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但可能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夺得政权……"学生感觉"可笑"。在愉快的氛围中我提出问题:"清朝政局由此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动?表现在哪?"这种做法弥补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的不足,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在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中确立"导演"地位的教学理念,切实把"编剧"放在学习者这一边,耐心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意设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

2.2 注意史论结合。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评价事件、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史论结合,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如以评价拿破仑或为例: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又要指出他的过失。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引导学生寻找相应史实依据来论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围绕主题选材,材料要真实准确,富有创意。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眼前一亮,又充实了论点。写作中还要注意提炼材料能否作为论文的论据。

3.巧用多媒体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3.1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勤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具有表达形象直观,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在讲""这一段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谭嗣同",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故事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当时就有学生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将看作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全新的观点引发了学生对性质的热烈讨论。

3.2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在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专题时,学生对相关内容容易混淆,例如: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关于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城市有20个。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记忆并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通商口岸图示法,生动、直观地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和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到内陆逐渐延伸的趋势。

4.推进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界面友好,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如讲授"中外科技文化"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讨论内容分别围绕绘画、短篇小说(重点讨论《警世通言》)和"书圣"王羲之。笔者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以讨论发言的形式来展示各组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第三小组为例: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时候苦练书法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并附介绍他书法风格的旁白,极大地推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5.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和历史有关的音乐素材;此外,各种教材及教辅书也越来越重视音像资料的提供。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选择最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作品,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只是为了单纯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奋而播放音乐,如果那样,反倒对课堂起到相反的作用了。因此,要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认真取舍。例如在讲述高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时,可以用《松花江上》表现日寇罪行,用《义勇军进行曲》表现敌后抗战,用《团结就是力量》表现全民族抗战等。总之,要以本节课主题为出发点,用历史歌曲增加历史真实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如何适应这种变革,我尝试着把历史歌曲与历史思考相结合,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既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又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寓教于乐(yuè),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尝试同时也使自己深深体会了"教无定法"与学科渗透的妙处,虽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充实。但是不囿于狭隘的学科体系,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跨学科结合,却已经使我深受其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受教育者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 伍芳辉 《多元智能理论解读》 开明出版社 2003年8月

[[2]] 《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 《走进高中新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3] 张爱荣 《如何把音乐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的探讨》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年13期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之技巧 下一篇:初中美术教学新方法